关于教育学研究本土化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土化论文,教育学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学研究的本土化是中国近百年来的一个“情结”[1]。在经历了一系列抄日、仿美、学苏的“洋务运动”之后,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学研究,成为我国教育学发展的需求。而且,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本土化,也是我国教育学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重要挑战,是重振中国文化教育雄风的举措。
一、中国教育学研究本土化的动因
中国的教育学是在不断接受外来教育理论影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由被动的“挑战——应答”到主动的“参与——对话”的过程。教育学研究的本土化是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学自身发展的主体需求。
(一)教育学研究的本土化由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决定
教育一方面为理论的学问,一方面为实际的事业,教育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必须是统一的,这样教育理论才能对实践产生真正的指导作用,才能产生最大的教育效果。教育是有普遍规律的,任何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这样的思想必须生长在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教育实践之上,才能保持其原生的意义。教育理论可以移植,但这一文化背景是难以移植的。因此,一些“洋务运动”的结果必然是教育学理论的水土不服。因此,我们的教育研究理论应保持中国特色或本土特色,即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的教育实际,要运用普遍的教育规律来指导中国的教育研究,为中国特有的教育问题提供策略与方法,为国际教育学的研究提供范例。而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上下展开,改革的理念是先进的,如果还是仅仅满足于介绍、引用和复制外来的教育理论,可能会很难适应蓬勃发展的教育现实。在改革中,也有可能会再出现一些本国所特有的问题,这时更需要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实事求是地面对改革中的各种问题,深入实践进行研究,然后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研究的本土化是教育学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学科学化问题就是教育学的效度和信度的问题。教育学研究的本土化在于能够深入本土的教育实践,对教育的诸多现象、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深层结构及其变迁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这样的分析才能有更大的指向性。这些分析越接近于教育变化规律,也就越具有科学性。教育学理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教育研究是实践很强的科学研究;教育研究不仅要坚持科学精神,还要坚持人文精神;而且,仅靠量的研究无法把握教育研究的本质,[2] 所以,教育学研究一定要实现其研究的现场化,研究方式、方法的综合化、现代化和数量化,从多学科、多角度去探讨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也即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所以,从教育学研究自身角度看,教育研究要走向本土化。
二、中国教育学研究本土化的内容分析
教育学的本土化是源于对外来教育学的思考,从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引进开始,这种信念就已经存在,并且一直贯穿于教育学发展史。关于教育研究的本土化,笔者比较同意郑金洲、瞿葆奎等人的观点,它一方面是个性为主的本土化,另一方面是共性为主体的本土化。具体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第一,中国传统的教育经验和现实的教育实践,是教育学研究本土化的资源和土壤;第二,注重中国教育规律的探索,并用之指导中国的教育学实践,这是本土化的中心;第三,立足于本国的教育实际,同时探索普遍的教育规律,实现普遍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3] 因此,本土化是具有多元化取向的,不仅仅追求中国所特有的东西,而且还关注国外的教育学,将其与本国的教育实际联系起来,对国外的教育理论进行移植、应用和创新。因为教育作为专门的传播和创新先进文化、技术的事业,具有显著的世界性和前沿性,所以单一的中国化必将造成教育研究的封闭性,封闭性的教育研究必然导致教育研究结果的封闭性。何况国外的教育学理论研究起步早,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成就,有很多先进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所以更要注意引进。但中国的教育学理论不能只靠移植,否则那只是外来理论的本土化。必须扎根于中国的教育实践,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因为教育理论是不断创新的,借鉴别人的具体理论总也借鉴不完,我们只有从方法论上,从创新的精神上去把握实质,才能抓住根本,才能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教育学理论。
三、中国教育学研究本土化的推进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本土化是目前教育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对于推进教育学研究的本土化是很重要的。
(一)回归中国教育的现实
虽然我们还没有创立出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但是中国的教育本身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的教育学首先要面对的是鲜活的中国教育实际,首先要对中国的教育发展负责,只有回归中国的教育现实,面对中国教育的问题,才能闯出自己的教育学之路。[4] 教育学研究的主体是中国的教育学者,对中国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悟,但一直以来,他们却往往是从西方问题中推演、生产出中国式的教育问题,或者是以西方问题来说出中国经验,缺失的是基于中国实际之上的中国问题。[5] 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教育研究不再只是就教育论教育,而是就教育论文化,就教育论经济,就教育论社会,如果这时的教育研究脱离实际,那么理论研究的价值就很值得怀疑,我们就会在世界教育面前丧失自己的“话语”,没有发言权。要实现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就要进行中国经验的积累,就要了解与教育直接相关的学校运行状况,体悟和思考教育背后蕴藏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状态,走出书斋亲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际,寻求教育研究的原创性和新的理论生长点,这样的研究和研究成果才不会是别人学术的广告代理商,才是中国本土化的教育研究。
(二)做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更新
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学的来源之一,也是其发展的源泉之一,从世界教育学发展来看,旧的教育传统往往会产生新的意识、新的理论。中国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传统的价值。我国的教育学研究要达到其本土化,也就离不开古已有之的教育传统。就教育学研究的本土性来说,民族传统是本土化的主体,而现代性则会赋予本土化以生机和活力。正因为教育的民族性富于时代性的内涵,教育才不断进步,我们也要以民族教育传统为依托,做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更新,而不再是西方教育的翻版,这样我们说话才会有底气。[6] 一方面,因为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既定传统的产物,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找到许多中国现实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所以要加强对历史教育传统的反思,为探讨现在所面临问题的各种教育理论问题提供基点。[7] 另一方面,教育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既要通过继承而保持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要通过更新功能而使民族特色或本土特色在变化中有所发展,从而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三)正确处理中国教育学研究与国外教育学研究的关系
要提升世纪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学术品质,本土化是必经之路。我们所要建立的本土教育学不是一种“排他性的、完全中国化的教育学”,而建立在“人类文明背景上”的、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世界性的教育学。[8] 因此,引进国外教育学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我国当前教育研究的原创性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更应该如此,所以,我们要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外国教育学特别是西方教育学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发扬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主体意识,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学。[9] 但不能以国外教育研究者的思想和头脑来取代中国研究者的思想和头脑,引进国外的教育理论必须适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要进行发展式的研究。关于中国的教育学研究与国外的教育学研究,首先,要了解国外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这可以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同时也可以扩大我们研究的视角,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其次,要注意借鉴国外教育研究的方法,因为国内的教育研究普遍重“思辨”轻“实证”,所以本土研究迫切需要有多种研究方法的引入;第三,要全面地理解和借鉴国外的理论,既要了解其研究的现状,也要了解其研究发展的渊源和历史;既要了解其研究的长处,也要了解其研究的偏失和不足。[10]
教育学研究的本土化是个永恒的话题,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教育学研究反映中国的教育事实,反映中国教育的需要,指导人们参加教育实践,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促进中国教育发展。我们要把教育学研究的起点与终点放在中国,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际出发,进行批判地选择,科学地总结,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教育学,提升中国教育学的自主创新水平和国际对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