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卫平, 彭桃花[1]2017年在《不同年龄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改变的特点和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心肌炎患儿不同年龄心率、心率变异性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8例心肌炎患儿,根据患儿年龄不同分为观察1组(3岁以下)、观察2组(4~7岁)以及观察3组(8岁以上),所有入院患儿均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不同年龄患者心率、心率变异性情况进行记录,观察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改变特点,分析年龄与其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心肌炎患儿心率、心率变异存在差异,观察1组心率变异指标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观察1组心率指标高于其他两组,观察3组心率指标值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临床对心肌炎患儿诊断可通过检测其心率、心率变异情况来判断疾病,同时不同年龄患儿心率、心率变异指标会有一定差异。
郑家红, 陈海兰[2]2015年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率变异性与心率减速力各项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心率变异性(HRV)与心率减速力(DC)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为VMC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9例VMC患儿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入院体检的39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进行全程24 h动态心电图追踪检查,并对两组儿童HRV与DC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儿童比较,观察组患儿时域和频域指标的各项参数均明显减低(P<0.05),其中主要包括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低频功率(LF)和高频功率(HF);观察组患儿DC水平与SDNN、SDANN、RMSSD、LF及HF均呈正相关,其中与HF的相关性最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组患儿的HRV和DC水平均减低,HRV与DC水平存在正相关。
刘绍先, 王宝平, 梁中信[3]2013年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方法将150例VMC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2组儿童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24 h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以及醒时和睡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并分析HRV。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同年龄段的患儿24 h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均显着加快;8~16岁患儿24 h最快心率显着减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同年龄段的患儿醒时及睡时最慢心率均显着加快;仅8~16岁患儿睡时及醒时最快心率显着减慢。除2组4~7岁患儿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之间无显着差异以外,观察组各年龄段HRV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 VMC患儿不同年龄段的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均增快,年龄偏大的患儿最快心率减慢;各年龄段HRV指标普遍降低。将心率及HRV结合起来可更全面、更客观地指导VMC诊断并判断预后。
周岩[4]2003年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率变异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小儿的健康与生命。关于VMC患儿室性早搏的治疗与预后,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近年来,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它是一种评价自主神经活动的定量指标。实践证明,HRV指标优于心室晚电位、电交替、左室射血分数、心内电生理试验等检查,是一种无创、可信、敏感的检测手段。许多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的HRV均降低。进行HRV分析,在临床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儿科领域HRV的研究起步相对晚些,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大样本有关VMC患儿的HRV分析及其昼夜节律变化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检测VMC患儿HRV指标,判断VMC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情况,室性早搏与自主神经的关系以及自主神经昼夜节律的变化规律以及HRV异常的灵敏性,探讨HRV分析对VMC患儿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明确诊断为VMC的患儿80例做为VMC组,均为急性期患儿,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6.0-14岁,平均年龄9.5岁。根据是否发生室性早搏将VMC组分为室早组和非室早组,室性早搏按LOWN氏分级,分为两组,其中Ⅰ、Ⅱ级为一组(L1-L2组),共27例,Ⅲ、Ⅳ、Ⅴ级(L3-L5组)为一组,共21例。对照组均为无基础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影响<WP=31>自主神经活动病史的健康体检小儿。共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6.0-14岁,平均9.8岁。VMC组与对照组小儿体重评价均采用离差法,体重均在X±2SD以内。采用美国康泰医学有限公司生产的TLC3000A十二导动态心电分析系统对各组小儿进行监测。所有小儿一周内均未服用影响心脏活性的药物。所采用指标为HRV时域指标,包括①总体标准差(SDNN):全程所有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②均值标准差(SDANN):全程每5分钟时间段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③标准差均值(SDNN Index):全程每5分钟一段的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④差值均方根值(RMSSD):全程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⑤PNN50:在一段时间内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个数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时程有24小时、觉醒期(8:00-21:00)、睡眠期(21:00-6:00),每小时HRV时域指标取点制成曲线图。对80例VMC患儿的HRV指标SDNN、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CK-MB)、X线、心脏彩色多普勒(Doppler)、动态心电图(DCG)有异常改变的例数进行统计。结果 (1)心肌炎患儿室早组和非室早组HRV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室早组和非室早组HRV值有显着差异;L1-L2 组与L3-L5组亦有显着差异。(2)心肌炎组觉醒期HRV各项指标显着低于对照组。(3)心肌炎组睡眠期HRV各项指标显着低于对照组。(4)每小时时域指标取点制成的曲线图,心肌炎组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以PNN50、RMSSD变化幅度最显着。(5)80例VMC患儿的HRV指标SDNN、CK-MB、X线、心脏Doppler、<WP=32>DCG有异常改变的例数统计,以SDNN异常改变的百分数最高(83.8%)。结论 (1)VMC患儿迷走神经功能受损,HRV分析可以做为诊断VMC的一项较灵敏的指标。(2)VMC患儿室性早搏的严重程度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RV分析可以做为VMC患儿室性心律失常预后的一项指标。(3)VMC患儿的自主神经活动失去正常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4)应用改变HRV的药物治疗VMC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曹晓晓, 文红霞, 张京杨, 李思[5]2012年在《学龄前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与心率减速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率变异性(HRV)与心率减速力(DC)各项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与58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美国DMS公司的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软件,对HRV及DC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对比;并分析DC与其他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时域分析的各项参数包括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时段内平均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全程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及频域分析的低频功率(L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频功率(HF)显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C显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中,DC与SDNN、LF、HF均成正相关,其中与HF的相关性最强(r=0.51,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存在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心率变异性中的HF与DC反映迷走神经功能的指标均显着降低,且两者具有很大相关性。
王静, 郝崴, 顾丽燕[6]2009年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研究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观察组)与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全程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对比。结果:与正常儿童比较,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时域分析的各项参数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均显着减低(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变异性减低,HRV对诊断心肌炎,判断心肌炎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韩佩荣, 刘文利[7]2018年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改变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纳入病毒性心肌炎组,将本院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记录病毒性心肌炎组患儿治疗前后24小时(全程)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SDNN)、相邻窦性心搏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value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RMSSD)、24小时窦性心搏间期差值>50毫秒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数的百分率(percentage of differences exceeding 50 ms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PNN50)、每5分钟窦性心搏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per-5 min averages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SDANN)、低频(low frequency,LF)、高频(high frequency,HF)及LF/HF比值。结果病毒性心肌炎组患儿DCG检查中房性期前收缩(28.75%∶18.75%,P=0.028)、室性期前收缩(41.25%∶32.40%,P<0.00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8.75%∶7.50%,P=0.035)的检出率均显着高于ECG检查。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叁度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ECG并未检出。治疗前病毒性心肌炎组患儿SDNN、SDANN、RMSSD、PNN50、LF、HF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LF/HF比值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45天,病毒性心肌炎组患儿SDNN、SDANN、RMSSD、PNN50、LF、HF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LF/HF比值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45天,病毒性心肌炎组患儿SDNN、SDANN、RMSSD、PNN50、LF、HF及LF/HF比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SDNN(OR=2.21)、SDANN(OR=2.53)、RMSSD(OR=2.83)、PNN50(OR=3.19)、LF(OR=1.87)、HF(OR=3.82)均为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F/HF比值(OR=0.73)是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DCG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早期心律失常检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临床数据支持。
刘彩琼[8]2013年在《841例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心率变异性改变特点,探讨心率变异性分析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方法VMC组: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并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ECG、DCG、Echo、X线、心肌酶等检查明确诊断为VMC的患儿841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9年制定的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均为急性期患儿,按儿童年龄分期分组,婴儿期(0~1岁)48例(男28例,女20例),幼儿期(≥1~3岁)104例(男64例,女40例),学龄前期(≥3~6岁)219例(男115例,女104例),学龄期(≥6~13岁)332例(男181例,女151例),青春期(≥13~18岁)138例(男74例,女64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体检前未服用影响自主神经活动的药物并且无影响自主神经活动的病史,共509例,婴儿期31例(男17例,女14例),幼儿期61例(男37例,女24例),学龄前期129例(男67例,女62例),学龄期203例(男111例,女92例),青春期85例(男46例,女39例)。两组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着差异。选择指标如下:HRV时域指标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HRV频域指标包括TP、VLF、LF、HF、LF/HF。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年龄期对照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与对照组比较,VMC组各年龄期24小时最慢心率增快(p<0.01),最快心率减慢(p <0.01),平均心率婴儿期无统计学差异,幼儿期增快(p <0.05)、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增快(p <0.01),青春期减慢(p <0.05)。2. VMC组与对照组按年龄分期并按性别分层统计比较24hDCG时域指标值。与对照组比较,SDNN除青春期女性外,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SDANN在婴儿期女性、幼儿期、学龄前期男性、学龄期女性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rMSSD在婴儿期、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女性、学龄期及青春期男性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NN50在婴幼儿及学龄前期男性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3. VMC组与对照组按年龄分期并按性别分层统计比较24hDCG频域指标值。与对照组相比,TP在婴儿期、幼儿期男性、学龄前期、学龄期女性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VLF在婴儿期女性、幼儿期男性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LF在婴儿期、幼儿期男性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HF在婴儿期女性、学龄期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LF/HF在学龄前期男性及学龄期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按小儿年龄分期并按性别分层进行VMC儿童HRV分析,在国内未见报道。2. HRV降低在婴幼儿期最明显,学龄前期及学龄期亦有降低,青春期改变不明显。
张京杨, 吴慧[9]2016年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减速力与心肌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减速力与心肌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9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及86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儿童的心率减速力、心肌损伤程度指标差异,进一步分析心率减速力与心肌损伤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DC水平,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RMSSD、LF、HF水平低于对照组儿童;血清心肌酶谱指标CK、CK-MB、cTnⅠ、LDH、AST、ALT含量高于对照组儿童;血清凋亡指标GrB、sFasL、Bax、caspase-3含量高于对照组儿童,Bcl-2含量低于对照组儿童;心脏运动速度指标MSV1、MSV2、MSV3、PFVe、PFVa水平低于对照组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心肌酶谱、心肌凋亡、心脏运动等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均存在直接相关关系。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减速力改变与心肌损伤具有直接相关关系,可以作为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判断、临床治疗指导的可靠媒介。
曹爱华, 庞艳雷, 宋文静[10]2017年在《黄芪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对心率减速力及心律变异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减速力(DC)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B组(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C组(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黄芪注射液和左卡尼汀,对所有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运用动态心电图系统采集患儿的心电信号进行DC和HRV各项指标的分析。结果 3组治疗后DC值及HRV时域指标的各项参数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HRV时域指标主要包括RR间期总体标准化差(SDNN)、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且C组DC及SDNN、SDANN、RMSSD值比A、B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DC及SDNN、SDANN、RMSSD值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DC及HRV各时域值均降低,而DC及HRV各时域值能可靠反应迷走神经功能,可以作为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判断、临床治疗指导的可靠依据。黄芪注射液与左卡尼汀均可改善迷走神经功能,对心肌有保护作用,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不同年龄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改变的特点和相关性研究[J]. 范卫平, 彭桃花. 当代医学. 2017
[2].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率变异性与心率减速力各项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J]. 郑家红, 陈海兰. 安徽医药. 2015
[3].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分析[J]. 刘绍先, 王宝平, 梁中信.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4].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率变异性的研究[D]. 周岩. 吉林大学. 2003
[5]. 学龄前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与心率减速力分析[J]. 曹晓晓, 文红霞, 张京杨, 李思. 临床儿科杂志. 2012
[6].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分析[J]. 王静, 郝崴, 顾丽燕.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9
[7].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分析[J]. 韩佩荣, 刘文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
[8]. 841例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D]. 刘彩琼. 吉林大学. 2013
[9].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减速力与心肌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张京杨, 吴慧.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
[10]. 黄芪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对心率减速力及心律变异性的影响[J]. 曹爱华, 庞艳雷, 宋文静. 河北医药.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