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早已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因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便历史地落到了社会主义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许多鲜明特色。认真把握和实践这些特色,对于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化的基础是公有制
西方国家已实现的现代化,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其制度基础是不同的。前者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完成的,后者则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去实现。这是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一个根本区别。
一九五六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随着公有制统治地位的建立,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正式确立。从此,我国便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国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任务十分艰巨。近四十年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3%左右, 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一直保持在7%以上, 明显高于前者。我国在公有制下,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明显优越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它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我国现代化,如何实现最佳结合,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第一,公有化的实现程度,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以为“越公越好”,“越纯越好”,那会导致主观随意性,犯“左”的错误,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巨大破坏。因此,我国在总结过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今天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实行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显然,这一方针是适合我国现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的。第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是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就全国来说,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应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这个《决定》说得很清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有数量要求即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又有质量要求即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数量与质量是统一的。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上,有人只强调质量而否定数量是片面的、有害的。并且,全国范围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要靠国内大多数地方的公有制主体地位来保证,不然就会落空。第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以后,还要进一步选择好它的运行机制和具体制度。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效益不高,还有相当多的企业亏损。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公有制本身的问题,而是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历史包袱过重造成的。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改革。只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这些困难和问题完全可以解决。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应当认真实施这一决策,坚持在公有制范围内,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把国有企业搞好搞活。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快步走向现代化。
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外都有些人在怀疑和议论。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认为,搞市场经济,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根本行不通,公开鼓吹中国国有企业的出路在于私有化。国内也有人认为,“国有不如集体,集体不如私营”。在这些错误舆论的影响下,今天有的人对公有制经济失去信心,他们几乎将全部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而对公有制经济淡然置之,对当前国有企业遇到的困难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警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1〕他又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这些说明, 市场经济不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而是属于经济运行层次的范畴,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本身并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当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经济手段,都是可以采用的。因此,市场经济并非私有制独家占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重要的问题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因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虽然都不是纯而又纯地只有一种所有制形式,但都有一种是为主的,其社会性质就是由这种为主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我国社会性质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如果超越了这条界限,在中国搞私有化,那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更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现代化的特点是:共同致富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最后结果是两极分化,即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也就是生产产品的占有者,因而他们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多,而生产产品的劳动者则是越来越处于相对贫困的境地。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的积累。”〔3〕与此相反, 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化,实行按劳分配,既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坚持共同致富的原则。这是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又一个重要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共同致富。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4〕他又说:“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5〕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6〕并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7〕中国化的现代化,由于坚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它把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按劳分配制度下,必然是共同富裕。正因为这样,所以我国人民在共同的理想和利益下,就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当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觉得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也有很大提高,就全国来说,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目标迈进。另一方面,又觉得现在贫富差别在扩大,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应该说,这两方面都是事实,问题是如何看待当前的贫富差别和它的发展趋势。我认为以下两点必须明确:第一,我国现阶段存在贫富差别有其必然性,目前这种差别并没有在我国构成两极分化。在现阶段,虽然每个人面前都展示了富裕的前景,但由于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家庭人口不一样,在按劳分配制度下,一个人就会比另一个人分得多些,富得快些。就地区来说,各地条件不一样,如沿海比内陆、城市比农村,沿海比城市就具有地域优势,必然会要富得快些,富得多些。此外,当前我国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这就在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还会有剥削存在。就是在公有制企业中,由于多种经营形式,人们除了劳动收入外,也还会有非劳动收入。所有这些,都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贫富差别的原因。但要看到,目前这种差别并不是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两极分化。因为两极分化是剥削阶级私有制及其分配制度的产物,今天我国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更没有被资本主义私有制与按资分配所取代,因此贫富差别仍然保持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框架内,只是先富后富、富多富少的差别。第二,对现在贫富差别的继续扩大应当重视,并着手对它进行研究和解决。我们知道,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会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毕竟要靠它的逐步实现来保证、来体现,而不能让贫富差别任其发展下去。如果雇佣剥削关系不断发展,贫富差别过份拉大,那就难免不会动摇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导致社会两极分化。本来,搞市场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有胜有败,优胜劣汰,它的走向是两极分化。不过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而且应当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防止社会两极分化。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总是强调要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防止它走向资本主义。因此,对于当前贫富差别的继续扩大,我们应当重视,并相应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强政策调节,对发达地区多收点税,多对国家建设作贡献;对收入多的个人征所得税,不使个人所得过份悬殊。又如,实行扶贫政策,不仅对落后地区给予物质帮助,而且进行智力扶贫,以帮助困难的地区和人们增强造血功能,学会致富本领,也尽快富起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共同富裕也得以逐步实现。
三、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西方国家是在资产阶级统治下实现现代化,而我国的现代化,将是在工人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下来实现。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不仅要领导国家政权,而且要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领导力量看,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和我国的现代化也是根本不同的。
本世纪来,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爆发并取得胜利,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中心任务就是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现代化。从五十年代中期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就提出四个现代化,并把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确定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本世纪内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大又提出我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指经济上富强,民主指政治民主,文明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它是我们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8〕可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与党的领导是个什么关系?对此,国内外都有许多议论。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认为,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多党制相结合,而不能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产党的一党执政相结合。加上原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推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虽然开始坚持公有制和共产党的领导,但后来都改变了方向,搞的也是私有制和多党制。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国内也有人把市场经济与党的领导对立起来,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党的领导作用就难以发挥,甚至党的执政地位也难以巩固。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领导,二者并不矛盾。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时期生产力发展缓慢,除了“左”的错误外,还有经济体制上的原因。看到旧的经济体制的弊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制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正是中国共产党自己,而不是别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致富,这些正是我们党所主张并要率领全国人民实施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使我们党在全国人民中享有更崇高的威望,这怎么与坚持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相矛盾呢?事实上,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们党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党的建设,不但经济发展,党的领导和建设也加强了。可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是对立的、排斥的,而是一致的。当前在新形势下,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同时又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是一场意义深远、影响极大的变革。一方面,过去党领导计划经济工作的一套旧的做法有许多不再适用了,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作法虽然可以借鉴和参考,但又不能全盘照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既体现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市场经济,领导这样的新型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它所具有的市场经济的共性和特性的结合上去考虑。从这一考虑出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新时期党的领导的实现,也要有相应的改进和变化。首先,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这主要体现在宏观决策和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并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任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施宏观决策,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搞市场经济,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党和政府都不要直接管理经济,真正使企业的自主权落到实处,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一个好的外部条件。其次,党管干部的原则必须坚持,这主要体现在对干部的培养、教育、考察、任用和管理以及向国家政权机关、经济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推荐重要干部上,但是,干部管理的范围和方法需要作相应的改变,以便使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的运作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地方党委和政府不要再直接任免企业行政领导干部,而要让它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去执行,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再次,企业党组织与地方党委有所不同,它对企业实行政治领导是集中体现在政治核心作用上,这主要是:加强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生产经营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领导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支持和保证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管好党员,做好对干部的培养、选拨、考察、任用和管理工作;领导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企业党组织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设置精干、高效的工作机构和配足素质优良的党务干部,任何借口改进领导方式而削弱的倾向是错误的。
注释:
〔1〕〔2〕〔4〕〔5〕〔6〕〔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页、373页、111页、172页、111页、123页。
〔3〕《资本论》第1卷第708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8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