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政策组合对策_经济增长论文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政策组合应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经济增长论文,贡献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积极扩大内需、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推出了新增4万亿投资和若干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政策力度、效果如何,是否需要和如何进一步促进消费,消费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如何?在此,利用模型进行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对相关政策取向提出建议。

一、扩大投资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各国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大规模投资进行资本积累,其中特别要重视基础设施投资。原因在于:一是大规模投资是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创造需求;二是我国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民生工程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更需要大量投资加以改善。而作为公共产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与引导。

为了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我国适时推出了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到2010年底完成新增投资4万亿元。近期的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正在发生积极作用,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2009年第一季度新增贷款4.58万亿元,几乎是2008年同期贷款量的3.5倍,达到2008年全年贷款量的93%。2009年2月、3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投资累计分别增长145.9%和104.7%,分别达到750.99亿元和1528.41亿元。受此带动,2009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增速同比加快4.2个百分点,比2008年第四季度加快2.3个百分点,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达到30.4%,同比加快15.6个百分点。按照目前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指标的走势,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GDP增速会逐步提高。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认为,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生产和收入增加,而且收入增量会大于政府支出的增量,也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对生产和收入具有扩张作用,即乘数效应。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新增投资4万亿元的拉动效应进行了测算分析。由于项目施工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假定2009-2012年各年实际投资完成额的比重分别为30%、45%、20%和5%。然后按照投向,将其分别对应到建筑、机械、卫生、社保和福利、教育、水利、环境和科研等部门,再经过固定资本形成矩阵转化代入模型。测算结果显示,4万亿投资将使我国2009年GDP增加7990亿元,2010年、2011年达到最高峰,分别增加19974亿元和17311亿元,之后逐年降低(见表1)。同时,在2009-2011年分别带动就业688万人、1449万人和1058万人。2009-2013年,4万亿投资对我国GDP的总拉动效应为53264亿元,也就是说,4万亿投资对我国GDP的乘数效应大约为1.33。按照不变价格计算,2009-2013年,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占当年GDP的比重大体为2.46%、5.69%、4.55%、1.60%和0.29%①。

可见,4万亿投资对于我国应对世界经济衰退影响和扩内需、保增长,短期内迅速拉动我国经济走出低迷正在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

二、促进消费对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促进消费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下面对促进消费对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促进消费可从多方面带动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既有直接拉动作用,又有间接拉动的乘数效应。从直接拉动看,作为三大需求之一,消费增长将直接带动GDP增加;从间接拉动作用看,消费增长将带动生产和投资增加,并且投资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就越大。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需求扩大为基础。

另一方面,消费也有乘数作用。按照简化的消费函数:C=a+bY,其中C为消费需求,a为自主性消费(是指与收入无关的消费),Y是收入,b是边际消费倾向,则bY为引致消费,直接由收入决定。如果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自主性消费增加,可以得到一个自主消费乘数,并且也与边际消费倾向按同方向变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自主消费乘数就越大。

边际消费倾向是反映消费需求增长强弱的重要指标,主要受收入水平、预期,以及消费习惯、消费环境及制度保障等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相对稳定。同样,自主性消费也受消费习惯、消费环境及制度保障制约。因此,如果改善这些影响因素,不仅可以增大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同时增加居民的自主性消费,从而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必须着力促进消费才能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对于快速增长的投资需求,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乏力。但从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角度看,满足不断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虽然扩大投资要比促进消费更容易见效,但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难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投资的目的在于扩大消费,缺乏消费增长的支持,投资也就失去了意义和目的。

第二,继续扩大投资将导致投资、消费比例关系进一步失衡。从全球看,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投资率为22.1%,历史上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的国家投资率平均为20%~35%,而近年来我国投资率已从2000年的35.3%增加到2007年的42.1%,明显偏高。自国家出台4万亿元扩大投资措施以来,各地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全国人大提交的2009年计划执行报告,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预期增长20%,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4%,这意味着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减小,投资、消费比例关系进一步失衡。

第三,继续扩大投资将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循环关系断裂,出现产能过剩。当前,投资拉动型增长的背后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居民消费需求增速难以提高。因此,继续扩大投资将会对投资高峰过去后形成的产出高峰形成需求屏障,加大产能过剩。

从已经公布实施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看,促进消费的政策力度依然不足。一是虽然新增4万亿元投资加强了向民生工程倾斜,但是所占比例依然较低,而且其中大部分仍然是以项目投资的方式实施,并不是直接用来扩大消费。其结果不但使保增长无法摆脱对投资的依赖,也可能使亟须解决的民生欠账问题因宝贵资金被占用而无法得到足额解决。二是从目前出台的相关促进消费的政策看,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习惯,从而达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目标。

三、促进消费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利用国家信息中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SIC-GE模型),分析测算促进消费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按照目前正在出台和拟议中的促进消费政策,选择模拟了促进汽车消费和发放食品消费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项促进消费政策都小于扩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原因,一是目前的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并不能增加居民收入;二是虽然发放食品券将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增加即期收入,但需要政府买单,且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收入预期和消费习惯。因此,当前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效果不够大,需要从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并能够尽快见效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

(一)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对GDP的拉动作用

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主要包括两项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一是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二是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由于基础数据有限,无法直接模拟这两项促进汽车消费政策,但是这两项政策必然会促进汽车消费需求增加。因此,通过测算汽车消费增加500亿元对经济的影响来分析这两项政策效果。

2008年我国平均每辆汽车售价约为7.4万元。因此500亿元销售额相当于汽车销售量增加68万辆。由于我国当前汽车剩余产能远大于这一数字,在模型中假定,汽车消费需求增加主要是调动了国内汽车行业的剩余产能,同时假定私人消费者购车费用均来自储蓄。由于购买汽车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较大的支出,不可避免要挤占家庭储蓄,这样就改变了当年的平均储蓄倾向。

模型测算结果显示,由于居民汽车消费需求增加500亿元,使得汽车剩余产能得以消化,并刺激生产,导致GDP增长0.2个百分点,同时拉动就业增加169万人(见表2)。以2008年我国GDP 30万亿元计算,GDP约多增加535亿元;也就是说,居民汽车消费需求增加1元将拉动GDP增加1.07元。

从三大需求看,汽车消费增加500亿拉动消费增长0.72%;同时汽车消费增加在消化汽车剩余产能的同时,也拉动投资增长0.2%;由于国内需求增长导致国产品价格略有上升,出口价格因而上升,使出口下降0.16%,进口则增长0.35%。

(二)向居民发放食品券对GDP的拉动作用

自2008年年末以来,消费券发放一直成为各地热议话题,成都和杭州等地相继发放消费券,从媒体宣传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以向居民发放500亿元食品券为例,对政策效果进行测算。

向居民发放食品券,实际上相当于通过补贴的方式降低了居民的食品消费价格。在模型中,采用降低食品消费税的方法进行模拟分析。2008年,居民食品消费总额约为3.7万亿元,发放500亿食品券相当于通过降低消费税,将食品的居民购买价格下降1.35%。根据供求规律,食品价格下降,消费需求将上升,但由于食品是生活必需品,价格需求弹性小于1(模型中大约为0.3左右),食品消费需求仅会因价格下降而小幅增长,因而居民收入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会因价格下降而减少。这样,由于食品消费价格下降带来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的效应,从而增加了其他商品的消费支出,并进而拉动其他商品价格上升和生产增加。

模型测算结果显示,发放500亿元食品券首先导致消费增长0.48%(见表3,下页)。其次,由于需求增加,投资者信心增强,使投资增长0.21%,并使GDP多增长0.22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250万人。以2008年GDP为30万亿元计算,GDP大约多增加590亿元,也就是说,发放1元食品券对GDP的拉动作用约为1.18元。

四、扩大消费的着力点

下面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扩大消费的着力点。

(一)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显著

第一,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居民收入稳步大幅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显著。我国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左右,发展型、享受型和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占总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居住、衣着等一大批现代高科技含量、生活舒适型和服务型消费增长迅速。2000-2007年,城镇居民对这些产品的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高于同期全部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3.6个百分点,占全部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的50%提高到2007年的62.6%,金额从2496.8元大幅提高到6240.7元(见表4)。同样,2000-2007年,农村居民对这些产品的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部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3.7个百分点,占全部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和金额也大幅提高。

第二,交通通讯和服务相关的消费支出增长迅速。以城镇居民家庭为例,平均每人家庭交通工具支出从2000年的79元迅速攀升至2007年的349元,增长了4.4倍。在外饮食从2000年的287.8元增长至2007年的761元,年均增长14.9%。2007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达到1329.2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

展望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科技化程度的继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总体趋势仍将继续。

(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但对各产业的完全拉动作用各不相同

为分析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利用2000年和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模型对居民消费对总体经济和各产业生产的完全拉动作用②进行测算。

第一,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与支出法计算的直接拉动贡献相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完全拉动作用明显下降。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00年和2005年,我国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8.0%和35.6%,呈明显下降趋势。

第二,从居民消费对各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看,一是部分产业受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大,如食品、住宿和餐饮、金融保险、农业、房地产、水的生产和供应、化工、服装等行业。以食品和金融保险业为例,2000年和2005年,食品和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中的85.9%、65.2%和61.7%、61.2%是由当年的居民消费带动的(见表5,下页)。特别是住宿和餐饮业,在居民消费拉动作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57.5%上升为2005年的62.1%,显示出居民对住宿和餐饮需求的强劲增长势头。二是另一部分产业受居民消费带动较大,但是占对其增加值贡献的比重较低,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2005年居民消费拉动这两个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40亿元和1694亿元(2000年价),但分别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3.2%和24.8%。

(三)居民消费对各产业的拉动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存在差异

对居民消费对各产业的完全拉动作用测算结果显示,虽然居民消费增长直接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对各产业的拉动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并不相同,这是由于居民消费的终端产品生产需要其他很多行业生产的中间产品作为投入。

表6列出了居民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拉动的增加值结构差异较大的部分产业。可以看到,居民消费支出中,部分产业的产品比重较大,但与受居民消费拉动的各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较,差别较大。例如,2005年,16.8%的居民消费支出用于食品业产品的购买,但居民消费拉动的食品业增加值占各产业被拉动增加值合计的10.2%,二者相差6.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与居民消费结构相比,部分重化工业产业受拉动增加值占各产业被拉动增加值的合计比重明显加大,而许多服务业受拉动增加值的比重明显减小。如居民消费对化工、金属冶炼、石油加工、造纸印刷、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电力热力业的拉动作用与居民对这些产品的直接消费相比,比重大幅上升,但卫生教育文化体育、房地产、住宿和餐饮、金融、社会服务业的带动作用相对减小。

表6D-C列,列出了2000-2005年居民消费需求拉动部分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拉动的比重变化情况。显然,居民消费需求拉动农业、食品和纺织业的比重从2000-2005年不同程度下降。但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部分重化工业增加值占全部拉动的比重明显上升,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造纸印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热力、金属冶炼等产业。同时,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相比,居民消费对服务业拉动增加较小。居民消费对卫生教育文化体育、房地产、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拉动占全部拉动的比重从2000年到2005年只分别增加1.1、0.8和0.8个百分点,但同期居民对这些产业的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上升了2.7、2.6和1.9个百分点。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短期看,扩大投资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保证。但必须注重扩大投资转化到促进消费的效果。

扩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工程投资虽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拉动钢铁、水泥、能源等商品的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并不能直接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同时还会带来投资、消费比例关系进一步失衡。因此,扩大投资必须注重是否能转化到消费领域,应加大对民生工程(教育、医疗、社保)等的投资,改变人民生活和消费环境,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第二,扩大消费的根本途径是增加人们的收入和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单纯依靠短期刺激居民增加汽车消费或发放消费券的扩大消费政策效果不佳,促进消费的政策力度依然不足。扩大消费的根本途径是增加人们的收入和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短期内,人们的消费习惯相对稳定,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失业人员增多,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并不利于消费。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储备并适时进一步推出扩大消费的政策。主要关注点:一是社保、医疗、教育等制度改革的推进,改变消费信心,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二是要继续努力扩大就业;三是要同时通过减税等措施有效增加居民收入。

第三,制定不同组合的政策措施,既着力促进消费,又有利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根据居民消费对各产业的拉动贡献测算分析,现阶段,促进居民消费,首先应确保居民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服装、水电热、卫生教育等的消费支出增长,这是因为我国居民消费虽然从总体上表现出了从农业、食品、服装等产品的大量需求向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服务消费的升级趋势,但是生活必需品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大,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对拉动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生产起重要作用,因此有利于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并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居民消费不仅拉动了消费品生产行业增长,也促进了其他相关产业,特别是一些重工业的发展,而且拉动作用在增加。因此,需要对促进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全面的认识,不能单纯地认为促进消费只是与消费品生产部门相关。居民消费增加有利于加快汽车、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房地产、金融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已经出台了减免汽车消费税、家电下乡和一些地区发放消费券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政策力度仍然不足,特别是没有与产业振兴结合起来考虑。因此,应继续多从需求端,特别是从如何扩大居民对这些产业产品的消费需求角度考虑设计、出台政策措施,既扩大了消费、满足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带动了各个产业加快发展。无论从经济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还是居民消费对各产业的拉动情况和变化看,居民消费增长潜力和空间巨大。一是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居民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及其拉动作用正在加大;二是居民消费对部分制造业的贡献正在增长,但比重依然较低;三是居民消费需求对部分重化制造业和服务业,例如汽车、通信设备、卫生教育文化体育、住宿和餐饮业的增长较快,但是仍存在快速上升空间。着力扩大服务业居民消费。测算结果显示,居民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及其贡献依然较弱。如果考虑消费结构升级和农业等一些基础产业居民消费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不足,投入和成本也较大,而服务业居民消费增长较快,对增加值贡献的增长也较快等因素,则应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并创造条件提高居民对服务业的消费支出。

总之,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和要求。因此,应以带动经济增长为目标,并结合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具体制定不同组合的政策措施,既着力促进消费,又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的较快增长。

注释:

①按照2009-2013年GDP年均实际增长8%左右计算。

②居民对某一产业(或所有产业)产品的消费将引致该产业生产增加,这又将使所有产业为该产业生产提供的产品(即为该行业提供的中间投入)的生产增加,同时又将产生一轮一轮对各产业的生产诱发,合计即为居民消费对各产业生产的完全拉动作用。

标签:;  ;  ;  ;  ;  ;  ;  ;  ;  ;  ;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政策组合对策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