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nczos方法的结构动力学敏感性分析

基于Lanczos方法的结构动力学敏感性分析

一、基于Lanczos方法的结构动力学灵敏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星[1](2021)在《中型载货氢燃料电池车车架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在交通运输行业,氢燃料电池车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其排放无污染的优点是传统燃油车所不可企及的。作为货车的重要承载基体,车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整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平顺性。由于车架的设计不完全是能通过某种精确理论就可具有最佳的使用性能,而是需要进行多种的设计、分析及试验验证。本课题依托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中型载货车平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与整车集成技术,针对整车动力系统布置形式、使用工况要求等特点,引入拓扑优化和尺寸优化技术,对氢燃料电池货车车架进行专用化设计。首先,以某中型氢燃料电池货车为研究对象,在能量上建立与原车架等价的有限元模型。选择四种典型静态工况校核原车架静态强度,提取原结构低阶振动模态参数进行动态特性评估,并通过试验模态分析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之后,保留储氢装置、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等大结构附属连接架,基于原车架外廓尺寸建立结构拓扑优化初始模型。根据折衷规划法和功效函数法将静态多工况高刚度优化问题转为研究结构柔度最小化,而动态低阶固有频率则采用谱变换法求其最大平均特征值。通过构造统一的单目标优化评价函数,解决静动态多目标优化方向存在的混合性问题。采用带有惩罚因子的SIMP模型,在Optistruct软件中完成变密度拓扑优化。根据拓扑结构,重新进行新车架的结构设计和静动态特性分析。最后,在横纵梁及连接板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对新车架进行板厚方向上的尺寸优化。最终设计出的新车架质量减轻了12.3%,静态最危险工况的峰值应力下降了35.9%,动态最低阶频率提高了2.2Hz,静动态特性明显优于原车架,实现了中型载货氢燃料电池车车架结构的专用化和轻量化设计。

晏志鹏[2](2021)在《某卫星裙底结构抗冲击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卫星的相关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经掌握卫星发射全过程仿真和实验、收集分析卫星实际发射数据技术等,但是,依然有很多关键性问题有待解决。为保证卫星整体结构及搭载的微小结构和敏感元件正常工作,在设计结构时需要考虑卫星发射与返回阶段受到的减缓火工冲击。本文针对减缓火工冲击工况对卫星底部裙底结构抗冲击性能进行研究,在满足卫星实际需求的刚度、强度、稳定性等标准下,设计了新型卫星裙底结构来降低减缓火工冲击工况对卫星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根据工程实际获得的数据,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卫星进行几何处理和有限元建模,在不影响卫星结构力学性能分析的前提下,对卫星模型进行了简化。对所建构的卫星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静强度、频率、冲击及屈曲稳定性分析,并校核了卫星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卫星结构的实际测点。根据爆炸冲击波的传递原理和减冲击环的设计原理,分析了影响卫星裙底结构性能的参数,并对每种参数取不同数值,设计了正交实验。根据正交试验所得结果,计算了影响卫星结构性能各参数的灵敏度,对比各参数对卫星裙底结构性能的影响程度,得出相关结论。根据所得结论设计出卫星裙底结构的优化方案,并对优化方案的刚度、强度、稳定性进行校核。经过本文的分析,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影响卫星裙底结构抗冲击性能的因素灵敏度从大到小排列为:孔隙位置、孔隙宽度、孔间宽度、卫星裙底倾斜角度,其中孔隙位置、孔隙宽度、卫星裙底倾斜角度与减缓冲击比呈正相关,孔间宽度与减缓冲击比为负相关。2、本文设计的优化卫星裙底模型对于所测点的冲击减缓约为30%,同样对于部分点,其Z轴冲击峰值有一定的减缓作用,增加了X、Y轴的冲击峰值,该方向对微小结构、敏感元件的安装位置具有指导意义。

蒋钏应[3](2020)在《基于振动响应的载荷识别算法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保证轨道车辆结构关键部件的安全可靠性,设计人员需要在工程设计中准确获得外载荷类型和大小。外载荷的识别在车辆强度设计、结构健康监控和故障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在实际工程中,很多情况无法通过安装传感器来直接获得外部载荷,需要人们采取有效的载荷识别方法重构异常载荷。尤其当外载荷的振动频率覆盖结构的固有主频率时,结构部件可能会产生共振疲劳及断裂失效等重大事故。本文从载荷类型出发,对周期性动载荷、冲击载荷和移动载荷的载荷识别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对于周期性动载荷识别问题,利用Green核函数通过脉冲响应建立传递函数,结合Tikhonov正则化方法、截断奇异值(TSVD)正则化方法和最小二乘QR分解(LSQR)正则化方法对载荷进行识别重构,并讨论了不同载荷类型和不同程度噪声对识别结果的影响。利用实验对周期性动载荷进行验证,通过模态测试获得结构的模态频率,使用试验模态修正法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让仿真模型与实验模型保持一致,并通过修正前后识别结果验证了模型修正的必要性和有效性。(2)对于冲击载荷识别问题,利用载荷与振动响应的卷积积分关系,建立冲击载荷识别方程。选择L1范数正则化方法构建了冲击稀疏反卷积模型,利用预条件共轭梯度法确定搜索方向并结合截断牛顿内点法进行求解。利用冲击载荷实验验证方法的识别效果,对测点位置和正则化参数选取进行讨论,并在高速列车受电弓上进行验证。(3)对于移动载荷载荷识别问题,利用Green核函数思想建立模态振动响应与模态力之间的传递矩阵,结合正则化方法识别各阶模态力,再利用模态坐标变换对移动载荷进行重构。对测点位置和响应类型对识别精度的影响进行研究讨论,研究不同振动响应和测点位置识别效果影响,并讨论方法的抗噪性。(4)提出了一种基于振动响应识别算法的优化方法,该方法包括对识别算法的优化、传感器布置优化和不同模型修正方法的优化选择等研究。最后结合几种典型的实际算例(悬臂梁板结构、车轮结构与受电弓结构),进行基于振动响应结构载荷识别算法的仿真建模与试验验证。悬臂梁和车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周期性动载荷,利用振动加速度信号结合截断奇异值(TSVD)正则化方法识别结果较好,抗噪性和稳定性也更高,在20%噪声下相关系数也能保持0.95以上;利用实验模态修正法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实验载荷识别结果鲁棒性和稳定性显着提高。梁板和受电弓结构冲击实验表明,利用L1范数正则化识别冲击载荷时,相关系数保持0.9以上,峰值误差小于30%,识别结果较稳定且对测点位置的选择不敏感。单跨梁移动载荷识别算例中说明了,利用振动响应并结合模态力方法重构移动载荷时,结果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王涛[4](2021)在《螺栓连接组合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螺栓连接是组合结构应用最为流行的连接方式之一,广泛存在于汽车、船舶、土木建筑、航空航天等各种工程领域中。螺栓连接将两个或多个子结构连接组成一体,起到连接、密封、传递力与运动的作用,连接部位的力学特性对整体结构的动力学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螺栓连接组合结构中由于螺栓装配连接工艺、螺栓连接种类以及组合结构所处环境的不同,显着影响着组合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如何预测螺栓连接组合结构的动力学特性,以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以螺栓连接组合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螺栓连接结构建模方法,然后进行了螺栓连接组合结构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螺栓连接组合结构动力优化的相关问题,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总结了螺栓连接组合结构建模方法、频响子结构分析方法和结构优化方法研究现状;对螺栓连接结构的理论本构模型和数值单元模型的建模特点和应用进行了概括,总结了几种常用的理论建模方法及其特点,归纳了弹簧阻尼模型、刚性接触表面耦合的梁单元模型、全三维有限元模型、结合面元模型、虚拟材料模型等有限元建模方法各自的建模特点和适用条件;以螺栓连接组合结构低速机的连接系统为例,采用不同的简化方法,对低速机连接系统不同螺栓结构进行模型化,并给出螺栓连接结构参数估计方法,为后续螺栓连接组合结构的动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奠定基础。其次,基于频响函数的子结构法,进行了螺栓连接组合结构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讨论了不同频响子结构方法各自的特点,在MATLAB中建立螺栓连接的梁结构子结构模型,采用频响子结构分析方法中的RC法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同时在ANSYS中建立整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对比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此外,对螺栓连接的壳体结构,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分别采用子结构频响综合分析方法和整体建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频响分析,计算结果非常一致,且频响子结构分析方法具有计算效率高等优点。最后,结合结构动力学分析理论和结构优化方法对螺栓连接组合结构进行了频率优化研究。介绍了结构动力学分析理论、结构优化理论和SIMP优化方法的基本理论和频率优化方法。针对简单螺栓连接组合结构采用SIMP法对其进行频率优化,其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之后,针对复杂螺栓连接组合结构(低速机结构),建立动力学模型,进行自振与瞬态动力学分析,根据响应结果,分别以连接系统参数和机身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频率优化设计,其分析结果对螺栓连接组合结构的振动分析及动力优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聂文伟[5](2020)在《基于随机子结构的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参数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编织工艺的复杂性和生产过程的差异性,导致复合材料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为得到准确的复合材料结构动力学模型,需要全面考虑复合材料结构参数的非均匀性和随机性。因此,研究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参数识别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工程科学的内在要求。本文针对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参数识别方法,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针对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弹性参数场描述方法开展研究。基于K-L级数对复合材料弹性参数场进行展开,提出一种基于混沌多项式展开的随机场描述方法,并研究了复合材料弹性参数相关性对动特性的影响。所提出的方法可用于复合材料空间分布不确定性与非均匀性共存问题的动力学分析。然后,针对复合材料结构特性开展基于子结构理论的动力学正问题研究,为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参数识别迭代过程的高效计算提供方法依据。针对复合材料单胞,提出一种重复子结构模型,验证了子结构方法在简化建模、提高计算效率方面的优越性;针对不确定性复合材料,提出一种随机子结构模型,提高了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动特性分析的计算效率。最后,为了解决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参数识别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响应面的不确定性参数识别方法。针对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参数概率分布特性,分别开展基于随机响应面和区间正交展开的不确定性参数识别,避免了复杂随机灵敏度矩阵的求解;通过分步修正,更容易实现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参数的识别。

范新亮[6](2020)在《基于ANSYS的有限元模型修正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首先在航空领域中提出,用于预测飞行器响应与载荷、颤振分析以及振动控制等。近年来,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在航空航天、机械、土木等领域均得到了成功应用。针对有限元模型修正的频域方法在噪声干扰下难以得到较好的结果以及大型有限元模型计算效率较低等问题,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模型修正算法的改进以及软件实现。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测试噪声较大、初始分析频响与测试频响残差较大、待修正参数较多等复杂情形,提出一种采用移频技术的极大似然估计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通过数值算例与实测结构验证,表明该方法抗噪性更强,并可避免噪声引起的参数发散。(2)研究了基于缩减基的有限元模型频响修正方法,对于自由度高达几十万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模态综合缩减基或模态振型缩减基可以有效缩减模型自由度,减小矩阵运算规模,提高修正算法的计算效率。(3)提出了针对局部结构有限元模型的修正方法。当结构建模误差可以确定为仅发生在某些关键的局部区域时,利用结构整体进行试验得到的测试频响和残余结构有限元模型的计算频响即可将局部结构从整体有限元模型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修正,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简化了修正流程。(4)在ANSYS与MATLAB开发了有限元模型修正软件,实现上述修正算法,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黄笑犬[7](2020)在《基于传感器优化布置与集成学习的大跨桥梁损伤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桥梁在长期服役中,结构由于环境腐蚀、车辆超载及交通流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可能发生一定的损伤累积,如不能及时发现和修复将影响其正常运营功能,因此,建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及时对结构状态进行安全评估变得尤为重要。其中,用于数据采集的传感器子系统及数据分析的损伤识别预警系统是健康监测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健康监测在线实时产生大规模数据的大跨径桥梁而言,利用有限数量传感器的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结构损伤信息的研究甚少。为了尽可能地获取桥梁整体的健康状况信息,如何优化传感器数量和位置并且利用有限数量传感器采集的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桥梁健康状况的判断与评估仍是一直以来的热点与难点。本文以内蒙古乌海黄河特大桥主桥—矮塔斜拉桥为依托工程,主要围绕大跨桥梁健康监测传感器优化布置与集成学习的损伤识别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传感器优化布置问题,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解决大跨桥梁传感器布置中自由度数目庞大、目标函数解域指数爆炸、极值集中问题的新型优化算法-自适应退火混沌遗传算法,并利用两组基准函数极值优化和经典TSP组合优化问题对该算法进行了有效性测试。(2)建立矮塔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动力模态分析,依据位移模态特征,利用新型优化算法对主梁加速度传感器数目和位置进行优化,提出了具体的主梁传感器布置方案;为了便于实际工程应用,结合依托工程的算法参数灵敏度分析,利用MATLAB开发了适用于大跨桥梁的加速度传感器优化布置软件。(3)对矮塔斜拉桥主梁划分为若干子区域,并通过刚度折减模拟不同程度损伤的发生,以移动车辆荷载为桥梁外部激励荷载建立移动车辆荷载模型,利用布置传感器数据构造损伤指标并分析其有效性,进而建立损伤样本集。(4)引入机器学习领域较为主流的集成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XGBoost等),探究了集成学习在损伤识别上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套基于多传感器特征与集成学习的大跨桥梁损伤识别方法,并应用于矮塔斜拉桥的损伤区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新型优化算法相比传统遗传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寻优特性、快速的收敛特性和较高的稳健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大跨桥梁传感器优化布置问题;利用优化布置传感器监测数据构造的小波包能量指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由此确立了多传感器特征向量作为损伤区域识别的融合特征指标;结合多传感器特征与集成学习算法对依托工程的全桥子区域进行损伤定位并获得了80%以上的识别准确率,识别效果较优,在大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在线实时监测和损伤预警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集成学习方法较为新颖,仍需进一步探究其在损伤识别领域的应用。

刘明月[8](2020)在《风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水平位移估算方法研究 ——基于激光测振仪与倾角仪的融合》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提出了一种在不同风荷载作用下估算高层结构水平位移的新方法,该方法结合激光测振仪与倾角仪,推导出结构水平位移与结构倾角之间的线性系数β,简称系数β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在常态风与台风作用下,深入研究了结构一阶模态在结构水平位移贡献中占主导的现象,同时搭建基于分布式的同步水平位移监测系统,对结构进行长期位移监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了基于激光测振仪与倾角仪融合下高层建筑结构水平位移估算方法—系数β法。本文从结构动力学基本运动方程出发,推导出结构水平位移与结构倾角之间的线性系数β,并以结构振型位移贡献率为指标,针对一阶模态在结构水平位移贡献中占主导的高层结构,对不同风荷载作用下高层结构水平位移进行估算时,得出可仅考虑多自由度体系的一阶模态;并结合京基金融中心台风作用下实测数据分析,验证所提结论合理性。通过实验室搭建框架结构进行系数β法可行性验证。本文通过搭建实验室框架对所提位移估算方法进行验证,以激光测振仪所测结构模态贡献为参照,发现结构一阶模态占主导,但倾角仪有明显高阶成分存在的现象;为消除倾角仪高阶模态,提出二者信号拟合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改变外界激励识别影响系数β法的因素,并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校核,为后续针对不同结构的现场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实现了现场高层结构系数β法的运用并通过数值模拟进行验证。本文将系数β法应用于荔园4号楼,分别对结构的强、弱轴进行现场实验,得到结构不同方向系数β值不同的结论;通过不同风荷载作用下对结构进行实验,得到结构β值不随时间变化且在一定高度内随着高度变化可以视为一个定值的结论,并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通过激光测振仪在不同风荷载作用下校核后,再次验证了风荷载作用下结构一阶模态对结构位移贡献占主导的结论。利用系数β法估算常态风与台风作用下京基金融中心水平位移。本文通过现场实验得到京基金融中心弱轴向系数β值,并搭建了京基金融中心长期水平位移监测系统,基于运营状态下采集的长期数据,估算了常态风作用下结构的水平位移;通过对台风“山竹”作用下对京基金融中心倾角仪的实测值分析,利用系数β法对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进行估算,发现台风作用下结构一阶模态占主导的现象,验证了结构在不同风荷载作用下计算水平位移时结构一阶模态占主导,论证了风荷载作用下估算高层建筑水平位移时仅考虑一阶模态贡献的合理性。

徐林[9](2019)在《螺栓结合部动力学特性建模及参数辨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下,复杂机械零件的加工对机床各方面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机床本身的动态性能。研究表明,结合部对机床整机动力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准确分析机床整机结构动力学性能,建立机床整机动力学模型,实现其结构优化设计,就必须准确掌握结合部动力学行为及其对整机特性的影响规律。目前,结合部动力学行为预测及等效参数辨识已成为机床整机动力学精准建模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共性问题。因此,本文以螺栓结合部为对象,针对其动力学建模以及等效动力学参数的辨识方法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构建基于子结构综合理论的螺栓结合部动力学模型。以基于频响函数的子结构综合法为理论主线,建立结合部动力学行为辨识方程,并推导出其动刚度Za理论表达式;2、建立基于Timoshenko梁的子结构动力学模型。子结构采用Timoshenko梁单元,通过对Timoshenko梁选取的实验和计算幅值对比验证:在其特征峰1、2处,对应的频率误差分别为0.49%、0.99%,对应的幅值误差分别为1.35%、3.27%,由此说明用Timoshenko梁单元来建立子结构有限单元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3、提出基于最优化设计的螺栓结合部等效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利用该模型计算结构测点频响函数以及借助装配体实验锤击法获取结构测点的频响函数,进而联合奇异值分解法与最小二乘法,优化辨识螺栓结合部等效动力学参数;4、提出基于灵敏度分析法的结合部等效动力学参数二次精准辨识方法。借助灵敏度分析法,选出能较真实反映螺栓结合部性能特性的频段,再进行参数辨识,将选频与不选频辨识的结果通过对比实验与计算幅值发现:不选频在特征峰1、2和3对应的频率误差为1.38%、1.51%和0.84%;选频后在特征峰1、2和3对应的频率误差为1.12%、1.64%和0.75%。由此说明了借助灵敏度选频分析的方法对刚度-阻尼的辨识精度有很大的提升;5、预测考虑螺栓结合部动力学行为的机床整机特性。在实际工程中,从考虑和不考虑螺栓结合部的情况下,通过对比计算和实验的幅值发现:考虑结合部的情况更加贴近实验值,由此,说明了整机建模中螺栓结合部是必须考虑的;6、开发基于Matlab GUI的螺栓结合部特性辨识系统。基于Matlab GUI平台开发机床典型螺栓结合部特性辨识系统软件,工程师利用该软件能方便快捷的辨识出螺栓结合部动力学参数,为准确构建机床整机数字化模型及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更好地协助机床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马越[10](2018)在《发射装置动态响应特性的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发射装置在存储、运输和导弹发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作用。这些冲击激励经由结构体传递往往产生局部和动态放大效应,轻则影响导弹发射系统发射性能,重则对导弹发射系统产生破坏甚至使其丧失作战能力。因此在建立有效的发射装置模型的基础上,对发射装置动态响应特性进行研究和优化就变得十分重要。这类问题的背景是在复杂结构装备的研制过程中,为了获得良好的运行状态,对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变形位移等动态响应有明确的要求。本文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发射装置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并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发射装置的分析模型,然后基于Block-Lanczos的计算方法得到发射装置相关的模态振型。本文重点内容是在发射装置建模基础上,结合了响应面近似模型和遗传算法,对发射装置的振动特性的定植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采用基于试验设计的响应面方法和遗传算法对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的优化时,通过改变发射装置的相关结构参数使发射装置的多阶固有频率满足设定范围或者尽量接近期望值。这类问题在结构的动力学意义上可以归结为结构满足多阶固有频率要求的动力学优化问题。论文首先描述了国内外的结构动态响应的发展情况以及对结构动态响应特性优化的研究情况,并简要介绍了结构动力学理论、计算方法和振动方程等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然后从发射系统动态响应特性分析的建模基础上,对发射装置、等效弹体以及减振结构,分别进行了参数化建模方法的相关研究和说明。在不涉及单元的具体构造和状态变量的计算细节情况下,本文采用响应面法近似求解发射装置相关结构参数的灵敏度,较为准确地得到变量对于各个输入变量敏感程度的高低顺序,从而为之后对发射装置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帮助。对于多阶频率优化的结构动力学优化问题,本文采用遗传算法结合响应面法,建立了发射装置相关结构参数与固有频率之间的变量关系,确定优化模型,迭代至多阶固有频率满足要求,最后取得了一定的优化效果,改变了发射筒、弹体等主要部件的固有频率,整体上改善了发射装置的振动特性,稳定了发射装置的发射状态,提高了战斗力,验证了基于响应面函数的遗传算法在工程结构动态响应特性优化问题中的可行性以及高效性,对优化算法在实际工程结构中的优化问题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基于Lanczos方法的结构动力学灵敏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Lanczos方法的结构动力学灵敏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型载货氢燃料电池车车架的结构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静动态特性研究
        1.2.2 轻量化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来源
第2章 原车架静动态特性分析
    2.1 有限元法与HyperWorks介绍
    2.2 建立原车架有限元模型
        2.2.1 整车动力系统布置形式
        2.2.2 几何模型的建立
        2.2.3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2.3 静态特性分析
        2.3.1 边界条件的确定
        2.3.2 载荷施加
        2.3.3 有限元应力分析
    2.4 动态特性分析
        2.4.1 模态分析理论
        2.4.2 计算模态分析
        2.4.3 试验模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目标拓扑优化理论
    3.1 拓扑优化基本理论
        3.1.1 渐进结构优化法
        3.1.2 均匀化法
        3.1.3 变密度法
    3.2 拓扑优化参数控制
        3.2.1 惩罚因子的选取
        3.2.2 网格棋盘化及控制
    3.3 多目标优化
        3.3.1 评价函数
        3.3.2 折衷规划法
        3.3.3 功效函数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架多目标拓扑优化
    4.1 多目标拓扑优化数学模型
        4.1.1 静态多刚度拓扑优化函数
        4.1.2 动态固有频率拓扑优化函数
        4.1.3 静动态多目标拓扑优化模型
    4.2 车架多目标拓扑优化过程
        4.2.1 静态单工况刚度拓扑优化
        4.2.2 动态频率拓扑优化
        4.2.3 静动态多目标拓扑优化
    4.3 新车架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4.3.1 新车架的设计
        4.3.2 新车架静动态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车架轻量化
    5.1 灵敏度分析
        5.1.1 灵敏度分析基本理论
        5.1.2 车架灵敏度分析
    5.2 新车架尺寸优化
        5.2.1 建立尺寸优化模型
        5.2.2 尺寸优化设计
    5.3 车架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5.3.1 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校核
        5.3.2 轻量化车架静动态特性分析
        5.3.3 优化前后车架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某卫星裙底结构抗冲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卫星爆炸冲击响应的预示方法
        1.2.1 实验外推法
        1.2.2 数值与分析模型法
    1.3 国内外爆炸冲击环境减缓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某卫星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卫星结构有限元建模重点
        2.2.1 卫星舱体区外板及隔板结构分析处理
        2.2.2 卫星连接件及敏感元件分析处理
        2.2.3 卫星裙底缓冲结构分析处理
    2.3 网格划分及卫星建模
        2.3.1 卫星整体结构
        2.3.2 单元、材料和属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卫星模型分析
    3.1 引言
    3.2 卫星静强度分析
        3.2.1 静强度分析输入载荷
        3.2.2 位移和应力响应
    3.3 卫星瞬态响应分析
    3.4 卫星冲击响应分析
    3.5 卫星屈曲稳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卫星裙底缓冲结构设计分析
    4.1 引言
    4.2 裙底减冲击环设计原理
    4.3 卫星缓冲结构设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振动响应的载荷识别算法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载荷识别研究现状
        1.2.1 频域方法研究状况
        1.2.2 时域方法研究状况
        1.2.3 其它识别方法研究状况
    1.3 载荷识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载荷识别的理论背景和常用方法
    2.1 振动微分方程推导
    2.2 载荷识别基本方法理论
        2.2.1 直接求逆法
        2.2.2 卡尔曼滤波器方法
        2.2.3 正则化方法
        2.2.4 随机方法
        2.2.5 人工智能方法
    2.3 载荷识别频域法和时域法
        2.3.1 频域法
        2.3.2 时域法
    2.4 不适定性问题分析讨论
        2.4.1 奇异值分解
        2.4.2 Picard准则
        2.4.3 载荷识别不适定性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振动响应的载荷识别优化方法
    3.1 载荷识别基本假设和识别过程
    3.2 周期性动载荷识别方法
        3.2.1 正则化方法及参数选择
        3.2.2 正则化参数选取
        3.2.3 周期性动载荷识别过程
    3.3 冲击载荷识别方法
        3.3.1 L1范数正则化方法与参数选择
        3.3.2 正则化算子优化算法
        3.3.3 冲击载荷识别过程
    3.4 移动载荷识别方法
        3.4.1 移动载荷响应时域方法
        3.4.2 移动载荷识别方程
        3.4.3 移动载荷识别过程
    3.5 基于振动响应识别算法的优化
        3.5.1 识别算法的优化
        3.5.2 传感器布置的优化
        3.5.3 不同模型修正方法的优化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载荷识别算例的数值仿真与建模
    4.1 周期性动载荷识别
        4.1.1 悬臂梁结构动载荷识别
        4.1.2 高速列车车轮动载荷识别
    4.2 移动载荷识别
        4.2.1 单跨梁移动载荷识别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载荷识别试验方案的建立与结果验证
    5.1 周期性载荷实验
        5.1.1 悬臂梁动载荷识别实验
        5.1.2 有限元模型修正和灵敏度分析
    5.2 冲击载荷识别实验
        5.2.1 实验梁冲击载荷识别
        5.2.2 实验板冲击载荷识别
        5.2.3 受电弓冲击载荷识别
        5.2.4 灵敏度分析与结果讨论
    5.3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螺栓连接组合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螺栓连接结构建模方法研究进展
        1.2.2 组合结构频响子结构法研究进展
        1.2.3 组合结构优化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螺栓连接结构模型化方法
    2.1 引言
    2.2 螺栓连接结构建模方法分类
        2.2.1 理论本构模型
        2.2.2 数值单元模型
    2.3 不同螺栓连接结构模型参数估计
        2.3.1 虚拟材料模型参数估计
        2.3.2 弹簧阻尼模型参数估计
        2.3.3 数值算例
    2.4 本章小结
3 螺栓连接组合结构子结构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频响函数的子结构法
        3.2.1 频响函数计算
        3.2.2 频响综合法
    3.3 数值算例1
    3.4 数值算例2
        3.4.1 模型介绍
        3.4.2 LMS Virtual Lab频响综合法概述
        3.4.3 计算结果及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频率控制螺栓连接组合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
    4.1 引言
    4.2 螺栓连接组合结构模态分析
    4.3 结构优化理论简介
        4.3.1 基本理论
        4.3.2 SIMP法基本理论
        4.3.3 频率优化
    4.4 数值算例
    4.5 本章小结
5 低速机组合结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瞬态动力学分析
    5.3 低速机组合结构动力学分析
        5.3.1 低速机结构特点及模型化方法
        5.3.2 连接系统特性对整机模态影响分析
        5.3.3 整机瞬态动力学分析
    5.4 低速机组合结构优化研究
        5.4.1 低速机连接系统参数优化
        5.4.2 低速机机身模态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随机子结构的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参数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确定性分析
        1.2.2 复合材料建模方法
        1.2.3 不确定性参数识别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动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复合材料弹性参数随机场展开
        2.2.1 K-L展开
        2.2.2 PC展开
    2.3 复合材料动特性分析
        2.3.1 复合材料本构关系
        2.3.2 复合材料有限元建模
        2.3.3 不确定性参数相关性
        2.3.4 随机抽样方法
    2.4 算例研究
        2.4.1 基于K-L展开的动特性分析
        2.4.2 基于PC展开的动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随机子结构建模及动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子结构方法基本理论
        3.2.1 子结构动态缩聚
        3.2.2 子结构模态综合
    3.3 随机子结构理论
    3.4 基于重复子结构的复合材料动特性分析
        3.4.1 单胞模型
        3.4.2 建模及动态分析
    3.5 基于随机子结构的复合材料动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参数识别
    4.1 引言
    4.2 随机响应面方法
        4.2.1 随机参数标准化
        4.2.2 概率配点
        4.2.3 模型检验
        4.2.4 响应统计特征值计算
        4.2.5 算例分析
    4.3 基于随机响应面的不确定性参数识别
        4.3.1 目标函数
        4.3.2 算例研究
    4.4 基于区间正交展开的不确定性参数识别
        4.4.1 区间分析基本理论
        4.4.2 区间正交展开
        4.4.3 二次多项式响应面
        4.4.4 区间参数识别方法
        4.4.5 算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期刊论文目录
    发明专利目录

(6)基于ANSYS的有限元模型修正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模态参数灵敏度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1.2.2 频域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1.2.3 基于其他特征量灵敏度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噪声干扰下的频域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2.1 引言
    2.2 理论背景
        2.2.1 频率点匹配及移频方法
        2.2.2 采用移频技术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
        2.2.3 两种方法抗噪性对比
    2.3 算法实现的相关问题
        2.3.1 总体最小二乘(TLS)平差方法
        2.3.2 频率点的筛选准则
        2.3.3 频响扩充方法
    2.4 算例分析
        2.4.1 仿真算例
        2.4.2 实验
    2.5 小结
第三章 大型有限元模型频响快速修正方法
    3.1 引言
    3.2 理论背景
        3.2.1 模态综合方法
        3.2.2 基于模态综合缩减基的修正方法
        3.2.3 基于模态振型缩减基的修正方法
    3.3 算法实现相关问题
        3.3.1 缩减基与模型缩聚的对比
        3.3.2 基矩阵的迭代更新
        3.3.3 宽频带频响扩充方法
    3.4 算例分析
        3.4.1 仿真算例
        3.4.2 实验
    3.5 小结
第四章 针对局部结构的模型修正方法
    4.1 引言
    4.2 理论背景
        4.2.1 局部结构频响识别方法
        4.2.2 局部结构频响修正方法
    4.3 算法实现相关问题
        4.3.1 测试噪声对参数识别的影响
        4.3.2 频率点的筛选准则
        4.3.3 局部结构模型修正流程
    4.4 算例分析
        4.4.1 仿真算例
        4.4.2 实验
    4.5 小结
第五章 有限元模型修正软件实现及应用
    5.1 引言
    5.2 基于频响函数的模型修正方法
    5.3 算法实现
        5.3.1 基于APDL语言的模型修正程序编写
        5.3.2 基于Matlab APP的模型修正软件实现
    5.4 算例分析
        5.4.1 二级盘组件的频响函数模型修正
        5.4.2 短轴组件的频响函数模型修正
        5.4.3 螺栓连接件组件的频响函数模型修正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传感器优化布置与集成学习的大跨桥梁损伤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康监测研究现状
        1.2.2 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现状
        1.2.3 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的问题
        1.3.1 存在的不足
        1.3.2 拟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跨桥梁传感器优化布置算法设计
    2.1 智能优化算法简介
        2.1.1 遗传算法
        2.1.2 模拟退火算法
        2.1.3 混沌算法
    2.2 结合退火策略和混沌遗传的新型组合优化算法
    2.3 本文对CGASA算法的改进
        2.3.1 适应度函数改进
        2.3.2 自适应概率调整机制改进
        2.3.3 模拟退火策略改进
    2.4 CGASA算法的基准函数和TSP问题测试
        2.4.1 Schaffer函数
        2.4.2 Rosenbrock函数
        2.4.3 TSP问题
    2.5 基于传感器优化布置的CGASA算法设计与运算步骤
        2.5.1 传感器优化布置问题
        2.5.2 编码方式的选择
        2.5.3 选择和最佳保留策略
        2.5.4 部分匹配交叉和逆位变异策略
        2.5.5 混沌空间构造策略
        2.5.6 传感器优化布置流程与步骤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CGASA算法在传感器优化布置上的应用
    3.1 不完备模态信息下的传感器优化布置理论
        3.1.1 传感器优化布置数学模型
        3.1.2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3.1.3 加速度传感器优化布置准则
    3.2 矮塔斜拉桥有限元模态分析
        3.2.1 依托工程背景
        3.2.2 有限元模型
        3.2.3 模态分析与数据提取
    3.3 矮塔斜拉桥传感器数目和位置的优化
        3.3.1 传感器数目和位置的优化计算
        3.3.2 依托实际工程的CGASA算法参数灵敏度分析
        3.3.3 算法有效性比较
    3.4 基于MATLAB的传感器优化布置软件设计
        3.4.1 图形用户界面GUI
        3.4.2 软件用途说明
        3.4.3 数据分布架构和处理逻辑
        3.4.4 主要窗口和功能模块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基于多传感器特征向量的损伤识别方法
    4.1 移动车辆荷载模拟及损伤工况建立
        4.1.1 移动车辆荷载模拟
        4.1.2 传感器优化布置测点确定
        4.1.3 损伤工况及损伤样本集构造
        4.1.4 桥梁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4.2 小波包分析的动力信号特征提取方法
        4.2.1 小波包分析理论
        4.2.2 常用小波基函数及其性质
        4.2.3 最优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层次的选取
    4.3 多传感器特征向量的损伤识别指标确定
        4.3.1 基于小波包能量的损伤指标构造
        4.3.2 基于动力响应信息的小波包能量分解
        4.3.3 基于小波包指标的损伤预警分析
        4.3.4 基于多传感器特征向量的损伤识别方法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基于多传感器特征与集成学习的损伤区域识别研究
    5.1 基于集成学习的损伤识别方法
        5.1.1 机器学习简述
        5.1.2 集成学习方法
        5.1.3 基于集成学习的损伤区域识别流程
    5.2 基于随机森林-bagging集成学习方法的损伤区域识别
        5.2.1 决策树算法
        5.2.2 随机森林算法简述
        5.2.3 随机森林参数说明与优化
        5.2.4 损伤区域识别结果及分析
    5.3 基于XGBoost-boosting集成学习方法的损伤区域识别
        5.3.1 XGBoost算法
        5.3.2 XGBoost算法参数说明与优化
        5.3.3 损伤区域识别结果及分析
    5.4 不同集成学习算法识别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8)风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水平位移估算方法研究 ——基于激光测振仪与倾角仪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现有位移测量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1.2.1 加速度传感器
        1.2.2 全球定位系统(GPS)
        1.2.3 全站仪
        1.2.4 激光测振仪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倾角仪在桥梁与基坑监测中的运用
        1.3.2 高层结构中倾角仪测量原理
        1.3.3 倾角仪测高层结构水平位移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水平位移与倾角融合的系数β法
    2.1 引言
    2.2 基于激光的倾角系数β法
        2.2.1 系数β法原理
        2.2.2 振型位移贡献率
    2.3 结构多自由度体系简化
        2.3.1 广义多自由度体系
        2.3.2 风荷载作用下高层结构动态响应
        2.3.3 高层结构在台风作用下模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框架的方法实验验证及信号处理
    3.1 引言
    3.2 框架结构实验
        3.2.1 实验设计介绍
        3.2.2 位移模态贡献验证
    3.3 实测信号处理方法
    3.4 环境因素对系数β法的影响
    3.5 数值模拟对比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数β法在高层结构的实际运用
    4.1 引言
    4.2 系数β法的高层结构实验验证
        4.2.1 基于加速度的结构模态获取
        4.2.2 实验工况介绍
        4.2.3 弱轴向实验结果分析
        4.2.4 强轴向实验结构分析
    4.3 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对比
        4.3.1 有限元模型介绍
        4.3.2 有限元与实测结果对比
    4.4 信号时间滞后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运营状态下高层结构水平位移估算
    5.1 引言
    5.2 实际高层结构系数β实验介绍
        5.2.1 实验概况介绍
        5.2.2 京基金融中心模态获取
    5.3 数据处理与系数 β 求解
        5.3.1 实验数据处理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京基金融中心长期水平位移监测系统介绍
        5.4.1 采集硬件介绍
        5.4.2 采集软件介绍
        5.4.3 常态风作用下监测数据分析
    5.5 台风作用下结构水平估算与模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螺栓结合部动力学特性建模及参数辨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螺栓结合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螺栓结合部建模方法现状研究
        1.3.2 螺栓结合部等效动力学参数辨识现状研究
        1.3.3 螺栓结合部参数辨识软件开发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螺栓结合部等效动力学建模
    2.1 螺栓结合部动力学特性分析
        2.1.1 结合部特性参数概述
        2.1.2 螺栓结合部动柔度机理
    2.2 螺栓结合部受力分析
    2.3 基于子结构综合法等效动力学模型建立
        2.3.1 子结构综合法
        2.3.2 结合部等效模型的建立
        2.3.3 基于子结构综合法建立结合部理论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螺栓结合部等效动力学参数辨识
    3.1 螺栓结合部参数辨识思想
        3.1.1 基于频响函数的辨识公式
        3.1.2 结合部等效动力学参数参数辨识
        3.1.3 灵敏度选频分析法
        3.1.4 加权函数法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对象
        3.2.3 实验平台搭建
        3.2.4 实验方案
    3.3 螺栓结合部切向参数辨识算例
        3.3.1 TIMOSHENKO梁单元的选取
        3.3.2 子结构频响函数计算与验证
        3.3.3 装配体频响函数测试
        3.3.4 基于灵敏度选频辨识方法
        3.3.5 参数结果辨识验证
    3.4 螺栓结合部法向等效动力学参数辨识
        3.4.1 螺栓结合部法向参数辨识结果
        3.4.2 灵敏度选频辨识
        3.4.3 辨识结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结合部特性的机床动力学分析
    4.1 模型建立
        4.1.1 研究对象
        4.1.2 三维模型建立
        4.1.3 动力学模型约束及边界条件
    4.2 有限元分析
        4.2.1 固有频率及模态振型提取
    4.3 计算结果及实验验证
        4.3.1 锤击法获取频响函数
        4.3.2 实验值与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螺栓结合部辨识系统软件开发
    5.1 MATLAB GUI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5.2 螺栓结合部辨识系统软件
        5.2.1 GUI辨识系统软件框图
        5.2.2 GUI辨识系统软件界面及功能介绍
    5.3 实例验证与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算例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发射装置动态响应特性的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结构动态响应发展情况
        1.2.2 结构动态响应优化分析研究情况
        1.2.3 发射装置动态响应及优化设计研究情况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结构建模及动态分析
    2.1 结构动态分析的模型与方法
        2.1.1 结构动态响应理论与方程
        2.1.2 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
    2.2 发射装置的参数化建模
        2.2.1 结构模型的参数化
        2.2.2 发射装置的分析模型
    2.3 发射筒的结构动态响应特性
        2.3.1 结构动态响应特性
        2.3.2 设计参数对结构动态响应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3.1 响应面法
        3.1.1 响应面方法
        3.1.2 设计变量规格统一化
        3.1.3 响应面方法的评价指标
    3.2 响应面模型
        3.2.1 试验设计方法
        3.2.2 确定试验设计方法
        3.2.3 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的实施
    3.3 基于响应面的结构动态响应的分析和优化
        3.3.1 发射装置动态响应特性参数
        3.3.2 拟合响应面函数
        3.3.3 回归检验
    3.4 灵敏度分析
        3.4.1 灵敏度
        3.4.2 结构的灵敏度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4.1 遗传优化算法
        4.1.1 遗传算法的实施
        4.1.2 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
    4.2 面向发射筒的遗传算法优化分析
        4.2.1 优化模型与流程
        4.2.2 确定优化模型
        4.2.3 优化结果
    4.3 小结
第5章 基于响应面函数的优化
    5.1 响应面函数直接优化
        5.1.1 优化模型
        5.1.2 优化流程
        5.1.3 优化结果
    5.2 基于响应面函数的遗传算法优化方法
        5.2.1 优化原理
        5.2.2 优化流程
        5.2.3 遗传算法实例
    5.3 分析过程及优化结果
        5.3.1 双响应面模型
        5.3.2 优化分析
        5.3.3 优化结果
    5.4 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于Lanczos方法的结构动力学灵敏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型载货氢燃料电池车车架的结构设计及优化[D]. 李艳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某卫星裙底结构抗冲击方案研究[D]. 晏志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振动响应的载荷识别算法的优化研究[D]. 蒋钏应.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4]螺栓连接组合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D]. 王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随机子结构的复合材料不确定性参数识别方法研究[D]. 聂文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ANSYS的有限元模型修正与应用[D]. 范新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基于传感器优化布置与集成学习的大跨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 黄笑犬.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8]风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水平位移估算方法研究 ——基于激光测振仪与倾角仪的融合[D]. 刘明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螺栓结合部动力学特性建模及参数辨识方法研究[D]. 徐林.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发射装置动态响应特性的分析及优化[D]. 马越.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基于Lanczos方法的结构动力学敏感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