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的文化保留论文_赵翠平,张丽莎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四川成都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都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都有不可小觑的表率作用。而宽窄巷子作为老成都唯一保存完好的兵丁胡同,其文化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文化传承

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始终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城市不仅是一定地域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也是这一地域的文化中心[1]。成都市作为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宽窄巷子不仅是成都历史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也是“4000年古蜀文化旅游时空走廊”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项目概况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西南,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相互平行的巷子组成,是少城三十三条兵丁胡同中仅余的三条,也是清代满城制度下保存最为完整的街巷。它传承了2000年的少城文化和300年的满城文化,体现了北方胡同与川西民居的结合,是成都平原市井生活的典型代表[2]。与“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共同构成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

2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脉络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政府出于军事要求,调集荆州驻防八旗官兵入川,并于康熙六十年(1721)留驻于成都,并在原少城位置修筑满城,实行“旗汉分治”[3]。为解思乡之情,突显满汉尊卑之别,旗人于满城内新建北方胡同式建筑。文化革命以后,人们来此开辟公馆,取代了大部分官兵住宅,并新建了民国西式建筑。宽窄巷子因此成为集川西民居、北方胡同、西式建筑于一体的居住街区。2003年,成都市对宽窄巷子进行改造,成功将其打造为成都市的城市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

改造后的三条巷子被重新定义:宽巷子原名仁里胡同,改造后为“闲生活”区。业态以高档酒店和餐饮、民俗餐饮、传统茶馆、客栈、企业会所为主。窄巷子原名太平胡同(又名仁里二条胡同),改造后为“慢生活”区。业态以西餐、咖啡、特色餐饮、会所、主题文化商业等为主。窄巷子和宽巷子因宽窄相对关系而得名。井巷子原名明德胡同,因街巷内有一口古井,故称井巷子,改造后为“新生活”区。业态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场、零售、轻便快餐、创意时尚为主。

3 宽窄巷子文化保留

3.1 空间格局的保留

历史街区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其单个建筑,而在于其建筑群形成的整体风貌。为保留其兵丁文化和场地改造后的宽窄巷子保留了原始街巷空间尺寸和“鱼刺”状街巷布局。宽巷子街区为传统小尺度空间,主导空间两侧建筑(檐口)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为1:1.1-1:1.2。支矶石街两侧建筑(檐口)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为2:1-10:9。下同仁路两侧建筑(檐口)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为3:5。长顺上街西段两侧建筑(檐口)高度与街巷两侧楼距比控制为5:3-3:4。[4](图一)

3.2 建筑文化的保留

宽窄巷子中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48处,占地约32713平方米,占核心区的49.13 %[2]。建筑改造以修缮为主,改建为辅,局部重建,禁止大拆大建。遵循“修旧如旧”的准则,落架重修,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防腐防蛀措施,提高建筑耐火等级以及抗震等级,增设防火警报系统。

除此之外,建筑布局、体量、材质、色彩等都与原有建筑相协调。改建后,文化街区内建筑多为黑灰色,建筑结构以传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原建筑构件和装饰也予以保留,如砖砌垂花门、门扇、窗扇、雀替、雕梁、月梁、滴水、瓦当。建筑细节的刻意保留,不仅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场所精神和品质的保证。(图二~图三)

3.3 市井文化的保留

传统民居最好的利用方式自然是发挥其原有居住功能[5]。宽窄巷子原始居民944户,最终有110户留在宽窄巷子,这其中有商人、政府公务人员、学者教授、艺术家、满族后裔等等,最多的还是普通居民[4]。

四川“竹文化”是西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文化街区内凤尾竹使用频率就极高,一方面是拘于场地空间限制选择了体量较小的竹类;另一方面,竹是四川的乡土植物,是墨客笔下不屈灵魂的代表,是场所精神的营造方式。

窄巷子由于道路狭窄,未设街沿,为避免建筑墙脚受雨水的冲刷,墙脚多设置斜面保护墙基,经过雨水长时间侵蚀,形成了一个个小石坑,这就是“水凼凼”,是四川特有的地域元素,都予以保留。街道两旁恢复高15厘米的街沿,上铺九方格的混凝土预制块[6]。打造出古城小镇的印象。二维半艺术墙结合市井生活元素,如古井、缝纫机、三轮车等来展示老成都生活。除此之外,场地街区中还保留了大量遗存物,如碑刻、门墩、栓马石、水缸等,充分展现了场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怀。(图四~图五)

3.4 传统活动的保留

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具有地域性。掏耳、糖画、茶艺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场地传统活动的保留,是保持其原真性的必要手段,它不仅展示了西蜀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延续和传承了场地精神。

4 结语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集历史文物保护与开发于一体,在动态发展中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成都传统文化、市井生活以及现代生活,不仅有利于对外推广成都城市形象、带来经济效益,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文化素养,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佚名.城市文化北京宣言[J].城市规划,2007,31(7):9-9.

[2] 李兿楠,刘伯英.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复兴及其对存量规划的启示[J].城市设计,2016(2).

[3] 刘伯英,黄靖.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策略与技术[C]// 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

[4] 佘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4):196-203.

[5] 刘越.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以西安回民街保护为例[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0,29(1):92-94.

[6] 唐莉英.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脉延续与秩序重构——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保护及更新设计[J].装饰,2008(2):130-131.

作者简介:

赵翠平;出生年月:1992年4月;性别:女;籍贯:四川;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张丽莎;出生年月:1994年4月;性别:女;籍贯:四川;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

论文作者:赵翠平,张丽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

标签:;  ;  ;  ;  ;  ;  ;  ;  

浅析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的文化保留论文_赵翠平,张丽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