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陈宅镇擂山完全小学,浙江 诸暨 311823)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典型的错题,对习题进行更加详细地讲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将以利用错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错题激发创新的能力、活用错题培养反思的习惯、通过错题进行引导与探究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小学数学习题讲解中典型错题的干预策略,旨在践行“错题干预,借题发挥”的理念,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讲解;典型错题;引导探究
前言: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通过数学教学便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就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加大对典型错题的重视,并适当进行干预、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讲解,同时小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降低学习的难度,进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利用错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典型错题例1:计算15、6的最小公倍数。在解题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并没有全面掌握关于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常常会将最终的答案计算为15*6=90。对此,数学教师就可以对这一错题进行干预、讲解,引导小学生对当前的答案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老师,这样将15、6直接相乘的计算,结果好像不对吧。
老师:那么这样的计算方式为什么是错的呢?同学们,回忆一下关于分解质因数或者短除的计算方法。分析一下,为什么不能将两个数字直接相乘?
此时,在教师激励下学生会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认真的思考,并在练习本中写下:6*15=90,并将6分解为2*3,将15分解为3*5,,然后得出2*3*5=30这一结果。
学生:老师,我知道为什么直接相乘的结果是错的了,因为会多乘一个3。
老师:那么这个3是怎么多出来的呢?
学生:15、6的公有质因数为3,只要乘一次就可以了。
学生:那是不是利用两个数字的乘积,除以最大公约数也能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24、26,就可以通过24*36/12=72进行计算。
学生:当两个数字为互质数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通过乘法的方式计算最小公倍数了。
总的来说,在讲解典型错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时间,使其能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巧用错题激发创新的能力
典型错题例2:如图1所示的长方体,其是由两个边长为5cm的木块粘合而成的,那么请同学们计算该长方体的表面积。在解题的过程中,小学生通常就是将得两个木块的表面积进行简单的相加,显然在计算的过程中忽略了由于粘合而“消失”的面,其得出的结果为300cm²,从而导致计算所得结果大于正确的结果。
图1 例题2示图
实际上,针对这一类型的解法有很多中,需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能够更扎实的掌握相关知识,保证答案的准确性,还能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典型错题进行干预指导的过程中,就需要鼓励学生创新解题的思路、方式。就例题2而言,其解题方式包括几下几种:
解法1:5*5*6*2-5*5*2=250cm²
解法2:(5+5)*5*4+5*5*2=250cm²
解法3:(5+5)*5*2+5*5*2+(5+5)*5*2=250cm²
解法4:5*5*5*2=250cm²。
在这一问题的讲解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合理利用看似错误的资源,从而能够一次次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情,在错误中进行修正、改正,并将典型错题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深入挖掘小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1]。
3.活用错题培养反思的习惯
典型错题例3:师傅打完一份稿件需要1/3小时,徒弟打完一份稿件需要1/2小时,那么师徒二人进行合作,请问打完一份稿件需要多长时间。在解题的过程中,由于受关于对工程方面应用题的影响,学生将最终的算式列为:1/(1/3+1/2)。
在分析错因的过程中,小学生热情高昂,并且分析的头头是道,此时教师并不能就此而停下,而是要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这样的题目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从而引发小学生对问题进行深思,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避免解题过程中发生更多的错误。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仔细审题,看准每一个数字的单位。
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答之前,应该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做完题目以后,我们应该使用不同的方式对答案进行验证,从而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错误。
学生:不能被题目中的假象所迷惑。
正如学生所说,在面对学生不易察觉、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假设教师仅仅将最终正确的方式告知学生,那么学生就不能深入掌握发生错误的原因,无法触及到相关问题的实质,导致在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依然会发生错误,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对错题进行干预的全过程中,教师都应该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小学生的进行反思,掌握问题的根源,从而逐渐形成更加严密、完整的解题思路,实现“问题”资源化的目的。
4.通过错题进行引导与探究
典型错题例4:工程队要修建一条600m长的公路,甲队单独修建需要12天,乙队单独修建需要15天,那么两队合作施工,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在解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将算式列为600/(1/12+1/15),看似完全符合解题模型的应用题解题算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急于引导小学生对错进行分析,而对学生的答案提出质疑:“在你们的算式中,600表示工作量,(1/12+1/15)表示甲队、乙队工作效率之和,那么用工作总量除以效率之和能够得出工作时间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小学生会陷入深思,但此后变化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之后便会有学生回答,公路总长为600m,其工作效率并不能使用分数表示,而是需要进行计算:600*1/12=50m,这是甲队一天修建的长度,同样乙队一天所修建的长度为40m,因此最终的结果应该为:600/(50+40)。
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引导,能够使学生明确问题所在,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小学数学错题干预的有效性[2]。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典型错题进行讲解,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为基础,教师通过对错题的干预,激发了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培养了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引导小学生养成了反思的良好的习惯,强化了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增强了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所以,为了能够发挥典型错题的作用,可以将文中的方式应用在小学数学典型错题的讲解中。
参考文献
[1]顾燕.错题深加工,走向电子化自主管理——例谈小学数学错题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6):60-62.
[2]王焱烽.我们是怎样找到错误原因的——基于298例访谈实证的小学数学错题的错因分析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05):83-85.
论文作者:钟泽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小学生论文; 典型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最小公倍数论文; 方式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