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云南工业化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产业结构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是云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我们将提前完成工农业产值翻两番,解决7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使全省各族人民一道迈向小康,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
一、加快工业进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工业现代化就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使各项工业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同时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都要经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转向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18世纪30年代开始的英国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端,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在初期阶段,轻工业占有绝对的优势,轻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开辟了市场,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经过相当长的时期后,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轻工业,并取得优势地位。随着重工业的继续优先增长,一段时期后,轻重工业之间增长速度的差距逐步缩小。工业自它诞生以来,就显示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生产日益社会化。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深刻变化,几乎都是与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工业的规模、水平和结构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生产现代劳动手段的唯一部门;工业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动力;工业向各部门提供原材料;工业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消费品;工业是社会劳动就业的重要部门;工业是资金积累的重要源泉;工业也是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总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和必然趋势。我们要加快现代化步伐,实现经济振兴的目标,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不失时机地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二、云南工业化进程的回顾
回顾一下我省工业发展的历史,并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对于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是很有益处的。云南的工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前的四十年代。
云南近代工业起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4年在昆明创立云南机器局之后,相继建立了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厂等官办企业,我国第一个水电站——石龙坝电站建于1910年。云南的矿业开发历史悠久,尤其是锡矿采选冶开始较早。抗日战争时,云南是安置内迁企业和兴建战时企业的重要基地,仅抗战初期就接纳了大小数十个内迁企业。这一时期建立的工业企业,为解放后云南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云南近代工业虽然起步较早,又有抗日战争企业内迁机遇,建立了云南冶金、机械、轻工等工业的基础,但这是在商品经济没有充分发展,交通没有改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缺乏发展的坚实基础。所以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政治形势的变化,云南工业并没有得到继续加快发展。到1949年,全省仅剩下石龙坝水电站,明良、一平浪、乌格煤矿,云南锡业公司,滇北矿务局,裕滇,云茂纺织厂,以及一些简易的机械厂、土榨糖厂、仪器加工厂等小型的、手工作坊式的企业。全部企业1400个,固定资产原值1亿元,工业总产值不到2亿元,税利3600万元。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产值的18%,人均工业产值仅11元。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破摊子,云南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向工业化前进的。
第二阶段:经济恢复时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放以后,云南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也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在计划体制下,为了提供原材料,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的资源开发,建立起云南几个大矿山以及相应的配套工业。到1978年,云南经济结构从1949年轻工业占64%,重工业占36%,改变为重工业占到近60%,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框架。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上升到58%,工业产值终于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标志着向工业化进程迈出了重大步伐。
这一时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到1952年的经济恢复期,工业战线努力恢复生产,改造现有企业,充分发挥设备能力,积极扩大生产。胜利完成了工业生产的恢复重建任务,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建设期,在大力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相应发展地方工业的指导思想下,有色金属资源得到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地质勘探,取得了较大成果,为开发矿产资源奠定了基础。1958到1965年,“二五”计划时期由于背离经济规律,急于求成,造成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工业生产出现大跌落。此后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业生产渡过难关,得到了复苏,并在调整中突出了保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如对有色金属产业实行“矿山为首、地质超前、采掘并举、掘进先行”的方针,在基本建设上确保了昆钢等项目;对机械工业重点发展大型机床和高精度机床等。1966年到1976年,社会动荡,停工停产,工业生产基本停滞不前。但由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工业战线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电子仪表工业有新的发展,进行了“三线建设”,新建了一批电子、船舶、航天和核工业生产企业。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中国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对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由于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和“左”的干扰,经济也受到一定破坏,制约了工业化的步伐。在输出原料、贡献国家的同时,没有相应形成地方的加工工业,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93年。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机和标志,工作重点开始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时期,工业发展进入建国以来最活跃、最具有生气、最富有成效的时期。这个时期,云南工业进行了重大调整。把解放后到1978年近30年的时间,以开发矿产资源为主建立重工业转向以开发生物资源为主,发展轻工业来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实现了工业高速增长,建立起云南的主导优势产业。到1993年,轻工业从1978年轻重工业产值的约占40%,调整到轻重工业产值各半的结构,工业产值占工农业的产值上升到占72%;工业为国民收入提供了大量资金,终于改变了靠补贴过日子的被动局面,实现了财政自立,开始走上自我积累,加快发展的轨道。这个时期的工业发展有10个特点:(1)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把企业推向市场,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进程活力。(2)进行了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扭转了历史形成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状况,形成了以支柱产业为依托,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3)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开发的档次,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造就了“烟草王国”。(4)交通、通信、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5)能源工业超前发展,新上了一批大中型水火电站,加快了煤炭资源开发,为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6)调整工业布局,抓紧建设国家级的磷化工、贵金属、造纸工业等基地。(7)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迅速成长,给工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8)组建了一批跨地区、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和公司,开始了云南工业与世界经济的接轨。(9)开发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电子计算机、电子电器设备、家用电气、汽车制造等新产业。(10)加快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步伐,提高了技术有机构成,改善了企业装备,工业生产实力不断增强。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云南工业的进程,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其中最重要的是:
(1)必须正确选择工业化的道路。工业化的道路是指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和办法的总称。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业生产力演进的客观规律,从云南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立足资源搞开发,扬长避短抓优势,发展轻工增积累,集中力量打基础,依靠科技求效益的发展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既遵循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充分体现了云南的实际,发挥了我省的比较优势,从而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2)必须集中力量抓好主导产业的成长。在选准路子的基础上,在多种产业中,必须筛选出最能发挥优势,又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10多年实践证明,云南选择烟草工业是成功的,烟草工业的崛起,成为覆盖全国市场的产品,极大地促进了云南工业的成长、农民的增收、财政的自立。烟草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28%;加上两烟配套工业已占1/3以上,成为真正的优势主导产业。
(3)开发资源必须同带动地方工业相结合。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云南工业把开发矿业摆在第一位,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等行业,走的是一条重型工业结构的路子。这是由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所决定的,虽然为云南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也带来了资金积累困难等突出问题,从而影响了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地方经济的成长。
(4)工业的发展必须同农业的发展相协调。建立大矿山虽然吸收了部分农民就业,但广大农村没有得到发展致富之利。工业固然是主导,但工业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近10年来,我们调整轻重工业比例中,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不仅提高了整个工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了财政的大幅度增收,特别是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大约20%是来自烤烟、甘蔗和茶叶。
(5)基础设施是工业成长的先导。云南的基础设施建设,曾有过引人注目的历史。早在1887年已开始兴办邮政,1910年就开通了窄轨铁路,抗战时期修建了滇缅公路,发展了航空事业。但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了,成为工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改变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落后的状况,我们确立了十年打基础、九五大发展的思想,集中财力、物力保重点,加快能源、公路、铁路、航空、邮电等建设,使之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改善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6)发展工业必须坚持高起点和规模化。我们的工业化是在追赶别人工业化中来实现,所以有条件,也只能选择以引进消化为主的发展的路子。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在烟草、汽车、电子、食品、化工等行业引入了一批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组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跨行业集团公司。烟草行业,先后投入30多亿人民币和近3亿美元,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按规模化经营的要求,走专业化、社会化分工的路子,实行从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一条龙,有效地提高了烟草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益。
(7)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以强大的科技力量为后盾。加快工业化的核心是人才。为了适应云南工业化进程,我们逐步进行了科研、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的专业结构,加快人才的培养,大力兴办职业技术教育,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云南烟草、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和生物资源的开发,教育、科技做出了重要贡献。
(8)以市场为导向培植产业、开发产品。发展工业必须从传统的“以资源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多年来,我省许多重点产业的确定、主要产品的开发,都是以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为前提,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来作出抉择的。烟草、旅游、磷化工和食品等产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作出了正确决策,从而实现了快速发展。
三、我省经济已进入了加速工业化的新阶段
工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即工业发展为主导的阶段。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可以分为起步、成长、完成三个阶段。判断工业化所处阶段的主要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商品的比重。许多国家工业化的历程都表明,当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满足了人民基本需要之后,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到400美元时,经济的发展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个阶段是以满足新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发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特点,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加速工业化的阶段。
经过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十多年来,投入几百亿巨额资金,将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过连续十多年快速发展,我省的经济水平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1993年,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16元,考虑到各种汇率变换因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在500美元左右;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2%;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近50%;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8%;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52%;城市化水平15%;科技和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综合上述指标可以看出,我省目前工业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于八十年代中期全国的平均水平,正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跨入成长阶段的时期,全省经济已进入了加速工业化的阶段。
工业化过程中,从起步到成长这个阶段,对整个工业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一阶段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2)工业发展将发生三个重要转变,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重点开发初级能源和原材料向发展节能、节材的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变,由一般加工工业向深加工、高技术含量的加工工业转变。(3)工业结构将由低度化向高度化演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于优化,制造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从起步到成熟的周期明显缩短。(4)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合理。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分布将会逐步打破以往过份集中的格局。(5)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将逐步缓解。(6)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城乡居民的支出结构发生质的变化,食品类支出比重下降,高中档生活用品和投资类支出在稳步上升,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资金准备和市场需求。
在推进云南工业化跨入成长阶段过程中,有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工业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将在工业化进程中改变支柱产业单一、初级化特征突出、产业关联度不强等问题,缓解自然资源富存的分散性与经济存量的高度集中性的工业布局矛盾,扭转技术总体水平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全省总体经济效益偏低等状况。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将是云南工业发展从起步到成长阶段的过程。现在重要的是云南工业化进程中处在加速工业化的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也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我们就要抓住机遇,推动这一进程,实现云南经济的腾飞。
四、培植新产业,再造新优势
江总书记指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求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更在于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工业化进程,不仅要增加经济总量,更要注重提高经济质量,不仅要通过各种途径挖掘潜力获得经济效益,更要致力于优化结构增加整体经济效益。我认为,在云南实施途径是:加强基础产业,提高支柱产业,培植主导产业。
基础产业,狭义指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广义上还包括农业、教育和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等。这些产业是为其他产业打基础、添后劲的,必须有一定超前度,才能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而不是掣肘作用。
支柱产业或称优势产业,是历史较久、规模较大、在产业体系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产业,经过10多年努力,我们终于造就了自己的优势产业,即卷烟工业,今后还要继续加以提高。
主导产业或称先导产业,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对整个产业序列发展具有强大推动力的产业。其特点是前向和后向关联程度较大,产业链延伸较长,对其它许多产业的增长和开发,特别是技术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国内各省、市、区都在采取与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战略,以求胜人一筹,优先发展。云南继烟草工业成为支柱产业以后到2000年,甚至到2010年十多年时间,主要又发展什么呢?这是云南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确定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在众多产业中筛选出几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根据我省工业化进程和资源条件、比较优势,我认为云南要培植新产业,再造新优势。把进行资源深度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创立高新科技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植,加速全省工业化进程,建立起三大产业群,形成新的优势,新的支柱,提高云南工业化水平,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进行资源的深度开发——形成资源开发产业群。
加快工业化,从云南情况出发,首先要立足和依托于对资源的开发。资源富集而多样,是云南的第一大优势。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省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依托资源优势,搞好二次开发、多次开发和深度开发。云南从五十年代开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自然资源进行了直接的初次开采和一次开发,而且形成了相当规模。如生产磷矿石500多万吨,木材36多万立方米,有色金属30万吨,蔗糖9万吨,原盐40多万吨,生铁130多万吨,黄磷10多万吨,干胶片10多万吨,水果50万吨,等等。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省的产品除卷烟等以外,大多是原材料型、粗加工产品;而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少,实际上是走了一条“高投入、低产出”的路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工业化,必须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立足资源优势,进行二次开发,要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从深度讲,主要是从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从广度讲,就是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都要开发。云南基本上是三大资源开发为主,一是开发生物资源的优势产业;二是开发矿电的优势产业;三是以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四十年来,矿产开发较多,一部分生物资源开发也很有成效,这是下步深度开发的重点。热区和高原生物资源,特别是高档经济作物,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足,而开发潜力巨大,这是今后以开发的广度上扩大开发的重点。
资源深度开发中,还要充分利用我省已具有的一定先进技术与加工能力,利用周边国家,甚至亚太地区资源进行“来料加工”。只要经济上划算,也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来发挥我省现有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外向经济产业群。
区位优势是云南的第二大优势。历史上的南方古丝绸之路和近代的滇越铁路、滇缅公路,曾经是我国通过云南对外联系和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对我省的开发起过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全方位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和平与发展、改革与开放这两大世界潮流的兴起,给云南重开和新开对东南亚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带来了良机。东盟六国加上缅、老、柬、越等东南亚十国,是当今世界一块不可多得的市场。我们有进入这块市场的历史渊源与“人和”、“地利”优势,发挥沿边的经济地理作用,将给云南工业和整个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日益明显,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不断加强,各种经济要素都在国际大市场中流通与循环。在这种形势下,要发展就必须开放,闭关锁国走不通。所以,云南加快工业化的过程,应当是不断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不断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不断吸纳外资和技术的过程。
近几年来,我们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形势,重视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如创汇农业作为一项加速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重要措施之一,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生物资源为基础,以高科技为手段,以公司加农户为组织形式,实行销售、加工、生产一体化经营的创汇农业骨干项目和龙头企业。又如,我们把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口岸作为新的工业增长区,又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基地来建设;也扩大了机械、电子、磷化工、建材、轻工等产品出口;加快了外经贸企业实业化进程,组建了一批大集团、大公司,开始从事跨国经营;上千个“三自企业”正在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力量;我们也兴办了一批“两头在外”的中小企业,有了一批创汇产品,在海外建立了一些经济实体,成为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的桥梁。总之,围绕建立外向型经济产业群,在各个领域所采取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展现了云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前景。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加快,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逐步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把现代生物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空间技术等作为高新技术。应用或依赖这些技术而形成的产业即为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巨大进步的结晶,它对当代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增强经济后劲,必须发展新的生产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降低物耗、能耗,开发新的产品,来适应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的新的消费需要,这些都必须通过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并使其产业化才能实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已有了初步基础,建立了一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技队伍,取得了一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技术研究成果,出现了一批向高技术发展的企业,科技产业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云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才能建立起有特色的新的主导产业群,推动云南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向更高层次演进。
1989年实施了旨在发展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的“火炬计划”,在光机电一体化、医药及生物技术、新材料及电子信息等领域组织实施了51个项目,投入资金3亿元。这些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10亿元;年税利2.5亿元,创汇6000万美元。现在,我们正在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云南香荚兰、西番莲、尖果、花卉、衣康酸、螺镟藻、红豆杉等生物资源,预计开发这些资源就能形成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
多年实践证明,在云南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群要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发挥优势、逐步发展的原则,近期重点开发以下产业:(1)生物技术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工程开发区,把新兴制药业、医疗保健业、绿色食品、高级香料、色素等基本形成产业化。(2)微电子技术产业。大力开发电子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在精密机床、汽车、通信工程等方面尽量追踪国际先进技术,保持一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先进性。(3)计算机产业。以应用为中心,重点开发软件产业、外部设备产业、计算机应用产业,逐步形成规模经济。(4)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以合金材料、复合材料、超细金属粉沫材料、贵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钛材、硅藻土应用等,让传统原材料工业形成新的优势。
五、调整结构需要强有力的产业组织政策
建立新产业,再造新优势,需要强有力的产业组织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调整和优化结构,就是要把一些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一般加工工业加以收缩,对有些经济效益虽然比较低,但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必需的基础产业部门,要采取种种保护与支持手段,使其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对那些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设备陈旧老化的传统产业,要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对有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则需要通过投入给予支持和开拓,推动其加快实现产业化。这些工作都要在现实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进行。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然牵动现有的经济结构,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产业组织政策。
1.调整产业结构要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加快工业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产业结构在合理化的基础上不断向高度化演变的过程。我省经济已经进入加速工业化的新阶段。结构调整一定要服从于并服务于总的战略转换,充分体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思想。近期要坚持适应性调整和开拓性调整相结合,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并以结构合理化为主。但从长远看,工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消费结构也将随之升级。从支持温饱型需求的产业到支持小康水平的产业,产业结构就会有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把近期的调整与长远的目标统一起来,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衔接工作。
2.调整产业结构要实行一二三次产业联动。
调整产业结构必须突出重点。但是由于产业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度,因而必须统筹三次产业的协调联动,处理好农业和工业、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现实优势产业和未来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等各种关系。特别是需要加强农业基础。现代工业离不开现代农业的支撑,超过农业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工业成长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开发创汇农业,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和对工业的支持度。其他基础产业,第三产业,都要相应加快发展,才能为新产业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有利环境。
3.调整产业结构要按规模经济要求优化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既包含同一产业、同一行业内各企业的生产运行机制及规模状态,又包括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及市场上的彼此垄断与相互竞争的关系。现代化工业,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按规模经济要求组织生产,能够使企业生产的长期平均费用下降到最低点,使生产力得到合理配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企业化转换。要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包括企业承包企业、企业租赁企业、企业横向联系、企业兼并、企业间参股、控股、组建各种形式的企业集团等,使企业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协作化的道路。
4.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努力改善产业的技术结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进步,表现为技术结构的调整与提高。为了把我省的工业化真正建立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我们既要努力跟踪世界与全国科技发展的趋势,尽量采用当代已有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分产业、分层次地选择不同的技术进步重点,不断增强综合经济技术实力。要集中开发对我省现有各产业素质提高能产生较大推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能起到积极影响,对各行各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品种、档次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技术。要与发展外向型经济密切结合,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速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化的进程,增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与创汇能力提供有关技术。大力发展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相结合,有利于节能、节水、节电、节约原材料的不同层次的实用与先进技术。
5.调整产业结构要与发展区域经济和加强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优化产业结构,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就是各产业要在有效空间实行合理布局。为了避免地区间由于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使整个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要按照产业政策和经济的内在联系,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多层次的区域经济,使以优化产业布局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区域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形成大、中、小规模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有计划地引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向不同层次的城镇集中。在规划产业布局时,应尽量让新建企业向全省产业布局规划中的轴线适当靠拢,并在交通枢纽地区建立新的城镇。
6.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建立高效灵活的投融资机制。
主导产业大部分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必须搞活资金市场,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使企业或建设项目的业主能够迅速地从市场获得所需要的资金。(1)股份制是集资的重要形式。要从已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中,选择一些投资回收率预期比较高的项目,实行多层、多方联合投资,并按投资额分享利益。(2)为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把社会资金引导到主导产业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在宏观调控下企业也可发行债券集资。(3)把建立主导产业作为引进外资的重点,成为重要集资渠道。(4)争取建立城市经济发展银行,加快建立城市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也要引进外资银行,形成相互竞争、互为补充的商业银行体系,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贷款支持。(5)争取建立政策性银行,财政资金适当给予贴息补助,用以支持主导产业中的一些投资回收年限长、回收率低但社会效益好的企业和建设项目。(6)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建立投资基金,扶持主导产业的发展。
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遵循人类历史演进的规律,顺应云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把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