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字化;金融科技;信息技术
一、引言
(一)传统小微金融模式的发展瓶颈
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会出现信贷配给,信贷配给在金融市场上广泛存在,即在信贷市场上融资需求只有一定比例能够实现,借款者即使付出再高的价格也不可足额获得资金。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上调节资金供需的是利率机制,当贷款需求大于供给时,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则利率下降。市场供求相等时的利率代表均衡利率,当达到均衡利率时,信贷资源得到有效分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小微金融业务方面面临的问题较多,小微企业依然无法从现有的资金供给渠道中获得足够的融资支持。其中,既存在金融机构的“成本和风险”考量,也有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财务不规范、经营风险大、生命周期短等方面的问题。
1.“成本和风险”约束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待小微金融服务还是基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于服务效率人员投入、资产定价等方面仍受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和约束,基于成本与风险考量,金融机构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缺乏动力。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短,通常在3—5年之间,又由于缺乏资金和设备,导致其无法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固定的抵押物,还款能力差和还款意愿较弱。另外,多家小微企业往往是由一个实际控制人所控制,企业之间、企业与保险公司、企业与放贷机构之间看似没有联系,但是容易构成挪用资金、虚假担保、虚假交易等内在关联风险。国内小微金融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银行专门成立小微金融事业部,专业化程度较低,在当前小微金融体系尚不成熟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经营小微金融业务面临较大风险,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是大中型企业的2至3倍。
在放贷成本方面,长期经营实践中,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信贷流程,信贷体系的标的是大型企业、政府平台或者大项目,信贷流程从融资方提出申请到经办行(支行或二级分行)根据申办材料判断是否符合基本准入条件,再到信贷员进行贷前实地调查,给予贷款企业信用评级以及确定业务方案,形成调查意见并制成意见审批表报送上级分行审批,最后才是经办行发放贷款等,整个信贷流程包含经办行、一级分行多个层级,企业调查、信用评级、信贷管理等多个业务条线,还要经过第三方担保公司、支付公司等多个外部机构联合操作,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呈现短、小、频、急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在给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时会额外承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本。
2.“信息不对称”掣肘
国内学者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普遍归咎于市场交易参与者或者契约签订者中小微企业比金融机构掌握更多的信息。陆岷峰(2010)指出,在信贷市场上由于信息非对称,银行无法甄别所有投资风险,只能通过上调利率的方式覆盖承担的额外风险,迫使一部分信用较好、风险程度低的优质企业被“挤出”,经过筛选的是那些打算支出高利率但是风险高、还款意愿不高的中小企业。一般而言,小微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
在小微企业和银行的借贷关系中,商业银行通过“老三表”(财务报表、税表、存货表)和“新三表”(水表、电表、工资表)等结构化数据来了解小微企业真实情况,部分小微企业随意编制财务报表,隐瞒企业真实状况,甚至在某些地区形成了“包装文化”,银行需要的材料信息,小微企业都可以包装。仅仅依赖这些数据商业银行很难做出全面的评价,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以稳健经营为核心的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谨小慎微,甚至被迫拒绝健康成长小微企业的融资申请。
(二)发展瓶颈的解决方案——数字小微金融
1.数字小微金融发展必然性分析——基于经济学原理视角
传统模式之所以碰到障碍,最大的难点在于传统金融机构双重绩效目标。同时实现金融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非常困难的,商业效益需要较高的价格,即贷款利率较高,这时社会效益就会很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风控投入、信息识别、收集费用都比较高。传统金融机构的做法是高成本定期频繁访问客户,靠线下高密度的物理网点抵达低收入弱势群体。既要尽可能降低提供服务成本,又要促成社会绩效比较困难。
2.数字小微金融的特点
数字小微金融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这些特质所展现出的低成本、低接触、高覆盖和可持续的特性无不证明数字小微金融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
(1)可获得性指客户可以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得金融服务,反过来说就是金融服务可有效抵达目标企业。除了金融成本下降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从而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之外,还通过扩大服务群体和“可接触点”提高可获得性。传统小微金融通过实体网点的铺开和信贷员的现场走访,每一家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都是有限的,数字小微金融可以完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可负担性指对于有适当金融服务需求的群体,金融服务的价格可以接受。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在小微金融中的应用,可以以更少的人工和干预成本,实现对借款企业贷前、贷后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层层审核,既能缩短业务流程,也能提高贷款质量。对于以人工成本为主要成本的社会放贷机构来说,会产生颠覆性的效果;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意味着可以以较低的借贷成本获得金融支持,提高可负担性。
(3)全面性指金融服务不仅面向从未享受到银行服务的企业,还要面向未全面享受到银行服务的企业。另外,数字小微金融实现路径是传统金融服务加数字技术,也可以是数字经济加金融服务,对于后者,由于依托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平台以及其他交易场景,可以方便地满足金融服务场景化需求,不仅包括金融服务群体更加大众化,而且包括金融服务品种更加多样,如第三方支付、小额理财等,弥补传统小微金融服务品种的不足,解决传统金融“最后一公里”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加速小微金融的发展进程。
(4)商业可持续性指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不需要接受政府补贴,财务上自给自足。数字小微金融应当是市场化概念,并非慈善救济。因此,数字小微金融不能过度依赖行政补贴和财政扶持,应该是一种发挥市场主体力量的负责任金融模式,这是由小微金融服务对象弱势性、金融强专业性以及经济和社会双重绩效目标共同决定的。
二、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研究
加快新型技术的应用,首先要坚持开放合作的思维,在行业内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合力,突破基础性的共性难题;其次要结合各自的发展阶段,加大新型技术的开发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前行业应该关注以下四点:一是强化对新型技术的研究,把握其内在本质;二是加快技术转型,构建适应新型技术要求的基础设施;三是研究确立新型技术的应用方法,找准切入路径;四是配套建立相应的管理保障体系,筑牢创新应用的成果。行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强化成果的产业化,使其可复用、可推广,发挥在行业中的规模效应。不仅要注意在应用中逐步形成涵盖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运维保障等全生命周期的标准,用于检验并规范创新过程,也应通过对成果的标准化规范化描述,促进推动创新成果更快、更便利地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大势所趋,必将继续为我国金融市场带来机遇和挑战。湖北要落实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规划,需要金融企业的大力支持,而湖北地区金融企业的壮大需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关于“打造数字央行,运用大数据提升精准施政能力”的指示,以“数字央行”建设为引领,成功建设总行委托的金融业机构信息共享系统,首创集“便民服务、风险防范、数据共享、金融监管”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在服务社会民生、服务金融机构、服务央行履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金融科技正从多维度改造整个金融行业,“金融+科技”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种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新时期的湖北省联社以建设“责任银行、合规银行、智慧银行”战略为引领,推进转型发展。按照建设智慧银行的战略部署,积极深化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推进核心业务系统换代升级,启动智慧网点、智慧产品、智慧风控、智慧平台等项目建设。
当前商业银行展开了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利用新技术对客户服务和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再造,提供全渠道、无缝式、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目标是全面实现业务处理的数据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并一改以往独立场景、碎片化、机械化的金融服务模式,转为深入洞察客户需求,实现从“信息”到“感知”的转换、从“数据”到“价值”的飞跃。
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成功实践,中国金融业在新时代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金融科技应用支撑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作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的中坚力量,各金融机构如何因需而变,以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共筑融合创新、持续发展的金融科技之路?围绕“数字化战略规划及转型实践”“云计算助力金融数字化转型”“AI大数据与数字化智慧金融”“网络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普惠金融”“共建共享金融科技合作生态”等六个方面展开。在金融科技应用特征及趋势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光贤认为,随着金融和科技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科技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传统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工作理念、乃至生态文化等方面。相应地,金融科技逐步呈现出银行轻型化、金融场景化、服务个性化和监管内生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金融科技发展中,只有将技术特征、业务逻辑和监管要求有机地融合,秉承开放共赢的理念,才能创造健康的金融生态,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金融科技多元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当前金融科技总体呈现出以下趋势,包括监管分工框架和监管规则不断完善、主要新兴业态发展有所分化、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数字技术驱动特征日益突出等。金融科技尚处于发展成熟过程中,其在供给主体、客户群体、金融风险、创新实践等方面所呈现的新特征,也给当前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应着眼长远长效,汇聚“政产学”各方力量,共同推动金融科技多元治理。监管层面,可考虑对前期专项整治经验和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工作经验予以固化、制度化,探索多领域主管部门协同、监管自律有机协调配合的金融科技统筹监管机制。机构层面,应切实改进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加快培育合规文化,严格按照监管规则、整治要求和自律标准,开展合规审慎经营。自律层面,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将发挥好行业基础设施和专业优势,继续加强统计监测、登记披露、标准研制、信息共享、教育培训、风险提示等工作,切实履行行业自律管理职责。在数字化银行转型思考及探索方面,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总监金磐石认为,科技革命和金融业变革正在形成历史性交汇,深刻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环境。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需要充分依靠科技力量,以技术手段为驱动,重塑经营模式。所以,建设银行提出“金融科技战略”,简称TOP+。其中,T代表科技驱动,以技术和数据作为双要素,双轮驱动金融创新。O代表能力开放,将集团业务功能和数据能力以服务方式向社会开放。P代表平台生态,构建平台,连接平台,站在平台连平台,共同构建用户生态。+代表培育“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企业文化。未来,建行将以金融科技战略为支撑,努力打造“管理智能化”“产品定制化”“经营协同化”“渠道无界化”(ICCB)的智慧金融与智慧生态,为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金融服务。
在金融云推动智慧银行转型方面,智慧银行信息系统是工商银行迈入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以“万级集群支撑”“秒级弹性伸缩”“灵活支持微服务”“自动化、智能化云运维”“安全隔离与高可用保障”“全流程DevOps”为主要能力,“工银星云”为实现智慧银行金融生态“开放”互联、IT供应能力“高效”灵活提供了基础支撑能力,在支撑业务高速发展、构建金融生态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金融信息化的建设新征程中,工商银行愿与各金融机构携手并进,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业态丰富”的金融生态圈。
在AI探索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肩负着回归本源,脱虚向实,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任务与使命,银行业信贷产品创新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新要求。农行构建的知识图谱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数据建模方面,采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本体建模,通过对客户、资产、风险信息、营销线索等分门别类的进行抽象归纳,形成本体的概念、属性和关系等。二是知识图谱平台内容涵盖从数据的采集、构建、融合等方面的全过程,形成从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知识的能力。三是基于知识图谱的计算引擎,面向应用构建了四种智能服务,包括语义分析、语义搜索、图挖掘和模型工厂。四是为解决知识图谱海量数据的存储以及计算,根据场景的不同采用不用的存储方式,构建了混合架构的分布式存储方案。在网络支付业务模式及安全规范发展研究方面,根据支付业务资金是否直接来源于客户开户银行账户,可以将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模式分为“支付账户模式”和“银行账户模式”。支付账户模式包括支付账户余额支付、信用支付产品、货币市场基金支付。银行账户模式包括快捷支付和网关支付。网络支付业务规范发展的方向是:基于银行账户的快捷支付模式和网关支付模式将成为市场主体未来网络支付业务创新发展的主流支付模式。快捷支付是小额便捷支付,支付账户支付做为快捷支付的有效补充。在此过程中,银行账户在网络支付中的主体地位将逐步得到强化,清算机构业务平台功能需进一步完善,多级别安全认证和交易限额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在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创新方面,强化创新驱动,重点解决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在信息挖掘方面,“艾达系统”依托企业级大数据平台,将众多低密度数据过滤转化为直观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客户股权结构、投资担保关系、集团和上下游关系进行图谱绘制,为前、中、后台业务人员提供一双人工智能的“电子眼”,有效解决了空间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精准获客方面,依托大数据平台的客户标签服务体系与数据沙箱建模工具,建立白名单获客项目,挖掘存量客户的资金流动、报关缴税、跨境结算、上下游企业、投资借贷等数据信息,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获客模型并为精准识别的白名单客户营销推送“量身契合”的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变革营销推广模式,不断激发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源动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全球由信息时代迈入以开放互联、信息共享、智能处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
参考文献
[1]于明智.数字化金融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36.
[2]宋锐.金融科技助推银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J].中国市场,2020(01):192-193.
论文作者:谢志楹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7
标签:金融论文; 小微论文; 金融服务论文; 企业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银行论文; 科技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