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荣 巫溪县菱角小学 4058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10-116-02
从登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我一直用真诚的爱去浇灌呵护每一株幼苗,十二年的欢笑与泪水,十二年的磨炼与成长,让我深深地领悟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班主任肩上所担负的重任,也更加深了我对 “教育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一种艺术”这句话的理解。一名深受孩子们爱戴的班主任,既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要重视孩子完整人格和独特个性的培养,既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又要舍得用爱去感化、引导、教育孩子。
“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童年世界的使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前提,同时还要用耐心、爱心去对待和感化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十二年来,我始终坚持着这样一个信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名拥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不歧视、不放弃一名后进生;坚信每位孩子都是我心中最美丽的天使。
爱——是无声的语言,是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我始终怀揣着一颗爱心,倾注所有热情,精心地呵护着我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信任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他们的活动,通过活动去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敞开心扉去和他们交朋友。课上,只要是有益于孩子发展的意见或建议,我都会尊重并给予采纳;课下,与孩子们共同解决难题,只要是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总会不厌其烦地一一为他们解答;成绩总会有好坏之分,但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会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对于性格孤僻的孩子,我会给予更多的关爱,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他找回自信,重新回到他应有的快乐童年中。从这些年的经历与磨炼中我认为:只有当孩子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会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接受你的教育。
在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七年里,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个孩子叫胡代金,长得黑黝黝的,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总是眨个不停,一张嘴能说会道,是个既调皮又特别机灵可爱的男孩儿。但在学习方面他给人的感觉就没那么好了,上课时东张西望,不听讲,不爱动脑筋,做作业时动作又特别慢,老是磨磨蹭蹭,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而且书写也相当潦草,小组长几乎每天都向我“告状”。课后,我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力争做一个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好孩子。他满口答应,可他就是“勇于认错,坚决不改”。经过多次谈话后依然我行我素,毫无长进。为了他我心都操碎了,多次心中动摇,可能他真的就是一根“朽木”,再多努力都不能使他成为一件艺术品吧。每次气恼后,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更不能因他暂时不够优秀就选择放弃,这样是不是违背了当初我选择这份职业的初衷呢?将心比己,假如他就是我的孩子,我又该如何面对?经过复杂的思想考验之后,我决定还是要尽最大的力量去感化他、引导他、教育他、转变他!他没进步,或许是他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为了转变和提高胡代金的学习,我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引导他,我还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向必燕跟坐在一起。目的是发挥同伴的力量。事先,我跟向必燕同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交流和详细地谈话:为了班集体,请不要歧视他,一定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耐心去帮助他、引导他,督促他使其进步。向必燕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间或课余时间帮助他。后来,当胡代金同学取得进步时,我除了表扬他,还鼓励同学们说:他的进步是离不开你们大家的帮助的,特别是向必燕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不断努力下,胡代金的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在学习上他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学习积极性也更高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让我明白孩子就需要用持之以恒的爱心和耐心来引导和感化,孩子就需要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教育视为一种力量、一种智慧、一份快乐!
从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班主任,我的理解是:
一、以人为本,爱心感化。
“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汤超这样的孩子,定要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错误。只有当老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股巨大能量。正因为有了师爱,老师才能赢得孩子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你的教育,那么,教育才能收到最良好的效果。
二、同伴相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同伴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谈。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能接受老师直接批评他们。因此,我让胡代金同学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做起,和优秀同学坐一起,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和尊重,感受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深深地感受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帮助、感染、引导,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起到较好的实效。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落后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确引导。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基石,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做朋友、课下还聊聊生活中的其它趣事,帮助他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并且充分发挥同伴的力量,还安排一个学习成绩好又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同桌,及时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从而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家校共育,双管齐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好多行为习惯早已在未入学前的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那些学习态度端正认真、成绩优秀的小孩很大部分都来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学困生往往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牺牲品。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有应该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的义务,从而让学生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样也会在无形中提高我们的育人质量。家校共育的方式和机会很多,大数据时代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捷,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对班级的每位孩子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给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和一个准确的定位。接着就可以通过家长会、电话家访、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共识,共同制定因人而异的治理方案,共同监督实施。就在我现任教的班级里,龙俊豪同学就是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上课时注意力相当不集中,成绩一直拖班级后腿,而最严重的问题是他行事拖沓,经常出现不够时间完成试卷的情况。为此,我找来了他的母亲了解情况。看起来,他的母亲是一位朴素的家庭主妇,关心孩子的学习,却不知道从何入手,通过深入接触,发现她对孩子的教育重说教而少监督,粗放不细致,每天都在催促孩子完成作业,嘱咐孩子要认真听讲,但很少对孩子进行有针对的监督。这样的家长很普遍,他们也往往因为教不得法而感到纠结困惑。针对这一现象,我把龙俊豪每天在校的情况、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参与集体活动情况、思想状况及时反馈给他的母亲,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让他配合监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状况明显好转,逐步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老师与家长合作,为他们指明一个方向,教给他们方法,这样育人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一个个教育案例让我深深明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班主任,对待学生我们就应该以温暖的眼光去注视、用真诚的爱心去投入、用平静的心态去期待。让我们携起手,播下爱的种子,让每一位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中,今日株株幼苗,明日一定会长成一片茁壮的、茂密的森林。
论文作者:梁金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孩子论文; 同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班主任论文; 代金论文; 班级论文; 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