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解格局下民族地区法治本土资源文化的良性发展研究
穆芮奇 罗 聃 苦打哈
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四川 雅安 625000
摘 要: 在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调动和整合社会各种化解矛盾纠纷的力量,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大调解”格局成为法治改革进程中的重点。德古制度是凉山彝族地区民间纠纷的传统调解机制,是一种特色法治本土资源。在法治推进过程中,由于传统习惯法文化的根深蒂固、人们现实的需要,现如今“德古”调解于凉山彝族地区而言,其依然是彝族群众用于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德古”现状并发现其制度存在的不足,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以国家司法机关来主动适应彝族德古制度的优化设计方案,以求作为凉山本土法治资源的“德古”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巨大潜在作用。
关键词: 彝族德古;凉山;发展现状;对策措施
一、德古简介
(一)“德古”的历史渊源
彝族聚居区所在的自然环境大多都是高山峻岭,相对与外部环境隔绝,由于地势以及历史的原因,彝族人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在此状态之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文化,即纠纷产生时首选德古进行调解,德古调解制度在其渊源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古”是指能言善辩,精通彝族习惯,此外在当地具有一定威望的彝族长者,其调解民事纠纷的范围小至邻里口角,大至涉及刑事方面跨越家支的械斗和战争。
(二)“德古”的地位、意义
“德古”不仅仅是大小凉山是彝族文化的发扬者、推动者;而且更是解决彝族群众纠纷的调解者、彝族民间调解文化的传承者及发展者。“德古”调解制度作为彝族地区的珍贵法治本土资源,解决了彝族地区大多数的法律纠纷,其倡导以公平正义、一视同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彝族重视家支、重视血缘以及爱好面子的传统之下,德古的出现为其解决法律纠纷、维持社会秩序以及维护家族和谐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可以理解为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规定年龄组人口数[1]。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将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范围定为18~22岁。在“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精神的指引下,自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以“超常规”的速度不断发展[2]。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开始逐年下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面临严峻考验[3,4]。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5]:教育结构和布局不是完全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资金、力度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等方面。
二、德古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法律定位不明确
主持调解者“德古”,在调解时依据的主要是彝族习惯法、尔比尔吉以及判例。“德古”担任着民间法律人的角色,然而在政府机关或者司法机关里,“德古”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身份定位,也并无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关于“德古”调解纠纷并进行判决的权利。根据作者实地走访以及有关法条查阅,发现德古并不具有正式的司法身份,比如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等正式司法身份;虽然主持调解者“德古”有此缺漏,但是其在助力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充满生机,作为一种历史传承文化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德古自身文化素质
由于地方交通、地理位置、地方性思想观念、封建思想侵害程度的差异,“德古”于彝族文化而言,他是杰出代表者,但是其相对于其他文化(国家成文法等文化)而言,便是一个普通人了。
没有接受过专门学校以及职业教育的“德古”,仅依靠从小生长的习俗、规范和道德的文化熏陶。由于其文化受教育程度偏低,对于汉字以及汉语的了解度低,不利于其学习国家制定法以及当代法治社会的新思潮,这也是“德古”个人能力未来还需要提高的一个方向。
发电电动机发生短路故障工况时,定子电流激增,定子绕组端部受到电动冲击力,严重时致使绕组变形,对绝缘产生破坏[5]。应用计算软件对6种工况的定子绕组端部电动力进行分析计算,详见表5。从表5可知,120°误同期工况定子绕组端部承受的电动力最大。端部固定结构据此进行设计和核算,以满足机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要求。
三、对策措施
(一)明确法律地位,给予相应的培训以提高德古素质
从表2中的公式所得纵向抗剪承载力可以看出,波形PBL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随着贯穿钢筋直径的增加而提高.但根据试验结果来看,波形PBL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虽在提高但之后的贯穿钢筋直径的变化却对承载力提高的不大.分析原因可能是公式中并未考虑到开孔中粗骨料的情况,当开孔孔径较小,而贯穿钢筋直径较大时,粒径较大的粗骨料不能进入孔径中,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混凝土榫的承载能力.因此在采用公式(1)计算PBL连接件抗剪承载力应该先考虑贯穿钢筋截面面积在开孔面积的占比再考虑PBL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政府应当主动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进一步明确德古地位。民族聚居区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地方性政策,主动为德古确立有关地位,鼓励德古积极参与到国家司法实践中;将德古信息收集,统一送往县级及以上部门备案,方便与德古的联系和沟通。通过不断尝试给予德古有关的明确定位,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对德古进行有关的管理,使其消极作用得到有效的减少,积极作用更好的发挥,还能促进德古与有关国家机关之间更多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国家制定法通过德古影响到彝区,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除此之外,明确的法定位也将有利于德古作为一种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扬,可吸引年轻一代的彝族人有倾向作为传承者更好的去提前了解德古制度的有关情况。
2.建立信息工作平台
(二)加强国家机关与德古的协作,为德古的发展提供助力
水利部副部长、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宁传达了有关会议精神。水利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小江,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等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水利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7个工作组和各成员单位的汇报。
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标准化、现代化德古组织,加大宣传力度,吸纳更多有才能的德古人士加入,通过德古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规范对德古进行有效管理,并借此机会发挥其最大之积极作用。
加强人员的交流、沟通。依情况的差异,可调德古协助案件的办理,进一步拉近民间调解者和国家法律人员的距离,发挥德古在民间纠纷调解中的作用。
(三)大调解体系构建,助力法治国家建设
1.搭建创新型平台
创新“三个平台”模式。创立“三个平台”模式,进而促进少数民族调解。以德古为例:平台一,“诉调对接”。其一,将“德古”吸纳到人民调解员的行列,进而参与庭前调解;其二,吸纳“德古”进入人民陪审员队伍,参与庭中审理;第三,法院对自己所辖区域内的已经经过“德古调解的案件进行记录、确认,从司法机关的角度为”德古“调解结果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平台二,“检调对接”。即为县检察院聘任“德古”,让其担任“刑事和解员”,达到参与刑事和解的目的。平台三,建立“‘德古’人民调解工作室”。此举可以更好促进党政机关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调节者之间的衔接交流平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彝族德古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就是民族文化荣誉感极强,由此借此机会可进一步引发学习民族习惯法的热潮。以“谋格”(大会)的形式,由彝学会来牵头组织各地德古人士,每月进行一次以家支、血缘及尔布尔吉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习惯法交流,并且每位德古可把自己遇到的案件及其处理案件的技巧、情形及结果进行交流。
将有关矛盾信息进行分析、排查、报告,统一进行案件收集,分窗口进行接待,对来访案件进行登记,对受理或者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根据其性质、类别,进行汇总梳理或直接调处,或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保证案件针对性,提升效率。对有关信息进行统一存档,分析有关矛盾特点,为更好的解决矛盾提供参考。
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交流互助平台,加强德古与国家机关的协作、交流与技术指导,国家机关对德古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扶持,从多个方面解决德古调解自主性过强等方面的问题。
3.规定有关法院为少数民族民间调解者提供有关资源支持
法院以自身已有的人力以及财力资源为其提供相应支持,比如为其提供相应的制定法培训,协助少数民族民间调解人更进一步了解国家制定法,以便于更好的促进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在良性互动的状态下积极的促进民间纠纷的解决。
四、结语
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把双刃剑也当有双面性;“德古”作为大小凉山彝族群众民间纠纷调解文化的忠实代表者,其非常注重的是更加多元化的调解机制,此外他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让产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都得到满意的结果,较之与冷冰冰的法律判决书文书,其有着其他制度所不能替代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当然他也存在着许多令人不悦的缺漏;德古调解没有固定的调解模式,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也有些差异;基于此,在开展德古调解之时不免会产生一些调解方面的随意性、主观性、个人独断性等不足之处。
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德古”调解当前的现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此次深入研究,希望“德古”作为法治资源时,其能发挥出更好的民间纠纷调解作用;作为历史文化财产时可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民族文化多样性中璀璨的一部分。
二是党派成员类。这类优质推文共31篇,占24.8%,关键词有两院(3)、中国科学院(3)、院士(3)、盟员(3)、科技(3)等。此类优质推文通过讲述党派成员故事,传承优良传统,极大地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如中国民主同盟发布的《表里如一 方正做人——纪念张澜先生诞辰146周年》。
[ 参 考 文 献 ]
[1]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J].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法学博士论文,2010.3.
[2]巴且日火.“坎上法庭与坎下法庭”[J].凉山民族研究,2005.37.
[3]张居盛.彝族纠纷解决:过去、现在和未来[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103.
中图分类号: D92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24-0115-02
作者简介: 穆芮奇(1999- ),汉族,四川西昌人,四川农业大学,法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族法治资源。
标签:彝族德古论文; 凉山论文; 发展现状论文; 对策措施论文; 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