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的市场共享与区域经济差距_溢出效应论文

后危机时代下的市场共享与区域经济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差距论文,危机论文,时代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中国分权式改革在开发市场潜力的同时也对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形成一定的障碍,地方政府在政治竞标赛的激励机制下采取了不利于市场共享和区域合作的政策。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力结构缺陷的压力,多区域的市场分割不仅不利于产业专业化提升,而且存在产业内卷化和抵御风险能力低的影响。这种非一体化的市场结构直接导致经济要素流动受阻,降低了专业化市场在区域市场上分散风险的能力,阻碍不同专业化市场外溢效应的发挥。最终随着市场分割程度的加剧,省际间经济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上升(林毅夫等,1998)。那么国内市场实现一体化发展是否能够促进专业化市场在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外溢,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缩小地区差距?

一体化促进专业化和地区差距缩小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市场一体化体现为资本、劳动力要素和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在允许高技术劳动力充分流动的情况下,Mariassunta Giannetti(2002)发现,专业化生产下的知识溢出有效地促进地区和国家间经济收敛。但若劳动力流动受限,区域工资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好处将会减弱(C.A.Diamond & C.J.Simon,2009)。范建勇,张涛(2003)通过研究美国地区结构转型的历史经验发现,劳动力要素无障碍流动能够缩小地区间工资差异,促进落后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实现地区差距缩小的目的。

除了劳动力要素的作用外,对于一体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的研究逐渐从资本转向技术和知识进步的解释。新经济地理学说甚至认为(krugman and venables,1990),市场一体化和运输成本促使生产在更广阔市场上的局部集中,因为“Marshall-arrow romer型外部性”规模效应的存在,有助于地区形成产业专业化(Cecile batisse,2002)。但严重的市场分割会阻碍产业聚集,降低地区专业化水平(范建勇,2004)。通过将技术和知识内生化,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扩散和干中学促进了部门的经济收敛(krugman,1987;lucas,1988),但前提是高度一体化的国家地区之间贸易实现自由化,并且这些地区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Romer,1990;rivera-batiz,1991)。即使在具有不同质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间,经济一体化也会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更优地配置人力资源和资本,从而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实现趋同(rivera-batiz and xie,1993)。

但国内文献仅研究市场非一体化带来的后果对经济增长和收敛的影响,却没有直接研究一体化对经济收敛的影响。虽然徐现祥等(2005)从行政边界视角度量市场分割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使用哑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加入barro的回归收敛方程,论证了该变量解释一体化的合理性,但缺乏对内在机理的分析。其他分析内在机理的文献又较少从产业专业化的结构因素角度考察一体化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在更大市场范围内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市场一体化如何促进产业专业化,加强经济要素在空间地理上的聚集,从而发挥比较优势和溢出效应,导致地区经济收敛。

本文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对市场一体化条件下产业专业化促进经济收敛的机制进行分析,并对barro的收敛方程进行改造;第三节说明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第四节考察中国的省域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区域能够实现资源的完全流动和合理配置,产业多样化和行业细分成为市场追求效率的必然结果。一体化范围越广阔,专业化生产的溢出效应越明显。这种溢出可能是技术的溢出,共同产品和劳动力市场的规模溢出,可能是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在部门间的溢出,还可能是共同分担风险的溢出。更广阔的一体化市场一方面减少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必须要防范的风险,增加专业化生产的益处;另一方面增大产业多样性,在更宽的行业门类中发挥溢出效应。专业化市场在不同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增强,有利于地区经济差距缩小。正是为了享有一体化市场中风险分担机制带来的好处,即使是从事低附加值产业,落后地区也要加入全国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去(陆铭和陈钊,2009)。落后和发达地区生产率相差越大,意味着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空间越大,经济收敛的强度也越大。

地区经济趋向收敛的动因有很多,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假设外生的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基础上,得出资本报酬递减是人均产出和资本趋向稳态的原因。但由于不同的个体特征最终趋向不同的稳态,条件收敛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Ben-David,1998;Barro and Sala-i-Martin,1992),人们用“趋同俱乐部”来描述这种分组别性质的趋同特征。位于同样的储蓄率,制度或者人口增长水平层次上,趋同俱乐部的存在并不只是因为人力资本(蔡昉和都阳,2000)等广义资本,发展战略(林毅夫,2003)和劳动力流动(刘强,2001;沈坤荣,2006)等因素,其原因还在于:具有相同初始条件的国家或区域更能够实现市场一体化,一体化市场中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有效得到分散,通过共享风险分担机制走向趋同。这种风险分担机制不同于以往认为的积累导致趋同的原因,如知识溢出(tamura,1996),贸易壁垒消除(olsen,1996),资本递减效应导致资本外流而传播(lucas,1990),开放的经济比封闭的经济体趋同更快(Sachs & Warner,1995;krueger,1997;Edwards,1998;parente & Prescott,2000),在于更广市场范围内的产业专业化生产得以发挥溢出效应,促进地区经济收敛。

分析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进展,我们可以发现各省市不仅存在引进外资方面的交流,也存在区域之间的行业溢出和互动。所以我们使用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溢出和产业专业化引入生产函数中,分析一体化特征下,产业专业化在区域上的集中带来的溢出效应。很显然,一体化程度越强,专业化水平越高时,溢出的强度和速度也会在较大的溢出空间上得到提升。区域经济趋向收敛本质归于后发优势理论(Gerschenkron,1962),趋于一体化的市场,能够有效促进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发挥技术外溢效应,在风险共同分担机制下,落后地区能够通过引进技术,规避经济风险,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区域收敛。

式中,A为全要素生产率,L表示用区域各行业就业人口比重,φ是关于专业化水平和交易成本的函数:φ=k(m(s)),介于0和1之间,决定了地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表示区域之间的知识或技术溢出密度。地区市场分割时,φ表示专业化水平提升带来的经济增长程度。当区域一体化程度加深,存在共同分担风险的溢出效应,该溢出效应与发达和落后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成正比,同时与地区一体化程度成正比。

由于稳态增长率是溢出效应的增函数,只要落后地区增长率大于发达地区的增长率,则预示着经济收敛。所以只要相对落后地区能够充分利用一体化市场下的后发优势,完全可能赶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技术引进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实现一体化市场的欠发达地区可以获取更多的技术外溢,专业化水平将逐渐向发达地区收敛,最终可实现与发达地区间的经济收敛,该结论预示着经济条件收敛的可能性。

在理论模型探讨存在收敛可能性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以下收敛方程检验:

式中,r为地区经济增长率,y为初始水平,s为专业化水平,β1为收敛速度,ΔPI为收入波动,表示一体化水平,X为其他控制变量,代表经济体趋向收敛的前提条件,这里选取人口密度,非国有企业比重,外资比重,传统部门产值和地区经济特征的哑变量。

三、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本文基础性数据集中的省域国内生产总值,外资比重,专业化水平,收入波动风险面板数据来自于1996-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集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将海南并入广东,重庆并入四川,共计28个省份。为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等易受到价格因素影响的变量均已经平减为1993年的真实值,单位以元/人计。

(一)专业化水平的度量

专业化水平度量方法有很多,包括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范建勇,2004)等,本文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和j表示地区,n表示地区个数,k表示行业,K表示行业总数,c表示行业产值。其值越小,市场结构越分散,越大越集中。产业专业化并不一定与多样化相矛盾,多样化是在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分工逐步成熟的。一个相互协作的产业多样化区域,其各行业部门必将是高度专业化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能够相互促进,从而有利于区域间溢出效应的扩散。1995-2004年的各省专业化数据来源苗长青(2007)的计算①,2005-2006年专业化数据我们按照同样方法计算获得,数据来源于2006年和2007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

(二)一体化市场的度量

度量市场一体化的文献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产业结构法、贸易量法、相对价格法、经济周期法等,余东华、刘运(2009)对这一问题做了很好的综述。总体而言,这些方法体现了市场结构的不同层次。但本文需要考虑的是一种宏观波动带来的外部冲击,有效的一体化市场能够将这种外部冲击带来的风险缓解到可控范围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所以本文使用人均国民收入波动值指标来反映市场一体化程度。人均国民收入按照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比例作为权数,加权剔除了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后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这样得到的国民收入较纯粹地反映本地区居民收入来源,剔除了外地居民在本地区的收入和本地居民在外地区的收入来源。收入波动越大,区域间风险分散能力越差,说明市场一体化程度越低。

除了经济收敛的初始经济水平变量、一体化和专业化控制变量,本文还考察了行业溢出差异、聚集因素和地区经济特征对经济收敛的影响。

农业生产部门产值反映了行业溢出效应的差异性,因为能够带来溢出效应的多样化行业大部分是高技术的制造行业,以传统农业和采掘业为主要行业的区域溢出效应可能就不明显,为了消除这种影响,模型中加入农业部门产值比重作为控制变量。

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跨区域产品要素流动存在运输成本,高度集中的本地生产具有规模聚集效应,所以本文加入人口密度指标来衡量地区要素聚集程度的高低,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生产越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发展初期是不利于地区经济收敛的。

地区经济特征的差异性也是影响经济收敛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产业专业化形成的制度环境,是依靠政府推动还是自发形成很重要,将直接影响该地区人力资本质量以及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本文以“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就业人口占当地就业人口比重”间接反映市场化程度,该比值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以“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口与当地就业人口比例”反映对外开放度。考虑到沿海地区最早对外开放,并且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接受海外技术扩散方面较内地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分析产业多样化和区域以一体化带来的溢出效应时,必须剔除这种影响,所以加入沿海地区虚拟变量进行控制。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全国总体计量分析

根据式(3),我们对1995-2006年间28个省域经济收敛状况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

回归(1)-(4)使用逐步回归法考察了市场一体化程度下的区域经济收敛情况,大部分指标均显著地解释了一体化和专业化对经济收敛的影响。Husman检验不能拒绝随机效应,但固定效应得到的效果好于随机效应,以下模型均选择固定效应。初始人均实际GDP的系数显著地为负,正说明在控制区域市场一体化、专业化水平等影响因素下,初始经济发展状况越高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越慢,区域之间存在收敛的趋势。收入波动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该指标显著正向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率的提升。说明收入波动程度越大,地区一体化程度越低,经济增长率越高,落后地区无法参与到区域产业增长的链条中,区域溢出效应不显著,地区经济趋向于扩散,是符合预期的。专业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率起到显著为正的效应,单独考虑专业化水平的影响,可以得到专业化水平高的区域倾向于正向锁定的结论。即初始专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在后期的经济增长中往往倾向于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如果不热衷于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往往陷入产业锁定、增长缓慢的态势;在有效的一体化市场中,区域高度专业化是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所以区域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专注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还要积极参与一体化市场建设,促进区域间溢出效应的作用,形成经济体的良性循环。

区域经济收敛的控制变量中,非国有企业就业比重反映了产业集中所依赖的环境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经济活力能够得到解放,区域经济增长率也越快。外资比重负向地影响经济增长率,开放度越大的地区,区域之间技术外溢效应越强,经济越趋向于收敛。加入沿海地区与外资比重的交互项后发现,沿海地区较早对外开放是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率的提升的,不利于区域经济收敛。农业比重与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技术含量低的行业不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率,是符合预期的。考虑到人口在城市的大量集中形成经济溢出的人力资本效应,本文引入以全省区域计算的人口密度和以城市区域计算的人口密度两种指标。结果发现,全省人口密度显著地促进区域经济收敛,而城市人口密度显著地促进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这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城市相对于省域行政区是区域要素聚集的重要节点,初始聚集程度高的城市有效带动省域经济增长,在一省范围内实现经济收敛;省域人口密度的提升则有效促进全国区域间经济收敛。

(二)分区域计量分析

区域差异构成俱乐部趋同的条件,我国省域是否存在俱乐部趋同,需要分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回归分析。回归(1)、(2)加入地区虚拟变量和人均GDP的交互项,将全国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大区域,发现该指标显著正向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率。相对于东部而言,中西部作为落后地区初始发展水平较低容易形成马太效应。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溢出效应不足,全国一体化市场还未形成,经济收敛程度会大大减弱。

回归(3)-(5)分地区样本考察三大区域特征对经济收敛的影响,验证俱乐部收敛的存在。从常数项的系数和显著性水平来看,三大区域整体上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东部地区得到最为显著的收敛效应,专业化水平也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专业化水平不显著,这与中西部较为低下的专业化水平存在较大关系;收入波动显著的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经济收敛性不高,这一点在三大区域都是显著的,说明市场一体化对三大区域具有同样的效应。相对而言,中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快,达1.01,主要原因在于中部地区承接东西区域的产业转移和市场要素流动,具有阶梯效应,因而成为收敛速度较快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影响效应较中西部地区明显,这与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最大受惠区是分不开的;人口密度对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率呈正向影响,但东部却是负效应。可以看出,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人口密度带来的拥挤效应已经远远大于聚集效应,不利于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人口聚集带来的聚集效应还有发挥的空间。

五、结论

各自为政的分权改革不仅影响了区域经济市场的一体化进程,而且进一步深化专业化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如何在更广泛一体化市场的基础上,实现区域专业化与区域之间多样化产业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最终走向趋同,是本文研究目的。一体化的区域市场能够减少区域间溢出效应发挥的障碍,促使后进地区获取后发优势;更重要的是,一体化市场内的专业化区域能够规避专业化生产中存在的风险,在更广泛区域内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本文运用收敛模型考察我国专业化区域广泛参与一体化市场是否有利于经济收敛。结果发现,1995-2006年间我国存在区域经济收敛,一体化程度高的区域显著地趋向收敛;但是在我国分割的区域市场中,专业化水平容易导致区域内卷化,即专业化水平越高区域经济发展越趋向不均衡,产业同构现象也越严重。控制市场化程度、农业比重、人口密度等区域变量后,得到更为显著的效果。城市人口密度、市场化程度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率;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东部地区得到最为显著的收敛效应,专业化水平也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效果不显著。中部地区作为承接东西产业转移的区域,收敛速度最快;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影响效应较中西部地区明显;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人口密度带来的拥挤效应已经远远大于聚集效应,而中西部地区人口聚集带来的聚集效应还有发挥的空间。

针对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我们需要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形成良性的竞争模式,实现市场共享,专注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积极提升非国有比重,降低农业比重,加快人口向城市节点聚集,发挥FDI的溢出效应作用,促进区域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根据自身的知识贡献获取在整体分工链上各自的利益,促进落后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注重制定分区域政策,对于东部发达地区,人口聚集效应的经济增长效应已经较弱,应该着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外资水平;中西部落后地区在融入全国一体化市场的前提下,加速人口城市化倾向,提升区域人口密度,提升专业化水平,发挥后发效应。

注释:

①具体计算方法请参见苗长青,2007:《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产业经济研究,第6期。

标签:;  ;  ;  ;  ;  ;  ;  ;  

后危机时代的市场共享与区域经济差距_溢出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