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户外活动论文,场地论文,幼儿园论文,现状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户外活动的场地类型、空间设计、活动时间、材料投放以及教师观念等都会对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只有高质量的户外活动环境才能真正发挥户外活动的价值,帮助幼儿获得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场地包括实现场地功能所需要的一切设施。具体来说,包括自然环境:水、土地、气候、地形等;人工环境:即建成的空间环境,包括周围的街道等;社会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小社会构成等。本研究将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界定为:在幼儿园范围内、建筑物以外的,可用于开展户外活动的地面,以及能够满足户外活动开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心理条件,包括道路、操场、集体活动区、沙地、水池、绿化用地、游戏材料、运动器械、配套设施、同伴关系、师幼关系、教师教育观念、幼儿园氛围、家长支持等。《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户外活动场地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本研究旨在通过梳理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相关研究,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一、研究现状 为了厘清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相关研究的基本脉络,本研究对户外活动场地类型、空间设计、材料投放、场地使用、安全等内容进行了梳理,以便深入了解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 (一)场地类型 当前,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类型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5种观点:其一,根据《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1988年)(以下简称《建筑面积定额》),将户外活动场地分为分班活动场地和共用活动场地两个部分。其中,共用活动场地包括大型活动器械、戏水池、沙坑以及直跑道等。其二,根据材料和设施特点,户外活动场地可分为大型组合运动器械区、车道、玩水区、玩沙区、种植养殖区、自然区、角色游戏区、表演游戏区、游戏小屋和美工区等。其三,根据场地功能,可分为户外公共活动场地、集体游戏活动场地、固定游戏器械活动场地、沙土游戏场地、戏水池和游泳池等。其四,根据区域特点,可分为全园公用活动场地、分班活动场地、园区道路、绿化用地等。其五,根据地理形态特点,可分为平地、坡地、楼顶平台、软质地面、硬质地面等。显然,选择不同的划分依据,就会产生不同的户外活动场地分类。不同类型的户外活动场地具备不同的场地特征,能够发挥不同的场地功能,从而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价值。 (二)空间设计 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空间设计相关研究集中于地面面积、地面材料和区域划分三个方面。 1.地面面积 《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1987年)(以下简称《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面积定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仅有的关于幼儿园园舍建设的法规。由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托儿所、幼儿园必须设置各班专用的室外游戏场地,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应不小于60;应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其面积不宜小于以下计算值:=180+20(N-1)(注:N为班数)。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建设部颁布的《建筑面积定额》规定,室外活动场地,包括分班活动场地和共同活动场地两部分,分班活动场地为每名幼儿2,共用活动场地为每名幼儿2,绿化用地每名幼儿不少于2。这两个法规对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面积所作的规定应该理解为是达标线,低于这个标准便是不合格。 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是开展户外活动的基本保障。有研究者对6种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场地的生均面积差异较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部队园、机关园、企业园、学校园、民办园、农村园。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园的生均面积不仅位于最后,而且达不到规定的“每名幼儿2。事实上,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抑或是家长,都更青睐宽敞开阔、贴近大自然的户外活动场地。 2.地面材料 地面材料既直接关系幼儿的人身安全,也影响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有研究表明,国内大部分幼儿园户外场地地面材料是软塑或者硬塑,只有极少数是泥地或草地。户外活动场地普遍缺乏自然元素,对于幼儿身体素质、探索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地面采用人工材料最主要的目的是保障幼儿的安全。然而,有研究者指出,满铺塑胶其实是以降低活动质量来换取安全,最好的地面材料应该是草坪。 3.区域划分 户外活动场地对幼儿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集体运动场、大型组合运动器械区、玩沙玩水区等不同区域,能引发幼儿不同的行为和体验,从而获得不同的发展。幼儿身心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无论使用何种区域划分方法,该区域的材料、设施、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功能定位等都不该固定不变,应因时、因地、因内容而变化,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 (三)材料投放 户外活动场地材料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在户外活动中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的各类材料。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材料,如何利用材料是开始户外活动最为关键的一环。有很多研究从材料的数量、类型、投放方式、设计与配备以及自然材料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材料数量 已有研究表明,材料的数量、种类、复杂性、新颖性等都能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充分、新颖的材料可以减少幼儿等候、闲逛和攻击等行为,并能显著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因此,应该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多样,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操作材料。 2.材料类型 有研究表明,幼儿在大型、组合器械上活动时比在小型、单一功能器械上活动时表现出更多的象征性游戏和竞争性游戏。由此可知,活动器械的类型影响着幼儿的行为。此外,不同类型的游戏材料也对幼儿的游戏产生影响。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游戏选择具有定向功能,游戏材料的提供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暗示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与材料接触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建构出不同的经验,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给予幼儿尽可能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幼儿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游戏材料是必要的。此外,不应将材料的类别分得过细,因为只有对多种材料进行多种组合,才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 3.材料投放方式 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实现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因此,材料的投放应关注对幼儿的可接近性,可接近性一方面会影响幼儿使用材料的频率,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以及教师对幼儿的指导。除此之外,静态活动材料和动态活动材料应分开放置,以避免活动间的相互干扰。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对活动材料的选择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不同年龄的幼儿都偏爱能活动、可操作的活动材料。 4.材料的设计与配备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材料的配备,国家和部分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标准,例如,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1992年)有对幼儿园配备体育器械的详细规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都依据当地发展状况,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当地的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 游戏材料应根据游戏、环境与设施构造等特征作整体性思考与设计,单元化的游戏材料不仅有利于进行弹性组装,还体现了经济性、灵活性。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器械并非只有购买这一渠道,很多设施、材料的功能可以在场地建设中实现,如利用土坡设置多种变化的台阶。除此之外,还应尽可能多地使用低结构、自制的户外活动器械。 5.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包括自然界随处可寻得的材料(如石子、树叶、贝壳、木片、果核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幼儿天性热爱自然,喜欢自然材质的玩具,如水、泥沙、植物、木头、石头等。自然材料能够增加游戏场地的亲切感。充分运用原木、绳索等自然材料不仅能体现自然野趣,也符合环保要求,是未来游戏材料发展的趋势。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幼儿园的户外大型玩具中,有色工程塑料和塑料加钢管材料制作的最多,其次是玻璃钢与钢管、铁制与水泥材质,木制最少。由此可见,幼儿园提供的游戏材料与幼儿亲近自然的发展需要相矛盾,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因此,幼儿园应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简单、易操作、可移动、玩法多样的自然材料。 (四)场地使用 户外活动场地及场地器材数量不足、利用率不高是我国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幼儿园不能保证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活动量,而幼儿体质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场地和器械不足。 在提高户外活动场地的利用率方面,有研究者提出,可用油漆在场地上画上各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案,以供幼儿练习走、跑、跳、投掷等基本动作时使用。此外,可错开不同班级的户外活动时间,还可进行混龄、混班的户外活动;利用墙壁、柱子、过道等开展集体性强、活动量小的体育活动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尝试并总结出的提高场地利用率的有效措施。还有研究者指出,应让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户外活动场地的创设。 (五)安全 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地面安全、材料和器械安全以及教师心理压力等三个方面。 1.地面安全 1998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对上海市、天津市、成都市和广州市的幼儿园调查发现,幼儿园体育活动场地中,水泥地占比最高,约45%,是草地、泥地、塑胶地等其他类型场地的总和,这不利于幼儿的安全(冷小刚,2006)。随着人们对幼儿园安全问题的重视,幼儿园正努力改进场地的地面材料,以确保幼儿户外活动时的安全。后来,有研究发现,幼儿园集体活动场地地面主要是浇注式塑胶、拼塑铺垫和水泥地了,其中浇注式塑胶占比最高,水泥地占比最低,大型组合运动器械区四周均铺上了拼塑铺垫。 2.材料和器械安全 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幼儿园应将器械和材料的安全、卫生问题始终放在第一位。因此,应采用固定性较好、不易破碎、无毒、无细小零件脱离的自制材料,尽可能做到坚固、轻巧、美观、无锐利边角。活动器械应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应坚固耐用,保障幼儿安全;应美观、轻巧,便于安装和维护;还应有防跌、防撞等防护措施,防止幼儿跌落、撞伤。此外,幼儿园还需建立健全材料和器械管理制度,配备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定期检查,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障幼儿的安全。 3.教师心理压力 鉴于社会与家长对幼儿安全的高度关注,幼儿园非常重视安全工作。在将伤害和事故率降到最低的宗旨下,幼儿园对出现伤害和事故的处罚较为严厉,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安全问题上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出于对责任的回避和自我保护,教师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减少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活动量,并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但这不利于户外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幼儿园教师应正确认识户外活动的安全问题,不能因为害怕幼儿受伤,减少甚至剥夺幼儿的户外活动机会。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研究起步较晚,受传统思想观念、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较明显,已有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研究范式:大多采用单一量化研究或质性研究,极少采用混合方法研究 目前,教育研究中常用的研究范式有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本文所梳理的研究大多是单一量化研究或质性研究,只有极少数研究使用了混合方法研究。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它们风格各异,可互为补充。混合方法研究则是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选择最合适的研究范式。混合方法研究整合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各自优势,弥补了各自的不足,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例如,“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中,对地面面积、地面材料、区域划分等问题的探讨只使用量化研究进行现状描述,仅仅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对于“为什么”以及“如何做”等问题缺乏深入的阐释。 (二)研究视域方面:大多数通过单一视域进行研究 研究视域方面,已有研究绝大多数是体育学、建筑学、教育学等单一视域的研究。事实上,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相关研究应该更多地进行多学科视域的交叉融合。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视域出发进行整合研究。例如,“材料设计和配备”这一问题的探讨就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视域进行整合分析。 (三)研究视角:大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较少顾及幼儿的实际需要 文献梳理发现,相关研究大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较少顾及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内心感受。例如,“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区域划分”相关研究,大多倾向于根据材料和设施的类型进行划分,各个区域内材料和设施的数量、种类及玩法相对固定、缺少变化,忽视了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又如,“材料的设计和配备”相关研究普遍关注材料的功能性、安全性和多样性,与幼儿关注的多玩性和挑战性形成极大反差。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应该多从儿童视角出发,融入儿童的游戏世界,探讨真正具有支持性、启发性、适宜性的户外活动场地。 (四)研究“逻辑起点”:户外活动场地仅仅发挥了“运动场”或“操场”的运动功能 文献梳理发现,相关研究的“逻辑起点”存在偏差。大部分研究重视正规的体育活动,如早操、器械操、户外体育活动等,此类活动大多是教师预设、结构化较高的体育活动。事实上,户外活动场地除了可供开展正规的体育教学活动,发挥“运动场”或“操场”的运动功能之外,还可兼顾游戏、教学、休闲和人际交往等功能,特别是游戏功能和教学功能。一方面,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最适宜、最基本的活动,游戏功能也应是户外活动场地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户外活动场地还是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可发挥重要的教学功能。例如,可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幼儿园户外环境当中的教育资源,让幼儿获得最直观的知识经验。因此,未来研究要将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作为供幼儿自由奔跑、尽情释放、大胆探索的“游戏场”,探讨其游戏、教学、运动、休闲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_户外运动论文
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_户外运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