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施六大带动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八五”期间,青海省乡镇企业借助全省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的大好时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变挑战为机遇,变困难为动力,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出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总的形势可以概括为: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迅速增加,效益同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骨干企业崛起,发展后轻增强。
——发展速度加快。“八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9%,比“七五”提高了20个百分点,并提前一年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乡镇总产值在199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1995年底,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达到22.14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12.1亿元,分别比1990年净增16.07亿元和9.5亿元。固定资产原值由1990年的4.59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3.96亿元,增长两倍多。
——投入增加,规模扩大。“八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达924个,其中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有37个。5年累计总投入12.8亿元,相当于“七五”期间的6倍多。仅1995年总投入就达6.5亿元。全省涌现出乡镇企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县(区)10个,超亿元的乡(镇)4个,超千万元的乡(镇)55个,超百万元的村280个;产值超百万元的骨干企业257个,其中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5个。
——实现利税增加。“八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36亿元,上缴国家税金2.9亿元。营业收入由“七五”末的8.6亿元增加到“八五”末的20.57亿元,净增11.97亿元。
青海省乡镇企业经过“八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并为全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青海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作出了贡献。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在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31%,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中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12%。全省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占全省农村商品出口交货值的43%。同时,乡镇企业又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民和、湟中、祁连、化隆等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了群众收入。 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7.1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1.5%,比“七五”末净增1.9万人;发放职工工资达3.52亿元, 比“七五”末净增近2亿元,增长125%。目前,一些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村社,农民年人均纯收部分主要来自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增加了农民的投入,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省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全省农牧区围绕乡镇企业已形成了近6000人的购销大军,他们走南闯北,西进东出,活跃了农牧区经济,促进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建设,已涌现出一批公司加农户、企业加农户的一体化经营实体。
“八五”期间,青海省在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经验之一:切实加强领导是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根本保证。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和经验交流会议,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动员,亲自部署,与各州、地、市签订了“六五三二”台阶工程目标责任书和分年度乡镇企业发展目标责任书。特别是1994年,省委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提出了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思想、奋斗目标和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乡镇企业调查了解情况,进行具体指导,通过协调、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帮助各地和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州、地、市、县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出了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措施,加强了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力量,部分地区还抽调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到乡镇企业挂职,具体帮助工作。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全省乡镇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经验之二:不断增加总量是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核心。一是抓项目开发,促发展后劲。全省各地本着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国家的产业政策,能上什么就上什么,能上多少就上多少,为增加总量奠定了基础。二是抓重点建设,促规模效益。全省着重抓了重点地区、重点乡镇、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发展,增总量,上规模,促效益。1995年,全省建成了16个依托资源优势、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投资千万元以上的硅系列、盐化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项目,涌现了一批重点县、乡、村和骨干企业。三是抓联姻合作,促共同发展。主要是认真组织实施了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和省内联姻合作工程。仅1995年组织实施东西合作工程43项,省内联姻合作项目42个。四是抓发展速度,促效益提高。全省各地把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作为增加总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了对乡镇企业的生产调度,重视技术改造,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提高。
经验之三:坚持多轮驱动是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有效途径。全省大多数地区针对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实际,在发展乡镇企业中,注意坚持多轮驱动,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出现了乡镇办、村办、个体办、私营办、联户办、股份合作办等多种形式一起上的局面。在政策上实行四不限制:一不限制发展比例,能发展多少就发展多少,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二不限制规模,鼓励私营企业家做大生意,办大厂子,做大老板;三不限制经营范围(国家明令禁止的除外);四不限制开业条件,实行先发展,后规范。由于政策对路,措施得力,使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1995年,全省个体私营企业完成产值10.6亿元,上交税金5658万元,分别占全省乡镇企业的51.55 %和64.9%。
经验之四:广泛筹措资金是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基础。全省各地在充分利用金融部门投资主渠道的同时,积极同计委、财政、扶贫等部门联系,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鼓励农民集资办厂,联合经营,通过外引内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总投入中,农牧民自筹资金1.3亿元,引进资金1亿元,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增加投入的局面,出现了一些自筹资金数百万元办厂的能人。平安县沙沟乡树尔湾村农民马芳、马应明、贾福禄和古城乡农民马应禄4 人投资3400万元兴办的平安县铝厂,自筹资金就达800多万元。
当然,青海省乡镇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普遍存在着机制不活、负担过重、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工艺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乡镇企业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树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的思想,是推动乡镇企业大发展、大提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我们要正确理解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内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为此,“九五”期间,青海省乡镇企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加工增值为突破口,扩大规模增总量,加大投入增速度,强化管理增效益,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多轮驱动,多轨运行,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59亿元,年均分别递增31%和37%以上;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16.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1%和36%。到2000年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年均递增7.9%。
为了保证实现“九五”期间乡镇企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青海省拟实施六大带动战略。
——规模带动战略。具体抓好四项措施:一是增投入、上规模。继续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投入。“九五”期间,每年用于乡镇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达到8亿元以上并相对集中投放, 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每年建成20个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建设和培植一批经济实力强县、强乡镇、强村、强企业。到“九五”末,乡镇企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县达到3个,超5亿元的乡镇达到3个,超亿元的村达到10个,超亿元的企业达到4个,建成20个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工业小区。二是组织和引导企业跨地域、行业、所有制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以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发挥规模效益,带动小企业健康发展。“九五”期间,计划组建铁合金、碳化硅、毛革等乡镇企业集团,形成新的经济优势,进行统一购销,分散生产,规模经营。同时,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主动与国有大企业联合,参加企业集团,借梯上楼。三是积极扶持现有骨干企业走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四是组织现有企业通过联合、兼并,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聚合,实现规模化发展。
——科技带动战略。要增强科技进步意识,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自觉把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作为企业上档次、上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依靠科技求发展、求效益。要加快技改步伐。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抓住优势行业、骨干企业、拳头产品,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力争在“九五”期间对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和高耗能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要加强技术协作。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加强同省内外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国有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协作,充分利用其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主导产品、短线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用名牌产品占领市场,提高效益。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导资金合理投放,重点用于企业技术进步。要加强人才培养。制定全省乡镇企业“九五”教育培养规划,逐步建立省、州(地、市)、县、乡、企业五级职工教育培训网络。采取自培、委培、代培、函授、挂职等多种形式,加强职工培训,年培训人数达到4000人,五年内培训发证人数达到2万名,逐步形成与乡镇企业发展相应的专业技术队伍和人才结构。 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各类人才,“借才生财”。要强化企业管理。切实抓好基础管理和资产、财务、质量、安全、环保、审计等专项管理,大力推广和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能人带动战略。企业家队伍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主体,也是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把培养壮大企业家队伍作为带动全省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他们真诚关心,热情支持,严格要求,积极培养。经常组织企业家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依法经营,依法治厂。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家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及时组织企业家参加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等单位举办的厂长(经理)培训班。同时,充分利用省乡镇企业培训中心和各级党校现有条件,办好厂长(经理)培训班。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发展乡镇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政治荣誉,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发展乡镇企业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带动战略。“九五”期间,青海省乡镇企业的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对原有乡村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改组、改造为重点,以不断完善、发展和创新机制为着眼点,实行分类指导。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合作制改造上,到2000年,基本完成对乡、村集体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制工作,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微小亏”企业实行不动产租赁、动产拍卖或企业整体拍卖、企业兼并等形式,加快重组步伐。对一时难以实行股份制、租赁、拍卖的企业,在进行资产评估、落实责任的基础上,实行资产增值承包。通过改革,要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并重构多元化产权格局,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培育新的经营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再造乡镇企业的新优势。
——区域带动战略。围绕重点乡镇、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工业小区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今年凡新上乡镇企业项目都尽量安排在工业小区内,使各类企业、各种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配套发展,产生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形成区域经济优势,带动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抓好区域间的互助合作,促强扶弱。组织实施好省内联姻工程。“九五”期间组建10对联姻县市,建成200个联姻项目。把海东、 西宁等省内乡镇企业相对发达地区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同乡镇企业欠发达地区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以强促弱,协调发展。
——外向带动战略。“九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越来越不受县界、省界、国界的限制。青海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以促进全省乡镇企业的更快发展。要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乡镇企业的劳动力优势、资源优势和机制优势,积极寻求与国外各类财团和公司之间的合作,千方百计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工艺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出口创汇能力。积极争取和认真组织实施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尤其要主动寻求与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间的合作,间接出口商品,间接引进外资,间接涉足国际市场,间接参与经济循环。积极申报和争取进出口经营权,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题图摄影 晨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