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情报学研究 推进信息业发展——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Gao Qingsheng.Secretary-General of CSSTI,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信息论文,Information论文,Science论文,Research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起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以来,我国的科技信息事业已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科技信息工作为我国重大科技项目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我国情报学理论不断丰富,学科地位逐步确立,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发展我国科技信息事业的理论支撑体系。
中国科技信息事业的创立孕育了中国特色情报学的发展沃土,而情报学研究又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信息事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在庆祝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创建40周年之际,回首过去,我们饱尝了科技信息业发展中的风风雨雨,体验了情报学研究中的酸甜苦辣,懂得了情报学研究对信息业发展的推进作用;正视现实,我们正处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之中,正面临着科技信息业第二次创业和情报学再创新的局面;展望未来,我们将更加坚定信念,进一步端正研究方向,把握发展时机,从大局和长远出发,更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繁荣情报事业。
(一)
40年来,伴随着情报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情报学研究已步步深入,情报理论研究对信息事业的指导和推进作用也逐步加强。
早在1957年,在情报事业刚刚创办不久,就由于工作发展的需要,正式创办了《科学情报工作》刊物,除交流科技情报工作的经验外,还介绍各国先进的情报工作理论和方法。随后,在大跃进风潮中成立了中国科学情报大学;1959年正式出版了由袁翰青先生亲自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培训科技情报工作人员的系统教材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技情报专著《科技情报工作概论》;1962年出现了第一个成建制的情报理论研究机构——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理论方法研究室,进行当时最新的检索、机器翻译等情报方法的研究,并造就了杨沛霆等一批学科带头人;1964年根据当时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情报界老前辈的倡导下,开始正式筹建中国科技情报学会。这一切在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开始创建的十年中,为我国情报工作进入正常有序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十年动乱以后,我国的情报学研究同情报事业一道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情报学术交流气氛十分活跃,情报环境得到大大改善,情报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情报学学科地位开始确立,情报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情报事业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出版了大量的情报学及其分支学科方面的专著、译著和教材,刘昭东同志翻译出版的《情报学浅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情报科学理论;情报学会组织编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成为情报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还先后组织开展了许多重要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包括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及继续教育在内的多层次的情报学教育体系;正式创办了十多种情报类学术期刊;仅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便组织了百余次学术交流会和十余次国际研讨会,出版了多部学术论文集,为科技情报工作者提供了研讨交流、借鉴启迪的良好机会。这些奠定了情报学的理论基础,为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入80年代以来,情报学术研究不仅注重理论情报学的研究,而且更加注重应用情报学的研究,引入了一些新的信息发展思路,在改革中为信息业呐喊,为信息事业献计献策。如1982年初,强烈呼吁发展我国科技情报机检工作的重要性,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促成了国家把全国科技情报检索系统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带动了我国计算机情报检索事业的全面发展;1982年底,提出了大力加强情报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受到国家科委的重视,促成了国家科委在武汉大学投资建立培训中心;还有如“关于情报报道类刊物质量标准”、改善国外科技书刊资料引进工作、加强数据库建设、实行情报有偿服务、开展竞争情报等等,这些建设性建议对于开拓情报业务领域,转变情报服务机制,提高情报产品质量,提高情报服务水平都起到了直接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二)
如果说1956年我国经历的是第一次情报创业,奠定的是公益型信息事业基础,那么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际信息化潮流中,我国正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挑战,需要重新定位,探索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尽管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有过辉煌,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即将跨入新世纪征途中,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普遍运用,却迎来了来自市场的冲击和各方面的竞争压力。目前我国整个信息业务中,出现了基础结构薄弱、技术应用低水平重复、系统网络建设不规范统一、数据库建设商业化不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信息市场发育缓慢、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滑坡、人才青黄不接等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的情报学研究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也出现了严重萎缩。
一方面我国情报事业发展面临着第二次创业,出现了许多问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很多新事物值得探索,很多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却受经济利益驱动,其被重视程度和支持程度日益削弱,研究深度和水平下降,情报学研究队伍日益流失,专职研究机构境况不佳,情报学期刊质量下降、有的甚至停刊,情报理论研究课题减少,研究氛围不佳,学术交流受阻,致使学术研究滞后,形不成好的发展思路,理论指导欠缺,严重影响了事业发展。
西门子公司的创始人有句信条“绝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而出卖未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世界在变,但西门子公司的这一信条始终未变。梁启超在《论学会》一文中也提出“欲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兴学会”。发展市场经济,走信息产业化道路无疑是信息业发展目标和趋势。在整个情报管理体制改革中,情报理论研究显然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她产生的主要是社会效益,表现在对实践的指导和事业的推动上,经济效益不明显,也难以衡量。无论是情报理论研究,还是情报工作实践;无论是公益型,还是经营型都是分工不同,都是整个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加强信息服务,发展信息产业,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绝不能急功近利,忽视情报理论研究,削弱整个事业发展的基础。
(三)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信息浪潮的冲击和经济体制的转换,使学科环境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情报理论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变化,要发展理论研究,繁荣学术交流,除了全社会的理解,各方面的重视支持外,也需要我们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端正研究方向:
(1)更新观念,摆脱急功近利的困扰,树立整体利益和长远观念,加强学术组织和引导。情报理论研究作为情报事业的基础理应是国家“稳住一头”的重点。应加大对情报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研究环境,创新情报学体系。
(2)走出象牙之塔,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情报学属应用学科,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针对信息界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资源利用的前沿进行跟踪。
(3)抓住机遇,针对情报业务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实现产业化的大好时机,摆脱原苏联模式的影响,跳出科技与文献的研究圈子,面向整个信息服务业,树立用户主导的研究思路,大力加强信息传递与利用问题的研究,丰富理论方法的研究内涵。
(4)大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应从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出发,加强情报理论研究的组织机构建设,培养和稳定研究队伍,增设一些专项奖励措施,创造一个人才倍出、人心安定、人尽其才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