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1]1998年在《骨巨细胞瘤基因改变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癌基因激活和扩增导致的功能增强及突变或丢失导致的功能降低,任一事件均可能使癌基因的调控网络失衡,引起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骨巨细胞瘤是一种潜在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国人中该瘤发病率较高,约占骨肿瘤的15%,其病理诊断往往不能正确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给诊治带来困难;骨巨细胞瘤染色体的畸变率较高,染色体畸变多见于9~22号染色体,而一些重要的癌基因定位于这些染色体上,如p53、bcl-2、c-Abl、c-fos、nm23及MDM2基因分别位于17P13、18q21、9、14、17q及12q13-14。染色体畸变是否引起上述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改变,这些基因在骨巨细胞瘤中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如何,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探讨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中这些癌基因的改变及其相互作用,寻找与肿瘤表型关系密切的分子标志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检测了骨巨细胞瘤中p53、MDM2、bcl-2、c—Abl、c-fos及nm23基因产物的表达情况;检测了野生型p53、突变型p53、nm23、c-fos、bcl-2、bax、及bak等癌基因的mRNA水平及并分析了其相互关系:观察了肿瘤原代培养细胞的体外生长特点、细胞类型及其超微结构特点并分析了该肿瘤可能的组织来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瘤细胞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情况;进一步研究了骨巨细胞瘤的细胞遗传学改变;用FISH技术对p53、c-fos、bcl-2、nm23及MDM2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主要结果如下: 1、肿瘤中不同基因的表型特征为研究肿瘤中的基因改变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检测骨巨细胞瘤中一组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这些基因在该肿瘤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水平各异,p53、c-fos表达较低,MDM2、c-Abl表达较高,bcl-2、nm23中等量表达,提示这些基因均参与了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各基因的状态不同,发
郑伟[2]2011年在《骨巨细胞瘤发病与复发机制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骨巨细胞瘤,通常被视为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复杂,主要表现为明显的骨质破坏、较高的局部复发和少数肺转移。在中国,骨巨细胞瘤约占全部原发骨肿瘤的20%,其发病率约为欧美国家的3-5倍。外科手术切除是骨巨细胞瘤的首选治疗,但以往文献报道,术后肿瘤复发率高达27-55%,这种情况在脊柱尤为严重。骨巨细胞瘤的发病和复发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以往有关骨巨细胞瘤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者感兴趣的少数蛋白或基因上。但由于肿瘤的形成是多基因、多蛋白和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少数蛋白和基因的研究并不能够充分阐明骨巨细胞瘤的发病和复发机制。至今仍无能应用于骨巨细胞瘤早期诊断、预测复发的肿瘤标志物。为了充分理解骨巨细胞瘤形成的分子机制,我们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实验,动态比较、分析初发、复发骨巨细胞瘤和正常骨组织的差异蛋白。我们分别采集初发、复发骨巨细胞瘤和正常骨组织各10例样本。将样本液氮研磨,抽提蛋白进行直接酶解,所获得肽段经脱盐、干燥、分离,然后进入纳升级二维反相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使用SEQUEST搜索引擎对数据进行检索。检索数据库为人种属的Swiss-Prot数据库。在初发骨巨细胞瘤样本中共获得381个蛋白的表达。在初发骨巨细胞瘤和正常骨组织之间获得51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29个,下调22个。在复发骨巨细胞瘤和初发骨巨细胞瘤之间发现38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9个,下调29个。对初发、复发骨巨细胞瘤和正常骨组织之间两两差异蛋白,进行了层次聚类和K-means聚类分析。应用DAVID(Database for Annotation, 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系统,按细胞成分、生物过程以及分子功能行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并预测骨巨细胞瘤发生与复发机制的关键性病理通路可能是:局灶黏附(Focal adhesion)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通路。同时基于实验结果、相关数据库以及文献挖掘的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我们构建了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的网络图,推测差异蛋白的相互作用,并筛选出可能的核心调控蛋白。总之,本研究构建了骨巨细胞瘤肿瘤组织蛋白的表达谱,为骨巨细胞瘤的研究提供参考图谱,能为骨巨细胞瘤不同病程、侵袭程度、是否复发或转移的研究提供参照;分析并鉴定了初发、复发GCTB和正常骨组织三组之间差异蛋白,并进行两两比较,经过综合多重分析,我们推测认为:局灶黏附、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是骨巨细胞瘤发病与复发机制中重要的病理通路;FN1、THBS1、DCN、GAPDH和VTN等蛋白,在骨巨细胞瘤发病与复发机制中可能是比较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并在骨巨细胞瘤发生与复发分子病理学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本研究,第一次在骨肿瘤的研究中,应用动态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同一肿瘤发生与复发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了阐述,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和分析手段,为探索骨肿瘤的同类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蔡颖[3]2005年在《CD105、MMP-2和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分级、放射学分型的骨巨细胞瘤中CD105、MMP-2 和MMP-9 的表达,及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为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CD105、MMP-2 和MMP-9 在38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1)瘤细胞间见CD105 标染的微血管。肿瘤内平均微血管密度(MVD)为9.70±2.34。CD105 标染的MVD 值随肿瘤组织学级别的升高而递增,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X 线表现分型,浸润型肿瘤的MVD 值高于静止型,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的骨巨细胞瘤MVD 值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肿瘤内MVD 与放射学分级、肿瘤复发有关。(2)MMP-2 在骨巨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37%,MMP-2 阳性表达率随组织学分级、X 线分级的增高而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MMP-2 在复发组的表达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MMP-2 的过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有关。(3)MMP-9 在骨巨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53%,MMP-9 阳性表达率随组织学分级增高而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MMP-9 阳性表达率随X 线分级的增高而增高,MMP-9 在活动型、浸润型两组的阳性率高于静止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MMP-9 在复发组的表达率高于未
参考文献:
[1]. 骨巨细胞瘤基因改变的分子病理学研究[D]. 刘斌. 第四军医大学. 1998
[2]. 骨巨细胞瘤发病与复发机制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 郑伟. 第二军医大学. 2011
[3]. CD105、MMP-2和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及意义的研究[D]. 蔡颖. 苏州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