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五十年来北京书店业的发展与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五十年论文,书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辽金以来,随着北京政治、文化地位的不断提高,书肆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帝都浓厚的政治、文化氛围,加之工商业的发达,使北京书肆业最终形成并达到鼎盛。北京书肆的显著特点是相对集中并形成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东西琉璃厂、东西打磨厂、东安市场、隆福寺、西单商场、劝业场等地,加上分散的书摊,到北平解放前夕,书店总数已达221家(注:《北京出版系统大事记·1948·1949年》, 见《北京出版史志》第1辑,228页,北京出版社,1993。),在全国堪称第一。
1948年12月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的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新闻出版部出版处,专门负责接管北平旧有图书部门和筹建新的图书机构。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 东北野战军入城接管防务,东北、华北新华书店人员也随之入城。2月7日,他们分别接收了国民党官办的正中书局、独立出版社、中国文化服务社北平分社及其所属印刷厂(注:《北京出版系统大事记·1948·1949年》,见《北京出版史志》第1辑,229页,北京出版社,1993。),并积极开展新华书店门市部的筹建工作。2月10日, 由东北新华书店筹建的北平新华书店第一门市部正式开业,地址在王府井大街8号。2月15日,华北新华书店筹建的北平新华书店第二门市部也在西单北大街42号正式开业。5月10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批准, 正式成立新华书店北平分店,第一门市部改为直属门市部,第二门市部改为第一支店,同时在前门大街成立第二支店。至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城内王府井、西单、前门三个繁华地区都有了新华书店(注:《北京市新华书店——四十历程》(1949—1989),1~2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北京图书行业从此走上了全新的道路。
建国五十年来北京书店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一、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前
据《北京市私营图书业调查》(注: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49年),224~244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显示,截止1949年9月,北平有书店、 书摊和兼营文具的书店278家,数量大大超过刚刚建立的三家新华书店门市部。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城市也存在。如何加强新华书店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与私营书店之间领导和团结的关系,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1949年10月3日,新中国刚刚诞生, “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就在北京召开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会上代表党中央提出:在共同纲领的原则下,新华书店要诚恳坦白地和公私合营及私营出版业合作,双方以自愿为原则,谁也不能强迫谁(注: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 1949 年),444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 出版界人士如叶圣陶等也提出:“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新华书店,而要团结各同业,密切合作。”(注: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49年),468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为贯彻党中央的政策,加强与私营书业的联系,1950年1月, 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北京市图书出版发行业公会”,并指派新华书店北京分店一名副经理任公会副主任。
但尽管如此,建国之初,北京乃至全国的私营书店还是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困境。这主要因为图书是思想产品,与其他生活品不同,随着意识形态转变,旧书特别是国民党时期出版的图书几乎无人问津,而新书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新华书店本身书源紧张,难以大量调剂给私营书店,造成私营书店货源严重不足,业务难于维持,有些书店甚至转营他业。据《北京市新闻出版处关于组织及出版工作情况的报告》所载:截至1950年7月15日,向新闻出版处申请开业登记的书店仅31家, 其中又以专事贩卖的小书店占绝大多数。《报告》还称:“本市旧有之书业同业公会,约有300家会员,解放后大都感到苦闷,无路可走, 有的则胡编乱翻,造成混乱,贻误读者。”(注: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0年),418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对此, 市政府采取两条措施:一是鼓励私营出版社迅速出版一些内容较好的新书,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责令国营新华书店开展批发业务,为私营书店解决书源,帮助他们恢复生产与生活,逐步引导私营书店走上社会主义轨道。政府在积极扶植的同时,对私营书店也开展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造工作,如对有严重不法行为的书店不予核准营业,各类图书统归新华书店批发经销,市新闻出版处加强图书审读工作等等。由于采取以上措施,到1953年,新华书店已掌握了90%的图书货源(注:参见刘问松:《北京私营图书发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简述》,《北京出版史志》第1辑,196~202页。),北京图书市场得到了较好管理。
1954年9月10日, 国家出版总署发出《对于私营图书发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步骤、办法和195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指出,改造私营图书发行业,首先是国营书店的责任。只有加强国营书店的领导地位和扩大自己的发行力量,才能把私营书店逐步纳入计划轨道。通知中还提出,要按私营图书发行业的不同经济成分、业务性质、规模大小、经营作用,有区别、有步骤地对其进行利用、限制和改造(注:《北京出版系统大事记·1954年》,见《北京出版史志》第3辑,209页,北京出版社,1994。)。根据通知精神,1955年上半年,北京市文化局会同新华书店北京分店拟定了对私营书店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组织私营书店联营;2、将私营书店转化成新华书店的经销或代销店;3、对私营图书租赁业和私营扇画业进行归口改造, 由新华书店、市文化用品公司等单位接管。1955年冬,与各行各业一样,北京私营书业也开始全面公私合营。至1956年3月底,全市私营新书业94家,古旧书业111家全部提出公私合营申请。经过清产核资, 顺利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注:参见刘问松:《北京私营图书发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简述》,《北京出版史志》第1辑,196~202页。)。
在对私营书店进行扶植及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新华书店北京分店及其他国有书店迅速发展。1952年11月,为统一领导和改造古旧书业,做好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工作,北京市中国书店正式成立。1954 年1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成立,专门负责华北和京津地区图书进发货业务。1958年5月,新华书店北京分店改称北京市新华书店, 同时成立北京市外文书店。至此,新华、中国、外文三家书店构成了北京市图书发行的主体,北京的书店形成了以新华书店为龙头,国有书店一统天下的局面。
从1958至1966年,三家书店(其中1960年11月~1962年10月曾与文物商店一度合并为北京市新华书店)经过近十年稳定发展,不论网点建设还是图书发行、销售总额都比解放初期有很大提高。以新华书店为例,1958年在全市有15个区店,同时建立集体办书店554 个(注:《北京市新华书店——四十历程》(1949—1989),125页,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到1966年,全市新华书店门市部、书亭达109个, 社会办发行点837个,年发行图书1.44亿册,销售额2106万元,比1950 年的发行440万册、销售额146万元分别提高32倍多和14倍多(注:《北京出版系统大事记·1966年》,见《北京出版史志》第6辑,205页,北京出版社,1994。《北京市新华书店——四十历程》(1949—1989), 3页。)。同时,书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其文化教育和传播功能也得到极大发挥。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6年5月开始“文化大革命”,北京书店业受到极大冲击, 红卫兵多次到新华书店门市部、书亭张贴“通令”,擅自封存图书,仅王府井地区的几个门市部就被封存6千多种。 外文书店的进口书刊和中国书店的古旧书刊发行业务被迫停顿。当时惟一正常运转的就是《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像”的出版发行工作。据统计,到1966年底,全市共发行《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135万册,乙种本120万册。从1966年8 月至1967年5 月, 发行《毛泽东选集》普及本360 万套, “毛主席像”1600万张(注:《北京出版系统大事记·1966·1967·1971·1972年》,见《北京出版史志》第6辑,204~213页。)。
1968年初,中央分配给北京市当年出版发行毛主席著作1500万册的任务。4月,市革委会毛泽东著作办公室革命领导小组成立,新华、 外文、中国三家书店相继成立革委会,统一归该市领导小组管理,分别负责中、外文版毛主席著作的发行。当年仅北京出版社就印制《毛泽东选集》1~4卷24.9万册,《毛主席语录》(100开)86万册, 《毛主席诗词》(100开)60万册,《毛主席论教育革命》等5种论著715.2万册, 《毛主席语录歌曲》、《毛主席诗词歌曲》52万册, “毛主席像”250万张,“毛主席生活像”30万张,“毛主席语录”640 万张(注:《北京出版系统大事记·1966·1967·1971·1972年》,见《北京出版史志》第6辑,204~213页。)。可见, 全市出版发行毛主席著作的数量已大大超过中央分配的任务。
不仅北京,当时整个中国都如此,全国上下只狂热追求一种书——“红宝书”,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著作的出版发行几乎完全停顿。直到1971年2月,在国务院业务组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 周恩来总理敏锐地指出:不能只有马列主义和毛主席的著作,你们不能只出这几本书。青少年已经没东西看了。要搞一点历史书。针对有人提出“封资修”问题,周总理明确提出:旧书也得出一点,《资治通鉴》、《天演论》还要审查吗?《红楼梦》、《水浒》这也能作“四旧”吗(注:《北京出版系统大事记·1966·1967·1971·1972年》,见《北京出版史志》第6辑,204~213页。)?
由于周恩来的干预,“文化大革命”以来出版社只出一种书,新华书店只卖一种书的状况才有所改变。1972年, 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书322种,印数为4419.2万册(张),其中马、恩、列、斯著作14种32.05 万册,毛主席著作1种5万册,毛主席像3种58万张,政治读物21种240.5万册,文教卫生类4种554.8万册,文学艺术类17种198.3万册, 科学技术类12种363.5万册,少儿读物14种339.5万册,中外文图片93种175 万张(套),中小学课本和业余广播课本127种1847.7万册。 由此可见图书种类已大大丰富了。这年市新华、中国、外文三家书店共完成图书销售额2877.6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外文书店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22.6%,扭转了数年亏损的局面(注:《北京出版系统大事记· 1966·1967·1971·1972年》,见《北京出版史志》第6辑,204~213页。)。
尽管如此,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特殊的政治环境,作为首都北京的书店还是继续走着片面突出政治功能的畸形发展道路。所售图书大半是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再就是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的政治性读物,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类图书空前匮乏。书店经营也是举步维艰。“文化大革命”十年,仅新华书店的门市部就减少近20家,中国书店的古旧书门市部直到1972年后才陆续恢复营业。这些都使书店应有的文化教育、传播功能受到极大削弱。
三、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除了人们的思想禁锢,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图书发行业的体制改革起步较早,1979年起,部分城市就着手发展集体、个体书店和书摊。1980年12月国家出版局正式发文,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书店、书亭、书摊和书贩。1982年3月, 国家出版局向中宣部提出《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目标是“在全国组成一个以国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这个后被简称为“一主三多一少”的方案很快得到中宣部批准并印发全国,极大地推动了发行体制改革。
北京的图书发行改革首先从国营书店开始。80年代,作为书店业龙头的市新华书店从购销、销售、服务及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如购销形式,一改沿袭二三十年的征订包销制度,主动与北京的出版社签定发行合同,采取包销、经销、寄销等多种形式,扩大图书发行业务。在此基础上,1986年9月成立了新华书店首都发行所, 全面承办北京地区出版社的图书发行,兼办图书征订、代发图书等多项业务,使新华书店从单纯的图书零售,一变成为批发与零售兼营。
1988年5月,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市新华书店对各区店实行三权(人事管理权、财务管理权、经营自主权)下放。6月又实行经理责任制,使各区店成为责、权、 利相结合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7 月进一步实行工资总额同实现利税挂钩浮动办法,完善了经营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基层书店职工的积极性(注:《北京市新华书店——四十历程》(1949—1989),14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同此时期,以1981年12月待业青年建立的燕京书店为标志,北京的非国有书店从无到有,其发展之快超过了国有书店。
总之,改革开放头十年,北京书店业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在网点建设、图书发行、销售额、从业人员等方面均呈增长趋势。
项目 网点(处) 发行册数 销售额 从业人员数
年代 国营 集体个体 代销点(万册)(万元)(人)
1980 183 — 867 10632 7717 3431
1982 165 51 992 10955 7907 4117
1985 198 598 725 12178 16336 4393
1988 169 186 650
7831 17342 4215
[资料来源:《全国图书发行统计表》, 载《中国出版年鉴》(1981、1983、1986、1989)(注:需要说明的是, 同项统计数字有时会有不同。如“网点”一项,以1988年为例,肖天如《北京市书刊发行业概况》载:“北京地区共有图书销售网点2035处,其中主渠道(新华、外文、中国书店)231处,社会办全民所有制书店87处, 集体所有制书店152家,出版社发行部144家,行业代销点79家,个体书摊1342个。”该文见《北京出版史志》第7辑,北京出版社,1996。)]
但是,在改革开放头十年,不论国有或非国有书店,在规模上仍大多停留在小店铺、分散经营的层次上,尤其个体书业, 一般只有10 ~20平米营业面积,更多的是摆在路边的书摊。从业人员的学历和营销素质也较差。
九十年代,北京书店业进入调整发展时期。以海淀图书城、风入松、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等一批大型书店的出现为标志,北京的书店开始向高标准、大规模、集团化的经营体制发展,各项指标都比十年前有较大增长:
项目 网点(处) 发行册数 销售额 从业人员数
年代 国营 集体个体 代销点(万册)(万元)(人)
1990 189 — 567
6863 22117 5274
1993 170 — 388
7531 40018 5189
1996 227 — 138 17041154685 3734
1997 256 — 781 16866151003 4199
[资料来源:《中国出版年鉴》(1990—1991),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1993年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199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199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图书市场的开放搞活带动了北京书店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书店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盗版屡禁不止、定价不合理、行业关系不协调、图书市场管理不完善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北京图书市场和书店业的发展,亟待加以规范。
回顾建国五十年来北京书店业的发展历程,有以下几方面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首先,国家整体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北京书店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书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窗口,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书店的作用更加突出,与国家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五十年来,北京书店业经历了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繁荣三个发展阶段,其变动轨迹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轨迹完全同步。这表明,没有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就没有北京书店业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国家政策法规与市场调节的良性互动,是北京书店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五十年的历史证明,没有国家政策法规的规范与扶植,北京书店业难以保持长久的良性发展。建国初期北京书店业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的强烈反差,充分反映了国家正确决策与引导的成效。同样,当前书店业面临的问题单靠市场调节也是难以解决的,还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规范与约束。同时,五十年的历史也证明,没有市场调节的图书业是缺乏活力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北京书店业的畸形发展,就是过于强调国家干预、无视市场规律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北京图书市场的繁荣发展,正是以国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和遵循市场规律为前提条件的。
第三,保持优良传统,不断发展创新,是北京书店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北京书店业具有悠久历史,辽金以来形成的书业特色至今仍对京城书店有着深刻影响;北京人爱看书,爱买书,大多数人爱逛书店(注:参阅拙文:《京城百姓怎样买书》,北京青年报1999年2月10 日第8版。);北京书肆从业人员以懂书、研究书而闻名全国, 这些为北京书店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的书店讲究文化品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像著名的民营书店风入松,开业以来一直坚持销售有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图书,拒绝低级趣味的作品;店内开设茶座,供读者小憩。薪火相传,如今京城书店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仍然普遍较高,这无疑是京城古老书肆精髓的延续。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同时,北京书店业的经营者始终坚持对经营模式和经营方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如24小时书店、特色书店、图书商城等举措,推动了北京书店业的发展,在全国都具有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