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与灵魂的安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专访_炎黄文化论文

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与灵魂的安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专访_炎黄文化论文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灵魂的安顿之所——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大学论文,孔子论文,中华民族论文,专访论文,院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精神是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记者(以下简称记):张先生您好!我们注意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提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您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问题有深入思考。您是怎么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概念的?

张立文(以下简称张):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发展变化的总体过程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呈一个逐步上升的势态,国家对我们本民族文化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无论是“以德治国”,还是“以人为本”、“培育民族精神”等一些理念的提出,都具有很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质。这说明我们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这次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这再次说明,我们国家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优秀文化在新的时代仍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

人不仅需要物质财富,而且需要精神食粮。一个民族也一样,既需要发展经济,壮大国家的硬实力,也需要发展文化软实力,为本民族建立一个精神的安顿之所。我们现在所要建设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解决中华民族的精神安顿问题。换言之,就是要为我们民族寻找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这个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应该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普遍认同、普遍接受的精神领域,它就像“家园”一样为我们民族提供精神憩息的舒适场所。这样,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我们都是这个“家园”中的一分子。也就是说,通过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中国人甚至包括海外的华侨华人便可以找到共同的文化认同、精神归属、理想目标和价值原则。这样可以凝聚人心,鼓舞精神,调动力量,使我们全民族全社会能永远生生不息,团结奋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于生命存在和民族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是对民族价值理想、终极关怀和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之心和民族之魂。

各个民族有各不相同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无脊梁的民族就不能挺之于世,永远只能卑躬屈膝;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主心骨,无主心骨的民族就没有自己的主见,永远只能任人指使;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之根,无根的民族就不能成长发展。

中华民族之心民族之魂,就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源头活水,是全球华人认同感、归属感、安顿感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建设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意义

记:把“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重大任务提到全党全社会面前,其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张:“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作为一个重大任务在中央报告中提出,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这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人们提供精神生活的终极归宿。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有条件来重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建设精神家园,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许多人的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越来越大,一些人崇拜“孔方兄”,道德失落,信仰迷茫,迷失了人生方向,形成了心灵的空虚,这就是当代人的心灵冲突。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化解人的心灵冲突,就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安顿人们的心灵,建设精神家园。

其次,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也迅速增多,特别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如果不重视弘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那就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使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造成一些人淡化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接受的西方文化也越来越多。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俘获,丧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成为某些西方大国的“文化殖民地”。我国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我们要在实行对外开放、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就有必要以开放的视域和现代的眼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再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试图凭借自己的文化强势来影响其他国家,达到其他一些非文化的目的。比如美国,也在全球搞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正试图把自己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原则通过软硬兼施的各种手段强加或灌输给其他国家。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有必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维护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第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提升核心价值理念,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而建设和谐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等,这都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重视人的精神归宿和核心价值。因而,建设和谐社会,培育和谐文化,也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和合——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的核心理念

记:您刚才提到“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维护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您觉得,“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张:中华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实际上,我们无法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把她的内容全部概括进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不同方面。但从总体来看,在先秦时期主要表现为诸子百家,到汉代以后,儒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后来佛道二教兴起,中国文化又变为通常所说的儒释道三家,当然儒家仍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到宋代以后,宋元明清理学则成为继承儒家道统、和合儒释道三教的新的文化形态。与此相应,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有人从三教和合的角度,认为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主要包括儒释道三教,也有人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作以概括,如认为她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唯变所适、忧患意识、内在超越等等。这些表述各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各自看到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一些特点。

但在我看来,中华文化或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从先秦一直到今天,都存在一个始终一贯的核心价值理念,那就是“和合”。《尚书》讲“协和万邦”,《诗经》讲和乐、和鸣、和羹,《周礼》规定各级官员的价值目标是和。《国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的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讲“和而不同”,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礼之用,和为贵”。管子、墨子都讲和合,“和合故能谐”。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像这样的带有明显贵和倾向的表述,在古人的著作中还有很多。另外,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贵和特点,例如,我们常说的“和气生财”、“政通人和”等等。到今天,我们对内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对外要坚持和平共处,建设和谐世界,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尚“和合”的特点。和即和谐、和平,合即和作、联合。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和合学”的建构问题,探讨和发掘中华和合文化,并为此构建“和合学”体系。在我看来,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应该是能够化解各种冲突的天和人和、天乐人乐的和合精神家园。

利用文化资源

建设好精神家园

记:我们注意到,“中华文化”的内涵现在似乎正变得越来越丰富,不仅仅是思想、价值层面,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物质文化、文化典籍、民间遗产等等。这次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部分也涉及了这些内容,请您谈谈怎样才能用好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张:中华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以前,人们更多地关注思想、价值层面,而对物质文化、文化典籍、民间遗产等关注不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东西,这表明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更深入了。西方发达国家都很重视他们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本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国家,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实际上,这些文化遗产大多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今天不去保护、开发和利用,它们很可能就会遭到毁灭性破坏或失传。所以,我们今天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就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只有保护好了,然后才能开发利用。当然,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口头文化遗产等,也需要在不断开发利用中才能保存下来。我们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就要一方面传承和发展思想价值层面的优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充分保护、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这是因为,精神固然是内在于人心中的东西,但外在的物质遗产、文化典籍、传统节目、传统习俗等对强化人的内在信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用好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多样的环境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张: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古今”问题,一个是“中外”问题。首先,应该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继承好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灿烂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也就是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其次,我们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一方面,要对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心,不要迷失自我,不要盲目崇外;另一方面,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主动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处理好“古今中外”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标签:;  ;  ;  

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与灵魂的安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专访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