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规律的分析

3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规律的分析

杜卫甫[1]2004年在《3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规律的分析》文中指出冠心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重要疾病,冠心病心绞痛是其中最多见的类型,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取得了显着进展。本文通过对3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理化检查的详细调查与分析,寻找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的因素,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客观化、标准化的依据。 结果:(1)冠心病心绞痛各证型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2)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血瘀、痰浊及痰瘀互阻辨证与男性相关;气虚、阴虚辨证与女性相关;年龄≥60Y者多辨证为痰浊、痰瘀互阻及阴虚证;吸烟或饮酒患者多辨证为痰浊及痰瘀互阻证。(3)属混合性心绞痛者辨证以痰浊证为多;静息时发作心绞痛者多辨证为痰瘀互阻证;由活动诱发心绞痛以及劳累性心绞痛者与气虚证辨证呈正相关。(4)各证的心肌缺血患者占所有病人的百分比依次为血瘀>气虚与气虚血瘀>痰浊与痰瘀互阻>阴虚;心律失常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各证型中所占本例数的百分比依次为阴虚>痰浊>痰瘀互阻>气虚血瘀>气虚>血瘀。(5)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临床上多辨证为痰浊证、痰瘀互阻证以及阴虚证。(6)LP(a)与血瘀证,TG与痰浊证,TC、HDL-c与痰瘀证的辨证相关;气虚患者与非气虚的空腹血糖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气虚者多高于非气虚者。

郑昭瀛[2]2017年在《基于国医大师医案数据挖掘及半结构式访谈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疗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中医药在改善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防治手术后危险因素等方面优势显着。尤其是基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更是中医药的特色所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以国医大师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证经验为核心,通过对其临证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系统梳理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临床诊疗策略,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病证结合指导下名医临床经验的继承提供方法学探索。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制定文献检索策略,从已发表论着及专着中收集国医大师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医案,构建国医大师冠心病心绞痛临证医案数据库。联合应用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冠心病心绞痛医案中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舌脉信息、辨证、治则治法、方药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其分布特点。第二部分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基础上,对第一部分研究结果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归纳及叁级编码整理,获得基于国医大师半结构式访谈的冠心病心绞痛“核心类属”结果。结合访谈结果对医案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数据挖掘,最终获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疗策略。结果:①本研究累计检索60位国医大师公开发表文献5967篇,出版书籍330本,最终纳入国医大师诊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病例166则。②医案中男性患者占58.43%、女性占41.57%,其高峰年龄段出现在50-79岁。③166则医案累计出现症状信息162条,经症状规范化后实际条目62条,其中累计频率>30%的症状为“胸闷>气短>心悸>胸痛>乏力>失眠>头晕”;主症以“胸闷”最为多见,其次为“胸痛”和“心前区刺痛”,构成比分别为54.82%、23.49%、10.24%。④166则医案中,累计出现患者舌质信息11条、舌苔信息7条,脉象信息15条。舌象中,暗舌、红舌、淡舌,白苔、薄苔、腻苔最为常见,其累计频率均高于30%;脉象中,弦脉、细脉、沉脉为累计频率高于30%的脉象。⑤166则医案中出现了 152个不同的证候诊断表述,血瘀、气虚、痰、阴虚、气滞、阳虚、浊、热为累计频率大于10%的证候要素。⑥166则医案共提取出治则治法89种,活血、益气、化痰、化瘀、通阳、温阳、养阴、理气、宣痹、清热为累计频率>10%的治则治法;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又有针对病理因素、病位、物质基础、症的不同。⑥其药物以活血药、理气药、化痰药、补气药为主。⑦通过医案挖掘及小组讨论,选择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⑧叁位国医大师均完成10个通用预设问题,同时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增补问题5个、陈可冀教授增补问题7个、梅国强教授增补问题3个。⑨经叁级编码,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治过程中的6大类问题进行访谈,最终获得确切有效信息30条。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症状、证候、治则治法、方要上存在对应关系。结论:①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诊治当围绕临床症状、证候要素判别、治法组合、方药优选、全面调护五方面进行。②联合进行医案数据挖掘及医家半结构式访谈为我们更加准确把握名医临证有效经验,传承、发展中医药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褚福永[3]2010年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证候动态演变及方证相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重要临床类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当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作为一项侵入性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在开通病变血管的同时对中医证候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介入术后中医辨证施治策略的选择,如何准确把握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期间各阶段病机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证结合方证相应防治,是规范冠心病中医诊疗模式、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文献调研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稳定型心绞痛从介入治疗前到治疗后12周(共4个时点)中医主症(征)、证候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并对疾病和证候的相关性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胶囊)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方证相应临床研究,采用严格设计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多角度观察了血府逐瘀胶囊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的临床疗效,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一、冠心病心绞痛文献研究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古代文献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探讨了疾病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复杂性和研究思路;并对近年来中医药在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术后基础及临床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指出了当前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严格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原则,并充分借鉴先进的数据信息处理方法,进一步规范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标准,开展科学有效的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综合诊疗方案研究。二、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前瞻性收集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前、术后1周、4周、12周共4个时点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介入治疗期间中医主症(征)变化规律并总结证候动态演变规律。1.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主症(征)变化规律分析通过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主症(征)分布及变化规律分析发现:(1)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期间,虚实主症(征)常同时并存,不同时点,虚实主症(征)的比例、严重程度有所不同;(2)介入治疗后1周,实性主症(征)频数迅速减少,积分逐渐降低,而虚性主症(征)频数则迅速增加、积分逐渐增加;(3)随着介入治疗时间的推移,虚、实主症(征)在频数和积分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2.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证候分析归纳研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学方法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分析,得出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出现的中医基本证候为:阳虚寒凝夹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和心肾阴虚证。其中,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期间最重要的证候类型。3.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研究通过对各时点中医证候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期间始终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特点,随着介入治疗时间的推移,虚、实证候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演变之中。其中,气虚血瘀证在此观察时间内最为稳定,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痰瘀互阻证、阳虚寒凝夹瘀证术后逐渐降低,至术后12周又重新回到较高水平;气滞血瘀证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始终保持降低趋势;气阴两虚证和心肾阴虚证自术后开始逐渐升高并持续到术后4周,至术后12周时再次降至较低水平;从虚、实证候总体转化趋势来看,虚性证候在介入前后的整个过程中后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实性证候则逐渐减少,纯实证和纯虚证在介入手术前后具有向虚实夹杂证转化的趋势。4.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与血脂及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研究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和血脂水平及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发现:(1)冠脉单支病变患者以气滞血瘀证多见,双支病变以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多见,而叁支病变患者则以痰瘀互阻证、心肾阴虚证和阳虚寒凝夹瘀证多见,随着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增加,中医证候则呈现由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夹瘀的变化过程;(2)痰瘀互阻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血中TG和LDL-C水平显着高于其他证型患者,活血化痰和益气养阴在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叁、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术后方证相应临床研究: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通过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方法,以中医症状、心电图、血瘀证积分、客观理化指标、生活质量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疗效指标,观察了血府逐瘀胶囊方证相应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血府逐瘀胶囊(方证相应治疗)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瘀证积分,对客观理化指标、生活质量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有改善(降低)作用,效果优于生脉胶囊(方证不相应治疗),本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活血化瘀方血府逐瘀胶囊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的显着疗效,而且提示了病证结合方证相应诊疗模式在中药复方获取最佳临床疗效中的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在于:第一,综合采用了文献调研、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方法,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靠。第二,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于四诊信息的分析处理之中,确定了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分布及其动态演变规律。第叁,开展了病证结合活血化瘀方药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随机对照试验,为建立规范的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术后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史琦[4]2012年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建立冠心病UAP患者中医证候/证候要素相对应的临床四诊信息组合及关联网络,形成四诊信息可视化网络图,探讨四诊信息在复杂网络中分布模式的特点和意义;2.发掘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与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及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尝试建立两者之间的对应性数据平台,探讨其组合模式在冠心病UAP中医证候判断中的作用和意义;3.建立基于血浆代谢组学的冠心病UA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区分模式;筛选证候相关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尝试建立冠心病UAP患者证候在代谢层面的识别模式。方法1.前期文献调查研究采用数据库检索及Shannon熵互信息方法筛选同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密切相关的中医临床四诊信息、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及反映病理生理机制的生物学指标;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合文献整理和专家调研结果制定冠心病UAP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完整、准确采集1576例确诊为冠心病UAP患者的临床资料;3.理化指标检测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全面采集411例冠心病UAP患者的149项临床常规理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130冠心病UAP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TNF-α、MMP-9、ET、NO、APN、sICAM-1、Hey、Ps、TAFI及HO-1水平,检测过程由专业人员负责,严格实行质量控制;4.代谢组学实验研究对45例冠心病UAP患者及15例正常人的血浆样本进行氢核磁共振(1H-NMR)检测,对其血浆中的内源性小分子及大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全面鉴定;5.冠心病UAP中医证候识别模式的建立(1)采用互信息的方法构建107项四诊信息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采用Pajek2.0软件绘制四诊信息复杂网络的可视化图,包括不同类别节点图、k-核心网络图及抽象化图,进行网络的度分析、聚类分析、网络核心及连通性分析;(2)采用CHAID决策树及ADTree决策树方法对冠心病UAP患者中医证候/证候要素与临床常规指标及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挖掘。采用分层交叉验证方法进行验证,以敏感性、特异性及判断正确率均大于70%视为模型成立;(3)采用SIMCA-P12.0软件中OPLS/O2PLS-DA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合载荷图、VIP图及t检验/非参数检验结果,筛选出与冠心病UAP患者血瘀证、气虚证最可能相关的特征性代谢产物,进一步采用Statistica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验证特征性代谢产物对证候的识别效果。结果1.四诊信息复杂网络对证候的识别模式网络属性指标计算结果显示:冠心病UAP患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四诊信息网络中的107个节点度值在0-6之间;叁个网络中分别有3-5个各自连通的网络,连通分量编号为1的网络最复杂。网络抽象化图显示:UAP患者的网络骨架由胸痛、耳鸣、胸闷、咳嗽、气短和五心烦热组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网络骨架由心悸、恶心呕吐、头晕、胸痛、胸闷和畏寒肢冷组成;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抽象化网络由胸痛、胸闷、五心烦热、咳嗽、倦怠乏力和气短组成。k-核心网络结果显示:冠心病UAP患者及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网络中均有5个节点的k值为4,形成了4-核心网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网络中有17个节点的k值为3,构成了3-核心网络。四诊信息网络节点分类图显示:叁个网络的中心为提示气虚、阳虚和气滞的节点组合。网络中心周围依次排列了可不同程度的提示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脾虚、热蕴及痰浊证候的四诊信息组合。2.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对证候的识别模式应用SPSS17.0CHAID算法,共形成13个证候/证候要素的识别模型。血瘀证决策树模型包括TSH,左室径MPV, DBIL, PTA, QT间期,QRS时限,ALB8个属性指标;气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X TAL, RDW-CV, K, TSH, MONO, hs-CRP, LDL, A峰8个属性指标;阳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PDW, FT4, LP(a), Cl, PT6个属性指标;寒凝证决策树模型包括CRP, RDW-CV, AST, PT, HDL5个属性指标;痰浊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Tc, MCHC, CK尿镜检RBC5个属性指标;气滞证决策树模型包括P-LCR, INR, PTA, E峰,Na, TP, MCHC7个属性指标;痰瘀互阻证决策树模型包括is-CRP, TBIL, GGT, PLT, FBG, P-R司期6个属性指标;气滞血瘀证决策树模型包括左室后壁厚度,PLT, NE%, BSA%4个属性指标;瘀热互结证决策树模型包括hs-CRP, LP(a), MONO, FIB, RDW-CV, MCV6个属性指标;气阴两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MCH, P, MCV, EC, QRS时限5个属性指标;心阳气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MPV,E峰,P,PT5个属性指标;阴阳两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FT3,ALT, MONO%3个属性指标;痰热互结证决策树模型包括Cl,缩短分数,RDW-CV,血常规RBC,D-Ⅱ聚体,CK-MB, PTA, BUN8个属性指标。3.生物学指标对证候的识别模式血瘀证ADTree模型包含Ps、MMP-9、NO、sICAM-1、TAFI、Hey、HO-17个属性指标;气虚证ADTree模型包含TNF-α、NO、TAFI、sICAM-1、Hey、APN、Ps、HO-18个属性指标;阴虚证ADTree模型包含MMP-9、APN、sICAM-1、ET、HO-1共5个属性指标;阳虚证ADTree模型包含TAFI、Ps、sICAM-1、HO-1、MMP-9共5个属性指标;寒凝证ADTree模型包括sICAM-1、NO、APN、MMP-9、Ps、ET、HO-17个属性指标;痰浊证ADTree模型包括TNF-α、Ps、NO、HO-1、sICAM-1、TAFI6个属性指标;气滞证ADTree模型包括HO-1、ET、TAFI、Hey、sICAM-1、NO6个属性指标;热蕴证ADTree模型包含TAFI、TNF-α、MMP-9、Hey、Ps、HO-1、APN共7个属性指标。4.特征性代谢产物对证候的识别模式共检测到冠心病U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内源性代谢成分39种,其中小分子物质34种,大分子物质5种。CPMG及LED代谢产物的OPLS/O2PLS-DA积分矩阵图显示:冠心病UA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气虚证与非气虚证的分布区沿第一主成分t(1)轴方向完全分开,模型拟合度较好。特征性代谢物筛选结果显示:血瘀证的特征性代谢产物是缬氨酸和丙酮;气虚证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包括乙酰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和肉碱。结论1.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冠心病UAP中医四诊信息分布模型的研究,具体包括挖掘识别证型的核心四诊信息或四诊信息群、分析疾病的基本证型、总结各证型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关联程度等;2.冠心病UAP各证候/证候要素的主要生物学机制为:(1)血瘀证:以TSH降低为主的甲状腺功能异常,MPV异常的高凝状态,以PTA水平下降的出血倾向,QT间期延长及易发心律失常,以ALB降低的蛋白质代谢紊乱,DBIL增高的保护功能,以Ps降低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以MMP-9升高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代谢物角度提示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异常及血管内皮损伤;(2)气虚证:以K离子降低的电解质紊乱,以hs-CRP升高、RDW-CV、MONO及TNF-α水平异常的炎症反应,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功能减退,TSH水平呈代偿性的增高,NO水平降低的内皮功能损伤;代谢物角度提示糖代谢、脂质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异常;(3)阴虚证:MMP-9异常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APN水平降低的脂质代谢异常;(4)阳虚证:以D-Ⅱ聚体升高的高凝状态,以PDW异常及Ps降低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及血栓形成倾向,TAFI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LP(a)升高的脂质代谢异常,以Cl离子为主的电解质紊乱;(5)寒凝证:CRP异常的炎症反应,以PT升高为主的外源性凝血功能异常,以HDL下降的脂质代谢异常,以sICAM-1水平异常的细胞间粘附状态的异常,以ET水平升高的内皮功能损伤;(6)痰浊证:D-Ⅱ聚体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改变,QTc延长及易发心律失常,以MCHC上升的贫血倾向,以CK升高倾向的心肌损伤,以TNF-α明显升高的炎症状态,以Ps升高的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7)气滞证:以P-LCR升高,1NR降低,PTA水平降低的出血凝血异常,左室舒张功能受损,以TP下降的蛋白质代谢紊乱及肝损害倾向,MCHC水平升高的贫血倾向,以HO-1明显减少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以ET水平异常的内皮功能紊乱;(8)热蕴证:以TAFI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以TNF-α、Hcy升高的炎症反应,以Ps明显升高的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9)痰瘀互阻证:以hs-CRP异常的炎症反应,GGT水平升高的氧化应激反应,PLT升高的凝血状态,糖代谢异常;(10)气滞血瘀证:左室后壁厚度改变的心室重构,PLT升高的凝血和血栓倾向,NE%升高的炎症状态;(11)瘀热互结证:以hs-CRP升高,MONO水平异常,RDW升高的炎症反应,FIB水平升高的凝血倾向;(12)气阴两虚证:MCH异常的贫血倾向,P离子水平降低的电解质紊乱,MCV升高的可能炎症状态,以QRS时限延长的心室收缩功能下降;(13)心阳气虚证:D-Ⅱ聚体升高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PT、MPV降低的低血栓倾向,左室舒张功能受损;(14)阴阳两虚证:FT3水平明显降低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机体的保护性抑制状态,MONO%异常的可能炎症状态,ALT水平升高的CHD风险性增高;(15)痰热互结证:Cl离子降低的严重电解质紊乱,RDW升高的炎症反应,RBC计数增高的血液流变性质异常,CK-MB异常改变的心肌受损,PTA升高的凝血倾向。

崔英子[5]2010年在《从“先天伏寒”论治冠心病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因子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从“先天伏寒”论治冠心病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因子关系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为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导师黄永生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基于任继学教授对伏邪理论的深入认识,提出“男女媾精,阳气不足,寒伏于内”假说,创立“先天伏寒”病因学说,并总结出与之相应的有效治法和方药,在临床上从“先天伏寒”角度治疗冠心病收效确切。本文从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因子的检测等不同侧面对冠心病从“先天伏寒”论治进行探讨和分析。理论探讨论述了“先天伏寒”病因学说提出的临床实践基础;运用中医理论,结合证候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先天伏寒”证候“气(阳)虚气滞、寒热错杂”的特点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先天伏寒”病因学说提出的临床意义;对治疗“先天伏寒”证候的主方-伏寒方的立法组方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冠心病心绞痛“先天伏寒”证的临床表征回顾性研究目的:采用数理统计多因素分析方法,结合临床实践,探讨“先天伏寒”证候特点,分析其主要症状和体征,以期为临床辨证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黄永生教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门诊病案记录,按照标准入选病例,根据黄永生教授的当场判别,以“先天伏寒”证的有无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①“先天伏寒”证候患者均有足凉或手足凉的症状,以及特征性的演变病史。②“先天伏寒”证候以气(阳)虚气滞,寒热错杂为共性的特征,临床实际中也可以同时兼有血瘀、痰浊等不同的个性特征。③疲乏,善太息,心烦易怒,口干,舌淡隐青,脉沉对于“先天伏寒”证候的辨证具有较大的贡献度。结论:运用中医理论对数理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能够得出相对客观的“先天伏寒”证候临床表征信息,是进行辨证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深入探索。伏寒颗粒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试验1冠心病心绞痛“先天伏寒”兼血瘀证候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病例观察,评价伏寒颗粒合血府逐瘀颗粒对“先天伏寒”兼血瘀证候患者的治疗效应,并从方证相应角度,进一步探讨“先天伏寒”证候的临床表征特点。方法:选取冠心病心绞痛“先天伏寒”兼血瘀证候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给予伏寒颗粒合血府逐瘀颗粒的混合制剂,1袋、2次/日;对照组给予金匮肾气丸10粒,2次/日,血府逐瘀颗粒1袋、2次/日;给药28天。观察心绞痛症状,“先天伏寒”证候和“血瘀”证候的症状、体征,心电图、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结果:对疾病疗效、心绞痛疗效、不同时点心绞痛症状积分的改善,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在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停减情况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对于中医证候疗效、心血瘀阻证候积分、“先天伏寒”证候积分、中医总证候积分的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可明显改善胸痛、胸闷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候症状和足凉或手足凉、疲乏、太息、口干、心烦、胃痛或胀的“先天伏寒”证候症状,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变化。结论:从方证角度印证了“先天伏寒”证候临床表征与回顾性研究的一致性。“先天伏寒”证候-气(阳)虚气滞,寒热错杂-阴阳合治,寒热共调-伏寒方,在证-理-法-方-药的链条上存在着内在逻辑性和合理性。临床如能够针对“先天伏寒”证候特点进行治疗,会收到较好的疗效。试验2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证候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病例观察,评价伏寒颗粒合血府逐瘀颗粒对阳虚血瘀证候患者的治疗效应。方法:选取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证候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给予伏寒颗粒合血府逐瘀颗粒的混合制剂,1袋、2次/日;对照组给予金匮肾气丸10粒,2次/日,血府逐瘀颗粒1袋、2次/日;给药28天。观察心绞痛症状,阳虚血瘀证候的症状、体征,心电图、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结果:对疾病疗效、心绞痛疗效、不同时点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停减情况的改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改善阳虚血瘀证候症状方面,试验组可明显改善心悸、气短、疲乏症状,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变化。结论:伏寒颗粒合血府逐瘀颗粒对阳虚血瘀证候的治疗效应与金匮肾气丸合血府逐瘀颗粒相当,同时可以更好的改善心悸、气短、疲乏等症状。考虑可能与伏寒颗粒组方中专有针对气虚病机而设的药物组分,故疗效要相对明显。小结: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得出的“先天伏寒”的证候特点可从方证相应角度与临床实际相互印证。在临证中,如能够同时针对“先天伏寒”病因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冠心病“先天伏寒”证候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因子关系的研究目的:观察冠心病“先天伏寒”兼有血瘀证患者与冠心病阳虚血瘀证患者、亚健康状态“先天伏寒”证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因子的差异,探讨冠心病“先天伏寒”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伏寒颗粒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中纳入的冠心病心绞痛“先天伏寒”兼有血瘀证试验组和对照组共60例患者和冠心病心绞痛阳虚血瘀证患者30例,另外纳入亚健康状态的“先天伏寒”证候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先天伏寒”兼有血瘀证患者给药前后)血清hs-CRP、TNF-α、IL-6、ACTH和皮质醇含量。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细胞总RNA中TNF-α和IL-6 mRNA表达。结果:将所有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的结果整合为一组时,与健康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有有明显升高,血清ACTH、皮质醇含量明显下降;冠心病组患者的全血TNF-αmRNA、IL-6 mRNA的表达增强;亚健康组血清IL-6、TNF-α明显升高,血清皮质醇、ACTH均有明显降低。将所有治疗前冠心病“先天伏寒”兼有血瘀证候患者的结果整合到一组时,与冠心病阳虚血瘀证组比较,冠心病“先天伏寒”兼有血瘀证组血清hs-CRP含量升高显着,血清皮质醇、ACTH均显着下降。冠心病先天伏寒证候组给药后两组均可改善上述指标,但试验组对于血清TNF-α、皮质醇、ACTH含量和全血TNF-αmRNA表达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先天伏寒”证候的亚健康人群具有潜在性冠心病发病倾向和HPA轴功能低下。hs-CRP、ACTH、皮质醇紊乱可能为其证候特征的一部分。

李柳骥[6]2007年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孙晓伟[7]2010年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方证对应及证候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的临床诊疗模式。病证结合已经成为目前中医研究的主要模式,方证对应是中医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将方剂与证候相结合进行研究,架起理法方药之间的桥梁,探求方剂与证候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因此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良好切入点。开展病证方结合方证对应研究,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与诊疗方法,对揭示经典方剂的作用机理及证候的本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疾病,已成为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冠心病的防治目前仍是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个主要类型,属于现代医学急性冠脉综合症的范畴,其病情变化较快、凶险,需要及时诊治,现代医学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诊疗标准。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明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本研究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选择明确诊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经典名方血府逐瘀胶囊和生脉胶囊进行方证对应与不对应干预治疗,采集多时点的临床信息,从多方面阐释方证对应的作用机理,并探讨方证对应干预下的证候动态变化。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方证对应与不对应干预下的疗效及证候的动态变化,阐释方证对应的机理及证候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入选88例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各44例,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的研究方法,分别用血府逐瘀胶囊和生脉胶囊进行方证对应与不对应干预治疗,收集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的症状、中医证候、实验室指标及SAQ等相关信息。试验结束后:①进行两种干预方法的疗效比较,包括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主要症状体征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实验室指标疗效、生活质量疗效;②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在两种方法干预下证候的动态变化,应用生存分析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症状、证候要素频数、证候要素积分、证候要素组合及生物学标记物的动态变化特征。③探讨证候要素与生物学标记物之间的关系。结果1.疗效观察:试验过程中脱落6例,纳入统计分析的共有82例。①心绞痛疗效:血瘀证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95%、50.00%,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气阴两虚证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19%、55.00%,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8.57%、52.50%,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②心电图疗效: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分别为73.81%、57.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主要症状体征疗效:方证对应治疗在改善胸闷、心悸、倦怠乏力、气短、自汗优于不对应治疗(P<0.05),而在改善胸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不寐等症状两种方法无差别(P>0.05)。④中医证候疗效:血瘀证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71%、50.00%,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气阴两虚证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95%、45.00%,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两证总体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47.50%,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⑤生物学标记物变化:hs-CRP、Hcy、MPO. MMP9、ET在血瘀证组方证对应治疗后下降(P<0.05或P<0.01),不对应治疗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应治疗优于不对应(P<0.05);在气阴两虚证组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后均有所下降(P<0.05或P<0.01),但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证型总体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后比较方证对应优于不对应(P<0.05)。PAF、PAG、BNP在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及总体治疗后均降低(P<0.05或P<0.01),但治疗后各组间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四项: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及总体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无论方证对应还是不对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G、TC、LDL-C均下降(P<0.05), 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后组间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SAQ疗效:各组治疗后AS、AF、TS、DP积分升高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证总体方证对应与不对应治疗后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L积分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证候动态变化:①症状变化:方证对应时,胸闷、心悸、自汗、气短症状消失的时间早于不对应治疗(P<0.05),而胸痛等其他症状消失时间无差别(P>0.05);②证候要素频数变化:方证对应时,血瘀证、气虚证消失的时间要早于不对应治疗(P<0.05),而阴虚证的消失时间两种方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证候要素积分变化:方证对应时,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积分下降要早于不对应治疗(P<0.05或P<0.01),血瘀证在治疗1周、气虚证、阴虚证在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即有统计学意义;不对应治疗时,血瘀证在治疗3周、气虚证、阴虚证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才有统计学意义;④证候要素组合变化:方证对应时,在治疗过程中,2证组合逐渐增多,3证组合逐渐减少,而不对应治疗时2证组合逐渐减少,3证组合逐渐增多。⑤生物学标记物的变化:方证对应时,hs-CRP、Hcy、ET、MPO、MMP9在治疗1周后水平下降即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方证不对应时MPO、MMP9治疗2周、hs-CRP、Hcy, ET治疗3周时水平下降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3.证候要素与生物学标记物关系:血瘀证与PAF关系最为密切,提示血瘀可能与血小板活化有关;气虚证与BNP、PAG关系密切,提示气虚与心功能不全及血小板聚集有关;阴虚证与Hey、BNP、ET有一定关系,但叁者的诊断贡献度均较小;气滞证与ET、MPO关系密切,提示气滞可能与内皮功能受损及炎症反应有关;痰浊证与TC、hs-CRP、TG关系最为密切,提示痰浊与血脂紊乱及炎症反应有关;热蕴证与hs-CRP、MMP9最为密切,提示热蕴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阳虚证与BNP密切相关,提示阳虚可能与心功能不全有关;寒凝证与BNP正相关,与Hey、MMP9负相关,提示寒凝可能与心功能不全有关,与炎症反应关系不大。结论1.不稳定性心绞痛在方证对应干预治疗时,心绞痛总疗效、症状如胸闷、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自汗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部分生物学标记物如hs-CRP、Hey、MPO、MMP9、ET疗效,SAQ疗效,方证对应治疗均优于不对应治疗。2.不稳定性心绞痛在方证对应干预时,胸闷、心悸、自汗、气短症状消失时间,血瘀证、气虚证两证候要素消失时间,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积分下降时间,方证对应治疗要早于不对应治疗;在方证对应治疗时,证候要素组合朝着简单组合发展,在不对应治疗时朝着复杂组合发展;方证对应治疗时,部分生物学标记物下降时间要早于不对应。3.证候要素与某些生物学标记物有一定的关系,可以为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孙荣妍[8]2012年在《冠心病中医证候与血清MCP-1、YKL-40水平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常见类型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疾病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显示出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和良好的前景,尤其是采用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为其重要特点。辨证论治中的证,即指证候。证候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病因病机并承引诊断与治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做出的综合反应。然冠心病中医证候规律、客观量化指标尚缺乏统一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和健康对照组间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人类软骨糖蛋白-39水平,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病变程度,以期通过研究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人类软骨糖蛋白-39水平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客观化的量化指标,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指导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同中医证候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人类软骨糖蛋白-39水平及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客观化的量化指标,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指导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选取124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SCAG)证实为冠心病患者,其中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证24例、气虚血瘀证24例、气滞血瘀证25例、痰阻心脉证26例、痰热内蕴证25例。另选取2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CP-1、YKL-40水平结果:1冠心病组血清MCP-1、YKL-4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组间,血清MCP-1水平呈现叁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的趋势;血清YKL-40水平呈现叁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的趋势。3不同冠脉Gensini积分组间,血清MCP-1水平呈现重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轻度病变组的趋势;血清YKL-40水平呈现重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轻度病变组的趋势。4冠心病中医证候组间,血清MCP-1水平呈现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痰热内蕴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趋势,其中气滞血瘀证血清MCP-1水平显着高于其他证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中医证候组间,血清YKL-40水平呈现气虚血瘀证>痰热内蕴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的趋势,其中气虚血瘀证血清YKL-40水平显着高于其他证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冠心病虚实证候组间,血清MCP-1水平实证组较虚证组、虚实夹杂证组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YKL-40水平虚实夹杂证组较实证组、虚证组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冠脉积分、血清MCP-1、血清YKL-40、冠脉病变支数等)的二值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表明,血清YKL-40水平升高、冠脉Gensini积分增加及有吸烟史,出现气虚血瘀证风险会增加,出现气阴两虚证、痰热内蕴证风险会降低;血清MCP-1水平升高及没有饮酒史,出现气滞血瘀证风险会增加。结论:1冠心病患者血清MCP-1、YKL-4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二者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2冠心病气滞血瘀证患者血清MCP-1水平较其他证候升高。血清MCP-1水平表现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虚证组3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YKL-40水平较其他证候升高。血清YKL-40水平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实证组>虚证组4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二值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表明:血清MCP-1水平升高、血清YKL-40水平升高、冠脉Gensini积分增加及有吸烟史,都属于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血清YKL-40水平升高、冠脉Gensini积分增加及有吸烟史,出现气虚血瘀证风险会增加;血清MCP-1水平升高,出现气滞血瘀证风险会增加。本研究结果提示气滞血瘀证可能和MCP-1相关,气虚血瘀证可能和YKL-40相关,MCP-1和YKL-40可能作为冠心病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能为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立法用药提供参考。MCP-I YKL-40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做为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临床检测指标。

高铸烨[9]2006年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辨证论治规律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进展性的临床综合征,很多患者会进展到心肌梗死,甚至心脏猝死,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今,国际医学发展呈现的显着特征之一,就是由以往的群体治疗原则转向推崇个体化的诊疗方案,WHO生物医学专家亦提出:个体化的具体治疗是临床试验的最高层次。个体化诊疗能够体现中医临床特色,将中医理论精髓、临床特色和现代科学前沿技术有机结合,用于探索ACS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必将极大的促进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同时,推动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诊治ACS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 文献综述: 本部分分别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概况和数据挖掘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并对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展望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临床研究: 目的: 1.在个体化原则的指导下,利用冠心病临床科研一体化电子病历采集系统,实时性采集ACS患者的临床信息,将客观真实的数据用于临床研究,实现冠心病电子病历临床科研一体化的新理念。 2.分析ACS的证型特点,探索ACS证候要素及辨证标准化、客观化的研究方法。 3.分析ACS的辨症用药特点,探索ACS的辨证论治规律。 4.通过对ACS主症疗效的评价,探索ACS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方法。 方法: 1.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广东方略公司联合开发的冠心病临床科研一体化电子病历采集临床信息并录入数据。 2.利用ORACLE工具合并叁家协作单位9台电脑的临床信息数据库,并完成临床信息的数据预处理。 3.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证候要素采用R聚类的K-means法进行聚类分析。 4.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数据库对中药性味归经进行联机分析处理(OLAP)。 5.利用WEKA工具实现的Apriori算法对辨症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徐小娟[10]2008年在《冠心病心绞痛不同病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明显增加,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了解不同病程阶段各种证候要素分布的规律,有助于我们从预防、临床分型判断、临床治疗、改善预后等多方面起到科学的指导意义,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致死率,提高生存质量。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理论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辨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研究力求在大量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信息中,挖掘疾病在不同时期内的临床证候学特征,研究心脾相关病理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在不同病期内中医证候分布的规律;同时也对邓铁涛教授的心脾相关理论在临床运用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以印证,为临床辨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探讨本地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不同病期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着重研究心脾相关病理因素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以期对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广州地区开展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象来源主要为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的住院和门诊病人,在2007年3月~2007年12月日期范围内,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对象,将纳入研究范围的患者分为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两个组进行横断面的调查,观察受调查者各自的中医临床证候学特征,根据已制定的“冠心病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信息采集表”,采用临床病例直接观察法,完成资料的采集工作。核查完毕的病例报告表进行计算机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双输的输入方法,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构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信息数据库,运用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管理、处理和统计分析,提取证候要素相关信息,主要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的27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根据调查时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急性期组198例,缓解期组72例),分别对其进行临床证候信息采集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急性期组可聚为四类:第一类:气虚血瘀、痰浊(偏寒)内阻证,病位以心、脾两脏为主,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38.9%。第二类:气虚血瘀、痰浊(偏热)内阻证,病位以心、脾两脏为主,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31.9%。第叁类: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病位在心、脾、肺、肾,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17.7%。第四类:阳气亏虚、痰浊瘀阻证,病位在心、脾、肺、肾,占急性期病人总数的11.6%。2、缓解期组可聚为叁类:第一类:气阴两虚、痰(偏寒)瘀阻络证,病位以心、脾两脏为主,占缓解期病人总数的48.6%。第二类:阳气亏虚、痰(偏寒)瘀阻络证,病位在心、脾、肺、肾,占缓解期病人总数的37.5%。第叁类:正气亏虚、痰(偏热)瘀阻络证,病位在心、脾、肺、肝、肾五脏,占缓解期病人总数的13.8%。研究结论:一、冠心病心绞痛不同时期(急性期、缓解期)的病性特点均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缓解期以虚证表现为主,急性期以实证表现为主;虚证以心脾气虚为主,实证以痰浊、血瘀为主。二、无论急性期组病人或者缓解期组病人,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在所有证型中均占据主要构成。叁、病位要素涉及心、脾、肺、肝、肾五脏,其中又以心、脾两脏为发病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四、根据本课题研究结论,结合邓铁涛教授提出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认识到冠心病心绞痛符合“五脏相关”之“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的证候特点,为临床辩证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五、本科题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提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作为中医证候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3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规律的分析[D]. 杜卫甫. 湖北中医学院. 2004

[2]. 基于国医大师医案数据挖掘及半结构式访谈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疗策略研究[D]. 郑昭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

[3].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证候动态演变及方证相应研究[D]. 褚福永.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

[4]. 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D]. 史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5]. 从“先天伏寒”论治冠心病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因子关系的研究[D]. 崔英子.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

[6]. 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7]. 不稳定性心绞痛方证对应及证候动态变化研究[D]. 孙晓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8]. 冠心病中医证候与血清MCP-1、YKL-40水平相关性研究[D]. 孙荣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9]. 基于数据挖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辨证论治规律的探索性研究[D]. 高铸烨.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

[10]. 冠心病心绞痛不同病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D]. 徐小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3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规律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