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生活史论文_何心军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生活史论文_何心军

何心军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271100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离不开躬身实践。但实践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不可能时时、事事靠实践的。既然如此,怎么才能够汲取到不能够直接接触到的同时代的人的智慧呢?这得靠读书!读书的意义其实就是让我们更智慧、更从容地幸福地活着。这似乎是朱教授提倡阅读的缘由吧!但读书绝不能死读书,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如果能够学以致用的话,精神岂不更饱满,更高贵,更明亮?人生岂不更幸福?

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小姐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句话说的是习武之人的精神成长史。其实,这句话,对“习”任何“道”或“术”的人来说,都一样适用。

先说“见天地”。“天地”指自然。“见天地”,就是人与自然相遇了,相遇就应该意味着人与自然发生了联结;“见众生”,就是人与人相遇了,相遇就应意味着人与人产生了联结……

从哲学的角度讲,“见天地”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见众生”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可哲学不仅仅告诉我们了这两点,还有第三点,那就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哲学上的人与自我的关系恰恰是“见自我”啊!“见天地”,不容易;“见众生”,不容易;“见自我”,更不容易。否则,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的那五个字——认识你自己,就不会流传至今,令后人产生那么多的感慨了!

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以后,也就是当他具备了“自身认同”这一能力后,他才能够与他遇见的天地、众生建立联结,构建符合自己精神发展的秩序,也就是建立了“自我完整”的发展体系。

这就可以解释这样一个谚语:“在同一朵花里,蛇吸毒,蜜蜂吸蜜。”也就是说,实践也罢,读书也罢,由于“自我认同”不一样,他们在与自身之外的事物在建立联结的时候都在“各取所需”。也就是说心灵的“自我完整”并不尽相同。

这一点,鲁迅先生评点《红楼梦》的一段话恰好是个明证:“……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看见什么,你就“自我认同”什么,最终“自我完整”,就会迥然不同。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并非所有的遇见都能够进入“自我完整”的心灵成长体系,因为所有的遇见不一定产生联结,发生关系。例如,在茫茫人海中,有些遇见,即使是迎面而来,也存在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擦肩而过的现象。

至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自我在与天地众生相遇中不断地产生联结、发生关系的历史?

人活着,其实就生活在各种关系中。就拿母婴关系来说,一个婴儿,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他需要和母亲建立某种联结。有什么的联结就有什么样的母婴关系,有什么样的母婴关系就有什么样的“自我认同与完整”,有什么样的“自我认同与完整”就有什么样的精神发展史。

所以,母婴关系中的这种联结为婴儿在慢慢成长过程中与天地众生相遇,从而最终成为他自己奠定了基调。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精神成长史就是他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史。而一切关系的总和,就是生活啊!所以,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生活史!

论文作者:何心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生活史论文_何心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