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旧院镇中心小学校 万源 636350)
【摘 要】: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想象思维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应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借助教材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思维。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运用好这些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状景,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想象。
积极健康的学习心境是儿童智力活动的能量和动力。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的情景,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小音乐家扬科》有这样一段话:“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 我在处理这段教材时,先准备好这些音响资料,讲到这里,我没有让学生立即去看课文,也没有让学生去空泛地理解这段话的意思,而是给学生提供了文章描写的这样一组音响,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问:“通过听刚才的音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想象,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人们拖到院子里,狠狠地用鞭子抽”,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打得浑身是血,小孩吓得大哭,院子里的狗也跟着乱叫”,有的说:“小扬科好可怜,被打得非常厉害,可是只有小狗为他鸣不平”无需老师多讲,学生便深深体会到了小扬科的悲惨遭遇,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小扬科的同情。
三、借助情节补白,拓展其想象思维空间。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而留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如果教师抓住这些地方,让学生展开想象,悟出文章的真谛,填补空白之处,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1.省略号省去的内容补内。省略号有很多作用。如果在教学中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还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如《珍贵的教书》一文,可抓住指导员牺牲前的嘱咐:“你们要 ……好好学习……将来…… ”启发学生去想象指导员生命垂危时刻,他会怎么想,怎样说。让学生讨论:这三个省略号的作是什么?如果指导员把话说完,你觉得下面他可能会讲些什么?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合理恰当地补白,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课文省去的情节补白。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作者为了使文章波澜起伏,更有悬念。在安排故事情节上有意把“雨来脱险”省去不写,跳跃到“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直到文章结尾才用一小段补叙,简单交代雨来没有牺牲。“雨来脱险”的故事是学生扩写的好材料,有利于发展学生想象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结尾一段补叙应放在哪一部分后边?结合课文,展开合理想象,雨来是怎样脱险的? 把这一段扩写成一篇小故事。这样通过补写,要求学生在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推测,重新创造想象,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雨来的机灵、勇敢。
四、借助故事延续,展开丰富创造思维力。
在语文新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故事已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言虽尽,意未了。对这类教材的教学要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续故事情节,从而加速他们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凡卡》这一课末尾写道“凡卡把信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做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凡卡的梦》为题,展开合理想象,把他的梦写出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学生和作品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又如教《狐狸和乌鸦》在讲完故事,点明寓意后,教师可设计一项延伸思维过程的训练:假如乌鸦又叼着肉落在树上,狐狸碰到后又会说些什么呢?狐狸还能不能骗到肉?用什么方法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出一段小故事,这样,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也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如果只限于课堂、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访问、游览、野炊等培养。孩子只有在一大脑中有更多的表象储存,有更多的知识经验,其想象思维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论文作者:郑章伟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雨来论文; 省略号论文; 补白论文; 文章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