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代余波

8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代余波

代余波

彝良县人民医院 云南彝良 657600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的患儿中,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细菌为主,对苯唑西林、青霉素有较高耐药性,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与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增多,对万古霉素敏感较高。革兰阴性细菌对氨苄西林普遍耐药,对氨曲南、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性较高。结论: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过程中,需正确使用抗生素,依据血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抗菌药物

病原菌侵入血循环造成新生儿败血症的产生,病原菌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导致新生儿全身各系统产生严重病变。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危重病症,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0.1%~1%,病死率为10%~50%,存活新生儿可留有后遗症[1]。为了探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对本组收治的8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所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所选86例患儿均在我院儿科新生儿病房治疗,根据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以得出:所有患儿均符合2003年昆明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治疗方案》诊断标准[2]。86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34例;早产儿6例,足月产80例;其母有宫内感染史6例,6例分娩时有羊水吸入史,6例肺炎,15例脐炎,3例乳头发炎,6例皮肤化脓灶。

1.2临床特征:所选86例新生儿患儿均有表现为反应低下,不哭、不吃、嗜睡、面色欠佳、体温不升或升高。足月儿表现为发热,早产儿表现为体温不升。其中46例患儿有发热,30例体温不升,病理性黄疸61例,气促21例,腹胀18例,呼吸暂停31例,感染性休克3例。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均以呼吸道、脐部、皮肤为主要感染途径[3]。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有55例,于出生后3d内出现发热症状。其中,新生儿肺炎30例,脐部感染2例,皮肤脓疱疹23例。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31例,于出生后7d出现发热症状,为新生儿肺炎12例,脐部感染3例,皮肤感染6例。

1.3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象:12例WBC计数≤5×109/L,15例WBC计数≥20.0×109/L,18例血小板<100×109/L,55例C反应蛋白增高,46例杆状核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比例≥0.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血培养:86例新生儿细菌培养均为阳性,其中表皮葡萄球菌46株,溶血性葡萄球菌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6株,微球菌3株,大肠杆菌6株。G+菌为主要致病菌。药敏试验[4]: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青霉素耐药,对环丙沙星、万古霉素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氨苄霉素耐药,对氨曲南、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碳青霉烯类(泰能)、第三代头孢高度敏感。本组8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病例中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位列其次。

1.4临床治疗:86例败血症患儿根据血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并发症的治疗,合适的供氧、保暖,以维持内环境稳定,强化支持疗法。

2结果

入院后,86例败血症患儿在使用抗生素前均进行采血,经过血培养、药敏试验以及外周血检查后,开始一般使用一、二种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清除感染灶。然后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治疗,应用头孢唑林、苯唑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呋辛等1~2种,由于庆大霉素对听力以及肾脏有毒性不良反应,万古霉素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所以,此2种药物不进行使用。8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治愈70例,治愈率为81.39%;12例病情好转要求出院,随访中患儿死亡2例,死亡率为16.66%。疗程介于11~20天。

3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儿并发感染性休克、新生儿肺炎死亡,死亡率为16.66%。经临床分析得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以细菌为主[5]。其感染途径与产前、产时、产后均相关。本组病例中,其母有宫内感染史6例,6例分娩时有羊水吸入史,6例肺炎,15例脐炎,3例乳头发炎,6例皮肤化脓灶。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反应差、面色欠佳、气促、拒奶等体征与症状,进而发展成新生儿败血症。本组病例中有41例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为分娩前与产时感染所致。

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治疗中,随着致病菌的不断变化,广泛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往往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血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十分重要。本组86例病例中血培养结果显示主要致病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符[6],医师需要根据药敏试验针对性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此外,G-菌引起的感染往往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与循环功能障碍综合征,患儿死亡率较高,在本组研究资料中有2例患儿发生感染性休克与DIC,全力抢救均未能挽救患儿生命。所以,对于新生儿败血症,需要积极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有效治疗,应根据不同细菌感染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情况,防治并发症,给予患儿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可输氨基酸、白蛋白、丙种球蛋白以及少量多次输血,静脉补充保证营养,以增强患儿免疫力,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与治愈率[7]。医院应强化预防宫内感染,进行早产预防,对产时感染做好充分的预防,强化新生儿保健教育,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处理好新生儿脐带等,以预防脐部和皮肤感染,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查丽,武荣,朱红利,胡金绘,王军.101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和临床特点分析[J]. 医学综述. 2014(18)

[2] 耿冬梅.新生儿败血症48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26)

[3] 陈霞.4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23)

[4] 任娜芳.75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24)

[5] 刘炎武.10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31)

[6] 刘艳,春常杰.新生儿败血症64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01)

[7] 胡静.新生儿败血症50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9)

论文作者:代余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8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代余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