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特征分析_总产值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特征分析_总产值论文

试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高技术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89~1993年的基本走势,认为一批“核心”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崛起将使它们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指出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若干特点及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发展 高技术产品

建国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1978年,高技术产业兴起并发展于国防工业。这一阶段以航空、航天、核电等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一直处于一种准军事化的稳蔽发展状态之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依靠科技振兴经济”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高科技的发展逐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86年以来,我国实施了“国家科技重点攻关计划”、“863计划”和“火炬计划”, 创办了具有不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而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深入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深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简要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特点。

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走势

自从1985年7 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联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以来,到1993年,在我国沿海、沿边和内陆地区出现了120 余个或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或具有地缘和对外开放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共52个。这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吸引、分流科技人才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激励围绕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推动传统产业改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下表1从开发区数、总收入、利税、创汇等方面反映了1989~1993 年间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本走势。

表1 1989~1993年国家级开发区若干经济指标走势

项目

单 位 19891990199119921993

开发区数个 26 27 27 52 52

总 收 入

亿元30.675.787.3

230.9563.6

利 税 亿元 2.4 6.0 8.033.7 74.5

创 汇 亿美元

2.6 6.9 7.116.3 31.2

资料来源:1989~1993年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992),P308

1992~1993年来自《科技日报》

1994.10.13。

1.1 表1说明,近几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速度很快,如总收入和创汇两方面,1993年均比1992年增加了1倍左右。 另据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发布的数据,1993年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产值达447亿元,比1992年增长139%,总利税74.5亿元,比1992年(33.7亿元)增长121%。这两个数据都远远超过了1993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利税的增长幅度,反映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迅猛势头。

1.2 北京、上海两地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核心地段。在52 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无论从开发区内企业数量、还是从企业总收入来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均居榜首,上海次之。1993年,北京开发区总产值为66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达136.5亿元,工业销售产值实现30 亿元,上缴税收3亿元,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总产值也达65亿元。随着我国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北京开发区的领先地位已受到严峻挑战,如1992年上海开发区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北京而跃居第一。有关专家认为1993年综合指标仍居第一的北京开发区尚存在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能力较弱、总利润与总收入不大相称等问题,急需在未来的竞争中加以改善。

1.3

国有单位主办的科技企业在52 个开发区内占据主导地位。 1993年,国有单位主办的科技企业占开发区近万个企业总数的34.9%,其全年总产值占开发区企业总产值的41%。而民营集体科技企业虽占到总数的38%,但其总产值仅占开发区总产值的15%。这表明,国有科技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仍具有相对优势,容易形成产业规模。另外,从高技术企业的主办单位来看,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发区所属企业较多,占总数的48.3%,而国务院各部门所属企业及地方企业兴办的科技实体相对较少,只占17%。这表明产业部门在参与开发区建设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挖掘潜力。

1.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电子与信息类产业产值最多, 同时也是重要创汇产业。可以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支柱。1993年年底时,电子与信息类产业产值为103.7亿元, 占开发区总产值的23%;机电一体化类产值为35.2亿元, 生物技术类产值为14.3亿元,新型材料类产值为2.92亿元,新能源与环保类产值为17.1亿元。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创汇产业而言,电子与信息类占32%,新型材料类占14%,机电一体化类占6.0%,新能源与环保类占3.3%,生物技术类占2.7%,其它各类合计占42%。

1.5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型企业居多。1993 年的统计表明,5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职员在5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159个,占企业总数的1.64%,不足50人的小型企业有8141个,占总数的84%。这和美、日等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的分布格局是基本一致的。

2 “核心”高技术企业的崛起

当前,我国已经崛起了一大批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它们主要实行股份制,在运行机制上坚持“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六自”原则。这些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实行技工贸一体化,并在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上力求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这些企业和企业集团将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1994年10 月12 日, 中国高技术企业发展评价中心在北京发布了1993年全国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名单,这是国内官方首次公布高新技术企业排名榜。这次评选的范围是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包括52个国家级开发区内被认定的企业和开发区外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评选出来的100家高新技术企业, 数量仅占1993年全国开发区企业总数10100家的1%左右,但其总收入达262.6亿元,占全国开发区企业总收入的46%,1%不足的数量,收入却占到了总收入的46%,显示了这100 家企业具有很强的核心地位,堪称“核心”高技术企业。

正在崛起的我国“核心”高技术企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1

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开发区企业的平均水平。有关资料表明,1993年百强企业的平均收入、平均产值、平均利税三项分别为2.63亿元、2.13亿元、0.38亿元,分别是全国开发区企业平均水平的45倍、48倍、48倍。另外,在固定资产净值、年末税金、平均职工人数等方面,均为全国开发区企业平均值的25倍左右。

2.2 对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投入水平较高。 上文中的百强企业的R&D总支出、人均R&D支出均高于全国开发区企业的平均水平。1993年,百强企业R&D支出为13.9亿元,占全国开发区企业R&D总支出的30%。百强企业中的所有企业用于专业领域R&D活动的资源比例都在增长,其R&D支出占企业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达5.3%,人均R&D 支出为1.33万元。

2.3 百强企业之所以成为核心, 还在于它们集中了全国开发区企业中相当大一部分高级人才,在职工队伍素质方面优势明显。百强企业中从事R&D活动的科技人员素质也高于全国开发区企业平均水平。如,1993年全国开发区企业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数比例平均为38%,中高级职称人数占全企业职工总数比例平均为25%,研究与开发人员数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平均为18%等等。

2.4 核心企业总产值分布中,电子与信息类以62 %的比重位居首位。产品结构中,电子与信息类产品占40%,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占14%,生物技术类产品占5.5%,新材料和新能源类产品合计占14%, 环境保护类产品仅占0.7%。

2.5 100家核心企业出口创汇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开发区企业平均水平。1993年,百强企业创汇总额为19.4亿美元,占全国开发区企业出口创汇总额(31.2亿美元)的62%。人均出口创汇额为1.85万美元,为全国开发区平均水平的3倍。

3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发展迅速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1992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47.08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约19.4%,其中出口额为39.96亿美元,约比上年增长38.8%,进口额为107.12 亿美元,约比上年增长13.5%。1993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05.9 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40%,其中出口额达46.8亿美元。1993 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表明高技术产品在我国贸易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正在逐渐上升。

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增长幅度。如1992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9.96亿美元,比1991 年增加了约11.76亿美元,增幅达38.8%,高出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增幅(18.3%)20.5个百分点。1993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增长率也远远高于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3.2 高技术产品占商品出口总额、 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在逐步增加,但与国际水平比较仍有较大差距。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1986~1992年分别为:2.3%,2.3%,2.7%,3.5%,4.3%,4.0%,4.7%,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1986~1992年分别是:3.7%,3.5%,3.9%,4.9%,5.8%,5.2%,5.9%。 相比之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4个成员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平均水平,1986年时为22%,1991年已高达40%;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1970年时美国为28%,日本为25%,欧共体为22%,1981年时日本为38%,美国为33%,欧共体为24%,而80年代后期各国的这一比重分别为:美国40%,日本34.6 %, 德国36%,法国33.7%,英国34.5%,意大利33.1%,加拿大23%。由此看来,提高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已是刻不容缓。

3.3

计算机和通讯类产品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1992、1993两年的出口统计都说明了这点。如1992年,计算机和通讯类产品出口额达19.04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47.7%; 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和电子类产品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分别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13.8%、9.5%和9.2%。这四大类产品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占全部出口额的80.2%。出口额最少的是生物技术和材料设计类产品,分别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0.8 %和0.4 %。 1993年的产品出口格局大致没有变化,只是生命科学和电子类产品出口额比1992年有较大幅度提高。

3.4 1986~1993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一直是进大于出, 保持逆差。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逆差1991年为65.6亿美元,1992年为67.16亿美元,1993年为112.3亿美元。 进出口逆差最大的产品为计算机与制造技术一体化产品,1992年逆差达23.03亿美元。此外, 计算机与通讯类产品、航空航天类产品、电子类产品1992年的逆差均超过了10亿美元。

虽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近年来增长较为迅速,但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还较低,目前仅占不足0.5%的份额, 而且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面向国际市场增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是我国当前发展高技术产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标签:;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特征分析_总产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