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国外实证研究述评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公司治理论文,内部审计论文,国外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它受哪些治理因素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其他治理因素的?在这方面国外的实证研究做了大量的检验,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国外现存的有关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内部审计设立的影响因素、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的互动关系、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费用的关系、内部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等方面。
1 内部审计部门设立的影响因素分析
Wallace和Kreutzfeldt(1991)运用安达信1983年的260个客户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与内部审计设立有关的因素,发现公司规模、地域分散性、行业是否被监管、是否存在审计委员会等因素与内部审计的设立相关。Carey et al.(2000a)运用代理成本框架研究了澳大利亚家族企业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需求,将管理层中非家族管理者的比例和董事会中非家族代表的比例作为衡量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的代理变量,他们的研究发现,两个代理变量和公司债务与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相关,但却没有发现公司规模、公司债务和两个代理变量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相关性的证据。
Goodwin et al.(2006a)从昆士兰大学和毕马威共建的商业取证中心数据库中选取2000年澳大利亚45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公司,探讨公司内部审计设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把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机制时,公司是否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否指派风险管理员、总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比例、公司是否属于金融业与内部审计设立显著正相关,说明内部审计在监督公司经营和财务报表风险方面是一种重要的内部机制;把内部审计看着是控制机制时,公司规模与内部审计设立显著正相关;把内部审计看着是内部治理机制时,公司董事会主席是否独立、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设立显著正相关。Goodwin et al.剔除上述样本中未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得到115家设立内部审计的样本公司,进一步探讨影响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因素,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内部审计职员平均5.28人,公司内部审计规模与公司规模、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次数等因素显著正相关,而与公司分部数量、负债水平、是否选择国际五大会计公司、总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比例显著负相关。
Sarens(2007a),研究发现,高管层越支持,内部审计规模越大;小公司的内部审计规模和风险管理系统的正式化程度显著相关,说明风险管理系统在小公司对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更多;大公司的内部审计规模和风险文化显著相关,说明大公司的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和侦察错弊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要。Sarens(2007b)运用代理模型考察影响比利时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因素,发现公司所有权结构越分散、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内部报告层次越多,内部审计规模越大。
2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Elliott and Korpi(1978)、Wallace(1984)、Carey et al.(2000a)和Felix et al.(2001)的研究结果都支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观点。Carey et al.(2000a)研究表明,在家族企业中,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与对外部审计的需求之间显著负相关,表明这两种审计有可能是相互替代的。Felix et al.(2001)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平均贡献率为26.57%,内部审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贡献越大,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可利用程度就越大,这种可利用程度,在企业固有风险较低时比较高时的影响更重要,此时,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对内部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贡献的影响就下降;另外还他们发现,内部审计的质量对它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贡献大小有显著影响。
Ettredge et al.(2000)研究发现,在1989~1993年期间,没有证据表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替代关系。Hay and Knechel(2002)和Goodwin et al.(2006b)等的研究都认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这与内部审计不断扩展的功能是相一致的。近年来,内部审计已从狭隘的内部控制角色演变为一种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机制(Leung et al.,2003),因此,公司越致力于追求强有力的公司治理,就越有可能实施更大程度的内部审计,以及正在准备购买更高质量的外部审计(Goodwin et al,2006b)。
3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费用
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检查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但结果却不一致。Elliott and Korpi(1978)、Wallace(1984)、Turpin(1990)、Felix et al.(1998)、Felixet al.(2001)、和Sandra et al.(2010)等都认为内部审计质量好的公司其外部审计费用相对较低,内部审计能够降低公司的风险,降低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风险,从而使外部审计机构减少审计测试程序,减少审计时间,从而节约了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费用。Felix et al.(2001)的实验研究表明,内部审计师每完成外部审计师工作量的1%,外部审计费用将大约下降8000美元,内部审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贡献每上升1%,外部审计费用将大约下降18%。Sandra et al.(2010)通过对53家香港公司内部审计特征和活动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内部审计特征方面,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外部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部门中拥有会计/审计职业资格的人员比例与外部审计费用不相关;在内部审计活动方面,内部审计师花在检查财务报表和与外部审计相关的同题上的时间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外部审计师获得内部审计报告的容易程度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师花在系统开发和维护方面的时间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师花在评价经营效率和效果(包括内部控制)方面的时间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师花在调查舞弊和特殊项目方面的时间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师花在评估公司政策、程序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方面的时间与审计费用不相关。
相反,Anderson et al.(1994)、Carey et al.(2000b)、Goodwin et al.(2006b)、Singh et al.(2010)等支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费用是显著正相关的观点,理由是公司管理层希望传递高水平的内部控制环境信息。Goodwin et al.(2006b)通过向2000年在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近1400家公司发放有关内部审计活动的调查问卷,得到的有效样本是401家公司,研究结果支持具有较高审计费用的公司同时有一个更广泛使用的内部审计。Singh et al.(2010)也实证检验了内部审计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研究结果支持Goodwin et al.(2006b)的内部审计与审计费用的显著正相关的结论。还有一种观点,如Palmrose(1986)、Raman et al.(1992)、Gerrard et al.(1994)、Stein et al.(1994)和Willekens et al.(2003)等没有发现外部审计费用与内部审计的贡献水平之间的显著关系。
4 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的互动关系
现有文献关于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的互动关系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审计委员会显著影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显著提高审计委员会的效率。Scarbrough et al.(1998)从Compact Disclosure-Canada中选取年销售额超过5千万美元的398家制造业公司,Scarbrough et al.定义其中的年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的118家是大公司,其余的280家是小公司,调查发现,回应调查问卷的59家大公司有52家设立了内部审计、50家小公司只有20家设立了内部审计;研究表明,全是外部独立董事构成的审计委员会与有内部董事的审计委员会,在聘任或解除首席内部审计师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一年与内部审计师会晤3次以上方面有显著差异、在评价内部审计程序和工作结果方面也有显著差异,反过来,内部审计的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审计委员会的效率。总体来说,全由外部独立董事构成的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之间可能有更多的互动。Goodwin et al.(2001)也发现新加坡公司的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有着强有力的互动关系。
Raghunandan et al.(2001)通过调查研究,取得114家上市公司的首席内部审计师的调查问卷,研究显示,拥有独立董事和至少一个成员有会计或财务知识背景的审计委员会,与首席内部审计师的会议可能越长、越有可能给首席内部审计师提供内部通道、越有可能检查内部审计的建议和结果。
Goodwin(2003)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首席内部审计师的问卷调查,研究证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会计经验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是相互补充的,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更多地与内部审计问题的处理有关;而审计委员会的会计经验更多地与审计委员会检查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有关。Goodwin et al.(2006a)研究认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会议频率与内部审计的设立不相关,而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技能与内部审计的设立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意味着审计委员会的财务与会计的专业技能替代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
Zain et al.(2006)利用来自马来西亚76家上市公司首席内部审计师的调查问卷,检验了内部审计师评价自身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贡献与审计委员会特征、内部审计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师评价自身的贡献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人数的比例、独立董事的财务专长以及对内部审计计划、预算以及合理性建议的关注程度等审计委员会特征正相关;与内部审计的规模、以前的审计工作经验、与外部审计师接触的时间和密切程度等内部审计特征存在积极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越有效、内部审计安排越合理,内部审计师评价自身的贡献就越大。Abbott et al.(2010)通过对《财富》1000公司中的134位首席内部审计师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监督的层次越高,致力于基于内部控制活动的内部审计资源就越多。
5 内部审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尽管已有的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档案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非常有限,但对内部审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检验的结论基本一致。Schneider et al.(1990)实验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中的不正当行为都有制止作用,且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制止效用是等同的。Wallace和Kreutzfeldt(1991)实验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规模更大,受到的监管更严格、竞争力更强、获利能力和流动性更好、会计政策更加稳健、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更加称职、经营管理更好。Beasley et al.(2000)研究发现,设有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现并阻止财务报表中的欺诈。
Asare et al.(2003)考察内部审计师的舞弊风险评估和审计决策对管理层故意错报财务信息的动机的变化的敏感性,验证了内部审计师对管理层财务信息错报动机是敏感的,同时也证明了管理层错报的动机越强,内部审计师投入的工作时间就会越多。
James(2003)的调查研究发现,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的内部审计部门要比向高级管理层报告的内部审计部门,更可能发现和制止财务报表中的错弊。Davidson et al.(2005)选取澳大利亚2000年43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内部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审计的设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但在统计上不显著。
Prawitt et al.(2009)基于外部审计准则根据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客观性以及开展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的工作来评价内部审计质量的规定(SAS No.65、AICPA 1997、PCAOB 2007),设计内部审计师平均执业年限、内部审计师获得执业认证(CIA或CPA)的比例、内部审计师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内部审计用在财务报表审计上的时间、首席内部审计师是否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的规模等6个指标,运用将6个指标按照中位数一分为二的方法,将加总求和得到的数值作为内部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Prawitt et al.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内部审计质量越高,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非正常应计项目的绝对值就越小,并且内部审计质量与负的非正常应计项目显著正相关;拥有高质量内部审计的公司更有可能达不到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这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抑制盈余管理是一致的。
6 我国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展望
国内关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方面的实证研究刚刚起步,但已取得一些进展。比如,程新生等(2005)、耿建新等(2006)、刘国常等(2008)、王莹婷(2009)、翟冬云(2009)实证分析了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内部审计部门设立的动机;程新生等(2007)、石恒贵等(2009)实证检验了内部审计的财务控制效果和治理效果;王守海等(2009)、熊运莲等(2010)实证研究了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冯立新、兰曼(2007)、蔡春等(2009)、王守海等(2010)实证研究了内部审计对盈余管理的作用。国内有关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的互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的实证检验尚属空白。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改进,国内外内部审计环境的变迁和职能的跃升以及内部审计本身从“幕后”走向“前台”的现实,必将给我国内部审计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新的机会。
(1)样本选取、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
目前很少有文献使用了时间跨度在三年或以上的样本,未来研究应运用面板数据检验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的长期效应。内部审计特征或质量无法直接考察,因此内部审计特征或质量的替代变量的选择应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模型构建时应避免控制变量缺失问题,回归分析中应对异方差和共线性问题进行检验。
(2)考虑不同制度背景的内部审计模式的研究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制度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应该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新兴加转轨经济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对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将有助于丰富这方面的经验证据。
(3)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对内部审计进行研究
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健全的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有效治理体系的“四大基石”的协同之上的,如何突破传统的内部审计研究瓶颈,系统验证内部审计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外部审计的协同效应应该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审计委员会论文; 外部审计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 负相关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