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产业升级策略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产业升级论文,启示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02)04-0060-05
一、台湾产业升级策略
台湾的产业政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移,以加工业、服务业为主导型产业结构、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和产业调整升级,促使台湾在前三次产业调整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新一轮结构转型、产业升级。新的产业政策是以“科技导向”为宗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高产品价值,引导投资流向第三产业,软化产业结构。
策略之一: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这是自80年代以来,台湾产业升级的主要策略。1979年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加深了台湾经济中的矛盾。为缓解矛盾,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台湾选择了以科技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策略,由先期把高新技术纳入跨国公司的生产线,为跨国公司生产配套产品或配套设计,转化为建立独立的高新技术产业,使科技发展“立足台湾,走向亚洲,放眼世界”。1979年至1982年,台湾两次召开科技大会,确定了“八大”重点工业,同时制定了《策略性工业之试用范围》,选定电子、资讯、机械、电机、运输工具等产业作为“策略性工业”。之后,相继制定了“机械工业发展方案”和“电子工业发展方案”。1982年3月,“经济部”工业局和“财政部”、交通银行、工业技术研究院组成“策略性工业发展执行委员会”,根据1981年“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的六项原则,即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程度低的原则,选定了151项产品作为第一阶段的优先发展对象。1986年和1987年又增加了生物、材料工业为策略性工业,形成包括214个项目的科技工业体系。
为落实策略性工业发展目标,台湾出台了三项扶植政策:一是低利融资,由“行政院开发基金”拨款25%,交通银行和中小企业银行出资75%,办理“发展策略工业及重要工业中长期低利贷款”和“中小企业开发计划低利贷款”,利率低于普通贷款的1.25至2.75个百分点。到1989年贷款金额已超过200亿新台币。二是对企业进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辅导,“经济部”委托工业技术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和金融工业发展中心对厂商进行技术辅导。由生产力中心协助厂商改善经营经验管理。三是减免租税,把策略性工业的保留盈余提高到资本额的2倍。对技术密集工业及主要出口工业的投资给予当年应纳盈利事业所得税的10~15%的投资抵减。
90年代以后,台湾在国际竞争的重压下,加快了科技发展步伐。1991年台湾颁布了有关总体建设的“六年计划”,该计划提出“提高国民所得、厚植产业潜力、均衡区域发展、提升生活品质”四大目标,并将公共工程作为重点投资项目,投资范围涵盖了14大部分,共755项工程,总预算投资8.2382万亿新台币。目的是期望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增加岛内有效需求,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后台湾又制定了《科技发展12年计划》和《中期计划》,提出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包括资讯、消费性电子、电讯、精密仪器与自动化、高级器材、半导体、污染防治、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航太工业。规定到2002年台湾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技术密集产品占制造业产品的比重由1989年的29%,提高到40%;科技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9年的1.38%,提高到2.8%;每万名人员中的科技人员,由1989年的20人,提高到35人以上;企业研究发展经费占营业额的比例,由1989年的0.8%,提高到3%;科技发明专利在美国CHI研究公司的排名,由1989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8位以内。1995年台湾出台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更将十大新兴工业列为重点推进项目,成立了六个推动小组,执行24项计划;所推动的重大投资达1422亿美元。这一系列计划和措施的目的是建立新技术自主开发机制,厚植产业竞争潜力,促进产业结构全面调整。这期间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为世人瞩目。1998年高科技产值占制造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3.7%,科技实力在全球的排序由1993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7位。
21世纪伊始,台湾又进一步规划了提升产业技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由“经济部”推出了“2020年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提出科技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40%,提高到54%,在制造业中占第一位。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分别占26%和20%,传统产业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并把资讯、半导体、精密机械、通讯、环保设备、生物制药和航太产业作为领航的明星产业,特别把多媒体和生物技术产业选定为两大主流产业。抓住重点产业,实行全球经营,已经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特征。
策略之二:重点设置科学工业园区,使之成为产业升级的先导。为扶植高技术产业,发挥高技术产业的互动作用,台湾采用相对集中的高科技产业群策略。1979年7月,台湾制定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1980年9月正式成立了新竹科学园管理局。新竹工业园区兼有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三项功能。为推动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台湾制定了极为优惠的投资、税收、土地使用、贷款和培训职工等政策,以优化投资环境。经过“科技引进,人才培训”、“科技生根,市场开拓”、“科技突破,产品创新”等阶段的发展,新竹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台湾工业升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促进了高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入园的266家企业都是高科技企业,多集中在电脑及外部设备、集成电路、电讯、光电、精密器械、生物技术六类上。其中集成电路是最大的产业,1994年达840亿新台币,发展极为迅速。整个园区在较长时期保持了40%的发展速度,1994年已达1800亿新台币,10余年中增长了60倍,2000年园区产值达到1万亿新台币。园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已跻身于国际市场,许多产品不仅是岛内首创,有的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地位。如宏基电脑已成为东南亚第一、中美洲第二名牌。
此外,目前台湾还设立了台南工业园区,开发638亩土地,引进半导体、微电子精密机械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经济部工业局”还在筹办南港软体园区、云林科技工业园区等。面对21世纪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台湾“交通部”计划模仿美国的“电讯走廊”,建立“电讯园区”作为无线通讯产业和微波通讯半导体产业的生产基地和电信研发中心。在行政主导的工业园区之外,台湾还积极鼓励大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科学工业园区,如台塑华亚园区、宏基渴望园区等,形成了公营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园区互补共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策略之三: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层次。1987年台湾“工业局”提出焕发台湾产业“第二春天”的目标。为此,台湾开始整合工科研究所、院校等技术部门和金融机构力量,以促进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结合;发挥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后发优势”,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引进;重视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价值,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实行管理升级,使硬体生产设备和软体经营管理同步提升,完成传统产业的彻底改造。为了鼓励产业的外向发展,以出口扩张带动产业升级,台湾在产业政策上,努力加大对出口产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出口厂商开拓广泛的引进技术途径。
二、台湾实施产业升级策略的配套措施
为保证产业升级策论略实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台湾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首先,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自动化服务团,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为发挥优势,形成推动科技发展合力,台湾以“清华”、“交大”为依托,联合各科研机构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工业技术应用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生产三方面的工作,并将研究开发成果转移到工业生产领域,以协助产业技术提升。其长程目标是开发前瞻性、包容性的产业技术,再将开发成果通过技术转移、辅导方式协助产业界;短程目标是运用成熟技术,帮助中小企业从事产品改良或制程改善,以提高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在这些方面,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每年都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其次,辅导中小企业,提高经济整体素质。1982年台湾“经济部”制定了辅导中小企业发展方案,针对中小企业比重占97%,又不适应产业升级的特点,把重点放在推行现代管理制度、加强资金融通和改进生产技术上,以促进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使中小企业跟进产业升级,又制定了《促进建立中心卫星工厂体系辅导要点》,规定大企业要与中小企业建成中心卫星工厂同步发展体系,中心工厂要在技术和财务上协助卫星工厂。同时还推动中小企业间的互助合作,1987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公布,要通过市场的调查及开发、经营合理化之促进、相互合作之推动、生产因素及技术因素之取得与确保、人才之培养及其他有关中小企业之创办或健全发展之事项等方面,对中小企业予以辅导,以使各相关企业密切配合,发挥整体优势,推动技术进步。台湾通过设立创投资金,设立了“育成中心”为新生企业和拥有技术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咨询和发展空间。
复次,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大科技投入。台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固树立了“经济发展,科技与教育是关键”的价值观,十分强调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开发方面,抓住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使教育经费的增长率始终高于经济增长率,从而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资金来源。近年来,还设立专项基金资助高新技术专业留学学生,允许学生到大陆接受高等以上教育。通过岛内教育发展与岛内外交流,加快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台湾“教育部”作出规划,选定公立大学为教学示范中心,积极推动教材选择、师资培训与教学观摩等基础性教育改进工作。对“策略性工业”和“明星产业”,“教育部”亦作出教育规划。在人才延揽方面,台“国科会”、“经济部”、“青辅会”,提出了“辅助延揽科技人才处理要点”、“辅助延聘博士后研究人才处理要点”、“延揽海外产业专家返国服务暂行作业要点”、“设置博士后短期研究人员实施要点”等办法,引导岛外精英移至岛内发展,以聚集人才。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才多做贡献,在科技人才聚集的企业、工业园区,采取入股分红等措施,使科技人员树立所有者意识。在科技投入方面,台湾实行了政府与民间投资相结合的政策,经费投向56.6%投入技术开发,29.6%投入应用研究,13.8%投入基础研究。“经济部”制定的“高技术产业水准政策纲要”,计划至2002年总体研发经费大幅增加到3600亿新台币,“工业局”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辅导经费年增长率不低于15%,同时大幅增加对科技专案预算。信息产业是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在科技专案计划中得到重点扶植,“国科会”投资20亿新台币兴建电脑中心,并耗资280亿新台币,历经十年建成世界级国际同步辐射研究中心。
第四,加强资讯基础建设。1994年台湾公布了《信息基础建设计划》,决定投资100亿美元全面更新现有通信网。其中50亿用于铺设环道光纤网络,35--40亿用于建立资料库和软件开发。1994年底,台湾已将各自独立的电信网络、数字网群、邮政网络联网统一成用数字方式传送信号,与国际网络直接联网的信息网络,并将岛内电讯网络、碟型天线和有线电视系统结合起来,在新竹工业园区和南港软件工业区建设了第一个高速宽频传输网络,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联盟,建立亚太地区多媒体产业中心。台湾“国建六年计划”和《资讯工业部门发展计划》还规定了电信发展目标,选择了8项前瞻性信息技术,建立“国家资讯基础建设”推动小组,着手建立宽频实验网络,开放电信市场,鼓励研发前瞻性科技产品,应用资讯技术开展便民服务,整合网际网络、有线网络、电信网络,建立资讯、通讯标准等,为知识经济架构桥梁。
第五,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科技信息服务是知识经济成长的基础,又是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台湾以高等院校、科技资料中心和图书馆为阵地,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拓宽信息资源,加大信息流量。1994年实现自动化的图书馆达46家,推动了全岛信息网络化发展,形成了由科技信息网、学术网和书目网组成的联机信息网,为社会提供现代化信息服务,支持学校教学和学术研究,互通图书资料。此外,台“经济部”、“教育部”、“卫生署”、“农委会”等也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设立各自的信息服务系统,提供资料和咨询服务。
第六,创造发展科技产业的宏观环境。在经济体制上,台湾实行“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重视宏观调节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一是制定产业政策。根据岛内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潜力,提出三大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总体目标,引导产业升级。二是确立“自由化、制度化和国际化”发展方针,相应实施了解除外汇管制、降低关税、开放大宗物资进口、鼓励企业对外投资、试行官营企业开放民营、减少人员进出障碍等措施,扩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来源。三是充分利用法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台湾先后制定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辅导办法》、《台湾技术基本法》等一系列法规,通过法规提供租税优惠、研发经费补助及相关服务,吸引外国跨国公司投资,以促进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确定“政府”干预的范围。外部性、公共性、风险性部门和财务及人力资源若出现进入障碍需政府介入。介入方式有选择性介入和普遍性介入两种:选择性介入是政府选择某些明星产业,通过税收、利率、科技专案、奖励研发、政府采购、关税保护和非贸易障碍等,协助明星企业发展;普遍性介入是从基础环境改善着手,健全市场机制,解除不必要的管制,使企业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五是加强管理。产业管理部门的构成,以市场人员为主导,发挥市场人员的管理经验,使管理部门的职能更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如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参与科研开发,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六是设立工业银行,将“中华开发”、“台湾”银行改制为工业银行,“中国”、“富邦”正积极筹划改制。工业银行的作用是为企业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中长期资金,帮助企业顺利转型、持续发展。七是创造市场环境。市场是科技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台湾十分重视选择成本低、进入快、效益好的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出于成本和市场并重的考虑,选择成本导向产品西进和全球化策略,将投资重点移至大陆及欧美市场,投资形态也从过去的独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转为策略性伙伴、半成品加工和就近供应市场,这样既可利用最有利的投资市场,又可以在广阔的市场中随时转移风险。
三、有益的启示
台湾产业升级策略的有益之处是,瞄准世界知识经济潮头,从岛内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制定的发展策略既具现实性,又具超前性。目前大陆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艰巨使命,台湾实行的产业升级策略值得借鉴。考察台湾产业升级策略,对大陆各地区制定和修正产业发展方案,回应知识经济挑战具有有益的启示。
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增加科技投入。一是因地制宜,根据资源优势和内外部资源配置条件,确立本地区重点开发和扶植的高新技术产业,并结合老企业技术改造确定技术创新项目。二是落实科技投入,力争使科技投入量达到世界一般水平,使政府的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拓展银行融资渠道,设立用于科技研发的专业银行,使银行对科技开发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以上。尤其要注意对企业科技投入的监督,使企业科技开发资金必须达到其销售额的3%以上。处理好科技投入中教育与科技的关系,下大力量增加教育的投入,尤其应注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尽快提高技术水平。在增加资金来源方面,要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采用宽松的金融、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民间投资。
加强技术园区的建设和合理布局。在技术总体水平较落后的情况下,利用外部资源推动科技发展是必然选择,而科技园区是这一选择的有利方式。科技园区建设应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按专业特色形成若干技术园区,以集中园区内资源优势。技术园区应合理布局,对现有的工业企业应进行区划整合,以各具特色的技术园区为龙头,园区周围其他企业与之配套。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设专业特色突出的工业区,以促进工业的全面升级。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量扶植、鼓励网络建设,按国际先进水平规划网际网络,积极推广普及网络知识,降低网络使用成本,大量发展网上用户,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条件。
疏通资金渠道。通畅的融资渠道是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产业升级资金可来自科技投入和银行融资两部分。科技投入的相当部分应用于教育,以奠定科技持续发展的基础。科技经费来源的另一重要渠道是民间投资,这既有利于科技经费的筹措,又有利于促进民间开发,缩短技术开发与生产结合的距离,同时也可增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针对性。
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对技术进步加强组织管理。要把技术进步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中心,制定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并针对产业升级、科技发展和市场实际,具体制定阶段性目标,确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项目,由少到多,培育知识经济产业体系。科技发展目标应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既实事求是,又力争高起点。科技发展规划不仅要有技术发展目标,更要确定市场发展目标,以技术占领市场,以市场推动技术进步。
组织稳固的科技服务系统。企业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力量的扶助,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农业。科技服务应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作用,以其为中心,动员其他社会力量,组成固定的科技辅导、管理服务和培训人才相结合的综合服务网络,全面、准确、及时地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同时还应制定中小企业和农业承包户技术发展扶植政策,给予信贷、税收、市场进入等方面的优惠,使企业获得宽松的技术发展空间。
合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产业升级必须善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此,应继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落实吸引外资政策,完善投资环境,鼓励高新技术领域投资进入各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中外混合经济,形成外资合理分布,扩大国外资源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效应,增强我国科技的自力更生能力。同时要积极发展对外投资,规划外部市场,通过合资合作形式积极利用外资和港澳台的国际营销渠道和运营经验,拓宽国际市场,以规避市场风险,使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对国内资源和市场的利用重点是加大区域合作力度,综合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广大市场,为科技发展开创宽广的途径。
收稿日期:2002-01-06
标签:科技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升级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台企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市场策略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