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特点及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居民论文,消费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730(2001)02—0009—03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有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两种。产业结构直接影响消费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消费资料主要来自于农业和轻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满足人们的劳务需要,提高人们消费结构中劳务支出的比重,具有直接的作用。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消费结构的层次可划分为生存资料的消费、享受资料的消费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消费结构的层次性与人们的收入结构紧密联系。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层次也会提高,因而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向较高的层次变化。人口是影响消费结构的重大因素。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人均消费额,从而影响消费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消费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下表。
近几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及构成单位:万元
年份总收入 总支出 食品 衣着 居住
数量 比例数量 比例数量 比例
1987 916 884 473 53.5 122 13.7 54
5.1
199015221453 694 58.8 200 13.7 87
5.9
1993258321111058 50.1 300 14.2 140
6.6
1995428835381766 49.5 479 13.6 250
7.1
1998548843321927 44.5 481 11.1 408
9.4
年份 总收入 总支出 交通通讯医疗文娱教育
数量 比例数量 比例数量 比例
1987 916 884 10
1.1 1113 75
8.5
199015221453 19
1.7 32
2.2 128
8.9
199325832111 80
3.8 57
2.7 191
9.2
199542883538 171
4.8 110
3.1 312
8.8
199854884332 257
5.9 205
4.7 499 11.5
年份 总收入 总支出其他
数量比例
1987 916 884169.7
17.6
199015221453204.9
14.0
199325832111280.8
13.3
199542883538 4483
12.6
199854884332 555
12.8
资料来源:1987、1990、1993、1995、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可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平稳下降。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1998年比1987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恩格尔系数下降缓慢,偶尔还会出现一些波动,这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增长较快,但生活质量仍然偏低,食品消费仍是居民消费的主要部分。食品消费质量的提高,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中国人注重吃的传统习惯等都会使恩格尔系数下降缓慢,甚至出现波动。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在衣着方面的支出也逐渐增加,但衣着消费所占比重有着较快的下降趋势,比重由1987年的第二位下降到1998年第四位,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以满足“吃、穿”为主的消费需求阶段已经基本结束。
2.交通通讯、居住消费支出比重上升。居住消费比重上升,这是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紧密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房价整体呈上涨趋势,人们用于住房上的支出也大幅度提高,包括用于室内装饰的支出也较大幅度增加,所有这些,都导致住房消费比重上升。交通通讯工具的日益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等,促使交通通讯消费的迅速增加。
3.医疗、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比重逐渐上升。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促使个人用于医疗费用支出增加,绝对支出和相对支出的比例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智力投资及文娱方面的支出增加。人们精神生活水平呈现出逐步提高的态势。
4.包括家庭设备用品及杂项的其它类支出呈下降趋势,到1998年有所回升。可以初步认为,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已达到饱和状态,1998年其它类支出所占比重的回升,预示着城镇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向较高档次发展,如电脑、空调、钢琴等已走入许多家庭。
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向着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食品消费比重过大。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虽然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基本达到小康目标(44%—46%),但与富裕国家相比,差异很大,如美国1980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了16.45%,日本1990年为24.12%,属于富裕型。1990年香港为35.56%,达到富裕型,只有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 才能提高消费结构的质量。虽然不同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住房支出比重偏低。住房消费过低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尽管住房支出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历史上相同时期相比,我国住房比重明显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的福利住房政策所造成的,居民只缴纳较小部分,这就限制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育,影响了投资,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居民的文娱、教育比例较低。虽然居民越来越重视文化消费,支出额也逐年上涨,但比重仍较低。精神文化消费结构不合理,重娱乐性、消遣性消费,轻发展性、智力性消费。1998年,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为11.5%,而用于教育的支出只有6.7%。 精神文化消费层次低,格调不高,赌博、嫖娼等极大地破坏着社会风气。
消费信贷欠发达。一般城镇居民对消费信贷还处于陌生阶段,调查资料显示,有94.7%的家庭不存在归还借款的行为。这主要由于中国居民传统观念“量入为出”及我国消费信贷不发达所致。这使一些低收入家庭在耐用消费品上,由于必需现金交易而无法购买。在没有消费信贷的情况下,只能处于积存待购,不能有效刺激居民消费,使储蓄资金过多,占新增收入的37.63%,不能使资金更好地促进生产, 这与西方国家举债购物、多层次消费差距明显。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已经在住房、汽车等领域有所开展,但整体规模还比较小。虽然消费信贷在我国发展尚不充分,但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居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弱,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缺乏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制约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消费信贷操作的规范性不够,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消费信贷资金来源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保证消费信贷资金的循环畅通。
要使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第一要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居民消费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直接动因。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来看,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与生产力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基本上保持同步。从我国消费水平变化过程来看,80年代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剧变,消费结构从百元级迅速攀升至千元级的消费,实现了以耐用消费品为主要内容的一次消费革命,庞大而快速增长的居民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立足点:一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使收入分配在国民收入总分配中占合理的比例;二是增加公务员工资,强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完善调控政策,提高调控能力。
第二要大力发展农业和食品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产业部门。应加大农业的投入,用大农业观点和高新科学技术,支持农、林、牧、渔、副全面发展,并且应在高产、高效、优质上作文章,向深度、广度进军,使农产品得到深加工、升值和转化;同时应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以提供足够的方便食品、科学包装食品、保健食品等,以使我国居民食品内部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第三要高度重视影响人们购房行为的因素,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住房问题。建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居住的安全性。“豆腐渣工程”让人担惊害怕,价格太高,老百姓承受不了。户型结构要由单厅式向大厅、多厅(客厅、餐厅)转变。城市中心繁华地段由于价格昂贵,居民难以承受;大部分居民看好市区一般地段,城乡结合部空气清新,无车辆喧嚣,也为多数居民接受。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选择,治安、绿化、交通、购物都成为居住环境选择的重要内容。我国住房消费渐成热点,住房改革初见成效,但仍需加大力度促进住房消费。
第四要进一步提高精神消费的质量。要提高精神消费的质量,首先应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文化修养。居民的素质提高了,就能自觉地抵制各种消极的精神消费,进行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消费,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之间的良性循环。其次,应加强立法、执法力度,以规范精神文明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为、经营行为和消费行为,对精神文化市场上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再次,加强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指导,积极引进一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高雅艺术,引导消费者正确的看待港台艺术,学会鉴赏,汲取精华。还应增设博物馆、艺术馆、网络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增强文化氛围。
第五要进一步推动消费信贷发展。要明确消费信贷政策的指向性,即明确当前消费信贷政策调整的消费群体和引导的消费领域,有针对性地扩大消费需求。在消费群体选择上,针对当前高收入阶层消费活跃和低收入阶层消费潜力不大的现实,消费信贷政策应重点引导中等收入阶层和具有较好预期的青年群体,制定一些配套的激励措施,着力启动这部分居民的消费启动。在消费领域方面,应依据上述重点消费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主要消费倾向,提供除住房、汽车之外多样化的选择,如适当引导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电脑等家庭办公设备、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信用消费,使居民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有选择地扩大消费支出。要建立规范的信贷制度,运用制度保障消费信贷的稳定发展,鼓励和支持商业对消费信贷进行创新。
收稿日期:200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