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霞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临齐街道马厨社区小学 山东 德州 253500
【摘要】“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而理解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阅读问题。阅读是分析问题的前提,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不读题目不做题,不知题意不动笔”的良好习惯,扎扎实实做好读题工作,在读题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语言的训练、思维的引领和方法的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读题能力;解决问题;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1-109-01
读题是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要做到:读通文字、读顺关系、读懂题意。所以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理顺关系。可以先让学生初读题目,寻找有效信息,再用恰当的关联词进行语言的组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复述等形式形成数学语言,从数学语言中提炼出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一、多管齐下,让偶尔为之成为习惯之举
(一)有效示范是形成读题习惯的必要前提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向师性”。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读题习惯,教师必须给学生做好示范引领,重视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启发性,做到吐字清晰、措辞得当、思维严密,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数学术语,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通过亲身示范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从而引领学生进行准确、完整、生动的表达,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把读题变成自发性的行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学习兴趣是形成读题习惯的持久动力
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勤于读题、乐于读题、善于读题,带着自然的情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教师要充分借助“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置身于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結合,带着情感走进数学世界,把读题变成一种内心深处的需求,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
2.变换读题形式。教师要学会使用不同的读题形式,如:集体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四人小组读、同桌读、默读、轮流读等。使学生在读题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并在倾听别人读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感受读题带来的乐趣。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形成读题习惯的有力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说信息、读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肯读、敢读、爱读,甚至抢着读,教师要进行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营造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可以把读的氛围延伸到家庭,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把题目读给家长听,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数学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读题氛围,让学生养成不读题目不答题的好习惯。
(四)反复训练是形成读题习惯的关键所在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形成良好的习惯,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让学生养成读题的习惯并非一日之功。首先,教师要转变意识和观念,明白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平时的教学中,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读题训练,可以先让学生对主题图或者题目进行观察,让学生说说从题中了解到的信息,再进行整理,从中选择有用信息,让学生完整地表述,教师适当进行纠正和示范,让学生模仿复述。然后通过齐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不失时机地进行读题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组织、应用和表达能力。
二、让良好的读题方法成为学生的习惯
(一)抓住关键词句读
语文的阅读要建立在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上,同样数学解决问题也要抓住关键词句并对其进行仔细分析、对比、推理。解决问题常见的关键词有“多”“少”“一共”“各”“还剩”“平均”等。
(二)理清问题结构读
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题目趣味性,提升了数学的文化味,同时也对学生对于信息的甄别、提取、整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读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更加关注数学问题的完整结构,数学语言表述的顺序。
(三)挖掘隐蔽条件读
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再创造和再加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模糊关系清晰化,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出隐蔽条件或中间问题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相当重要。
(四)围绕数量关系读
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骨架”,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要依靠数量关系,因此,在读题过程中应该始终围绕数量关系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针对特殊问题读
新课程下,问题的表述跟以往有所不同,以往提问方式都比较单一,指向性明确,学生能够根据条件猜到问题,而新课程下问题的提法千变万化,增强了探究性。表格形式呈现公园各类游戏的价格信息,问题的提法有别于一般形式:“4人玩旋转木马需要多少元?”而是问学生:“4人玩旋转木马30元够了吗?”这样的提法更切合实际,更有思维含量,而且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会利用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六)结合模拟演示读
有些数学问题由于涉及的空间性、逻辑性比较强,只由个别学生口述题意,是达不到在学生脑中建立模型的效果的,甚至会出现越说越不清楚的现象。碰到此类现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利用身边的素材进行情景再现,从动态演示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理解题意。
三、结语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学生从照猫画虎到偶尔为之,从偶尔动手到养成习惯,最后习惯自然化。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阅读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阅读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方法阅读问题。根据学生思维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以读书促思,读与思相结合,读出无穷的精彩和智慧。
参考文献
[1]夏德芳.例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读题指导[J].基础教育研究,2016,(02):76.
[2]廖雨馨.巧读题明真知——谈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44.
[3]屠燕琼.“读”具慧眼 “题”意自现——浅谈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与读题习惯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11):25-26.
论文作者:赵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习惯论文; 教师论文; 语言论文; 题意论文; 《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