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冲突与变化中探索新的价值世界--当代中国青年的心态与价值取向_市场经济论文

在冲突与变化中探索新的价值世界--当代中国青年的心态与价值取向_市场经济论文

在冲突和变迁中探寻新的价值世界——当代中国青年心态及价值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中国青年论文,当代论文,冲突论文,心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青年作为承上启下的跨世纪的一代人,他们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在世纪之交,其价值观上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内涵及影响。那末,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的心态如何?他们应建构和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生活哲学以至心理素质,来应答社会的变迁,迎接21世纪的来临,以在适应和推动时代发展的同时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呢?

一、冲突与变迁

当今中国青年的构成,从时间上看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前出生的青年;另一类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前者在其成长的阶段所受的是五、六十年代政治经济体制下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教育;后者在其成长阶段更多受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新观念的薰陶和影响。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前后的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有其前后相承、同质的一面,更存在许多变化和差别的方面。因此,当今中国青年的观念心态及行为取向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又有许多相异之处。本文阐述的是这两类青年的总体特征,同时也考虑到它们各自在某些特征上的差别。

改革开放前,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相适应,在思想观念领域实行的也是严格的一元化意识形态控制。集体、国家利益至上,个人绝对服从集体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是那个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也是其全部内容和根本规范。不仅如此,那个时期还存在着把道德政治化的泛道德主义和政治价值中心化的倾向。不仅是人们的外在言行,就是其内在心灵世界都被要求按这一根本规范动作。

改革开放的实践,尤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实施,打破了原有价值观念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形成了价值观念的新结构、新格局,其显著特点就是原来的一元价值观结构转变为多元取向并存的价值观念格局。这一多元价值观格局有如下几个主要因素:(1)官方所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2)中国文化中蕴涵的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3)从西方文化中引入的价值观;(4)市场经济的价值观。

一般而言,青年因少历史包袱,往往是社会中感知较为敏锐、思想较为解放、行为较为果敢进取的群体,他们往往成为新思想、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接受者。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社会变迁中,总存在着一些抗拒的力量,其主体除了一些长期生活于原有历史时期的年长者外,还包括一些受五、六十年代意识形态教育的青年人。这些人理解、拥护并实际推动着社会物质生活层面的现代化,但在精神生活、人际关系观念等领域则更多的是依恋传统。他们不忍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侵入人际交往领域,以金钱等功利为内容的交换关系取代原有淳朴、温厚、真诚的人际关系。他们反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狭隘的实用主义。他们对那些新潮观念、新潮行为和时尚不理解甚至蔑视,视那些履行者为“跨掉的一代”,“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一代”。这些青年成为理智上向往现代,情感上回归传统的人。他们成为上述价值观念体系结构中(1)、(2)因素的主体。这部分青年属于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是新旧观念冲突的主体因素。

然而,我们感受更多的是青年价值观的重大变迁。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冲击。在相当多的青年人(两类都有,主要是前一类青年)眼里,原有的正统价值观念、传统的生活准则受到怀疑和责问,脱离现实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实际的伦理教条遭到抛弃。主要表现在:

第一,核心价值观的转变。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最能反映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在原有价值观念规范下,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和国家的要求。大到人生理想、职业选择、岗位选择,小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兴趣爱好,甚至恋爱婚姻都得向组织、集体汇报。个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心理生活都得以集体、社会的利益标准为尺度而获得合理性、合法性。这种价值观是以社会、集体为本位和中心的,在这里,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消失了。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现实的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的、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正视并积极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需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长。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几项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有25-40%的青年对代表绝对集体主义取向的观点“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关心自己的人是小人,以他人为重才是君子”,予以否定;同时,“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等肯定个人需求的观点得到较多青年的赞同。他们对“自私是万恶之源”这种绝对否定个人私欲的价值判断也产生怀疑,甚至1/3左右的青年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①。另外,调查还表明,在当代青年中,仅有1.6%的城镇青年把“有一种普遍的共同信仰”看作为衡量国家治理好坏的主要标准。以“对社会贡献大”作为择业标准的仅占19.8%,而个人需求和价值实现则为择业标准中压倒性的取向②。这些调查结果可以表明,原有的以无私奉献,无条件绝对服从集体、国家利益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正在向以追求个人利益、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转变。

第二、从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向现世主义的价值目标转变。“立德、立言、立功”是中国哲学对人的价值追求的基本设计,其中达到至善至美的圣人境界是人生之最高的价值追求。理想主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是中国人的基本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而努力奋斗”是对社会公众的最高的价值规范。为此,要求人们可以牺牲个人的欲望、现世的享乐,“勒紧裤带”为实现共产主义辛勤工作、日夜操劳以至贡献自己的生命。应当说,在那个年代,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许多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坚信并履行了这一信仰的,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令人景仰的英雄主义人格的丰碑。然而,在当今,这一价值观念的普遍性、主导性则大大减弱了。不少青年认为,这种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的现世生活最为实惠。当今青年人更为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世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实惠、美好、丰富的生活。据有关青年价值观演变的一项调查表明,有51.4%的青年基本赞同“人应当及时享乐”的说法,比持相反态度的比例高出5.8%,而在持不赞同态度的人中,明确表示“反对”的只有15.3%③。在回答“什么是人生最大幸福”时,选择“为社会做贡献”的,仅有6%(城市青年)和10.9%(农村青年)④。现世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还体现在青年们对物质享受,对金钱的不加掩饰以至疯狂的追求。调查结果表明,有54.9%的青年人赞同“干活就是为了挣钱”的命题。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一切向钱看”等口号在青年中广泛流行。这样,以往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人格价值观正在退出主导地位,为注重个人的、现世的存在和追逐金钱的现世主义、世俗主义价值观所取代。

第三、从一元价值观信仰到多元价值观格局。长期以来,集体本位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居于一元的、主动的地位。这种价值观以个人是否服从集体利益、集体意志来衡量个人存在的价值,规范人们的“思言行”。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价值观的绝对性和严格性正在受到动摇。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正呈现出相对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多元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青年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也有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有信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活准则,也有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自利人生观,还有信奉既不大公无私也不损人利己的“合理的利己主义”人生观;有崇洋媚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观,也有依恋传统、怀恋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仁爱价值观……。总之,在当今中国青年中,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一幅多元纷呈,无主导、无秩序、非整合的价值世界图景。

由上述可见,冲突一抗拒一变迁,这便是当今中国青年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基本走势。

二、当代青年价值观选择上的歧途

在冲突一抗拒一变迁这一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嬗变的历程中,我们感受到当代青年身上体现着一种强烈的进取开拓、创新竞争、蓬勃向上的现代精神气息,奏出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但在这一主旋律中,我们也听到了许多不和谐音,因困惑、迷惘、不安甚至虚无而发出的沉重叹息和痛苦的呐喊。兹列表现如下:

第一、当代青年中存在着信仰迷失、人格解组的反传统、反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在多元价值观格局下,一些青年失却了自己确定的人生信仰、价值标准,造成心态紊乱,行为失范,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判断性。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和信息流量的膨胀,使得个人愈来愈全面真实地把握光怪陆离的外部世界及自我,而越来越受到大众传媒的支配和影响。这时就更要求人们的“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然而,目前有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涉世不深、虚荣心又强的人,他们的自我感觉及行为完全为周围环境和社会时尚所左右。他们将自己衣食住行玩乐的方式和态度,自己的价值取向都植根于市场的行情波动上,还美其名曰“符合时代潮流”。他们把迎合社会的浮躁,迎合粗陋的、低品味的疯狂,视为成功的标志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成了人世的飘萍,随着浪潮的起伏而浮沉;他们是时代的尘埃,跟着气流的冲激而左倾右倒。谁的金钱多,谁就可以占有他。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掌握他。谁的声调高,谁就可以支配他。这些失去自我、独立人格的人是很危险的。许多青少年犯罪现象都是由此发展下去的。转型社会时期出现的人格冲突、解组现象可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隐患。对此,我们应引起重视。

第二、对金钱不择手段地疯狂追求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对当代青年有很大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金钱的重视与追求是个必然现象;相对于以前不敢言利的传统价值观来说,也确实是个进步。这是无须置疑的。但是一些人在追求金钱时,总想以某种投机取巧方式甚至不择手段来取得。为了牟取暴利,可以偷工减料以至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而根本不顾他人的利益与死活;为了达到一定的利润指标,可以不惜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了尽快脱贫,名利双收,一些文人可以胡编乱造,频频炮制出精神废品而不惜误人子弟、毒化社会文明空气;一些领导干部为了突出自己在任的政绩,可以不顾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大搞虚张声势的泡沫经济和“竭泽而渔”式的短期行为,有些干部大搞以权谋私、钱权交易,作弊意识和腐败行为成为目前社会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一切是拜金主义价值观以及急功近利心态的必然表现及结果。

第三、当代青年中还存在着一种不健康的享乐主义心态。本来,追求富裕、舒适的生活乃人之常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是,有一些“先富起来的人”,挥霍奢华之极已经到了令人瞠目、荒唐可笑的地步。他们把吃喝玩乐、追求奢华的生活当作生活的全部内容,奉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他们通过斗富比阔,一掷万金、花天酒地、通体名牌、招摇过市这种变态式的畸型消费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这些人宁愿肆意挥霍浪费,也不愿奉献或投资于一些造福社会、泽及后世的公共事业。他们蔑视理想信仰和人格完善,鄙视伦理及艺术,没有对人生价值之高境界的追求。他们追求所谓每一分钟的饱满与快感,他们相信唯有感官享乐才是最真实、最实际的,把自己完完全全地当作赚钱——享乐的机器。这种暴发户式的低层次、低境界享乐心态不仅起着很坏的社会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心态及行为的出现对于尚未摆脱贫困的中国来说实在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第四、投机浮躁心态的蔓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一些人的投机意识不断强化尤其在当前一些政策不配套、制度不规范的情况下,会导致经常出现一些靠投机成功的暴发户。也有一些人靠运气,凭其职业、人际关系优势获得了成功。由于这些“一夜暴富”和平步青云的人物成功来得容易,再加上其奢华生活的示范,就很容易使他们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羡慕、崇拜的对象。好些人对自己的前途怀有一种侥幸心理,试图凭借某些天赋的条件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来达到时来运转、功名利禄垂收的目的。于是,好逸恶劳、不安本职、投机取巧的浮躁之风盛行。这种浮躁之风充满了非理智的情绪色彩和盲动性,在当代中国青年中很有些市场。

三、走出迷惘与虚无的阴影

现代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利益分化、矛盾迭出、社会秩序重组的过程。但为了完成现代化的伟业,毫无疑问必须振奋民族精神把社会各阶层之全部心力汇聚起来,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显然,目前社会转型过程出现的诸多国民心态,尤其是出现在跨世纪的青年一代身上的一些不健康心态和价值观,是不利于民族精神的整合与振奋的。它是一种离散的力量。那么,靠什么来把大部分社会公众和不同阶层、集团凝聚起来,使他们达到共识,共同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倾心全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形成一个共同认可、接受的价值观。靠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目标把大家凝聚起来。这个价值观和价值目标显然不能是社会转型前的传统经济、政治体制下的价值观和价值目标,而是需要在新的社会实践和时代条件下进行重构。我认为,当代中国人尤其是跨世纪青年的价值观至少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当代青年应是有现代社会实践(主要是市场经济实践)所要求的锐意进取、刻意创新、积极竞争等现代精神,又要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素养和个性。历史实践已证明,无论是“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还是封闭自大的文化保守主义,都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因此,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卑不亢之浩然刚强之气,同时发扬现代实践精神,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二、当代青年的价值观要有社会的、集体的取向,同时有强烈的、自觉的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社会转型、民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关头,他们应首先根据国家社会和民族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为社会、国家、民族作出显著贡献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就是说,当代青年必须把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反对狭隘的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

第三、当代青年作为市场经济重要主体部分,应自觉地积极地倡导和建构能适应并推动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文化精神。除了遵循市场经济运行所要求的一系列规范外,还应刚健自强、艰苦创业、勤俭节约、恪于职守、敬诚事业、乐于奉献,反对凭任何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得发展机会,反对奢侈浮华的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反对把金钱当作衡量人生价值尺度的拜金主义。总之,在他们身上,应体现出高尚的精神情操和精神境界,使对这种风尚、情操和境界的追求,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四、在处理人伦关系上,当代青年要有厚德载物的仁爱之心。具体说要能推己及人,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正不阿,直道而行;诚以立身,诺守信用;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乐于施惠,等等。形成一种互爱、互信、互赖的人际关系氛围。

第五、当代青年应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支柱,成为“第一生产力”。一个不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人不仅无法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而且自己也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哪个国家掌握了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它就占领了社会发展的制高点。不仅如此,科学总是与真理、与思想解放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只服从真理,它不屈从于任何权威,不迷信任何偶像,不拘泥任何教条。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扬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也就意味着要发扬民主,倡导自由精神。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有巨大意义。因而,作为跨世纪担当着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年,应当成为倡导和履行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楷模。

注释:

①②参见《中国青年大透视》,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3页。

③参见《中国青年大透视》,第48页。

④参见《中国青年大透视》,第16页。

标签:;  ;  ;  ;  ;  ;  ;  

在冲突与变化中探索新的价值世界--当代中国青年的心态与价值取向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