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梅苑开发区卫生院 湖南新化 417600)
【摘 要】目的对比以二甲双胍、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抽取我院于2014年6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9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成甲组和乙组,均45例。其中,甲组患者以二甲双胍治疗,乙组则予以维生素E治疗。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三酞甘油(TC)与甘油三酯(TG)及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对治疗前后两组组内进行比较,甲、乙两组疗程,TC、TG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乙组TC、TG含量高于甲组,P<0.05。治疗后,甲组总有效率达88.88%,不良反应率达8.89%,P<0.05。乙组总有效率达60.00%,不良反应率达2.22%,P<0.05。结论 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予以二甲双胍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二甲双胍;维生素E;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不良反应
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全球和我国大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分别约为25%和20%[1]。现使用维生素E和二甲双胍等药物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但两药效差异明显。为了对比二甲双胍和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我院对其开展了深入探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于2014年6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区间是30~75岁,平均病程(1.35士1.25)年。对患者进行平均分配,共分两组:甲组共有45例患者,年龄最低32岁,最高75岁,平均年龄是(42.24±9.34)岁,平均病程是(4.32±1.83);乙组共有45例患者,年龄最低21岁,最高69岁,平均年龄是(42.06±10.16)岁,平均病程是(5.17±1.29)年。全数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均无比较的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①为临床确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诊断均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②含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患者的谷氨酞转肤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连续升高28d且原因不明。③没有功能上失代偿性的主要器官的患者。
1.3排除标准
①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②处于药疗状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1.4治疗方法
甲组:本组患者以二甲双胍(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359)进行治疗。使用方法:二甲双胍在治疗的过程中每次服用的量为0.25g,治疗期间均每天服用2次。餐前服用,口服。乙组:维生素E(帝斯曼维生素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769)在治疗中每次的服用量为50mg,治疗期间均每天服用3次。餐前服用,口服。
1.5疗效评判标准
①显效:患者经过治疗,所有的临床体征均消失,并且机体内各项指标都恢复到正常水平。②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大部分的临床体征消失,其机体内各项指标都大部分恢复到正常。③无效:患者经过治疗,临床体征没有发生变化或出现加重的现象。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组间血脂变化
甲、乙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甘油三酯与三酞甘油的含量比治疗前低,P<0.05。甲组甘油三酯与三酞甘油含量在治疗后比乙组低,P<0.05。详见表1.
表1.甲乙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mmol/L,x+s)
2.3不良反应
甲组有4例有不良反应,组中3例出现轻微的腹痛和腹泻,另1例于末次随访时出现轻度腹部疼痛。乙组患者1例出现腹痛但症状不明显。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社会发展,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明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逐年增多,严重影响到了患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可能与二次打击学说有关,第一次打击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引起脂质沉积,第二次打击主要是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持久大量的活性氧簇产生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形成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导致脂肪肝病[3]。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而言怎样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非常重要。在过去,主要采用锻炼与饮食调节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但该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则主要采用二甲双胍、维生素E等药物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效果明显。
维生素E有抗氧化、调节组织内呼吸功能等作用,均与脂质的代谢密切相关。其抗氧化功能主要依赖自身结构,可在氧自由基攻击多价饱合脂肪酸前将其捕获与清除,阻断其氧化过程,从而防止与抑制了膜上磷脂形成脂质过氧化[4]。经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维生素E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作用。二甲双肌通过抑制肝细胞内葡萄糖的生成,以及增加胰岛素介导的外周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二甲双肌也可降低脂肪酸的氧化效应及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而起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5]。本次研究,在经过治疗以后,甘油三酯与三酞甘油含量甲组明显低于乙组,P<0.05;对组间患者疗效进行比较发现,与乙组相比,甲组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
综上所述,将二甲双胍应用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莉,张福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24(27):3860-3869.
[2]骆著怡,张立婷,鲁明霞,等.二甲双胍与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系统评价[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12):1319-1324.
[3]丁娟娟,李强.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447-449.
[4]戴虹,赖素萍,吴婷慧.维生素E、辛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27-28.
[5]骆著怡,张立婷,鲁明霞,等.二甲双胍与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系统评价[J].中国卫全标淮管理.2016.13(7):121-122.
论文作者:李春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肝病论文; 脂肪论文; 患者论文; 酒精性论文; 维生素论文; 甘油论文; 甲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