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国文化的特点与促进全球文化融合的思考_海外华人论文

俄罗斯中国文化的特点与促进全球文化融合的思考_海外华人论文

旅俄华人文化特征及对促进全球性文化融合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文化论文,特征论文,华人论文,文化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人类生活任何一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变化而变化。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汹涌澎湃,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迅猛地冲向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全球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旅居海外的几千万华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如何实现对居住地文化的融合,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实现世界全球性的文化改造与融合。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是世界进入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本文就俄罗斯传统文化渊源及其独特的经历;旅俄华人华裔文化特征与演变;海外华人如何适应全球文化的改造等问题,做粗浅的探讨。

一、俄罗斯传统文化渊源及其独特的经历

俄罗斯帝国在1861年之前是实行农奴制的封建帝国,解放农奴法令的颁布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俄罗斯民族及生长在俄罗斯土地上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是在复杂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官方、半官方以及教会支持下的反动势力十分猖獗,另一方面俄罗斯文化发扬了民主主义传统,继而由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地占领了俄国社会思想阵地。

正如毛泽东所论断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55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俄国开始了艰难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造。

“文化决定了人的存在,表达自我的方式(包括感情的流露)、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方式、运输系统的组织和运行、以及经济与政府的关系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然而……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最明显、又是习以为常的、也是研究得最少的文化侧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注:引自萨姆瓦等:《跨文化传通》,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6页;)在十月革命到苏维埃政权解体的一个多世纪中,俄国(苏)人的文化构成,既有着传统的文化沉积,又有苏联时代特征的文化人格即造就了苏维埃人。

苏联时代,创造了旧俄国不可比拟的巨大生产力,积累了大宗财富,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曾使世界资本主义诸国望而兴叹,自愧不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抗击德日法西斯的斗争中,付出惨痛的代价,近二千万人死亡,成千上万座城镇和村庄被毁,国民经济的损失达6790亿卢布。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优越性,苏维埃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发扬光大。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了苏联人民,也武装和吸引了世界无产阶级,以俄为师,走俄国的路成为千百万革命人民的心声。

在苏联国家政治生活中曾发生了严重的失误,影响了苏维埃人人格的变态,由于这种压力来自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的权力决策,因而造成社会文化的严重扭曲。

实例之一是严重的个人崇拜。党和国家的权利集中在领袖人物身上,这不仅是对苏维埃政权的亵渎,也造成文化上的病态,破坏了人民民主。

实例之二是肃反扩大化。据1988年4 月《苏维埃俄罗斯报》称:“30年代(1934年开始的肃反运动的严重扩大化)只是被迫害的知识分子,就达几百万人。在军队中被处决的高级军官所占比例令人震惊:元帅5 名中的3名,军区司令15名中的13 名,军级干部85名中的57名,师级干部195名中的110名”。

实例之三是大国沙文主义。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颐指气使,任意挥动指挥棒,如出兵匈牙利等。

实例之四是民族关系问题。1917年至1920年及20年代崭露头角的非俄罗斯民族干部,大多数在1937—1939年的大清洗中被清洗除掉。在卫国战争期间和战后初期的民族大迁徙,如1941年9 月将伏尔加河流域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境内的德意志人迁往西伯利亚等。

……

党和国家领导上的严重失误,造成社会人格的严重扭曲,影响了苏维埃人的文化改造与进步,延缓了“传统俄国人”至“现代俄国人”的文化改造。

第一是破坏了人民民主,在全苏各民族中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第二是由于屈从于政治压力,在社会上造成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

第三是极“左”思潮禁锢了苏联文化,影响了艺术、史学、哲学的发展与进步;

第四是政治压力在人民中造成了逆反心理,对苏维埃政权丧失信任,对党和政府领导人积怨甚多。

第五是冷战的局面决定了苏联文化上的闭关自守,缺乏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俄国政局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动,帝俄三色旗——镰刀斧头——三色旗,三易其帜,人民的政治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1991年12月25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决定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更名为“俄罗斯联邦”,当晚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顶上的苏联国旗被降下,代之以十月革命前俄罗斯的白、兰、红三色旗,双头鹰的国徽重新被启用。26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走完69年的历程,宣布解体。于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成为具有共和政体的联邦制国家;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的西方式民主制度;修改了苏联宪法,放弃了共产主义制度;进行经济改革,实行私有化政策;……政体的变化,导致苏维埃文化开始了新的改造进程。

二、旅俄华人华裔文化特征与演变

(一)旅俄华人之处境

旅俄华人与移民海外其它国家和地区有着鲜明的特点,造就了旅俄华人华裔文化特征。

首先,俄罗斯帝国及前苏联均非移民国家,其所以进入几十万华人,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劳动力极端缺乏,政府及企业向中国招募大量华工。随之而来的则有大批华商及中国流民涌入俄国。但是由于俄国革命变革、战乱、饥馑,使大批华人先后返回中国,在俄国定居者比例甚小。据不完全统计,前苏联有华人68000人,其中59000人加入苏联国籍成为旅俄华人,尚有中国侨民9000人。中俄关系正常化至今,有相当多的华人在俄滞留经商办企业、去俄留学、劳务输出人员,其中有些人已申请正式移民,成为旅俄新移民。

其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移民没有形成如“中国城”等华人社区,也没有如“宗亲会”、“同乡会”等社团组织。据有关记载,帝俄时期在莫斯科曾有华人聚居点,时间不久就分散了。没有华人社区,当然没有华人报刊和华人学校及华人文化团体,只是在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哈巴罗夫斯克、伊尔库茨克华人村,有经政府批准的“华人文化中心”、“莫斯科华侨华人联合会”及“华侨理事会”等组织,但由于经费不足等问题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华侨华人人数较少,分散居住在如此广阔的俄罗斯国土上,因而彼此缺乏必要的联系与交往,以致华人、华侨的凝聚力远远不如东南亚及美国华人。

第四,由于旅俄华人素质及政治的原因,华人华侨参政者极少。

(二)旅俄华人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农业社会、家族本位、宗法制度。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这些方面,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模式和文化主题,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本质性特征。”(注: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0页;)中国人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所进行的文化创造是相当辉煌而壮观的,无论在器物文化的层面,还是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和精神文化的层面都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区分为知识阶层的规范性文化,如学派思潮、历史典籍、文物制度、艺术创作等形式;再就是人民群众中流传的非规范性文化,它主要是在广大农村中产生和继承的,是农民的日常生活的文化,如民间风俗、口头文学、方言俚语等形式,它是自发地产生和流传的,它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世代相传。规范性文化和非规范性文化其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上趋向一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旅俄华人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广大农村,为谋生计流寓俄罗斯,他们的文化格局属于中国传统非规范性文化范畴,而且侨民中文盲、半文盲居多。

综合其文化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本位的文化。“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的第二重社会生活。”(注:卢作孚:《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引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3页;)身在异国他乡的旅俄华人,尤其以“家庭”及“亲朋邻里”的华人同胞为依靠,这就妨碍了华人与俄国人的交谊,同时却相对地增加了华人之间的民族凝聚力。

2.由于受俄罗斯政局多变的影响,旅俄华人多不关心政治,不问政治,缺乏参政意识。

3.老华侨文化层次较低,多属劳动型,在帝俄与苏联期间,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生活圈子较窄,追求财富,以造就小“家”为归宿。

4.旅俄华人的宗教信仰,既保留浓厚的故国故土色彩,也体现了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联。是多神论者,而且带有功利主义,信奉神灵多与自身的需求目的相一致。很少信外教者。

5.苏联政府提倡外侨入籍,又因中苏关系一度紧张,为安全及求生计,华侨纷纷加入苏联国籍。

(三)旅俄华人文化历史的演变

侨民与当地人文化融合的基本因素有五,即语言、定居谋生、信仰、通婚及风俗文化的改变。

旅俄华人与俄罗斯人文化融化与融合的条件和经过是怎样的呢?

首先,华人在俄居住条件因素。由于华人在俄居住分散,构成中俄杂居的环境。两国人交往频繁,生产和生活上密不可分,因此为“学俄语、娶俄女”创造了便利条件,在多年的潜移默化中进行两国文化交流。

其次,华人自身的新老交替。一代老华侨,有强烈的乡土观念,以祖国、宗亲及祖先坟墓为重。他们保持着浓厚的中华文化传统,信神佛因果报应,恪守中国习俗,崇尚礼仪,在家庭、子女教育、婚姻等方面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他们身居异乡仍不忘“落叶归根”。正如香港大学王赓武教授所说:“华人虽然没有一个共同的宗教,但许多时候,由于风俗习惯中也含有宗教与价值观的成分,海外华人因此没有被同化”,又说:“华人的婚嫁、生死、生育、家庭都有很严密的一套方法和仪式,这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传统”。

第二代华裔,他们大多数并未受过传统的华文教育,但由于上一代的耳濡目染,在日常生活中却保留一些华人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如勤俭谨慎、和睦爱国等。他们融合了中俄两国文化传统之长处,但也时时出现不可调合的矛盾,铸就了特殊的心理状态及个性人格。第三代华裔出生在俄国,自幼受西方文化教育,法律上已由中国侨民变为当地公民。他们虽有中国血统,但与中国的感情日趋淡化,思想意识、文化习俗不再带有中国色彩,甚至不会中国语言,几乎俄罗斯化了。

再次,苏联解体后,特别是中俄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有众多的华人到俄国经商办企业、劳务输出、留学,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成为新华侨。这些人比老一代华侨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具有开放意识,对中国及俄罗斯的国情有相当的了解,他们同旅俄华裔,特别是中俄混血人,实际上发挥了“边际人”的作用,在沟通中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改造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三、海外华人如何适应实现全球化文化的改造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20世纪的现代化运动,不仅使海外华人及其居留国的人们一样,强烈地感受到这一巨大冲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心理倾向等文化人格,莫不发生微妙的变化,正在向适应全球化的方向改变着。这一文化改造的目标,就海外华人来说,应当是在融入居留国社会文化的同时,努力完成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而华人居留国的人们,同样也要完成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如两道河流融汇一样,共同实现全球文化的改造。

传统文化,不论其国界和民族,其文化概念是与“现代化文化”相对立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人们生活传统社会的环境条件下所创造的文化,因而它所反映、所体现的是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谓“传统人”,简言之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继承了本民族文化的沉积,被历史的重负所束缚,缺乏现代意识,文化人格趋于保守,对世界现代化运动认识较迟,文化、科技水准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又少进取精神,整体上讲与现代化生产、社会进步不相适应。

“现代人”是从“传统人”演变而来的。荣格在《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一书中写道:“一个人不能单凭生活在现代就有资格被称为现代人,因此这样说,每位现在活着的人都可算是现代人了。其实,只有对现代化最具有感知性的人才是现代人。”(注: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当今世界,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迅速实现全球化,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与改造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而海外华人及其居留国的人们,共同努力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则是达到这一伟大目标的桥梁与通道。

“现代人”的模式各有不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现代化变迁,都是本国、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变迁,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现代化过程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虽然如此,但是所谓“现代人”,应具有如下共同的文化人格:

1.具有全球性和世纪性眼光,能够从世界历史进程的宏观背景下思考眼下的现实生活。

2.现代化运动并不是全面否定传统道德文化的优秀遗产,而是把它的积极健康的方面改造为有利于现代化的内容,保留着本民族特有的伦理风范。

3.现代人应当具有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人,且具有新型的先进的思考方式和广阔的视野。

4.具有开放的心理结构,有兼容世界一切文明的气魄与博大胸怀,对于外来的先进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不存在心理障碍地学习和吸收,并且融合到现代文化之中。

5.在人与自然界的认识上,富有积极的探索精神,不屈服于自然界的威力,努力征服自然而为我所用。

6.富有创造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创造崭新的世界文化。

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到现实水平,文化的进取与改造,对于人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伟力。就科学文化知识而言,落后的信息传输手段与古老的传递方式,怎能同电脑互联网络与电子邮件相提并论?落后的珠算心算等方式,怎能同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相提并论?难学难写的汉字书写方式,怎能同电子打字相提并论?……至于开展航天科学,如最近美国科学家设想在月球上建立空间站,向宇宙大空间进行科学探索的宏伟计划,又怎能在“传统人”的头脑中产生?

海外华人和居留国的人们,都面临着现代化运动的挑战。世界将进入二十一世纪,必将完全改变各国各民族人们活动的形式和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前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1页。)二十世纪海外华人,在发展居留国经济和自身文化改造与融合方面,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必将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跑道上,在迅速实现全世界现代化文化的融合与改造的历史长河中,取得新的长足的进步。

四、结论

海外华人,分别居住在五大洲133个国家和地区, 居留国的现代化程度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也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迅速实现全球性文化、促进民族融合与改造的愿望是一致的。

路子怎样走,对海外华人来说,是在完成自身与居留国文化融合的同时,进行从“传统中国人”向“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改造。道路是曲折而艰难的,甚至要花费几代人的努力。但随着世界现代化运动进程的加快,生产力水平的日益上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科技的发展,各国间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必然的现象,世界性文化融合与改造的伟大目标必然会实现,而居留国人民和华侨华人的文化改造,必将殊途同归。 (本文应马尼拉第三届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华人国际研讨会而作)

标签:;  ;  ;  ;  ;  ;  ;  

俄罗斯中国文化的特点与促进全球文化融合的思考_海外华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