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乡贤 助力乡村振兴
袁楠楠
摘 要: 新乡贤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是村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是乡村振兴中尤为重要的一股“血液”力量。但是现阶段,农村许多人才外流,出现严重“失血”现象。增加新乡贤“输血”量,补齐乡村人才短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锦囊。因此,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待遇以及完善机制等方法培育新乡贤,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展开。
关键词: 培育;新乡贤;乡村振兴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新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力量,对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主要从“止血”和“输血”两个方面对培育新乡贤必要性进行阐释。同时,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待遇及完善机制3个方面提出培育新乡贤的对策。
一、新乡贤内涵
所谓新乡贤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驻守农村优秀人才,主要有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返乡创业优秀青年、身边好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等;第二类是离乡进城优秀人才,主要有退休回乡优秀干部、优秀农民工、优秀企业家等。不管是驻守在农村还是远离家乡的优秀人才,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一是科学文化素养较高。这些人才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他们接受信息能力较强,较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具有较高科技素养。二是思想道德素质较高。这些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社会经验且科学文化素养较高,在社会交往中更加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们思想上较为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强。新乡贤是乡村振兴一股鲜活的力量,对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展开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婚姻中的两个人相伴多年以后,总会认为无需顾忌与对方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原本的关心,到了嘴边就变成了埋怨与指责。在一起时间久了,耐心被消磨,即使是出于好意,但说话时也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抱怨责怪,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夫妻生活便会出现危机和裂缝。
二、培育新乡贤必要性研究
1.促进人才“止血”回流,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人才外流,较多农村出现“失血”“贫血”等现象,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此后,2018年和2019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助力“三农”事业发展。2019年是中央连续第16年出台有关“三农”问题的文件,可见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在乡村振兴这样的大背景下,新乡贤返乡留乡发展遇到较好机遇。乡村振兴离不开人的作用,让离开农村的走回去,让留在农村的留得住,为乡村建设贡献自身力量,让更多的人才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减少农村“失血”“贫血”现象,促进人才“止血”回流。新乡贤是乡村众多人才中一股重要“血液”,对乡村振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培育新乡贤对乡村振兴极其必要。
2.增加新乡贤“输血”量,补齐乡村人才短板
新乡贤是乡村发展的智慧锦囊,是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他们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对农村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但在现阶段,农村人才大量外流,新乡贤基本不留在农村,这对乡村振兴的更好推进起着阻碍作用。增加新乡贤“输血”量,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返乡助乡,驻守在农村的新乡贤是一股“血液”,返乡助乡的新乡贤又是一股“血液”,笔者将前者称为“原有血液”,将后者称为“新鲜血液”。“原有血液”对农村村情比较了解,有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乡村建设;“新鲜血液”是一股新增的“血液”,相对而言他们对家乡建设比较陌生,但乡愁却时刻萦绕着他们。增加新乡贤“输血”量,将“原有血液”挖掘出来,吸引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其中,二者相互作用促进乡村更好发展。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人才力量,增加其“输血”量,补齐乡村人才短板,对乡村振兴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前期工作质量管理。随着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一些项目前期工作的审批权可能由中央下放地方管理,这为水利勘测设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研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行业监管机制。积极推动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执业资格制度实施,继续开展行业信用等级评价,把好市场准入关。同时,继续开展水利前期工作成果质量评价,加强面上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的指导和培训,促进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质量提高。
三、培育新乡贤对策研究
1.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新乡贤返乡热情
一是利用媒体进行正面宣传。我们处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运用自媒体对新乡贤进行正面宣传,让更多的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返乡建设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建立乡村人才交流平台,将那些品德高尚、为家乡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通过媒体对他们的优秀事件进行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向其学习。二是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在宣传的基础上,对那些为家乡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新乡贤展开评选表彰活动,对他们给予一定的奖励。一方面,激发这部分人群继续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的热情;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本土人才向他们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乡村振兴不断“输血”,补齐乡村人才短板,促进乡村更好发展。
许多乡村本土人才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选择离乡进城,这些人才对家乡有一定的感情,对家乡建设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人才在家乡建设中存在较大缺位,许多人才不愿回乡发展。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乡土人才的乡情,激发新乡贤返乡热情,进而促进乡村更好发展。
2.提高待遇,吸引新乡贤返乡留乡助乡
农村许多人才外流、不愿留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乡村待遇不高,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都得不到保障。因此,要通过提高待遇让外流的人才流回来,让留在家乡的人才留得更安心、更放心。笔者主要从住房和工资两方面着手,促使新乡贤从乡愁到乡恋,最后达到乡建的目的。
6.4.3 细菌性软腐病:发病初期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
一是要提供住房优惠。住房问题是许多外出人才返乡最为担忧的一个问题,可以采取措施让这部分人回得安心。首先,是对有房人的优惠。对那些农村有老房的外出人才,可以向政府提出旧房翻新的申请,并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有房人的住房优惠政策,可以激发更多新乡贤返乡投身家乡建设。其次,是对无房人的优惠。对于那些常年在外、农村无房的新乡贤,可以为他们建立专门的住房,提供一定优惠政策。一方面,可以方便他们的交流;另一方面,给他们留乡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二是要提高工资待遇。工作问题是新乡贤不愿返乡的又一重要问题,提高他们的工资,可以激发更多人才返乡建设。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大小建立不同的工资标准,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再明确规划,让有能力的人才不断返乡,让能力不足的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乡村建设储备能量。
3.完善机制,增添乡村振兴人才新活力
现阶段,许多农村发展缺乏活力,空心化现象严重,乡村建设人才极度短缺,农村“失血”“贫血”现象严重,制约着乡村整体健康、快速发展。要通过完善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和参与机制,让新乡贤乡情更浓厚,更加了解家乡,积极主动投身家乡建设,使乡村振兴人才活力四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展开。
一是完善沟通机制。许多新乡贤长期在外,与家乡缺乏沟通且相互之间也缺乏沟通,这是造成他们不愿返乡的重要原因。因此,完善沟通机制对新乡贤返乡尤为重要。首先,要完善新乡贤与家乡间沟通机制。可以借助媒体将这部分群体与家乡联系起来,定期发送一些有关家乡的新闻,让这部分群体对家乡的感情逐渐升温。此外,还可以在节假日举办一些文体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回乡参加。通过这些活动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其次,要完善新乡贤间沟通机制。新乡贤主要分为两部分,驻留在农村的和外出发展的。通过媒体形式将这些群体有机联系起来,增加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增加他们彼此之间情感的同时,对家乡的乡情也更加浓厚,促进他们共同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二是完善激励机制。首先,采取物质激励方法。对那些乡村现存新乡贤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比如,金钱上的奖励、住房方面的优惠奖励、年末福利奖励等。通过物质激励,让更多的乡土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其次,采取精神激励方法。对那些为家乡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新乡贤进行表彰,颁发不同级别的荣誉证书,并以各种形式进行宣扬,比如,表彰栏、表彰大会、媒体宣传等。一方面,让这部分人群看到自身价值,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激发他们继续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的动力;另一方面,激发其他新乡贤向这部分优秀人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励志投身乡村建设。三是完善参与机制。新乡贤是乡村振兴十分重要的一股“血液”,要完善参与机制,让这股“血液”流入到乡村体内,真正发挥其参与作用。首先,建立平台,汇聚“血液”。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不同的平台,为退休优秀干部专门建立一个平台,比如,这部分人才经验比较丰富,对乡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为外出返乡优秀青年专门建立一个平台,这部分群体干劲比较足,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还可以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建立一个平台,这部分群体对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促进乡风文明的发展。通过建立不同的平台,推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各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其次,建立乡贤理事会和参事会。建立各种平台把不同人才汇聚起来,第二步就是要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可以建立乡贤理事会和参事会,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把这部分人才融入乡村建设中,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在各类人才的积极参与下,绘制一幅乡村振兴宏伟巨作。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5(4).
[2]黄爱教.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空间、阻碍因素及对策[J].理论月刊,2019(1):78-84.
[3]应小丽.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培育及其整合效应——以浙江省绍兴地区为例[J].探索,2019(2):118-125.
DOI: 10.16653/j.cnki.32-1034/f.2019.011.018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培育论文; 新乡贤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