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精心培育的智慧结晶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精心培育的智慧结晶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根基上精心培育的智慧结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人论文,毛泽东思想论文,根基论文,结晶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根基上,精心培育的智慧结晶。

一、毛泽东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思想成果。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不仅为后来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开辟了正确道路,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思想本身,就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认识的理论总结,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遵循。

这些基本遵循,择其要者,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规定的思想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作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他写出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认真学习,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而要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生吞活剥。毛泽东关于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做到实事求是的精辟论断,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大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在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出现“大跃进”严重失误之后,毛泽东痛定思过,坦诚地表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②他强调:“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的反映”。③还大声疾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④

实事求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⑤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敢于和善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现真理、发展真理,不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是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毛泽东亲手培育的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反复强调,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领导者要善于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使领导的认识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⑥领导者的头脑只是一个加工厂。“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⑦

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解决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任务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一致性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终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观点,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的立场,坚持人民的事业必胜的信念,坚持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中国革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搞起来的,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主要立足于本国和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还是服从别国、依靠外援的问题。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中国的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事情,要靠共产党办,靠人民办。”⑧“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⑨中国共产党依靠独立自主的精神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创建了新中国。在领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又反复告诫全党,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己找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前进道路,独立自主地搞建设。要信任和依靠本国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提倡首创精神。要“以苏为鉴”,对苏联经验不能盲信盲从,“不要迷信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要坚持两点论,好的经验当然要学习,不好的要引以为戒。“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⑩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是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利。

独立自主,从根本上解决了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学说同一切立足于本国、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的一致性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强调,我们在坚定不移地实现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12)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与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对待世界上任何大国、强国和富国,都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并成功地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绝非偶然。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13)“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4)我们需要大力提倡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15)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6)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障是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把它看作是中国革命的法宝之一。党的建设最为重要的是思想建党。“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7)思想建党,就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改造党员,确立党性原则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其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思想建党,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七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七大号召,全党都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党员和人民,使毛泽东思想变为实际的不可抗御的力量。整风学习,是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科学的理论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从根本上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同党的建设、人民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强调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不断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邓小平在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构架了一座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桥梁

回顾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过程,可以说,恢复、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在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集中地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重新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是邓小平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掀起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锐利武器。

“文化大革命”不仅搞乱了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搞乱了人们的思想。那时,一提起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指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这些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也从根本上背离了毛泽东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积极成果,背离了中共八大路线。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是从重新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恢复中共八大正确路线,重新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开始的。因此,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问题。(18)随后,邓小平等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严肃批评“两个凡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这次大讨论成为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现在讲拨乱反正,就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19)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的“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不分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就不可能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总之,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迎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过程中,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成为邓小平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成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

(二)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邓小平继往开来,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团结一致开创新局面的中心环节。

1979年11月至1981年6月,在邓小平的亲自主持下,中共中央集中全党的意志和智慧,用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邓小平在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期间,发表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邓小平指明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重大现实意义。他指出:“不把毛泽东思想,即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应该作为我们今后工作指南的东西,写到决议里去,我们过去和今后进行的革命、建设的分量,它的历史意义,都要削弱。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20)

邓小平把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心环节,将总结历史与开辟未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第二个历史决议在其第八部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中申明:“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21)在第二个历史决议提出的关于“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十条经验中,既坚持了中共八大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论断,又强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既坚持了“正处”学说中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状况的正确论断,又强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的改革思想;既坚持了中共八大以来关于治党治国治军和民族国防外交的正确方针,又强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等重要论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的现代化建设目标。(22)总之,它既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结果,又是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产物。而后来被称作邓小平理论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雏型,已经在这其中孕育而生了。

总结历史与开辟未来,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一次找到了交汇点。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3)由此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正是总结历史、开辟未来的结晶。正因为如此,薄一波把这一探索过程称作“始于毛,成于邓”。

(三)系统阐发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成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石。

一定要把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今后还要继续贯彻执行的内容,用比较概括的语言写出来,这是邓小平在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时十分明确地提出来的。(24)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为今后的探索和创新提供一个牢固的思想基础。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恢复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思想,以至还要发展毛泽东思想,在这些方面,他都提供了一个基础。要把这些思想充分地表达出来。”(25)

自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正式提出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作过两次郑重的概括。第一次是1945年5月中共七大上,由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里提出的。这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主持下进行的。这对于继往开来,在正确地继承和坚持毛泽东等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同样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做了怎样的概括呢?第一,决议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界定,把毛泽东思想同偏离毛泽东思想科学轨道的错误论点严格区别开来,把毛泽东思想同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保证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方向。第二,通过总结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概括提出“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按: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重要论断,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第三,通过阐发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基本遵循,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科学概括,更成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以上这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创立之日起就同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紧密联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是从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历史地位的系统阐发中,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启了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的伟大进程。历史证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是指导改革开放的思想财富。但是,真正做到把毛泽东的探索成果同毛泽东的晚年失误根本区别开来,并使毛泽东的探索成果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发扬光大的,正是邓小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根基上,由实事求是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悉心培育出来的思想之花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与逻辑的密切联系。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和发展,是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从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开始的,是从系统阐释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开始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恢复和发展毛泽东所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之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重申毛泽东关于走自己的建设道路、不要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思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既坚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正确论断,又记取超越发展阶段的严重教训,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从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实际状况出发,提出改革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继承毛泽东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思想成果,又记取毛泽东的晚年失误,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等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周恩来等关于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设想,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关于“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国际战略理论,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内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而努力。以上这些,既坚持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最本质的内容,又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实践将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和发展的新阶段。这种在总结历史、开辟未来中形成的,在恢复、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恢复、坚持的辩证关系,使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毛泽东思想构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由此奠定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发展开辟了正确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从毛泽东思想那里吸取了智慧和养料。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最基础、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等基本原理,提出了判断政党作用性质的标准,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述,是对上述论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深入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提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特别是工农兵服务,科学文化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是对上述论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基本原理,深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深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规律,亲手培育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2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述,是对上述论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不仅如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从总体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有关论断融会贯通,把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深刻总结党的全部历史以及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现代化建设“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28)以及经济建设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综合平衡”和从全局出发妥善处理各种比例关系的思想,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统筹兼顾”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正如中共十七大报告所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9)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史上前后接续、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高度统一的恢宏理论大厦,堪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观。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贯彻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两点论”,全面辩证地看问题,才能正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首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本质特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在反对“左”右倾思潮的过程中产生的,都有着共同的思想路线,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是在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努力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都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特别是认识论基础,这主要就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路线;就建设而言,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都有着共同的制度基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坚持共同的基本原则,即经济建设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政治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文化建设上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社会建设上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等。看不到这些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本质特征,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作是同毛泽东思想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就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看不到思想之间在发展中的吸收借鉴与交汇融合,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毫不相干,甚至以为互相矛盾,这实际上是在孤立地看问题。

其次,要充分认识两者的重大变化和不同特点。这些重大变化和不同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是由时代特征和历史条件的阶段性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使毛泽东思想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是时代特征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科学地回答了当代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开放战略、外交战略、国防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条件下的趋利避害、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是发展阶段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转折后,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作为新时期全部历史经验结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第三是理论认识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例如,关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的思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关于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思想,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思想,关于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关于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体现着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看不到时代主题和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已经使毛泽东思想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出现了新的质的飞跃,进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这实际上是在静止地看问题。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思想,又根据时代特征、人民实践和全党集体智慧创造性地发展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沿着毛泽东思想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充分吸收了毛泽东思想的宝贵理论财富(包括活的灵魂和各个组成部分等),同时又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人民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一次又一次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将从毛泽东思想中吸取的宝贵财富与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总结提炼的新鲜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将坚持与继承、创新与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指导作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说得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0)这是真理,也是客观事实。

注释: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23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43页。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62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34页。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02页。

(15)《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7)《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42页。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00页。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00页。

(2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9页。

(2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6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24)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92页。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97页。

(2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79页。

(27)《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

(28)转引自《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页。

(2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3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

标签:;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精心培育的智慧结晶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