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众行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影响和运用论文_张子凯

浅谈从众行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影响和运用论文_张子凯

——以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为视角

中国交建总承包经营分公司暨中交机电工程局 北京 100088

摘要:12?31上海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的发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其惊人的伤亡数字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国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这是一种社会群体性的从众行为在秩序失控情况下的突发事件,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这种从众行为也存在于企业职工的生产过程中,与上述不同的是企业中存在的从众行为形式不同、规模小、个体较分散。从众行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既有负面影响又有正面作用,企业可以通过利用从众行为的特点,制定措施正确引导职工的行为,减少负面影响,控制事故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从众行为;安全管理;安全心理学;影响;引导;运用

引言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伤亡者多为女性,学生居多。事件调查报告对事件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终将此次事件定性为公共安全责任事件。从安全心理学角度分析,此事件显然是由于人的从众行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在无组织、无目的性的情况下,由于外部因素或个体因素的扰动而突然发生的群体性伤亡事件。

在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最主要的因素,从众行为亦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一种,是生产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行为。因此研究企业职工从众行为的利与弊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采取合理的对策,将职工从众行为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有弊的一面进行控制,更加高效的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1 从众行为的概念

在心理学术语中,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2 从众行为的特点和表现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人们的从众行为有表面与内心两个层面,主要表现为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即从众行为可理解成有主动性的和被动性的两个特点。

2.1 从众行为的主动性

从众行为的主动性就是当决策者行动时,对整个事件或事情的情况不了解,即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也没有一个具体认识,也就没有了判断和鉴别能力,对于行动的方式的对与错及可能产生后果并没有认识,于是就根据别人教授的经验或模仿别人的动作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因此会出现主动性的从众行为。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主动性的从众行为,例如,一名新进厂的职工,在接受了简单的三级安全教育后,被安排跟随一名有经验的木工师傅学习工作技能,在教授过程中木工师傅的一举一动新职工都会认真的去看去学,对所学习到的经验没有甄别便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然而,木工师傅在使用木锯锯短料的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木棍辅助推送,而是直接手持短料进行推送,显然这是属于违章操作,但以老师傅的经验,他并没有意识到用手持方式锯短料会有危险,因为其他木工师傅也是同样这么做的,这种做法已成为习惯。所以,在教授新职工时也没有告知这样做的危险性,于是新职工在按照老师傅的做法锯短料时用手持推送,因为没有经验,再加上用力过猛,结果锯齿瞬间割断了他的左手食指,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惨剧。

2.2 从众行为的被动性

从众行为的被动性就是当决策者行动时,常常考虑他人的判断和行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完全理性的人也会参与其中并采取类似的行为。 如果脱离了大多数,会让人产生不安感和孤立感,尤其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这种心理效应会更加显著,因此会出现被动性的从众行为。企业生产过程中也有很多被动性从众行为的表现,例如,在建筑施工现场,当一名工人发现自己的一名工友没有带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但他也不戴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当一名工人发现防护栏杆的一个螺丝出现松动,但他没有去主动拧紧螺丝,身旁路过的另一名工人也同样发现了这个隐患,但因为看到前一名工人未去拧紧这个螺丝,所以他也同样没有主动去拧紧这个螺丝。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类似的这些例子非常普遍,甚至在大部分人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下意识的惯性思维,这就是从众行为的最直接的表现。

3 从众行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

3.1 影响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

如果个别企业的职工存在违反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企业的管理者未及时发现或者未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会被其他职工视为企业对此行为的默许,故而导致其他职工也跟随违反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威胁。反之职工违反安全管理制度,被管理者发现并及时制止并处罚,对其他职工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那么便会逐渐形成所有职工遵守安全管理制度的良好局面,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就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3.2 影响企业职工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

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的提高不仅仅依靠安全教育和宣传,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安全经验,熟悉所在岗位经常出现的安全隐患和安全操作规程。当有人为了提高安全效率或贪图一时省事而违规操作,并得到他人的认可时,其他职工效仿其操作的可能性就增大,因为每个人都想获得最大的利益和领导的认可。而且其违规操作在带来事故之前,会让他人认为该行为是正确的,并不会产生安全事故,这就使得职工整体的安全意识大大下降,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埋下隐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影响管理者辨识隐患和发现违章现象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问题的发现一是靠自身素质,二是靠管理过程中的大量信息,尤其是不同意见。当企业中绝大多数职工在没有遵循既有的安全操作规程的情况下,采取同一种错误的操作方式进行操作时,这种行为会渐渐固化管理者的思维,使之理所当然的认为这种错误的操作方式是正确的。由于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差异,使得这种违章现象不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制止。从众行为的存在,容易使大多数管理者人云亦云,表面上看起来大家对待每一个问题,意见都很统一,却使得本该暴露的问题迟迟不能被发现[1],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巨大隐患。

3.4 职工情绪性的从众行为影响安全生产

企业职工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因素,比如薪资、福利、出行、食宿、加班、岗位调动、休假等,在企业管理中这些因素的影响范围往往是整个职工群体,因此当有些因素有违于职工的要求时,职工的情绪会受到影响,职工会出现一些消极表现,比如怠工、精力不集中、反应迟缓、动作散漫、不听从指挥等。由于职工之间存在各种密切复杂的关系,职工与职工之间信息互相传播,相互影响,因此这种从众行为经常以班组、工段或车间为单位体现出来。这种因外部因素所导致的职工情绪性的从众行为,在不断持续发酵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生产事故或群体事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应当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反之,如果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时更多的考虑职工的切身利益,给职工多提供一些便利或奖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便能提高,职工会更加专注于工作,进而促进企业的安全管理。

4 从众行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4.1 企业管理者应做合格的带头人

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中起到一个表率和模范带头的作用,所有管理人员包括企业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车间领导、班组长、工段长,应当严于律己,多学习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知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以身作责,不做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职工,潜移默化中影响职工,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制止并纠正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违章行为。这样职工才可以以管理者为标杆,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不安全行为。

4.2 维护安全管理制度的权威性,抑制从众行为的弊端

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依据,是权威。很多情况下,由于管理者的一时麻痹松懈,放松了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以至于导致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趋于混乱,甚至发生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对所发现的违章现象立即制止,按照规定给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人给与警示教育或处罚。应做到防微杜渐,违章必纠,不让制度流于形式,不给任何威胁安全生产的人或行为以可乘之机,防止他人步其后尘,维护安全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从而抑制从众行为的弊端。

4.3 采用激励机制,发挥从众行为的优势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荣誉感和利益趋向性的,要激发和鼓励职工的上进心,提高职工的安全素养,必须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才能让职工全身心的做好本职工作,比如对及时发现隐患并消除隐患避免了事故发生的职工进行公开表扬和奖励;对某一既定时间段内未发生安全事故的班组评定“平安班组”荣誉称号等。这恰恰利用了从众行为主动性的特点。

如何正确选用激励方式,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正面表扬或奖励容易调动积极性。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惩罚、批评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应以教育说理为主,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要为被激励者排忧解难,改善不良的心理反映,诱导高尚的动机,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表扬、奖励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能鼓舞一大片人;惩处、通报一个单位或事故,能以儆效尤,教育一大片人。再则奖惩激励要及时,不要等问题积累成堆了或产生不良后果后才着手处理。[2]

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时更多的考虑职工的切身利益,再生产和生活中给职工多提供一些便利或奖励,例如合理制定薪资标准,奖励工作先进标兵,改善食宿和出行条件,提供合理的休假,少加班,减少岗位调动,开展职工集体户外活动等,这样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便能有很大提高,职工会更加专注于工作,进而促进企业的安全管理。

4.4 针对职工从众行为倾向性的差异,采用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人的性格、性别及文化素质的不同,其从众行为的倾向性也存在差异。一般地说,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自信心较强,性格沉稳者,不易从众。性别不同,一般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不同文化素质的人,一般文化素质较低者容易从众,文化素质较高者不易从众。

在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尽可能多方面的了解每一名员工,以便可以针对职工的性格、性别及文化素质的不同,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例如,对于性格较软弱、缺乏主见者,可以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给与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整个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这样他们能够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我判断力;对于女性,利用她们细心谨慎的优点,可以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她们相互监督和相互提醒的意识,这样可以提高整体的安全意识;对于文化素质较低者,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可以多采取通熟易懂的、实操性的、案例式的讲解方式,使他们更深刻的理解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正确的操作规程及应急处理方式,避免职工效仿他人及仅凭个人的经验进行操作。

5 结束语

总之,要认识从众行为在企业职工中存在的形式,了解其特点以及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方可运用一些方法或采取一些措施,充分发挥从众行为的优势,引导职工的从众行为往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发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从众行为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参考文献:

[1]余萍.从众心理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初探[J]. 法制与社会,2007.

[2]林金本,黄俊才.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J].安全与健康.2003.

论文作者:张子凯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  ;  ;  ;  ;  ;  ;  ;  

浅谈从众行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影响和运用论文_张子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