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与资本营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企业制度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各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科技革命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都在寻求改革之道,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近些年西方企业出现的:“企业重建工程(BPR)”、“企业结构调整”、 “兼并收购”大潮等等,都可以窥见其在企业发展战略及其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的极其错综复杂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企业的经济活动也越益融入国际分工、国际市场体系中,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世界各国强手如林的跨国企业,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不仅在规模上偏小,而且还背着沉重的制度、机制、战略管理等包袱。国有企业的改革,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路是必然的大趋势,而实行资本营运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
一、资本营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就是资本中心原理,即资本是企业运作的中心要素和首要原则——资本营运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生产力都表现为企业的资本生产力,企业经济的剩余索取权,说到底,就是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谁出资谁受益”,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核心的原则,也就是保卫资本权利和权力的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原则。
资本营运,简言之,就是把企业人财物、科技等一切生产力要素资本化,即对企业拥有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投资资本和债权资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法定资本和增值资本等等各种形态的资本,都作为可以营运的价值资本,通过优化配置与流动,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资本营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原则,也是现代企业经营战略和管理层次上的一种高层次运作,它是以企业的资本所有者或其授权代表者地位,从资本运营的角度,超脱企业日常一切生产经营,迅速、准确地对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和最重要高层管理层人员的抉择。
我国国有企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次质的飞跃,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从商品生产经营者向资本营运者过渡,应该说是第二次质的飞跃。处在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者地位,经营的是商品,关心的是商品流通;而处在企业资本营运者地位,营运的是资本,关注的是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资本营运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心原则,它作为一种企业制度安排,是约束企业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核心是企业法人财产权,输入资本增值的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财产权与资本所有权是分离的,也即资本营运者或称资本的人格化,与资本所有者是相分离的,企业法人财产权是由资本营运者运作,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就演变成为资本增值运动的人。这种企业资本营运者与资本所有者分离的企业制度安排,产权明晰,不仅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利职责范围,保护了国有财产,而且又利用法人财产权的运作,输入了资本增值机制,从而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可见,资本营运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本质要求。这是由于:
第一,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产权界限明晰,就在客观上使现代企业制度产生资本营运的内在扩张冲动。讲求资本运筹之道,扩大资本增值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资本生产力和资本回收率,就成为现代企业的内在机制和企业目标追求。
第二,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资本营运者的分离;由于出资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只享有资本的收益权,法人财产权交由资本营运者运作。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就是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这种权责分工的机制,在客观上就迫使资本营运者必须学会在资本营运层次上提高资本营运水平,发挥其聪明才智,不断提高资本营运效率。
第三,资本营运,实质也是“政资分开”。从而也使“政企分开”成为可能,因而,资本营运是实现政企分开的重要条件。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上述出资者即资本所有者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界限明晰,政府作为投资者,同样无直接参与经营法人财产的权利,政资是分开的。这样,就使“政企分开”具有了客观可能性。资本营运也成为实现政企分开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四,与以上相联系的是当今世界各国企业都在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竞争力,资本营运也是国际共同的发展趋势。发达的市场包括资本市场与强大国家(政府)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政府的职能应通过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和宏观经济管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理财环境等外部条件。这种既有内在动力又有外部环境的配合,表明我国国有企业走资本营运之道,不仅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而且也是适应当今世界现代企业提高国际资本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中资本营运问题,核心是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输入资本增值机制的理论分析,也可以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组织形式的股份制公司的实践得到说明。股份制公司这种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的实质是资本联合。股份制就是把资本金股份化,通过发行股票的办法实行资本联合经营,使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资本营运一体化的最好形式。股份制公司通过资本渗透,共同投资,相互持股,参股与控股,由单个资本向联合资本发展,实现由个别资本内部积累演变成联合资本的迅速集中,并带来相应的资本生产力和资本收益率的提高。股份制公司能在短期内把分散的个别资本结合为一个巨大的股份资本,从而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使规模经济产生相应的规模效益。股份制公司的成立使“生产规模惊人的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1〕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一种企业制度安排,也是一种具有资本扩张内在冲动的自我发展机制的制度。资本营运的内涵:一靠企业个别资本的内部积累,也即用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利润并把利润转化为资本,增加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个别资本的内部积累;二靠资本的横向集中和资本的社会化控制,即资本集中,“集中补充了积累的作用,使工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资本迅速横向集中和资本的社会化控制,由分散的个别资本迅速集中成为联合的社会化资本的控制,也就是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发挥资本联合的优势,扩大生产能力,或促进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而“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2〕。而联合资本整体又大于分散的个别资本之和,能取得规模经济的生产力,完成个别资本无法完成的新事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3〕
应该指出,马克思揭示的西方企业资本营运两个层面的内涵,对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资本营运战略是同样适用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方企业的“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进行企业兼并,都是同竞争的孪生兄弟。企业兼并,是企业之间按照优胜劣汰原则,实行产权有偿转让,性质也是集中。可见,从靠单个资本的内部积累发展演变为靠资本的横向联合和对资本的社会化控制的资本集中,既反映企业适应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资本营运的不同方法,同时也表明单个资本的内部积累方法与资本集中方法又是互为补充,并行不悖,是两者的有机融合,而不是非此即彼。这就是当今世界各国企业资本营运内涵及其发展趋势的逻辑必然。
二、资本营运三原则——流动性、增值性、风险性
资本营运有其自身运动规律,即流动性、增值性和风险性三大原则。
第一,资本营运的流动性。
资本营运的生命在于运动——流动性。资本闲置不用,是一堆“死钱”,而且还有“损耗”,既不能保值,更不能增值。资本是有时间价值的,一定量的资本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今天的一定量资本比未来的同量资本具有更高的价值。但是,资本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资本的生命必须在不断流动中同活劳动相结合,生产才能不间断进行,从而也才能产生多于它的价值的增值额。资本的时间价值的实质,就在于它是资本流动即周转使用后的增值额。人类改造自然的扩大再生产活动周而复始地不停地进行下去,代表财富价值的资本价值量也就连续不断地产生时间上的增量。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断增强,都需要对扩大再生产和财富增加作定量计算与分析,都运用资本时间价值增量作为宏观微观的预测决策的基本数据。因此,资本的时间价值,实际上就是资本流动运用的结果。
流动性标志着资本营运的原则。这一特征是同传统的生产经营型企业战略有实质性区别之一。传统企业只是上级主管部门的附属物,所有的资本决策均由上级规定,资本筹措来源方式渠道,先是靠财政无偿拨款,后是专靠银行借款。企业没有自主理财权,往往“钱到工厂就变死”,但不允许资本的流动和重组,而且常把资产流动视为资产流失,更谈不上企业资本的投资决策权。而资本营运战略,按照资本流动性特征,奉行的是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增值,把企业供产销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和动态的流动循环过程,把企业的人财物等一切生产要素资本化。企业资产作为一个整体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列地分布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把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作为可以流动的社会经济资源,以资产的价值形态——资本实行动态整合的营运。资本流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资本兼并,如收购或承担债务式兼并劣势企业,发展新产业群;资本改组,如通过分离无效资产,吸纳优质资本,进行股份制改组;资本收购或转让,如在证券市场上收购股权等;资本控股,如以部分资本购买有发展潜力企业的股权,形成控投子企业群;资本联合,如以有效资本吸收外资,实行合资经营;资本租赁,如“借鸡下蛋”,实行融资租赁流动等等。
第二,资本营运的增值性原则。
“钱能生钱”,资本可以产生多于它的价值的增值,这是资本营运的本质决定的,标志着资本的内在特征。企业的资本运动,是资本参与企业再生产并不断变换其形态,参与产品价值的形成运动,在这运动中使劳动者的活劳动与生产资料物化劳动相结合,资本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实现资本的增值。
资本增值性特征,也是同传统的生产经营型企业战略有实质性区别之一。传统的战略,经营的是商品,关心的是供产销的物资流。原材料供应有保证,产品制成后把产品销售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就算完成了。而资本营运战略则不同,它把企业的循环看成是资本从采购——生产——销售——债权的环状运行的资本增值流。这里,一、资本的环状运行,只有在产品销售收回了债权(应收帐款),产品的价值和增值都实现了,才算完成了一次资本循环,债权未收回,尽管产品已销给用户,也不能算销售收入实现;二、如果产品销售不出去,则是企业产成品资金的积压,企业资本循环受阻;三、如果企业不是用自有资本,而是用借入资本购买材料,则这实际上同时也是企业债务的增加,要待生产阶段制成产品,并只有在产品销售出去收回债权后,才算完成一次资本循环。传统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代理关系的权责是不同的。区别在于传统企业按《企业法》要求,受国家委托管理国有资产,属经营性委托。国家拥有财产所有权,企业按委托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和保值。而现代企业制度按《公司法》规定,出资者拥有股权,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公司受出资者委托经营出资的法人资本,按照提高出资者投资权益率进行委托经营,即不仅要求对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保值,而且还有资本增值的责任。现代企业关心的是全部资本的获利能力,出资者的投入资本的收益水平,保护资本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资本营运的风险性原则。
现代企业的资本营运具有风险性特征。风险是指企业营运中主观预期与客观实际结果的距离。资本经营的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在资本营运活动的未来结果有“不确定性”的可能存在,就有风险存在。一般说来,所有资本都具有增值(收益)和风险的两重性。风险和收益具有替换效应,任何一个资本营运活动,如开发一项投资项目,都总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 低收益即所谓“风险——收益交换律”。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美国财务学家马科维茨提出的资产选择理论认为,所有资产都具有收益和风险的两重性,每个企业都想追求最大收益,而减少不确定的未来所带来的风险,因此,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均趋于把自己的资本分散出并吸收其他资本参股,营造一种分散和混合的资本结构,从而增强资本的抗风险能力。“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只篮子里”的资本分散战略,也是这一原理的逻辑所在。
资本的风险性同传统的生产经营型战略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传统企业委托管理的国有资产,只有有限的经营权而并不拥有法人财产权。它对国有资产是一种实物管理型的委托,只有按照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保值性的要求进行管理,即不享受委托管理的国有资产收益的权利,当然也就无须承担经营国有资产风险的责任。传统企业的经营者被委托管理的国有资产,实行的是一种实物型、封闭型管理,即无自主理财权,又无资金调度权,更无资本运营权,他对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切度极低,因而也谈不上对企业的资本营运。
资本营运流动性、增值性和风险性三原则,是资本运动内在规律性体现。任何资本营运的选择,都总是在流动、收益获利和风险三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里,资本营运三原则中,增值性是目标,风险性是代价,而流动性则是条件。资本营运的高手,就在于善于运用和掌握资本营运的内在规律,把握时机,在增值、风险、流动三个层面找出一个满意的结合点。
三、资本结构决策分析
从上述资产营运三原则看,资本的生命在于流动,实现资本营运的快速流动是减少资本营运风险和扩大资本增值的必要条件。同时,资本营运的质量优劣则最终表现在资本增值的状况。全面动态地表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成果,则每时每刻又直观地表现在资本的分布、构成及其循环周转速度上。这就是说,正确安排和设计一个企业的财务结构,尤其是资本结构,实际上就把握了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及其体质状况,同时也可以说就抓住了微观企业资本营运之道的关键。
企业经营的各项资产即资本,资本的运筹一般就含有如何筹资,各种筹资方式如举债、发行股票等股权筹资,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等举债筹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筹资,商业信用筹资以及吸收外资筹资等方式的比较选择;资本的运用即投资的分布与构成,如投放到库存物资等流动资本,投入到厂房、设备等有形固定资本,证券投资或为获得专利权、土地使用权、专用技术、商誉等无形资本等分布与构成状况。现代企业运用哪些方式筹集所需资本,各种不同方式筹集的资本占企业资本来源的比重,各种方式筹集的资金之间的比例,各种方式筹集资本的筹资成本,以至企业的总资本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属企业的资本营运问题,也可概括为资本结构决策问题。
资本结构问题,是本世纪50年代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学领域中就开始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有它特定的科学内涵。它研究的重点在资本结构中长期负债资本与所有者权益资本比例变化时对企业总资本价值的影响效应方面。如以大卫·杜兰特为代表提出的“净收益法”、“净经营权益法”与“传统法”等理论,近些年以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命名的MM理论(莫氏、米氏两教授,都曾是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三位著名财务学家),为资本结论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
资本结构与财务结构不同,后者实际上表明企业全部资产的对应项目,即相当于国际会计公式或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表贷方的全部项目包括:1.所有者权益。它是指出资者(如股东)对企业净资产的权利,即企业全部资产减全部负债后的净资产属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法定资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2.流动负债。它是指将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股利以及其它暂收款及预提费用。3.长期负债。它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引进设备款以及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可见,一个企业的财务结构具体地表明了企业财务运作的两大方面:一方面,企业的资金是如何筹措的。另一方面则表明:一、有哪些和多少资金是股权筹资属所有者权益,包括投资者出资投入企业的法定资本金,这在企业存续期间是不允许抽回的;二、有哪些和多少资金是企业在经营中积累的资本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三、有哪些和多少资金是借入资金,并将根据企业借款的期限,按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分别管理和核算;四、所有者权益、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构成之间的比例关系状况。因此,一个企业的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体质状况的基本标志。稳固的、健康的财务结构是企业生产经营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应该指出,资本营运层次是资本结构,而不是财务结构。尽管资本结构只是财务结构中的一个部分,但它却是企业资本营运中的关键内容。资本结构,简言之,是指一个企业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关系,即除了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长期负债项目的构成和比例。它表明一个企业的长期性的筹资项目,可以长期地稳定在使用的各种资本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状况。这种比例关系是通过长期负债额占所有者权益额之比,即财务学一般称之谓“负债率”也称“财务杠杆率”体现出来的。资本结构中不同的筹资方式有不同的筹资成本,都会对企业的总体资本价值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正确地安排设计企业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是由于:资本结构所筹集的资本,是一种可以长期地稳固地使用的资本,即既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简单再生产的基础资本,从而实现现有生产力和资本内部积累的支持和保障,而且通过资本横向联合,资本的流动、组合,是进行企业扩大再生产,走联合协作之路,更是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以至产业结构,变单一产业、单一产品为多产业、多品种,实施多支柱产业,实现企业固定资产更新和扩张的需要。它是一个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全局和企业发展后劲的大问题,因而这就是搞好一个企业资本结构决策要义之所在。
当前,为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为完善资本结构决策,有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重视和研究探讨的。
首先,完善资本结构决策,必须重视企业应拥有适量的资本金问题。这是由于:1.资本金按《公司法》规定,是出资者拥有股权,企业法人拥有财产权,受出资者委托经营的法定资本。它是企业资本营运的基础资本或本钱。将本求利,不做“无本”企业,都要求企业拥有适量的资本金。资本金作为企业所有者权益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企业资本内部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基础。2.资本金是明确企业投资主体质(归谁)和量(多少)的基本标志。“谁投资谁收益”,谁投注资本金,谁就是投资主体。出资者的投入资本无需偿还,企业拥有适量的资本金,就可供企业长期周期使用,而出资者也是凭借这部分投入的资本金,成为拥有企业经营决策权和收益权质和量的依据。3.资本金是吸收外部借入资金的分母。企业能否吸收借入资本以及吸收多少借入资本,同企业自身拥有适量的资本金是呈正比方向运动的。因而,企业资本金是否适量,是决定外部借入资金包括引吸外资的最重要根据。
结合我国当前国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应十分重视国企的适量资本金问题。原则上说,应该在对国企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核定和增加企业资本金。资本金不足是国企的普通现象,但应坚持资本金作为企业的自有资本以自补为主,国家在信贷、税收等政策上给予鼓励的原则。靠政府财政或银行都是无法和力不胜任的。坚持国企资本金自补为主,可以采取多种筹资形式,如吸引外资筹资,把周围经营不善企业,折价评估入股的吸股筹资,把要求联合合作的企业联营筹资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等走资本横向联合,资本集中之路,调动企业资本营运者的积极性,实现资本按市场要求流动,进行资本的优化配置和重组。
其次,完善资本结构决策的要义,是负债经营要适度。资本结构理论表明:(一)资本应该有负债。这是由于:1.负债筹资有财务杠杆作用。用负债比率即财务杠杆率作自变量,而用资金成本和企业总体价值为变量(如系上市股份公司就还应加上股票市价),是考察资本结构变化对企业财务影响,选择最佳资本结构的依据。因为,一般说来,负债比率愈大,负债筹资的财务杠杆作用愈大,就愈使企业的总体价值增大。2.负债筹资有节税作用,负债筹资的特点之一是定期定额支付固定利息,而负债利息是作财务费用处理,在计算应纳税收益额时已被扣除,故可减少所得税纳税额。其节税作用十分明显。3.负债筹资使资金成本降低。由于负债筹资利率比其他短期筹资方式利率为低,故负债比率愈大,其资金加权平均成本愈低,就愈符合最佳资本结构标准。当然,资本结构理论又告诉我们,负债比率也有问题的另一面。(二)资本结构中负债比率应有个限度,换句话说,就是负债经营要适度。运用负债筹资经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有效性是无疑的。因此,西方企业资本结构中都保持相当比例的负债。但是,负债比率决不能高达100%或接近100%。特别在我国国企资本金等所有者权益这个分母比重不高或很低的情况下,过度的负债比率更值得慎重。这是由于:1.各国法律都不允许这样做,而且事实上负债比率也不是越高越好,要有一个限度。2.一个企业负债比率的高低,总是同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伴生的。企业的总风险是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函数。如果企业的总风险定在某一度量范围内,负债比率增加,财务风险加大,经营风险就要减少;反之,经营风险减少,财务风险必然加大。因此,资本结构中负债比率是否适度,还必须视经营风险大小而定。3.随着负债比率增加,借款越来越困难,借入资本的成本也会随之上升,超过一定限度其资金成本反而会使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上升。4.资本营运者高层领导的稳健意识,一般不愿冒更大的财务风险为企业总体价值提高去增大负债比率。因为企业高层领导人都怕自己在企业的既得位置和利益会因企业财务风险增大引起失误而受到损害。他们的稳健意识会使负债比率有一个能被接受的限度,因而也必须适度。5.企业从资本市场和其它有关部门的反馈信息也可看出负债比率必须适度,如一个企业的负债比率再增大,资本市场上银行贷款等条件限制性更苛刻,等等。
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原则上说企业的负债经营作为资本结构决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个企业运作财务杠杆作用的自主理财行为,受其自身机制和运动规律支配。但我国改革后,对国企在传统的统收统支制下,财政资金供应有四个渠道,即新建的国企拨给基本建设资金、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拨款、企业生产需要流动资金定额部分增加增拨流动资金、超定额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都作了调整。对新建企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不拨款,由建行贷款,叫“拨改贷”。原来对企业改造措施费用,大部分改按《企业财务通则》对固定资产折旧实行折旧弹性区间,缩短折旧年限,使企业增加一块技改资金来源,同时,允许企业技术开发费在成本费用中据实列支,不受比例限制等政策执行。企业需要的流动资金不分定额和超定额统一由银行实行全额信贷管理。国企在这种资金供应体制下,不搞负债经营,实际上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不仅是流动资金的短期负债率,而且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也居高不下,因此目前全国国有企业的总资产负债率高达74%是不足为怪的。但返回到原来的财政拨款老路也是行不通的。仅按财政部张佑才副部长引用的几个数字:1.国有工业企业每年净增加固定资产达1000亿元,如按30%配套自给资金安排,每年需要300亿元;2.如果再考虑补充生产经营资金, 需要的钱会更多;3.我国国有单位每年增加固定资产2000多亿元,如果要求50%自有资本,就要1000多亿元;4.每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总投资7000—8000亿元,按50%的自有资本,这3000—4000亿元资金从哪儿来。〔4〕出路也只有走现代企业制度的资本营运之道,走启动存量资本,一靠内部资本积累,二靠资本横向集中和资本的社会化控制,优化资本结构配置,扩大增量,走通过增量、启动存量之路。今天的增量资本,即可变为明天的存量资本,存量资本搞活了,包括对闲置资本,未被开发和利用无形资本等等统统发掘利用起来,把各种形态的资本真正流动起来,整合成一个新的资本生产力,就能既实现资本的保值,又能实现资本的迅速增值。
再次,完善结构决策,其目标最终应集中体现在资本营运质量即资本增值的快速增长上。任何一个企业,不论是何种产业、何个行业,在其具体的各具特色的生产技术经营活动的背后,都离不开资本的参与、渗透和运作。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是可供企业长期地稳定地使用的资本,是企业生产技术经营和企业发展后劲的一个强大支撑力量。长期负债资本的数量及其构成,长期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的匹配比例及其有效营运,包括资本成本代价,资本投资的回报率,等等,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创名牌,营造专利权、商誉等无形资本,以至企业产业的主辅产业选择,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渗透着资本营运的轨迹。当今世界各国任何一家现代公司,没有一家只靠自有资本来经营的,都是搞负债经营运作。因而无论哪一个企业,其生产技术经营业绩的大小,实质上也都是资本营运质量的优劣,而集中体现在资本结构决策目标即资本增值快速增长上。资本是有时间价值的,占有资本也有成本代价,资本闲置不用或不能有效营运,实质上都是现存生产力要素的呆滞,是堆“死钱”,既不能保值,更不能增值。完善资本结构决策,这就是要求企业在资本营运过程的一招一式,都应自始至终抓住资本的快速增长为目标。资本营运过程中进退、取舍,都应从资本成本和回报效益的比较中,从风险和收益两重地寻求平衡点——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
最后,西方的资本结论理论虽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它却凝结着一批财务学家对资本结构内在本质、机制和运作规律认识的理论成果。创建MM理论的米勒教授最近说:“资本在中国是非常昂贵的!为什么呢?资本的真实成本应该高达20%”。谈到资本结构时说:“一定的财务杠杆是需要的……但不论在哪里,做得太过份的话,好事也会变坏事。”〔5〕我国国有企业的现实急需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资本营运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这就从人才层面提出了一个急需造就一批懂得资本营运的企业家队伍问题。有的同志说得好:企业家“资本营运的智慧决定性地影响着企业的各项决策,或像放大器一样使企业利润倍增,或如人失足一样顷刻使企业落入亏损的深渊”。资本营运是企业的“第二次飞跃”,所有这些,表明当务之急是肩负着我国国有资产增值重任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努力学习国内外资本营运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结合我国国企改革的实践,在广阔的资本营运新园地中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发新的资本生产力。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93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23页、第424页、第688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688页。
〔4〕1995年4月17日,在全国财政工交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中国计划出版社第19页, 第16页。
标签:资本金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负债比率论文; 筹资风险论文; 负债融资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风险价值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营运资产论文; 经营资产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