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对策论文,竞争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南京经济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基础分析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以来的辛勤建设,南京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国内影响扩大。特别是“八五”期间,南京经济发展迅速,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4.7%,高出“七五”时期近6个百分点。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576.5亿元(当年价),人均GDP达11000元,这表明南京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期阶段。在1992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评比中,南京仅次于3个直辖市和广州市,居第5位,并被列入“中国城市投资环境40优”之一。1995年南京还被外商列为国际最适宜投资城市的前20名。这些说明南京的社会经济实力已得到国内外的承认,国际国内形象正不断改进,对外商的吸引力正日益增加。可以认为,南京已经形成了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实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现实基础。我们试作一具体分析。
1、南京的三次产业高速合理地发展,并形成了较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群。
首先,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协调。1990年至1995年间,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9.6∶54.4∶36调整为7.6∶52.1∶40.3,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的特征,这与南京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相吻合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较早地认识到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在“八五”期间适时提出按“三、二、一”的顺序调整产业结构的方针,从而使第三产业摆脱了长期滞后的局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南京也因此成为江苏第一个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0%的城市。
其次,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得到优化,这在第二产业内部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过去的几年中,南京注重发挥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电、汽、化、特”的产业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发展重点产品,出现了一批较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成为全市工业产量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技术上水平的“领头羊”。目前,仅“电、汽、化”三个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50%以上。电子电器、汽车摩托车、石化及精细化工、建筑及建材业等不仅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而且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具有显赫地位。如电子、石化工业的生产规模居全国城市第二位,汽车工业居全国第四位。这确保了南京作为华东乃至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地位。
值得提出的是,南京的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人才优势突出,一些重点企业的现代化程度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且已达到了90年代国际水平,具备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一定实力,近年来落户南京的一批中外合资项目,也大都具有起点高、规模大、技术新、效益好的特点。1995年,在按税利总额排名的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南京的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中山集团、熊猫电子集团、金城集团、南京钢铁厂、南化集团、华飞彩显、南京汽车制造厂及南京卷烟厂榜上有名。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熊猫电子集团等还被评为“中国的脊梁”国有企业500强。这些重点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如轻型汽车(年产9万辆,居全国第6,其中跃进、依维柯较具有竞争力),摩托车(年产60万辆,居全国第3),电视机(年产265万台,其中熊猫彩电产量名列全国第3),乙烯产品(年产27万吨,全国第2),微型计算机(年产8000多部,其中同创集团与联想、四通并列全国3强),等等。在国际国内竞争已日益表现为行业内特定产品竞争的情况下,南京的这些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基础。
在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南京的第三产业结构也逐步向高层次迈进。传统的商品流通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得到较大发展,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等新兴行业突飞猛进,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当今的世界贸易中,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商品贸易的发展速度,体现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文明因素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的增强。南京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提高其内部层次是适应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需要的重要举措。此外,南京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有很大改善,城郊经济、“三高”农业发展势头喜人。
2、南京经济的外向度和城市开放度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过去的5年中,南京市的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发展。199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0.66亿美元,为1990年的5.79倍。其中出口8.08亿美元,为1990年的5.18倍。“八五”期间全市进出口贸易年递增38.97%,高出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22多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所增强。1995年,南京市外贸依存度为15.4%,出口依存度为11.7%(以1美元=8.33人民币折算)。在外贸数量增长的同时,外资的经营主体结构、出口商品结构以及出口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南京市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由1990年的9家增加到55家,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外贸公司为主体,三资企业、自营企业、县级外贸公司共同经营外贸的新格局。“八五”期间,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1990年的80.11%提高到1995年的94.64%,出口市场由1990年的63个增加到1995年的117个。南京与国外的经济联系不断得到加强。
在利用外资方面,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南京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八五”期间,南京市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80家,合同外资43.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51亿美元,年均递增46.7%。“八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同期全市固定资产完成额640.7亿元的15.8%(以1美元=8.33人民币折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来源趋于多元化。来宁投资的国家或地区从“七五”的15个增加到“八五”的56个。投资领域也不断扩大,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兴办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近两年南京市利用外资进一步向宽领域、多层次方向发展,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正成为外资关注的热点。南京市为吸引外资,在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还积极改善投资软环境,至今已先后出台了50多项鼓励外商投资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并简化程序,加强服务。这一切都有利于增强南京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有助于南京经济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并逐步向经济国际化迈进。
3、从口岸功能看,南京港地处江苏省会及铁路、公路运输主干线与长江主通道交汇处,承担着鲁宁输油管线、海上进口原油和津浦铁路、海上进口煤炭及长江沿线外贸进出口物资的中转运输任务。作为南京市的门户和全国内河第一大港,南京港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外贸和旅客运输业为主、公用码头和货主码头并重、功能比较齐全的大型综合性港口,直接为南京市、江苏省及沿江部分省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服务。为沿江大型企业生产所需能源、原材料及产品运输服务,为南京市发展沿江工业和外向型经济服务,为发展国内外旅游服务。空中运输方面,南京有29条空中航线通达国内各地及香港。现代化的南京禄口机场亦将于1997年6月建成通航。发达的立体交通体系为南京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以上几个方面是南京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现实基础,也是南京制定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客观依据。除此以外,南京全面参与国际竞争还有以下有利因素。
第一,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八五”期间,南京投资4000多亿元用于扩建港口、改造机场、发展邮电、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电、气供给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大为增强。据统计,目前南京发电装机容量达156.7万千瓦,日供电量超过2000万千瓦时,日生产自来水能力达172万吨,城市居民用户“两气”气化率达90%,邮电通讯可达世界各地。市交换机总容量达100万门。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数据业务用户在全国省会城市居于前列。另外,正在和即将兴建的快速道路系统、长江二桥等一批重点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
第二,南京有利的区位优势。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既有沿江开放之机遇,又得到华东地区区域经济发达的有力支撑,沪宁高速公路的建成,与上海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南京可更多地接受上海这一“龙头”的辐射,加强与上海及沪宁线沿线城市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另一方面,南京又是苏皖赣三省18地市构成的南京区域经济的“发展极”,本着联合互补的原则,南京又担负着向该区域其他地区辐射的重任,并得到后者的配合和支持。自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成立以后,长江流域的经济演变成“一线四片”的格局。南京同上海、武汉和重庆共同成为长江流域经济的四大支点。这给南京经济的振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在南京经济区域内,南京企业参与联合的项目到1994年底有678项,牵头的企业集团有15个,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经济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还使南京日益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被众多商家视为必争之地。各类市场相当发达,商贸活动空前活跃。特殊的优势还吸引了外商的注意力,近年来外商纷纷抢滩南京,将之视为开拓江苏及周边市场的桥头堡。这无疑有利于南京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三,雄厚的科技实力。南京是我国科研、文教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地之一。市内有高校48所,其中有国内一流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600多家,代表国家一流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实验室与研究中心100多家。各类科技人员30多万人,两院院士50多人,科技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雄厚的科技实力成为南京参与国际经济的强大后盾。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我们分析的只是南京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优势和条件,有些还只是潜在的优势。要使之变为国际经济竞争优势,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二、南京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制约因素
我们在看到南京参与国际竞争优势的有利条件时,更应注意到制约南京经济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不利因素,这样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最终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取得应有的位置。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南京的产业和产品优势逐渐下降。南京的“电气化特”几乎也是周边各发达地区所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其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且不论南京与国际同行业的差距,仅就国内同行业作比较,竞争优势也在受到挑战。国内许多同行业的企业有不少都是合资企业,直接从国外得到资金和较先进的技术,而南京的企业部省属大中型企业居多,其资产负债比率高,又较少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发展潜力受到严重影响。以汽车工业为例,上海“八五”初期的1990年产值只有27亿元,桑塔纳轿车的产量只有1.85万辆,而“八五”期间,大众公司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上海市府及企业自身的努力下,共投入20多亿元的二期工程建设资金,边建设、边生产,滚动投入、滚动开发,使桑塔纳轿车1995年的产量达16.01万辆,“八五”期间年均递增53.97%。上海市也为桑塔纳轿车配套投入了70亿元,使配套企业发展到200多家,这确保了上海在全国轿车行业中的老大地位,汽车产业真正成为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反观南京,南京汽车制造厂的资产负债比率达80%,技改投入严重不足,跃进汽车十几年一贯制,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依维柯汽车虽受到用户的欢迎,但生产规模小,这不仅不能形成成本优势,而且不易形成行业门槛,一旦国内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投入,其优势有可能很快丧失。
南京的优势产品的前景同样不能令人乐观。在过去十多年中,南京生产出了一批享誉全国的优势名牌产品,如熊猫彩电、加佳洗衣粉、伯乐电器等等。但近几年来,因为外资进入的竞争,再加上企业自身忽视后备技术的研究、后续产品的开发,南京的许多优势产品已经辉煌不再,有的甚至昙花一现,如蝙蝠电器曾是南京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但近年来因为缺乏新品,加之市场开拓不够,影响日微。家用电器是南京确立的支柱产业,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产品,哪有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本钱”?全面实施名牌战略已是南京的当务之急。
2、南京的支柱产业还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即支柱产业内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部省属企业,它们与南京地方工业产业联系度普遍比较小,支柱产业难以起到带动南京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这不仅制约了南京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些企业也难以得到地方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从而影响双方的发展。1995年我们在南汽进行调查时,该厂就承认他们与南京乃至江苏部门间联系较小,众多协作厂家分布在浙江、江西等地。“八五”期间南京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市属工业严重滞后,其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50%跌至27%左右,且经济效益呈下滑的趋势。可见支柱产业并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用。
3、南京的传统产业亟待改造。纺织等传统产业是南京目前的主导产业之一,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不就意味着要放弃传统产业,否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改造传统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创造出传统产业中的优势产品,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意大利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成功改造就是最好的例证;二是可以减少产业结构转换的成本,充分发挥现有的生产能力。南京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南京毛麻集团目前的生产设备多为六、七十年代设备,呢绒面料仍为60支纱粗纺,市价每米40—50元,而苏南和上海一些厂家已达100—129支精纺呢绒,价格每米200元左右。1995年毛麻集团技术改造分文未投,产品滞销,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盘活传统产业内企业资产、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已是刻不容缓。
4、南京经济的外向度和开放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已日益融合到国际经济中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经联成一片。只有大步走向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经济外向度,才能不断找到发展的机会。同时只有不断提高开放程度,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地区经济的竞争实力。据测算,1995年南京经济的经济依存度才为11.7%,大大低于1995年广州41.5%和1994年上海的51.5%的水平,甚至低于1994年江苏的19.9%。这与南京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地方极不相称,它说明南京的区位、交通、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经济开放度方面,南京与同类城市的差距也很明显。近年来,南京市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95年底,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119家,实际利用外资13.44亿美元,有30多家跨国公司来宁投资。但总的来看,中小资本居多,且1/4左右为台商投资,不仅规模小,而且技术含量不高。截止1995年底,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仅为广州市1995年一年实际利用外资22.53亿美元的59.65%,可见差距之大。可能有人认为,广州地处开放前沿,与南京条件不一样。但据《国际商报》报导,山东烟台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也已超过24亿美元。这就不能不从主观上找原因了。实际上,在经济开放的今天,各地的经济竞争已是开放度的竞争。开放的差距表现在产品竞争上,就是一个地区开放度越高,产品竞争力越强。一个地区的产品在本地市场上有竞争力,才可能有全国竞争力;而只有在本地上站住脚跟的产品,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应该说,南京在这方面尚需努力。
5、南京的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老城市的南京,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欠帐很多。近年来南京市花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而言,仍然显得滞后。例如这几年南京在道路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成绩骄人,但人均道路面积仍然偏低。另外,作为江滨城市、内河大港,南京的沿江建设与开发长期被忽视,以致沿江许多深水岸线得不到应有的利用,大大制约了港口的货物吞吐能力,影响了江滨城市形象。基础设施的滞后还影响了江北的开发和南京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速度。
6、南京的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这固然与南京制造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关键还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总量不足。“八五”期间,南京的第三产业虽然取得了飞跃发展,产值比重亦突破了40%,但相对于南京原来在国内同类城市的领先水平而言,发展还是落后了。特别是第三产业内部,尽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旅游等新兴服务产业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是商品流通等传统行业担当主角,第三产业的层次水平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南京服务贸易出口主要局限于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八五”期间营业额只有1.89亿美元,规模很小。国际技术贸易发展水平也不高。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服务贸易终究要对外开放。因此,提高服务性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已是当务之急。
三、南京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对策探讨
目前,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之一就是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已逐步向经济国际化阶段转变。所谓经济国际化实质是市场自由化和国际化,其主要特征,一是市场高度开放,本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即没有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分,而只有世界市场的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实际上合二为一;二是产业的全面开放,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向世界开放,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关税、配额等保护贸易措施降至必要的低水平,本国产业依靠竞争来获得发展、提升的动力;三是投资领域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可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投资,外资享受国民待遇,同时本国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渐趋平衡。可见,经济国际化实际上就是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高度融合。南京作为国内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化方向迈进,面对即将到来的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应有应对之策。针对南京经济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思路,以供探讨。
第一,明确南京城市的功能定位。
按照南京的城市规划,要把南京建成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省会城市,产业发展实现“三、二、一”的结构。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按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较现实的选择还是以大力发展工业为主,坚持工贸结合。这是因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渐进的客观过程,它必须首先以发达的第二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的发达不仅指第二产业的产值在社会总值中的比重较高,而且要求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只有这样,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基础。目前南京虽然支柱产业的产值比重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60%,但其优势地位还未得到最终确立,行业内许多企业生产还比较困难,因此南京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工业方面,切忌追求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当然,大力发展工业并不否认第三产业相对超前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基础设施和服务性产业的充分发展是城市经济的前提和保障。
第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支柱产业的规模化、传统产业的高度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对于已经确定的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石化及精细化工、建筑与建材、商品流通、金融保险、交通邮电、旅游和房地产等十大支柱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产业,南京市各类企业应该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打破部门和行业的限制,使有限的资金向支柱产业倾斜,保证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集中化战略的实现。为此,南京市不仅应该集中技改资金投向市属相对优势的支柱产业,而且要从战略眼光出发,积极为部省属企业配套服务,把优势产业的“蛋糕”做大,使地方获得外部经济的好处。应积极推行规模经济战略,鼓励市属企业尤其是效益好的企业加入以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企业集团,迅速扩大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加和巩固市场占有率,抬高产业进入门槛,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要加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不仅应满足新产品初始开发的需要,还应延伸到中试阶段及市场推广。要注意新产品的不断改型和升级,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比如桑塔轿车的滚动式开发模式就很值南京的依维柯借鉴。
为了发挥南京经济现有的比较优势,应对某些传统工业如机械行业等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实行产品升级,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纺织和机械产品仍是南京市的出口主导产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通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可通过行业内的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以增强技术改造和生产能力。要推动纺织业向服装领域渗透,鼓励机械行业与电子行业的结合。为优化产业结构,除加快开放步伐,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外,还应充分发挥南京本地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组织力量集中攻关,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发挥“科工贸”的整体优势,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第三,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在外贸方面,要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单纯完成创汇指标,转向重视效益、信誉、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多出口、多创汇。要以出口效益的提高作为衡量外贸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不能单纯看出口创汇数量的多少。要促使外贸企业实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即由传统的收购制转向服务性的代理制,以利于出口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发挥工贸双方的优势,从而促进出口的扩大和外贸发展。要促进外贸组织形式的改革,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实业化主要解决产销脱节,适应市场变化的问题。不要理解为外贸企业经营什么商品就去创办什么实业,尤其不要理解为一定要自办实业才叫实业化。外贸企业的实业化更多地意味着外贸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持股关系和对中小生产企业的凝聚作用,不是低级一体化形式的自办实业。集团化即以外贸企业为龙头、以实业为依托、以金融为后盾,组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进出口结合、内外贸兼营、流通与生产相结合的贸易集团,从而形成规模效益优势,将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内在化为较低的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同时,利用集团的优势,分散经营风险。紧密结合的企业集团就是股份制企业集团。国际化就是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托,一方面将国际市场要素引入国内,参与国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将国内市场要素导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参与国际化经营。目前一些外贸企业经营困难,正是进行企业组织形式调整的好时机。
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把它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工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十分活跃的一项经济交往活动,它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三资企业”从事的加工贸易,其特点是进口资源从事生产,生产的产品复出口。国际经验表明,发展加工贸易,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本地区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不仅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钟情于加工贸易,就是象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开展加工贸易。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东的外向型的发展就是从加工贸易开始的。目前广东的加工贸易占了全省出口的八成以上,全国加工贸易业务有八成在广东。南京市制造业发达,且是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发展加工贸易的条件十分优越,潜力巨大。南京外贸公司的货源很大比例来自外地的收购,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发展加工贸易,就可使外贸在南京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真正使南京融入世界分工体系中去。
在利用外资方面,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吸引外商投资,在与外资的合资合作中提高南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象电子产业、有些家电行业等这类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产品,在现阶段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搞完全的独立开发,而应以我们的要素、市场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通过不断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合作来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要以国际分工的大思路来发展国产名牌。其次,在以市场换技术方面,还应迈出更大的步子。这里的市场,当然不是指南京市场,而是全国市场。说实话,南京的市场是比较开放的,各路名牌都在南京市场抢滩,包括外地的合资企业的产品。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提高南京产品的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呢?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哪一个地区开放度高,引进的外资和先进技术多,哪一地区就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引进的国外资金、技术与南京的优势要素相结合,还能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扩大出口,带动出口结构的调整。再次,要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吸引大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集团来南京投资。要象广东上海那样,通过让市场、让股权吸引外资“大户”嫁接、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兴办独资企业。
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包括:运输、国际旅游、国际工程设计与建筑、国际金融、国际保险、国际电讯、视听服务、文教卫生国际交流、专业服务(法律、会计、咨询等)、商业批发与零售服务。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发达国家平衡外汇收支、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重要对外经济政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平均达到70%左右。《服务贸易总协定》达成以来,各国逐渐开放服务业市场。据世界贸易组织专家估计,到本世纪末,服务贸易总额将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3。我国对外开放服务贸易势在必行。作为以发展服务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南京市,应及早规划,做好开放准备,增强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积极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优势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等新兴服务产业,提高服务贸易在南京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加工贸易论文; 南京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