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术观念的更新_数学文化论文

论高校学术观念的更新_数学文化论文

论大学学术观念的更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学术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学术观念问题的重要性

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中,以创造知识、交流信息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职能的大学,其地位将更为突出。面对知识经济,大学首当其冲地被要求更新观念,特别是要更新封闭的、保守的传统学术观念,焕发学术创新和变革的锐气,迎接挑战,使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学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深刻的认识。学术观念则指人们对学术的理解和看法,它是一种影响大学发展的强大的习惯力量。

大学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的学术具有创造和规范并存的特质。是仅仅把学术视为一系列规范的认识结果,还是同时也把学术看成延续不断的生动活泼的创造过程,这是传统学术观念和现代学术观念的区别之一。传统的学术观念倾向于强调学术的规范性而忽视它的创造性,这是传统学术观念阻滞知识经济的缘由。

历史上,传统学术观念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正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学术氛围和传统,才使得大学的教育和教学具备规范,使大学得以在某种理想状态之下去进行深入的、高层次的、较为客观的科学研究,去探讨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但是,由于学者研究的方向或领域的个别性和局部性,人们不容易整体把握学术的范围和走势,大学自身学术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的文化积淀往往成为大学学术观念形成的基本依据。而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强烈地呼唤学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因而又要求对学术观念加以鼎新。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对学术创造提出了迫切要求并提供了充分条件,知识的效能如此直接、如此迅速地在经济和社会中反映出来,经济社会发展又对知识创新提出迫切要求,而创新意味着无现成的方法可依,意味着用生成性思维取代学究式的思维,要求在信息未必充足的情况下作出判断,这些都是传统的学术观念所难于接受的。此时,传统学术观念表现出禁锢和沉闷的种种弊病,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创新精神,妨碍了科学对社会能动作用的发挥,这同知识经济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它同时也阻断了高教从生动活泼的外部世界吸取营养的途径,构成了高教改革和发展的一种障碍。比如,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但很难触动旧课程格局,不能很好地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原因之一就在于传统学术观念的影响。因此,研究现代社会中对学术发展的需求,更新学术观念,是高教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传统学术观念的若干特点

传统学术观念的主要特点是:超客观性和唯理性,可评价优势和内部逻辑发展。

超客观性和唯理性。学术观念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其客观性,即认为学术只对客观事物作出客观的判断,而不受情感或功利的、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支配。这诚然是无可置疑的。但是由于对这一特性的强调,学者容易忽视学术的真正源泉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以至于鄙薄现实与实践,遵循所谓大学的传统理想,以不受市场和政治的影响为荣。传统的学术观念把研究过程的理想的客观性和纯粹性条件,视作研究不必来源于客观世界和研究不必回到客观世界中去,不必受社会实践的制约和检验。这种超客观性往往产生在学术取得一定的进展之后。例如,当从土地测量产生的希腊几何学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体现希腊精神的典型产物之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所提倡的理性精神,就暗含着否弃对自然科学进行考察。苏格拉底认为心灵至高无上,因为心灵能领悟真正的“形式”或理想,感官对象只不过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而已。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应当指出,文艺复兴之后残存的经院哲学家是反对新的实验科学的,但他们的学说的彻底唯理性,却反而造成了近代科学的学术气氛。这种唯理性有一个必要的假设作基础,那就是:自然是有规律的、整一的。它使得世上的有智之士产生了即使不自觉的也是可贵的信心,即人们本着自然是一致和可以了解的信念,进行研究和思考。这不能不说是它的一种积极因素。唯理性依靠着这种性质,影响着学术的传统和观念,并成为传统学术观念的一个特征。

可评价优势取向。传统的学术活动远离社会现实,活动范围比较受局限,其研究活动的结果难于为实践所检验,于是学术群体内部评价成为几乎唯一的检验方式。很自然地,学科内部评价的确定性成为检验的有效性的指标。学术按着确定性评价的取向而发展。哪一部分学术是可以确切评价的,哪一部分学术就能吸引人才,并由此蓬勃发展起来。也就是说,一定的检验方式无形中规定了学术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评价的确定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例如逻辑判断的标准。二是有一个权威的评价机构。这两者成为学术发展的条件。这就有可能离开学术发展的社会客观需要。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在谈到思维研究的发展时指出:在传统的思维技能教学中,除了逻辑之外什么也不教。特别是亚里士多德逻辑,长期以来在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时,对于任何想搞思维教学的人来说,逻辑的诱惑力难于抵御,因为逻辑看起来是唯一能教的东西。学术上的这种沿着可评价的方向发展的情形,同教育的课程(指实际课程而不是法定课程)沿着应试方向发展是一致的。这样,某些在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但不具备上述的稳定评价机构和人为评价确定性的边缘、交叉、新兴和带有模糊性质的学科,很难获得可评价性的支持而发展起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师范教育中,学科专业的教学不断深入,而对未来教师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术却难于获得重视。

内部逻辑发展趋势。大约是16、17世纪,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公理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自然结构观成为科学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表征。一个知识群,必须整理成类公理化的体系,才被看成是成熟的。这一“内部逻辑标准”对科学整理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它把知识整理成合乎逻辑的体系,符合科学认识的需要,也切合了科学美的多样统一或简单和谐性的要求。其次,逻辑整合不仅是一种整理知识的手段,同时也是认识和发现新事物的手段。至少,逻辑整理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深刻和牢靠地把握事物。例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就是应用逻辑整理而取得进展的典型事例。问题在于,这一“标准”也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简单化的观念:一门学科总是有逻辑起点的,总是可以依据内部逻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的内部逻辑发展是学科发展的最高境界。这样,就使得专业内部逻辑成为学术发展的主要杠杆。实际上,仅依靠内部逻辑来发展学科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从内部来说,首先,无论那种学科,都不能严格地找到唯一的逻辑起点。这从最有希望找到单一逻辑起点的数学就可看出。1900年,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建立统一的公理体系的数学,但是,后来出现的哥德尔定理,证明了这种无矛盾的体系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严格的公理化只有少学科可以做到,如数学,原因是它规定了本学科的真理性标准——心智或逻辑标准。而其他的学科要么是缺少规定“原名”和公理的现实基础,例如人文科学,它的真理性标准是人文约定,而人文约定依赖于约定者的群体和历史及社会的规定性;要么就是根本没有这样做的必要性,例如实验科学,它的真理性标准是实验结果,对它来说逻辑的主要功能只是协助发现,而不是用作科学整理。也就是说,各种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也不应该追求单一的逻辑起点,更不要把它作为本学科发展的唯一依据,而应把社会需要和实践检验作为学科发展的根本。

事实上,从学科内部的逻辑整理来看,人们总是先占有现实存在的材料,才进行整理的。一般来说,学科的逻辑起点总是多元的,它必须深深扎根于现实世界之中,从现实世界获得发展的动力和材料。何况,学科与现实的联系,还可以催生新的学科,来为现实服务。

三、学术观念的更新

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为知识提出课题,知识又直接驱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信息革命带来的崭新的现象。知识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传统的间接联系,转变为直接的联系,必然推动大学学术观念的根本变化。

首先,树立现代学术的目的观。

现代学术观念始终肯定学术的社会功能。传统的学术观念使学术远离现实生活,不能容纳许多与其特征不相符合的认识成果,在许多领域中,接近实践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学问,被看成是不能登大雅之堂,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其症结就是无视学术的实在目的性。大学是要追求高深学问的,但高深学问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治学者和学术管理者应把高深理论研究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联系起来,从而树立较为完整的学术观。其实,所谓学术水平,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刻和完善的程度。既然如此,就应该容许超出传统大学理想的学术,应当容纳有益于完善人类生活的所有认识成果。诚然,依靠理论自身的逻辑而发展的学术是存在的,但只有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准备时,它才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的最终检验,在于它是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作为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似乎可以举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成果,来说明它未必需要学科外部的检验,但是这类成果之所以会付诸研究,是因为它已被约定为检验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标志,从而具有了社会或人文意义。也就是说,这类看来与社会实践远离的成果,也离不开周围世界的需求。但这类学术所拥有的圈子越来越小了,今天真正活跃的是解决问题的学术。

其次,树立现代的学术发展观。

先谈谈学术的运动方式。学术是具有可变性和适应性的概念。从学术发展史来看,不论学术如何艰深,其最初的形态总是来自现实生活,只是由于这种建立在现实框架上的学问,在它的整理提炼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相关方法论和相关的学科美学原则,才使得它产生了学科内部的发明惯性,推动它沿着学科自身的逻辑发展,并激励了传统的学术观念。如果我们把“学”规定为基本理论研究,“术”表示应用技术研究,“术学”表示在实践框架上的理论研究,“学术”从狭义来说表示为在实践框架上的理论研究,从广义来说,则涵盖了上述各个方面的话,那么就可以看出整个学术的发展呈现由“术”而“学”,又由“学”而“术”的发展规律。比如,数学最早来源于观察和实用。从丈量土地到提出许多实用技术性的知识结论,从观察天文到提出许多描述性的命题,一切都要求和酝酿着逻辑的整理。数学在自身的发展中产生了数学本专业的美学标准以简驭繁,思维符合逻辑。作为沿学科自身的逻辑可以走得最远的数学学科,学术观念也在变化。正如著名数学家姜伯驹院士指出的,现在数学已不仅仅是“思维的体操”和“科学的语言”了,数学在二战以后最重要的发展是数学应用,现在已成为生活的需要。他进一步指出,数学学科的定位要以这些方面为主加以考虑,否则就不能对国家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一定会萎缩的。另外,从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医学学科的专业美,即实验假设和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并可看到该学科呈现出从职业化到专业化的特征。

由上述可见,学术观念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变性和适应性。我们要承认学科内部逻辑发展的学术,更要承认和提倡行业实践框架内形成的新学术。就以当前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原有的专业性的教育来说,二者只有学术发展的类型的区别,并不存在学术层次的区别。

再谈谈学术的发展动力。传统的学术观念把学术拉回书斋,而现实生活要求学术从书斋中解放,两种力量相互较量,最后总是现实社会的力量起到学术发展的火车头的作用。这是因为,对研究的需求总是第一性的,它规定了发展基础研究的范围、投入和市场。在社会和大学的平稳发展期以及由此带来的封闭体系内,学术呈现出自由和不断趋向概括的纯学人特征,在社会进步和经济的急速发展时期以及由此带来的开放体系内,社会生活制约学术发展的规律会更鲜明地表现出来。在我国,与经济和学科的发展相适应,行业实践框架上的学术,应当是发展的主流。这种学术首先是需求量大,与经济发展产生“共振”,从而很快发展起来,其次,它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可以容纳大量的科学知识和人才。当这种较为分散的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在相关事物需要转型的时期,又会提出共性的本质的问题,这样就会形成新的基础研究。

再次,树立学术的现代评价观。

知识经济通过信息手段把知识与经济直接联系起来,从而提供了学术直接接受实践检验的可能,这就提出了学术群体的内部评价与社会经济及人的需要的外部评价相统一的现代评价观。对学究式的评价与现实评价作比较,就可看到,假如一项知识具有创新性,又有大的信息容量,适合现实的需要,在常态下,学术群体评价和现实检验,都会给予较高评价,即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理应具有一致性。但实际上两者经常发生矛盾,其原因在于学术群体内部评价总可能有偏颇,而偏颇的原因是信息占有不完整。而现代评价体系将通过完整的信息网络,把内外部评价在客观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种评价体系将成为学术发展的新的牵引力,有效地克服原有的人为的评价局限,使学术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最后,树立新旧学术观念的批判继承观。

更新的学术观念不是对传统学术观念的全盘否定,而是采取扬弃的方式,吸收其积极的部分,形成新的学术,来为现实生活服务。

传统的学术观念,并非乏善可陈,问题在于我们在什么范围和什么时期内发挥其作用。传统的认识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统治一切的,而我们则从更广阔的视角上来看待它,看到它是可变的、只在与社会生活需要一致的时候才起作用的。今天,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发展和渴求新思想的时期,计算机科学、新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兴起,各种思想的冲突与碰撞,都促使我们鼓励在行业的裂变和成长中,形成新的学术—专业实践框架学术。这种新的学术并非鼓励浅尝即止,而是积极地进行概括,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现实生活框架上的有效理论。这种理论是需要抽象的,但“抽象度”依发展的阶段和需要而定,而不是那种导致空泛的无限抽象。大学是文化交流中心,我们不仅要发展本民族的智慧,更要注意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表现出来的学术观念和学术态度,使我们的工作更完善,实现对过去模式的超越。只有持这样的辩证的认识,才能把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转化为智慧与学问,发展我们时代的学术,带动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标签:;  ;  ;  ;  ;  ;  ;  

论高校学术观念的更新_数学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