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市场在产业升级中的规模效应_市场营销论文

地方市场在产业升级中的规模效应_市场营销论文

产业升级中的本土市场规模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规模论文,本土论文,产业升级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2)02-0078-08

长期以来,基于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的“比较优势”是探讨产业升级的基础;但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产业升级的比较优势并非只是劳动力、资金与技术,一个国家市场规模的大与小也是一种重要的比较优势,能够对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克鲁格曼指出,在一个报酬递增与存在贸易成本的世界中,那些拥有[1]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波特通过“钻石理论模型”也论证了本土市场需求对国内每一种产业都有影响,母国的内需市场借助它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催生了本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就我国而言,巨大的人口规模与高速的经济增长推动了本土市场的迅速扩张,这种市场规模的比较优势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有效利用。

一、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

(一)产业升级的内涵

由于产业升级的研究存在“产业结构调整范式”与“价值链升级范式”两条路径,现有文献并未就产业升级的内涵达成明确共识。在“产业结构调整范式”中,产业升级主要是从宏观视角探讨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数量比例关系与资源配置状况的演化,并形成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工业部门内部产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因此,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间或要素间的结构升级,[3]实质是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的提高。在“价值链升级范式”中,产业升级被归纳为产业内部异质企业在价值链环节的价值增值。作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是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在全球价值链中沿着价值阶梯向上攀升的过程,依次表现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条(跨产业)升级,[4](78-104)实质是产业内部或产业之间高附加值环节对低附加值环节的替代。

多数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但在全球分工的背景下将产业升级简单地界定为结构升级并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结果。这一方面因为产业升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跨行业调整,即使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低技能的价值环节,而所谓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也存在高技能的价值环节;另一方面是因为产业升级是一个微观机制作用下宏观现象的表现,是企业与产业的共同演化,这就使得宏观层面的结构分析难以解释微观层面的厂商行为与技术变迁中的产业融合等。因此,尽管现有文献认为产业升级存在结构升级与价值升级,但本文只强调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价值增值,具体包括了产业内部的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以及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条升级。

(二)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如果将产业升级界定为一种价值增值,那么产业升级的动力就来源于微观企业对价值增值的追逐。由于这种追逐一方面取决于在位企业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产品市场所能提供的需求。因此,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可由企业技术能力与产品市场需求予以刻画。

所谓企业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为产生和管理技术更新(获取新技术、发展技术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资源的集合,这是产业升级的逻辑起点。由于知识的获得更新即学习过程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内在本质,因此,发展企业技术能力既不是无条件的行为也不是自发过程的结果,[5]而是一项专有性行为——需要企业主动开展系统地学习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在各个技术功能上的专业技能并不断深化技术知识。但作为一项专有性行为,发展企业技术能力不但取决于企业将既有资源运用到新领域所能获利的可能性,而且取决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足够的经济资源支持这种行为的持续。

所谓产品市场需求是指在特定时期与价格下,特定地区的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产品数量,这是产业升级的现实动力。在企业技术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大规模的产品需求将有助于拓展企业的市场规模,并推动规模报酬递增,企业也才有可能凭借这种规模报酬递增获取必要的资源以发展技术能力并拓展价值增值空间。但由于需求的多样性,一旦“代表性”消费者被异质消费者所取代,同质产品的总需求将失去价值,此时改变企业的技术能力将起到关键的作用。[5]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引进以满足消费者特定需求的技术创新并开发新产品,企业就能够切割产品总需求曲线的一部分,并获取相应的垄断利润。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这种潜在的垄断利润将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现实诱因,而实现的垄断利润则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与产业升级中价值增值的结果。

综上所述,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可描述如下:企业技术能力是产业升级的逻辑起点,但发展技术能力既需要存在相应的获利机会,又需要企业的长期资源支持;产品市场需求是产业升级的现实动力,市场需求能够为企业提供利润诱导与运营支持,从而使得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成为可能。因此,产业升级就是在产品市场需求与企业技术能力的相互依赖和互惠共生的过程中被微观企业持续推进。

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本土市场规模效应

借鉴于Ades & Glaeser(1999)、Carretal(2001)与Egger(2006)对本土市场规模的界定并考虑研究的需要,本文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本土市场规模(Home market's siz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容量,其根本特征是该国家或地区的GDP规模、人口规模、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等。本土市场规模对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产业升级的推进与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中主导地位的确立都受益于各自的、当时还相对封闭的本土市场规模的支持。这种对产业升级的支持作用就是本土市场规模效应。由于本土市场规模对产业升级的支持作用主要是通过本土市场、市场规模与本土规模市场三个维度展开;与之对应,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则可分解为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与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效应。

(一)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

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是指母国企业能够与本土消费者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产生双向互惠的积极作用。从实践层面来看,由于国际市场是本土企业尚未完全熟悉的市场,企业与市场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隔层。所谓市场隔层是指微观企业与目标市场之间的隔绝,在位企业无法有效及时地洞察外部市场的消费特征与需求结构。市场隔层会制约企业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驾驭不确定性、组合潜在资源、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6]相对于国际市场的隔层而言,本土市场是当地企业既有管理者所熟悉了解的市场,由于历史、文化、语言、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本土市场与在位企业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互动。这就意味着一旦市场需求以某种形式向外界传递讯息,即消费者产生某种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本土企业较外国厂商更易于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本土市场可能受到政府的保护,且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成本相对较低,本土企业较外国厂商也更易于引导与改变消费者的偏好。

(二)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

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是指具有规模效应的市场需求能够影响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从而诱导劳动分工的演进与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在经济学理论中,市场规模与报酬递增、经济增长的关系被总结为著名的“市场范围假说”,即市场规模既能影响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也能影响社会分工所能达到的精细程度。[7]在此基础上,杨格认为报酬递增的实现有赖于劳动分工演进,市场规模能够决定分工程度,但分工程度也影响市场规模。[8]沿着这一思路,Murphy等认为由于现代工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落后经济体在跳出“贫困陷阱”的过程中,市场需求规模所起的作用将非常关键;[9](1003-1026)Porter则认为市场规模有助于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并诱导企业大量投资大规模的生产设备、发展技术与提高生产率。[2]这些文献的基本逻辑是,如果理论上的市场范围假说在实践中成立,则市场规模越大,本土市场通过对规模报酬递增的影响就越有可能发挥对创新动力的引致功能,从而内生地培育国内市场分工与企业技术能力。

(三)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效应

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效应是指具有规模效应的本土终端需求能够迫使跨国公司对其产品进行本土化改造。伴随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到特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对最后用户的支持和服务等各项行为,厂商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组装、市场营销等环节也与终端需求市场出现了分离,这就意味着跨国公司对利益分配的控制与主导不但取决于产品生产体系内部核心技术环节的控制能力,而且取决于产品终端需求市场的控制能力。因此,在产品跨国界的生产与重组过程中,价值的转移与增值,尤其是研发与营销的高附加值增值,越来越依赖于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空间来实现。[10]在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下,如果母国市场规模狭小,本土市场将沦为跨国公司的外围市场,终端需求不会对跨国公司产生实质性影响;如果母国市场规模庞大,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能够通过影响跨国公司的利润增长与利益分配,迫使跨国公司将面向全球销售的产品进行改造以适应于本土市场的异质偏好。

三、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与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效应三个维度相对应,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也可分解为三个维度:互动效应与产业升级的需求发现、诱致效应与产业升级的运营支持、终端需求效应与产业升级的参与式合作。

(一)互动效应与产业升级的需求发现

在互动效应中,无论是企业先知地把握本土市场的现实需求,还是有意引导本土市场的预期需求,这种需求发现都能催生产业或产业环节的竞争优势。所谓需求发现是指通过本土消费者-生产者的互动,在位企业创造性理解用户尚未满足的需求,并概念化能够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产品。[11]

厂商的这种需求发现对产业升级非常重要。首先是通过需求发现再到产品开发,企业通过生产适合本土市场特定偏好与需求的产品,就能够占据一部分附加值更高的细分市场,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是产业升级的一种进展。其次是这种需求发现能够说明哪种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更适合满足本土消费者的异质需求,这就为不具备技术优势的本土企业在现有技术范式下提升技术能力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也为在位企业追逐价值增值创造了基本条件。最后是定位于本土异质需求的新产品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在同质产品市场中的激烈竞争,这就减少了本土企业同国外竞争对手直接发生正面冲突的可能性,为本土产业升级赢得了发展的空间。事实上,美国企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球产业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企业掌握了全球最富有广大的市场,能够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加准确、快速地把握本土市场的发展趋势,并适时创造本土市场所需要的新产品。

(二)诱致效应与产业升级的运营支持

如果说互动效应的需求发现具有提升在位企业新产品开发与价值增值能力的可能,而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则有强化这种价值增值的效果。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在位企业自身活动范围的拓展,如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品牌运作等具有更高边际利润的价值创造活动,通过与诱致效应的互动与相互催化,就能够为企业开发产品、发展技术能力以及获取价值增值等产业升级行为提供运营支持。

具体而言,这种运营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处于快速增长的足够规模的本土需求,尤其是对高价格的创新产品有支付能力的意愿需求,既可以使一些在小规模经济体中无法获利的技术创新获得相当高的收益,也可以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运作,从而加快企业技术能力的内生发展;其次是技术创新的平均成本曲线会随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张、产出的上升而下降,大规模的本土市场需求能够直接分摊技术发展成本、降低新产品的开拓成本等,[12]从而弱化产业升级所需要的运营支持;最后是具有规模效应的本土市场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再加上国内市场可能受到保护,这些都有利于企业通过长期经营与规模报酬递增来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的运营支持。事实上,正是因为美国国内存在对创新产品的巨大需求,才使得这些创新产品的成本与风险大大降低,并为企业成功地发展技术能力与获取价值增值奠定了国内市场基础。

(三)终端需求效应与产业升级的参与式合作

在终端需求效应中,跨国公司对产品的适应性改造不但需要全面把握新技术原理和设计方法,而且需要深入了解本土市场的异质偏好。在这个过程中,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跨国公司将面向西方成熟市场的大规模生产技术与本土企业长期积累的难以模仿的国别性专有知识进行结合,即需要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进行参与式合作。所谓参与式合作就是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在本土市场上联合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

尽管参与式合作并不能直接推动产业升级,但本土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机会向跨国企业学习。在参与式合作过程中,跨国公司通常会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进行针对本土市场产品的适应性设计、生产与销售,能够对当地企业提供包括先进设备的操作技术、产品的适应性开发与设计,以及对本土企业进行适应性改造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持;[13]同时,跨国公司对本土市场的开拓也为当地企业提供了与产品用户进一步接触的机会,本土企业可以通过进一步主动与用户密切联系和合作来获取更多的本土市场知识。因此,这种参与式合作模式有助于本土企业学习跨国公司最先进的产品技术、技术原理与设计方法,从而提升产业升级所需要的市场能力与研发能力。

综上所述,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可概括如下: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有助于产业升级的需求发现,这是产业升级的现实动力;需求发现通过与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能够为企业发展技术能力提供利润诱导与运营支持,并支持具有更高边际利润的价值创造活动;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效应引导了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参与式合作,这有助于本土企业学习跨国公司的研发能力与市场能力,从而提升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能力。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将产业升级视为产业内部异质企业在价值链环节的价值增值,并以此为基础,从企业技术能力与产品市场需求两个角度构建了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然后基于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推导,指出本土市场规模能够影响企业技术能力与产品市场需求,因而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与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效应三个维度展开:互动效应能够引导产业升级的需求发现;需求发现通过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能够为企业发展技术能力提供利润诱导与运营支持;参与式合作则可以提升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是基于文献研究法,并根据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框架与研究观点,构建了“产业升级中的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但理论模型的核心概念、逻辑关系与基本假设尚未得到实证检验与完善。因此,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就需要基于理论模型的核心观念来构建相应的检验模型,并基于实证研究来完善本文的理论机制。

(二)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与高速的经济增长推动了本土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吸引力的新兴市场之一,诱导了全球跨国资本的竞相抢进。这种比较优势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在国内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有效利用。与此同时,伴随金融危机对我国外需市场的冲击,扩大内需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内需的扩大通过作用于总需求的扩张,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但内需的扩张也能带动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张,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扩大内需的历史契机,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统一。具体而言,基于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我国的产业升级除了需要完善的产业发展策略与制度安排,①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正确的市场激励机制,包括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市场竞争环境等。其中,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就是要确保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与消费者的偏好,推动企业所有的决策以市场上的投入与产出价格为基础。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就是要建立公平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鼓励本土企业积极面对市场竞争压力。这就需要消除政府对低生产者的保护与削弱国有企业的垄断,鼓励产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等。

二是加快本土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首先需要从战略高度拓展本土市场的规模优势,通过开拓具有广阔前景的农村市场、培育中西部地区市场以及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等方式进一步挖掘本土市场的“内需潜力”。其次需要加快本土统一市场的建设,重点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与本土市场分割,消除国内贸易居高不下的交易成本与过高的交易风险,加快契约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与信用激励等制度供给,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等。

三是鼓励本土企业根植于国内经济的创新。政策重点就是要充分发挥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需求发现”中的敏感性,最大化利用“超级本地化”的优势,鼓励本土企业根植于国内经济的创新。首先需要鼓励本土企业与消费者密切合作,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与改善产品组合,确保企业能够在本土合适的地方提供合适的产品;其次需要深化本土企业为消费者量身定做产品的能力,通过设立产品研发中心等继续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最后需要鼓励本土企业在全球扩张的同时继续重视本土市场,通过本土市场与全球扩张的结合,拓展创新空间。

四是针对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参与式合作,要鼓励本土企业与外来资本的联合研发。首先需要运用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本土企业与全球资本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研发的合作,包括合办研发机构、联合项目开发、建立联合培训中心等;其次需要根据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联合研发程度、所在的具体行业等,给予差异化的财政、税收激励,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最后是需要诱导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本土化等。

收稿日期:2011.11.29

注释:

①本文只是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我国产业升级的一种新思路。在实践中,本土市场规模效应并非产业升级的充分条件,产业升级除了需要关注国内规模需求之外,还需要完善的产业发展策略与制度安排;同时,本土市场规模效应的发挥并不排斥国际市场的作用。

标签:;  ;  ;  ;  ;  ;  ;  

地方市场在产业升级中的规模效应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