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的综合审计管理模式_审计质量论文

信息化环境下的综合审计管理模式_审计质量论文

信息化环境的一体化审计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模式论文,环境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体化审计管理模式,是指依托信息化平台和信息、网络技术,将系统理念和方法引入审计决策、实施、组织、控制及团队管理各管理体系,将公共管理要素、管理信息从各子系统里整合在一起,通过对信息流的掌控,适时系统地协调各管理要素,促使各子项管理体系集成在一个统一的管理构架下有序运行,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资源共享,实现审计质量最优化和审计成效最大化,达到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集约式管理要求。

构建一体化审计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八大机制,引入信息化管理要素,充分依托信息化的环境,来实施审计管理,提升管理能力。

(一)建立战略决策机制

战略决策机制的关键是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一是获取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在一体化管理模式中,信息的获取应当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依托网络及信息化系统不间断地、系统地收集、整理和传输信息。二是对信息进行分类研究,通过专门人员运用信息化工具对各类不同层面的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归类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来源。三是提出并评估方案,评估时需从正面的效益、效应分析和反面的防范性分析同时展开,要将战略决策作出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考虑充分。最后是选优拍板。

(二)建立审计项目形成机制

要拓宽项目立项的来源信息和渠道。主要包括:一是关注网络、媒体的信息。二是关注法律、政策,政府每年都有大量的法规、政策颁布、修改、废止,它们会传递出改革的方向和政策走向等信息,法规、政策不仅是审计处理、评价的依据,同样是立项的依据。三是关注电子数据信息,经过模型分析的数据会告诉你立什么项目。四是关注社会层面的信息,包括专家层面、普通老百姓层面,他们反馈的信息代表了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五是关注其他子项管理反馈的信息。

要强化研究、分析。各方信息汇聚到立项部门后,就需要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借助信息分析系统或软件,建立项目信息库、数据疑点库、备选项目库,完善审计对象资料库等数据库,体现人机结合的审计系统管理特征。

要改进编制方法。一要重视对各层面的调查研究;二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三要引进环境预测技术、风险分析技术、滚动编制方法等先进技术方法;四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对项目编制实行扁平化管理;五要以公示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通过上述一系列流程形成的项目计划,按照择优原则进行排序,划分出基本项目和备选项目,备选项目可以累积成库,形成中期滚动计划。

(三)建立项目化实施管理机制

1.以目标为导向

这一阶段的目标来自于计划立项所确立的目标,项目组(审计组)则根据其事先收集、掌握的信息,审前调查情况,以及历史审计经验,将立项目标逐一细化、分解、落实到审计实施方案。方案当中除了审计署6号令要求的要素以外,还需要包括成本预算、资源调配(包含人力资源)及贡献、成果预测等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审计实施方案绝不是用于应付检查的形式化的东西,而是指导审计项目作业的设计图和预算,将目标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组一切的工作均以该目标为导向。

2.矩阵式管理

审计管理在线形图上一般都表现为纵向状态,这体现了行政管理的层阶理念,项目化管理则呈现横向线形,以实现审计组长负责制。实践中,尽管6号令中体现了审计组长负责制的理念,但实施中审计组长的权利和权威几乎是没有的,关键的环节和地方仍然由行政负责人来决定。我们认为,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应尽可能多地授予审计组长相应的权利,以满足审计组长负责制的需要,而审计组长负责制体现的理念与项目法人制的理念是比较接近的;但审计项目完全不同于建筑项目,在审计机关里,审计组长要想调用资源、寻求支持等,仍然需要通过一定的行政权限和手段才能实现。所以,将项目管理的横向线形与其他管理的纵向线形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审计现场管理矩阵图。同时,在审计实施阶段,优化审计组内岗位设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建立战略质量管理机制

审计质量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优劣的尺度,它与审计质量内容密切相关,是审计质量内容的表现程度和量化。审计质量标准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把握。通常的审计质量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审计规范程度,二是审计成果成效。在一体化审计管理模式中,这些内容显得不够完整和全面,还应当将审计耗费的成本、占用的资源以及贡献的资源等,设置成相应的定量指标,纳入审计质量标准体系。同时,进行全程化质量控制。

(五)建立审计资源共享机制

要全面整合审计资源。一要整合审计机关内部资源。内部资源主要包括人力、信息、成果、数据及数据型结果、系统软件、审计方法等等。对于可以整合利用的内部资源,审计机关应当加大工作力度。同时,一体化审计管理模式也通过其他子项管理来影响、促动资源的整合,比如计划管理设定目标,质量管理纳入标准体系,最后的考核增加“绿色”指标。通过这些“组合拳”来打破内部资源的壁垒。一体化审计管理模式的内部资源整合要求依托信息化系统和平台。二要整合审计机关外部资源。外部资源主要包括社会审计资源、内部审计资源、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资源、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等。具备条件的,可以搭建信息化平台,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

(六)建立组织机构响应机制

1.调整业务机构分类

随着审计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业务组织结构需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以适应一体化管理模式。比如,可以按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以资金性质及收、支、管、用四职能来划分,适当压缩部门个数,扩充部门人数,这样便于项目安排和拓展,便于资源调配整合和项目实施招标制等的开展。

2.明晰综合管理机构职能

在业务机构模糊化调整的同时,综合管理机构则需要职能的再明晰,甚至机构再造、升格。综合管理机构处于审计机关的中枢神经,但在组织设置上,其与业务机构处于平行的位置,就存在职能与权限不配比现象。对于那些涉及设立目标、监控管理、责任界定,以及考评等管理权限的,可以归并给一个部门履行,并适当提升其规格,比如,在审计机关总审计师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可以推行设立总审计师办公室来统筹履行上述职能。同时,在岗位安排上,可以设置专司收集外部信息、需求、信息研究、数据跟踪、分析等适应信息化环境要求的岗位。

(七)建立能本式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一体化审计管理模式提出的能本式教育培训,要求审计机关的人事管理部门在进人、组织培训乃至选拔干部上,要更加注重人员的素质能力,不能过于偏重专业知识和职称。

能本式管理源于人本管理,又高于人本管理。是现代审计管理的一个新的理念,它强调审计人员在审计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而强调要围绕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审计管理。一是审计管理首先应围绕如何充分正确发挥审计人员的能力开展。二是能本管理要求组织既倡导每个人发挥其创造能力,为组织多作贡献,体现个人价值;组织也要为审计人员的能力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舞台、机会和条件,把审计人员个人的发展目标、岗位技能的提高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使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形成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命运共同体,而且都有一种危机感、主体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两者共同发展。三是能本管理要努力消除“人情关系”、“权本位”在组织中的消极影响,积极营造一个“能力型”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使组织的制度、管理、发展战略目标等。四是能本管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是各显其能,各尽其才,通过自觉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通过工作业绩来确证自己的能力。

(八)建立“绿色”考核机制

建立“绿色”考核机制在一体化管理模式中非常重要,它是落实审计各项管理、发挥前述机制管理效应的杠杆和指挥棒。

与当前审计机关的各项考核相比,“绿色”考核主要是增加资源和成本两块内容。资源考核包括对审计资源的耗费、占用及共享、贡献;成本考核包括成本目标执行情况、控制情况,成本与成果的比率,成本与质量的比率等。在一体化审计管理模式中,资源管理、成本管理是贯穿于审计管理全过程的,所以,应当在项目计划立项、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审计实施过程、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已审项目简报填制等环节中予以体现。要真正发挥这一机制的作用,审计机关必须要依靠信息化手段,投入一定的力量来研究、设计并量化各项考核指标,包括合理、恰当的比率,以体现审计资源、审计成本与审计工作之间的紧密关系。

标签:;  ;  ;  ;  ;  ;  ;  ;  ;  ;  ;  ;  

信息化环境下的综合审计管理模式_审计质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