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城市公园中遗迹类纪念性主题的表达为切入点,以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分解纪念性主题确立的各个步骤环节,利用多种表现手法从规划到详细设计层面完成对遗迹利用类纪念性主题的表达。
关键词:风景园林;遗迹利用;纪念性主题;表达
1 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园林理论方面的研究也随之发展起来,逐渐出现了与艺术形式密切结合、注入感情的景观设计。纪念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属性,人们的纪念情感和心理通过客观事物与历史事件的关联而获得表达和宣泄。“纪念”与回忆尤其是“群体回忆”有密切的关联。纪念性主题的表达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记和记忆的再现。纪念性主题发展至今,从单纯的为了纪念而纪念,到具有纪念意义但并不以纪念为主要目的,现代纪念性园林景观已经倾向于与城市绿地广泛结合在一起。
2 遗迹利用类纪念性主题的概念
遗迹利用类纪念性主题是指表达的主题在历史遗迹的原址所在地,在遗迹保留与转化的基础上来表达纪念性。遗迹利用类纪念性主题是指与历史事件有某种关联的某一实体通过唤起对这一事件的记忆或联想而完成纪念的功能。它往往不光真实地保留了历史的事件特征或乡土特征,具有考古资料和教育学习意义。这一事件是通过遗迹而得以记忆、延续或保存。
3 遗迹利用类纪念性主题确立与表达的基本方法
3.1确立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场地的详细体察,将现状场地的历史遗迹保存程度进行分级。对于不同程度的遗迹制定不同的方案。对于保存程度较完好的,着重恢复原貌,再现场景;对于保存程度较差的,找到突破点提炼可影响设计的理性因素,着重形成新的引导方向,进行合理要素的添加,确立有影响意义的主题,成为吸引人的亮点,带来各方的综合效益[1]。
3.2表达的基本方法
通过空间的品质来展现纪念的内涵让人置身于历史氛围中。这种体验是遗迹利用类纪念性主题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参观者是在通过运动的过程中去体验纪念性空间的,是在一系列彼此相互联系的空间里穿行时慢慢获得纪念性情感的体验。通过不同材质的运用,能给纪念性空间创造出不同的基调和氛围。
遗迹利用类纪念性主题通常是在城市公园中是所有主题的一个部分,是从属于公园的大主题的,形成多层次主题结构。在表达的过程中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设计两个层面。针对遗迹利用类纪念性主题表在原遗址上营造的特性。在规划层面上的表达,在不破坏和影响历史文物的前提下,选取遗迹场地中利于营造景观的区域结合总体规划布局形式,展开主题内容的切入。
在详细设计层面的表达,对于需要增添景观的部分通过与原有遗迹物的承接、主题景观、标志物等的序列关系来强化主题氛围, 景观节点处一些功能简明、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带有意境的小型建筑物或小型艺术造型场景也是详细设计层面主题的表达方法。
4 遗迹利用类纪念性主题确立与表达的实际运用——以江洋畈生态公园为例
以江洋畈生态公园为例,进一步理解如何通过遗迹利用在园林绿地中表达纪念性主题。
4.1主题确立
4.1.1整理相关信息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前身为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总面积19.8公顷。在历经多年的表层自然干化过程,沉积于西湖淤泥中的植物蓬勃发芽,江洋畈形成以垂柳、芦苇荡、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丰富的条件也吸引鸟类、哺乳类等动物的栖息繁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1.2纪念性心理导向分析
1)强调现状存在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湿地保留与转化从纪念心理角度来看属于对现状存在的一种强调。江洋畈遗迹负载着曾经西湖疏浚活动的信息展现给后人。湿地相当于信息传承的媒介,它要告诉后人的是:疏浚活动在此发生过。
2)以纪念对象的内涵为导向
湿地的保留与利用是以纪念对象的内涵为导向,不带任何纪念感情色彩的添加,通过对遗迹的利用来表达纪念性,仅仅对场地进行保留以及适当的加添转化。让人们对西湖疏浚活动的思辨和感受是自由自主的。
4.1.3明确主题目标
总目标:维护江洋畈所具有的非常质朴、简洁的原生态环境。
功能性目标:满足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冲动,确保游人在游览时的安全,且不会被淤泥难闻的气味干扰。
艺术性目标:对于这类并非如画的视景,被人们视为废弃的荒地。规划中可以考虑从视觉景观出发,保留原有地形,形成生态岛,将其中一部分原生植物完整地保留下来,形成视觉冲击。
4.1.4明确主题内容
江洋畈生态公园对于一个已经完成了初始使命的疏浚工程该向何处去?是弃之不用,还是留做纪念?如果纪念,又该怎么纪念?是不是可以设想,尽管疏浚工程已经完工了,把这道伤痕变为人类文明遗产,这个湿地还会涅槃重生?
西湖疏浚工程结束后这片湿地的核心价值是人类文明的遗产,它承载着西湖的历史,是西湖人类活动的标本和活化石。用耐厚钢板包围形成的生境岛不仅可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同时独特的地形使人产生想要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冲动。因此,在保护独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江洋畈生态公园为游客创造了近距离认识自然、了解生态知识的科普场所和休闲公园。
4.2主题表达
通过对纪念性主题的挖掘,以保护独特生态环境为主题内容,运用纪念性主题的表达手法,突出体现了人类活动纪念性主题以及大地艺术景观的氛围。规划设置生境岛、“苇池”等景点来表达:
1)生境岛
设计师采用耐候钢围合原场地的次生湿地,形成景光节点-生境岛,它被设计成既可远观又可近距离观察两种类型,散布在水系、栈道周围,与绿色的植被形成在色调和质地上鲜明对比,让人领略湿地植被神奇的动态变化。
2)“苇池”
“苇池”是保留下来的一个原有池塘。江洋畈多年的自然变化,其实是一个湖泊的沼泽化过程,大部分区域从水面变成了湿地,而这片水域是留下来的最后一篇常水面。池塘水深30CM到40CM,四周自然生长着大片芦苇,故取名“苇池”。它里面不仅栖息着大量鱼类、甲壳类、两栖类,更为野生动物提供引用水源。
5 结语
人类为了纪念而创造,又为了创造而纪念。从纪念性与城市公园相融合的角度研究纪念性主题的表达是未来园林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使湿地作为纪念性主题的载体,将地方纪念主题文化于园林中再现,一方面保留了场地的记忆,延续了城市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提升园林绿地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种人类文明进程的标记。
参考文献
[1]马蕊.园林绿地的主题与表达[D].南京林业大学,2008.6:11-12.
[2]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纪念本体及纪念性审美研究[D].天津大学,2004.8: 7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信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信息中心,张峰,中级职称(消防工程师)。
第二作者信息: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王坚,高级工程师。
论文作者:张峰1,王坚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1
标签:纪念性论文; 主题论文; 遗迹论文; 西湖论文; 湿地论文; 公园论文; 生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