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焦剑慧 王顺娣 朱莹 于美花 曹婷 李婷婷 相潇潇 赵静

焦剑慧 王顺娣 朱莹 于美花 曹婷 李婷婷 相潇潇 赵静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苏 扬州 225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响.方法 将60例新入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研究组(n=30例) 和对照组(n=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程序,研究组患者采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自我效能、依从性和高血压控制率的改变情况.结果 研究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服药依从率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3.33%和26.67%,χ2=8.15,p<0.01;干预前高血压控制率分别为16.67%(5/30)和20.0%(6/30),χ2=0.11,p>0.05;干预后高血压控制率分别为为76.67%(23/30)、43.33%(13/30),χ2=6.94,p<0.01.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正规降压治疗的同时采取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可改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提高服药依从性,增加血压控制率.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健康教育; 行为转变; 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84-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科首次住院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在32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72±12.11)岁.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研究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5.23±12.72)岁;患病时间3月~20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2±11.66)岁,患病时间2月~20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1]: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②患者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具备书写和阅读能力;③无心、脑、肾、视网膜病变等严重高血压并发症;④无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等影响接受健康指导的疾病;⑤患者自愿接受指导且愿定期参加随访.

1.3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高血压基础知识宣教、饮食运动指导、心理疏导、教会患者血压监测等;研究组采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按照行为转变理论进行5个阶段的行为方式转变干预:①前意向阶段,此阶段患者没有改变行为的意向,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时间定为1周,鼓励患者或家属学习高血压的基本知识;②意向阶段,此阶段患者的特点是有改变的意向,但还未有改变的行为,干预时间为2周,此阶段干预的主要内容为介绍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和危害,使患者了解到高血压和并发症对自身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意识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提高服药顺从性对治疗的影响,可采用激励、意识觉醒等干预策略引导患者的意识和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③准备阶段,此阶段患者已经开始准备由意识改变转向行为改变, 干预时间为3~4周,通过高血压病课程培(可包括良好生活方式的建立、疾病知识、用药基本知识)、访谈、与家属合作等方式促使患者有意识进行行为改变;④行动阶段,此阶段患者已经开始有行为改变,本阶段最为重要,时间8个周~12个周,本阶段可应用行为转变理论的自我效能策略,帮助患者制定行为转变计划,建立和促进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良好认知和健康行为并促使改进,具体措施如定期高血压病知识大讲课、病友讨论交流,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等进行个体化教育,对患者行为的进步给予认可和鼓励,对行为转变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改正行为转变计划;⑤维持阶段, 此阶段患者已经行为改变一段时间,干预时间约4~6个周,此阶段主要通过对患者的随访,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同时加强和家属联系,在家属的帮助下强化已发生健康行为改变,每2周随访1次,共随访3~4次. 1.4 评价指标6个月后对患者的行为改变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标准:①高血压自我效能量表[2],对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行为、遵医行为、药物治疗等情况进行评价;②采用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问卷[3]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依从率=依从性良好例数/总例数?100%;③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情况,血压控制率=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变化患者干预前后对比见表1,通过表1看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行为、遵医行为、药物治疗等行为评分均增加,且和干预前相比有给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前两组对比,各项行为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两组相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结果说明,普通的宣教和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均可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但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更好.

3 讨论

长期生活习惯和知识水平影响会导致高血压患者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健康的生活行为,积极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护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及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掌握较为合理的自我管理和自我保健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控制血压、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并降低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4-5].美国Z著名心理学教授Prochaska于1983年提出行为转变理论,行为转变理论认为在干预措施下,人们都可从前意识一步步的行为转变,最终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本研究将行为转变理论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不良行为的转变中,应用心理干预的方式帮助高血压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塑造患者的健康行为.在干预前首先针对入组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排查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每位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行为转变理论对患者进行长时间、渐进和连续的干预.在前意向和意向阶段干预的目的是使患者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和建立健康行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从而增强患者主动进行行为改变的意识;准备阶段为患者提供行为转变的客观环境;行动阶段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转变计划,并持续督导、反馈,增强患者行为转变的信心,逐步进行行为转变;维持期通过进一步的反馈和指导,强化患者的健康行为.干预后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在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率等方面的效果均好于单纯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将行为转变理论用于高血压患者不良行为改变上,可收到良好效果,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该理论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方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264.[2] 杨碧萍,刘雪琴.高血压病人自我效能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07,14(4):15-17.[3] 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与依从性分析[J].高血压病杂志,2001,9(1):65-67.[4] GkaliagkousiE,GavriilakiE,DoumaS.Antiplatelettreatmentinessentialhypertension:wheredowestand[J]Currenthypertensionreports,2015Apr;17(4):536.[5] 徐晓玉;李晓玲.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影响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1:16-18.

论文作者:焦剑慧 王顺娣 朱莹 于美花 曹婷 李婷婷 相潇潇 赵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  ;  ;  ;  ;  ;  ;  ;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焦剑慧 王顺娣 朱莹 于美花 曹婷 李婷婷 相潇潇 赵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