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交往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中学生社会交往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杜胜凯[1]2001年在《中学生社会交往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国际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各个国家都把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来讲,要适应这种竞争,同样需要加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学会交往,善于合作,作为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重要性就自然凸现了。 中学生是处于特殊发展阶段,扮演着特殊角色的个体。一方面,他们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能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走向社会,在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等方面还显得幼稚,经验缺乏,仍有相当部分人在社会交往上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导致中学生学业下降、品行不良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中学生社会交往不良的诸种表现进行梳理归类,分析其原因,形成新的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在前言里,首先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发展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然后根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多种调查分析数据明确提出问题:仍有相当部分中学生因为社会交往不良而导致其学习、品行不良。然后文章围绕这一问题分为问题表现、成因分析、对策思考叁大部分进行详细论证。 为了使问题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在问题表现部分里,首先就交往、社会交往的涵义及其范围作了诠释和界定,其次从叁个方面归纳了中学生社会交往不良的表现:第一方面,从社会交往的观念看,中学生存在交往价值取向偏颇的问题;第二方面,从社会交往的过程看,中学 牛存在个体午体性缺夫的问题:第叁方面,从社会交往的效能看,中学 生存在计交实践能力弱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来 门于家庭、学饺和社会等诸方面的不利影响,从家庭的影响看,一是家 庭教育观念的偏颇,二是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叁足家庭环境及家长臼 身素质的缺陷:从学校的影响看,一足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误区,二足 学校教肯教学织织形式的误K,二是教师自身交往素质的缺附;从付会 的影响万,}要足人众传播媒体和网络的影响。 根据二个影响因素,本文也相应地提出了优化中学生杜会交往的叁 条对策,第一足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力:第_二 足整体建构适合中学生肾O特点的民上的学校交往模人:第二是健全社 会大}、5系统,保障中学生的积极交往。

李超民[2]2012年在《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人群,在我国5.13亿网民中,大学生网民位居榜首。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同时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难以自拔的问题。我国在校大学生网瘾者的数量已超过30万,其中重度网瘾者数量达4万人之多。大学生网络成瘾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想行为问题乃至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掣肘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也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到底采用何种方法策略才能高效预防乃至彻底根除网瘾“顽疾”?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新课题。当今,大学生网瘾的主要表现有以下五种类型,即大学生网络娱乐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和网络交易成瘾。其基本特征是:成瘾原因的多元复杂、成瘾内容的专业偏好、成瘾载体的工具多样、成瘾过程的博弈明显。网瘾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它导致大学生的学业荒废、身体伤害、社交封闭、心理失调、道德滑坡、人格异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视角审视,网络诱惑力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基本动力因素,思想追求偏颇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内在激发因素,慎独修养缺失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劣行惯性因素,社会环境恶化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外在驱动因素。从心理学视角审视,网络认知差异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前提条件,心理需求补偿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动机因素,心理情绪释放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持续力量,从众心理误导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外部诱因。从社会学视角审视,社会角色匿名是网瘾行为恣意的必备条件,社会支持不足是网瘾倾向强化的反向支撑,社会管理失控是网瘾问题恶化的主要原因。从传播学视角审视,网络受众角色嬗变是网瘾形成过程的关键要素,网络信息传播异化是网瘾程度恶化的直接原因,网络信息监控不力是网瘾内容泛化的重要因素。网瘾发展的过程机理,是大学生网瘾发展的思想轨迹、心理历程和行为机制叁者的交互运行过程。就其思想轨迹而言,网瘾的萌芽阶段主要表现为思想认知的偏向,其网瘾的维持阶段主要表现为思想情感迷茫,其网瘾的完成阶段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就其心理历程而言,网瘾的初始阶段具有网络尝试心理,网瘾发展阶段具有网络依赖心理,网瘾成熟阶段具有网络痴迷心理。就其网瘾行为机制而言,大学生的网瘾发展是一个由良性网络行为渐变为猎奇网络行为,由猎奇网络行为演变为失范网络行为,由失范网络行为强化为恶性网络行为。因此,可以构建一个大学生网瘾“思想—心理—行为”叁维运动发展的模型。大学生网瘾防治具有自身本质的原则与要求。其一,预防为先,以人为本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首要原则,预防为先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目标原则,以人为本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价值准绳。其二,疏导帮教,强化自律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方法原则,大学生网瘾的防治必须坚持疏导帮教的宗旨,大学生网瘾的防治必须强化自律自控的意识。其叁,依法治网,积极干预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制度要求,合理合法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法制保障,积极干预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基本要求。其四,内外协作,综合施治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总体要求,内外协作是大学生网瘾防治联动策略的基本要求,综合治理是大学生网瘾防治联动机制的根本要求。网瘾动态监察反馈体系的创设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关键。该体系至少应该具有叁个监察反馈系统,一是网络技术监察反馈系统,包括时间监察反馈系统、内容监察反馈系统和校内外联动监察反馈系统。二是群体自律监察反馈系统,包括寝室与班级自律监察反馈系统、党团学与社团组织自律监察反馈系统。叁是人机互动监察反馈系统,包括“人脉—网络”网瘾监察反馈系统和“督导—报警”网瘾监察反馈系统。网瘾动态监察反馈运行,首先应该明确其运行的基本要求,即网络技术监察反馈要合法且自动报警可靠、群体自律监察反馈要充满热诚且职责分明、人机互动监察反馈要注重协调且讲究方法。其次,其动态监察反馈体系的运行应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即警示教育制度、自我教育制度、疏导教育制度。最后,其动态监察反馈的实施要遵行科学步骤,当网瘾对象入网时应迅速监察检测,当网瘾者上网超时应及时反馈报警,当网瘾者流连忘返时应立即现场检校救助。网瘾干预矫治的具体方法也要系列进行拓展。诸如网瘾干预方法系列(包括思想调控法、心理介入法、行为干预法、团体干预法等)、网瘾矫治方法系列(包括思想疏导法、心理矫治法、情感调控法、生理辅助法等)与网瘾转化方法系列(思想转化法、实践体验法、行为规范法等)。大学生网瘾的防治还必须建立高校内外联动综治体系。一要建立校内教育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校园文化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二要建立校外支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网络社会管理系统、社区家庭管教系统、社会环境支撑系统。叁要建立校内外联动综治机制,主要包括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内外沟通与协调机制和联动综治机制。

黄宇宏[3]2008年在《高中生生物学学业不良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生物学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加强生物学教学至关重要。然而,在生物学教学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存在生物学学业不良的高中生,这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有必要对高中生生物学学业不良的成因以及由此导致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这符合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本研究从理论出发,结合实际探索引起高中生生物学学业不良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以期对高中生物学教学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从学业不良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学业不良的鉴别、学业不良成因、学业不良对策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为高中生生物学学业不良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以上海市的六所中学,包括叁所示范性高中、两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职业高中的叁个年级共40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高中生生物学学业不良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了高中生生物学学业不良的现状,对高中生生物学学业不良的成因了进行分析并提出高中生生物学学业不良的对策。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高中生物学学业不良现象在各类型学校、各年级都有发生,学业不良率按照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顺序递减;按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叁年级的顺序递增。(2)高中生物学学业不良与学生的基本情况中的客观情况无关,而与基本情况中的学业背景当中韵某些方面有关;其成因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学科因素叁方面,个人因素包括学习情况、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四个部分;环境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叁个部分;学科因素是由生物学科的地位决定的。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1)改善生物学学习状况;(2)加强生物学学习动机;(3)改进生物学学习策略;(4)端正生物学学习态度;(5)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6)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7)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

许婷[4]2016年在《高中生心理亚健康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与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也接受着严峻考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高中生们正处于青春期,是社会群体中敏感、特殊、活跃的存在,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高中生占21.6%——32%(新华网,2015),并且近年来还在不断增加。可见,我国高中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整理发现,我国对于高中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较少,多集中于对大学生和教师的研究。如果我们不够重视,极其可能使高中生心理亚健康恶化并转化为心理疾病。因此,对于高中生心理亚健康的关注与研究是重要且必要的。本次研究主要使用测验法和实验法。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心理亚健康部分)对广安市友谊中学高一、高二、高叁共660名学生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42份,以这542名同学为被试,筛选出心理亚健康人数152人,分析在年级、性别、同辈结构、家庭局居住地上有无差异性。在这152名同学中,随机抽取80人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一组作为研究实验组,由学校两位心理实习老师对其进行为期2个月,共8次的团体辅导活动;另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学生在实验期间不进行任何干预活动。实验前,让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填写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躯体亚健康部分)和症状自评量表,将所得数据与心理亚健康问卷所得数据作为前测数据。实验结束后,让两组学生填写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心理亚健康部分和躯体亚健康部分)和症状自评量表,所得数据作为后测数据。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数据的差异,从而研究团体辅导对高中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广安市友谊中学高中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较严重。第二,团体辅导对改善心理亚健康效果不明显。第叁,团体辅导对躯体亚健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第四,团体辅导能明显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

方靖[5]2008年在《农村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ies)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历经了脑损伤、脑神经功能失调、心理、社会性发展等不同的研究阶段,是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学习困难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深有体会。很多学生反映物理课难懂或是物理题难做,对物理学科产生了畏难情绪,导致对物理课的学习积极性差、物理成绩下降。国内对学习困难的研究已经很广泛,但对农村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研究却不多。为了改进物理教学,提高农村学生物理课成绩,本人对农村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困难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文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认知策略水平较低,而且学习困难的社会性因素较为突出。针对调查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一套旨在提高农村中学物理平均成绩的教学方案,以供广大农村物理教师参考。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回顾了学习困难研究的发展历程。第叁章简述了国内外关于学习困难的成因的研究,并对可能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总结。第四章对农村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困难情况进行调查。第五章对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中学物理学习困难的对策。第六章回顾并总结全文。

王宇[6]2016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青春期临近,初中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日益显着。为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变化,表现出敏感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情感体验需求,特别是对初中生人格培养、价值取向以及自我认同等方面的需求迫在眉睫。思想品德课作为人文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现实教学中对初中生品德习惯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逆反心理是制约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阻力之一。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由于身心特征变化显着,对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不断彰显自我和展示个性。思想品德课以陶冶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培养独立思维与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为目标。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其自身特点与思想品德课之间的矛盾,造成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排斥与反感,进而使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产生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拒绝接受正面教育、不服从教师教导、扰乱课堂秩序、顶撞父母等,严重者甚者危害他人和社会。因此,正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和主动策略,预防并消除逆反心理负面影响,着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健全的教育氛围与环境,还需进行更深远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现有理论研究为基础,综合分析初中生心理现状和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挖掘制约和影响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从不同视角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初中生自身因素、思想品德课教师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及社会环境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利用目前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转化逆反心理消极因素,力求达成最优化的策略效果,有效预防并解决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

孙志霖[7]2016年在《网络背景下的初中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功能的不断增强,网络开始慢慢融入人们的生活,并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网络不仅为人们的日常交往提供了新的交流技术和传播媒介,而且降低了人们的交往成本,提高了交往效率。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网络在开阔初中生的视野,提高其交往水平的同时,也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形下,深入分析网络背景下初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仅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初中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从初中生的主体感受出发,通过对网络背景下初中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实地调查,探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够引起整个社会对初中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进而缓和初中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网络背景下初中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作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网络背景下初中生人际交往的一个概述。首先,对网络的发展及其特征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其次,对初中生以及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内涵作了界定,并从交往心理、交往对象、交往过程、交往手段、交往观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初中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最后,从社会、学校和初中生自身叁个方面阐述了网络背景下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第叁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烟台叁中分校初中生的交往现状展开深入调查。在对问卷结果和访谈内容进行了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网络背景下初中生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如:人际交往情感障碍加剧、角色混乱、责任感缺失、交往态度随意、诚信度削弱等,并分析其成因。第四部分是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为初中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交往环境和网络交往环境;学校要重视对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设和谐的校园交往环境;家长要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家庭交往氛围,做好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初中生要掌握一定交往原则和技巧,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

熊怀芳[8]2012年在《初叁“学困生”存在问题及转化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我们的教育就要求必须关注到每一个人;而我们教育的对象却是一个个各方面都不相同的人组成的群体,所以,我们在重视精英教育的同时,也要把教育普及到绝大多数。但是,根据着名的木桶原理,决定一桶水的高度在于最短木板的高度,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遵循教育规律,教给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最大可能地发展他们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素质达到进一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学困生”潜力,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出初叁“学困生”的真正内涵,形成对“学困生”的正确认识,总结初叁“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如何不放弃不抛弃初叁“学困生”,探索出一套指导初叁“学困生”完成双基知识的学习策略,为他们将来心智成熟后继续学习打下基础,为有关初叁“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和转化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除绪论外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学困生”成因的理论探讨。在研究国内外对“学困生”不同的定义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各种定义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对“学困生”的定义,并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学困生”产生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部分,W中学初叁“学困生”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W中学的初叁“学困生”和家长及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等实证研究,记录W中学“学困生”学困的表现,并探访教师在“学困生”转化中的运用到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总结分析出W中学“学困生”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针对W中学初叁“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在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提出了转化对策。

叶秀青[9]2007年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同伴关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层单位,其高效、高质的运作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有重大的意义。高中班级管理有着其独特性,高中学生独立意识在加强,自我概念在形成,他们渴望脱离师长的控制和约束,希望获得同伴的接纳,获得真挚的友谊,同伴关系在他们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同伴关系的问题。高中生正在走向成熟,但他们的道德、是非判断的标准还未完善,未能很客观准确冷静地认识和判断一种行为,常常会结交一些品行不端的朋友,冲动地做出过激的举动来。另外,有些同学是由于缺乏交际的技巧,或者缺乏交际的热情,导致没有朋友。这些不良的同伴关系对他们的成长都是不利的。相反,有着良好同伴关系的高中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发展高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利于乐观积极情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并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组织协调的能力,确立社会道德观念,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高中生同伴关系的状况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班级的有效管理。我们应发动社会、家长、学校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引导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使高中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推动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达成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本文参照班级管理和青少年成长的理论资料,结合实际,通过对高中班级管理中同伴关系的现状、特点、其形成发展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加以研究,并探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以推动班级目标实现的方法,期望可以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万灵[10]2007年在《中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生处于人生中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各顶心理指标都在走向成熟,使他们由儿童向成人过渡,在这一时期,中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出现了许多的矛盾,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与苦恼,社交焦虑就是困扰中学生的一个重大心理问题。应对方式是在应激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而社交焦虑就是中学生常面临的一种应激,因此研究中学生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及二者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武汉、黄石两地的初一到高叁630名学生的社交焦虑和应对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别对他们的社交焦虑、应对方式性别、年级、学校属性等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高低社交焦虑者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还分析了初、高中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中学生交往焦虑基本上是呈正态分布。中学生交往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在交往焦虑总体上及在社交焦虑因子上存在显着性的差异,且普通中学的学生的焦虑程度要显着高于重点中学的学生。2、中学生的交往焦虑不稳定,但基本上呈现出了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初中阶段,初一学生的交往焦虑要高于初二与初叁年级的学生,呈下降趋势,到了高中又开始回升,高叁的交往焦虑程度最高。3、中学生使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忍耐,幻想。其中女生使用发泄的应对方式要显着多于男生;初中组全体被试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上,女生显着多于男生,在求助应对方式上,男生显着多于女生。4、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存在显着性的差异,但并不是分布在每个年级,而且都是高年级更多使用问题解决、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也更多的使用退避、发泄、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重点中学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也更多地使用幻想和退避应对方式。5、高低交往焦虑组在问题解决、求助和幻想应对方式上存在显性的差异,低交往焦虑的学生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的应对方式显着多于高交往焦虑的学生,而高交往焦虑的学生采用幻想的应对方式显着多于低交往焦虑的学生。6、初中生社交焦虑与问题解决呈显着的负相关。高中生社交焦虑与问题解决、求助的应对方式呈显着的负相关;交往焦虑总体状况、社交焦虑因子与幻想应对呈显着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社会交往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 杜胜凯.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D]. 李超民. 中南大学. 2012

[3]. 高中生生物学学业不良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 黄宇宏.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 高中生心理亚健康及干预研究[D]. 许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16

[5]. 农村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D]. 方靖.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研究[D]. 王宇. 河南师范大学. 2016

[7]. 网络背景下的初中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D]. 孙志霖. 鲁东大学. 2016

[8]. 初叁“学困生”存在问题及转化对策研究[D]. 熊怀芳. 重庆师范大学. 2012

[9]. 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同伴关系问题研究[D]. 叶秀青.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 中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研究[D]. 万灵.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中学生社会交往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