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高效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_化学论文

建设优质高效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课堂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设真实、新颖、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真实、新颖、有趣而又有意义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了为什么要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应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和开发学习情景,使用的学习情景素材内容要与时俱进,联系生产、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呈现的形式要多样,如影像资料、图片、实物、魔术表演、化学实验、新闻报道、化学问题和科学史实等。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都要注重创设学习情景

      从课堂的引入、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扩展到概念的应用等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创设有关的学习情景。如在九年级人教版“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教学时,可创设如表1所示的学习情景。

      (二)课堂引入的学习情景应更加注重新颖、有趣和时效性

      课堂引入的学习情景要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形成主动求知的状态,需要创设的情景新颖、有趣,如与化学有关的魔术、赏心悦目且充满悬念的视频、生动又带有问题的小故事等;同时课堂引入的学习情景的素材要新鲜、时效性强,更多地取自当下发生的与化学有关的事件,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有机合成材料”时,可通过播放“低空翼装飞行”视频引入,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可通过“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的新闻报道引入。

      

      (三)学习情景的创设要更多地联系当地的社会实际并贴近学生的生活

      当地的社会实际学生接触更多,体会更深,更能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化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要注意挖掘当地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根据需要筛选和使用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举例如下(见表2)。

      

      二、整合实际问题线索、学生认识发展线索和知识逻辑线索进行问题设计

      问题解决并不自动地、必然地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导致新知识的建构。正如奥苏伯尔所说:问题解决本身并不能保证有意义地发现,出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主要由所提供的问题解决经验的结构、组织和意义决定的。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也指出,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问题来自哪儿?问题来源于实际,这样的问题更有价值,如果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认识发展脉络,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如果能把实际问题线索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脉络再加上知识的逻辑线索整合起来,这样的问题就最有价值。下面以两个案例加以具体说明:

      【案例1】课题: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的逻辑线索: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微观解释—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思考质量是否守恒—进行实验验证(从开放体系到密闭体系)—反思守恒原因(微观水平和本质上理解质量为什么会守恒)—尝试运用定律。

      实际问题线索:波义耳和拉瓦锡的关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的争论—铁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的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的实验探究—水分解反应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不同质量比的碳与氧气充分反应后的产物判断及质量计算。

      【案例2】课题: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

      知识的逻辑线索:化肥的作用—化肥的利弊-化肥的简易鉴别方法。

      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了解化肥的作用—如何辩证看待化肥的利弊—如何科学使用化肥。

      实际问题线索:根据植物出现的症状判断缺乏的营养元素—化肥使用利弊比较—实验探究化肥(铵盐、钾盐等)的性质—编制碳铵使用说明书(性状、包装、储存和用法等)。

      这两节课问题的设计都是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关键点(障碍点),问题线索顺应学生认识发展的脉络走向和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就获得相应的一系列结论(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非常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水平

      科学的思维能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找到事物发展的本质,从错综复杂的诸多因素中找到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使事物清晰化,呈现条理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照书本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而要整合书本相关知识内容,突出对比性实验的设计,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综合、比较、归纳、逆向和演绎等各种逻辑思维方法建构知识,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如在学习酸、碱、盐的有关化学性质时,可把分布在不同单元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设计分组实验,见下页表3。

      完成实验后,先引导学生比较实验1、2的现象,分析现象相同与不同的原因,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酸溶液组成的异同(酸根不同;都有

),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得出关于酸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些认识:酸溶液中都有

,使得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酸的酸根不同,导致酸的性质有差异等。同样学生通过分析实验3、4出现的相同现象,比较试管中两种溶液组成的异同(阳离子不同;阴离子相同

),都是加入的两种溶液组成的异同(阴离子不同;阳离子相同,都是

),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得出关于硫酸、可溶性硫酸盐与可溶性的钡盐及

反应的本质认识: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比较思维存在于一切思维活动中,比较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比较思维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进一步地运用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水平。

      四、注重解决真实、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容真实、答案开放的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应突出以下两方面真实、开放性问题的教学。

      (一)实验教学中生成性问题

      在目前的化学课堂上,实验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更多的是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即使是探究性实验,诸多方面都已经预设好,学生通过做这样的实验解决相关问题,是可以习得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很难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真正地探究和思考。如果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生成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源于实验又略高于书本,没有现成的方法,让学生尝试解决此类真实问题,会充分地调动他们动脑动手的欲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举例如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一般用NaOH溶液吸收

,见图1。通常认为,只要NaOH浓溶液是足量的,则可以把

吸收完全。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当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多数人说因为NaOH浓溶液是足量的,当然可以把

反应完;也有小部分人认为不一定,理由是可能有部分

来不及与NaOH浓溶液反应就跑出去了。针对同学们的回答,要求他们通过实验证明各自的判断。部分答案见下页表4。

      

      接着乘势利导,既然不能完全吸收,怎样改进来提高吸收率呢?由于学生知道不能完全吸收的原因(部分气体逸出,没有和溶液反应),所以他们多数设计出如下方法,见下页图2。

      还有部分学生提出增大

与溶液的接触面积或者尽量减慢气体通入的速率,但是不清楚什么仪器可以达到目的;甚至有学生说可堵住右边导管口,不让气体逸出,这样吸收就完全了,但是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堵住右侧管口后气体就不能顺利进入溶液。当学生们的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进行后,教师可展示一些装置供学生参考,见图3、图4,并且鼓励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工业生产中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教学的与时俱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决的问题与时俱进。当下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往往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这样的问题,并从化学视角出发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举例如下:

      [问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均值1/10的缺水之城郑州,为降尘治理雾霾,市区洒水日耗3.5万余吨,引发市民热议,质疑声不断。请说出你的观点,并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上述开放性问题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讨论、辩论、调查、查阅资料、实验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水污染和水资源的保护、水的净化、水的性质等知识和沉淀、过滤、吸附等实验技能,并结合成本等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众多方案。

      总之,合理运用以上教学策略,可使化学课堂成为情景真实、手段多样、注重思维、强调方法、提升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让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标签:;  ;  

构建高质量高效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