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三大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94(2008)05-0054-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探索和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这三大问题归结在一起,就是探索和解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随着对这三大基本问题在理论上的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基本论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关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解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首先破解的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这两个问题集中在一点上,就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和设想。但他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更没有建设新社会的实践经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资本主义社会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是他们展望未来的基本依据和主要灵感来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但建设新社会思想理论更主要的是要依靠新的实践经验建立和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设想,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的思想先导。他们所提供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生长点,而不是一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方案。
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成为现实,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更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深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从列宁开始,各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不同的时期虽说有一定的成效,但都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列宁在探索中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等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创立了社会主义模式,保卫和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但他无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和弊端,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样板加以推广,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留下了伏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围绕这个问题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他从摆脱僵化的苏联模式入手,努力消除斯大林和苏联党造成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绝对化的倾向。毛泽东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但由于他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产生了迷误,再加上沿用革命思维、斗争方式去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采用扩大公有制的手段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他的探索产生了局限,导致一波三折,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渐行渐远,不仅没有使社会主义事业得到应有的发展,反而伤及了社会主义事业。
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搞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偏差和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能产生合格的社会主义。根据这个基本思想,他反复重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社会主义等思想观点。最终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破除了以往的一些老观念、旧框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同时也为后人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和认识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个核心问题的解答,为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提供了基本依据。从生产力的发展角度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程度,我们一下子就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上,中国的社会主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了清醒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也就由此而生。尤其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置于初级阶段的基础上,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不仅从理论上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且在实践中用改革思维取代了毛泽东时期的革命思维,用发展方式取代了斗争方式,并进一步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把全党全国人民的关注点和注意力转到了建设和发展上来。如果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那么,改革和发展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也就全面展开。
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在邓小平探索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解答,使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入到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层面上。江泽民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也需要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建构和方针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超越阶段。根据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邓小平规划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基础上,他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同人们的愿望和要求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江泽民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强调了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并使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改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角度,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崭新局面。在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他进一步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明确了通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走向共同富裕的思路,还提出了要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等。这些新的认识、新的思想,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路更加具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更加明确。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回答。以人为本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明确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使社会矛盾的化解有了新的思路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价值层面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进一步揭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明确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新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支持的持续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点;社会建设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扩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提出,改变了那种简单对立、你死我活的斗争思维,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重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尊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上的自主选择,在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在求同存异、互相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这些重要的思想观点,使我们在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上有了更加科学系统的认识。
二、关于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解答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解答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连在一起的。执政党自身建设搞不好,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跟不上事业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很难搞好。社会主义事业搞不好,人民不满意,执政党就会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认同,执政的合法性也会受到置疑。建设什么样的党,关键问题是要实现由革命党思维到执政党思维的转变,明确执政党建设的目标;怎样建设党,关键问题是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创新党的建设方式方法。这两个问题集中在一点上,就是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使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执政党建设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水平;要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要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等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也十分重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执政条件下全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反思执政以后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根据改革开放以后党面对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要使全党清楚地认识到党所肩负的任务、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革命时期,我们更多地是围绕革命党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而在执政条件下,要按照执政党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考验,必须要确立新的目标和新的思路。在建设一个什么党的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在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思考和阐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端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根本指针。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他提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造就一支朝气蓬勃的领导干部队伍。他在深刻分析党和国家的现行领导制度、干部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端及原因的基础上,强调了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他把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上升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强调要从严治党,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邓小平提出的这些关于党的建设思想,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初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上,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回答,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新的探索和回答的显著特点,是围绕着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核心这个目标,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执政党建设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一致性。面对苏东剧变留下的新课题,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情况,面对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新变化,江泽民提出了要切实解决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启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两大历史课题”、“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在新的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规定了前进方向和目标,使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江泽民强调,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同时,江泽民还进一步提出要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忧党忧国忧民;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现象。他还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等等。这些丰硕成果,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最根本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个最根本的考验,关键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一条主线、五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总体部署。这就是: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凸显了这两大建设对其他建设的统领作用。五个重点使党的建设的着力点更加明确,内容更全面,结构更严整、操作性更强。根据这样的总体部署,胡锦涛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贯彻,进一步增强全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推进党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创新氛围,进一步提高推动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要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关于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探索和解答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明确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没有优势,关键要看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尤其是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富裕,公平正义的实现,都要靠发展来解决,社会主义本身也要靠发展来巩固和推进。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带来了世界性普遍交往的扩大,使各个国家和民族有了日益广泛的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还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主义要在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实现利益上的共有共享,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使每一个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要走自己的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利益要求,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强盛、文化繁荣的国家。
随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我们党把发展问题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思考,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逐步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在发展中得到巩固,并在发展中展现出优势。他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他认为,要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只有使中国以资本主义国家所没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也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据此,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并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叫做“中国的发展路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看作是加快中国发展的道路。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发展就是要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认为,经济建设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经济发展不起来,一切问题都难以解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中国长期以来闭关锁国、远离世界的教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实行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他还特别强调了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发展,认为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丢失掉。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中国改革发展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强国富民的根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上,江泽民强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它们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的;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怎样发展问题上,江泽民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发展的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要在科教兴国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改革开放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质量问题;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下,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等。这些思想和观点使我们对发展的认识有了深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脚步在加快,理论创新的脚步也在加快。新的发展,也带来一些新的情况,需要有新的认识。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其中心内容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党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必须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发展首先要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整体利益,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同时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还要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服务人民,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中国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的道路,实现国家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标签:党建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科学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江泽民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