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与中国之路_中国模式论文

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与中国之路_中国模式论文

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中国论文,道路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用不上的技术,就是没有用的技术”

发达国家固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力谋抢进。但是,较之于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具有高度的风险性,而且因为牵涉的因素很多,难度也很大。高新技术产业有几个特征;投资强度要求高、竞争激烈、技术更新周期短、市场需求变化难测。掌握好这些因素,即使对于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已经是难题重重,兴衰起落,屡见不鲜。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存在许多不利条件,就更加困难。因此,中国在谋划发展高新技术的时候,要预见困难,作慎重周密的考虑,尽量减少失误。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提上议题的,自然是技术发展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政策的问题。本文想说明两点认识: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不能单纯地为技术而发展技术,而必须是全面产业发展计划的一个环节。第二,发展产业,技术固然是一个要素,但重要的是包括技术在内的几个重要因素的综合优势。

首先,我们要了解,发展“技术”,性质上不同于研究“科学”。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对于自然世界的了解,和掌握它的运行规律,不一定要有实用价值。而技术则不然,它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应用”,或是用于增进研究科学的手段,或是用于国防、用于经济发展。尤其是针对国防或经济建设的技术开发,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就一定要讲求有实效。“用不上的技术,就是没有用的技术”,这句警言,在竞争激烈,而技术更新周期又特别短促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就更有其特殊意义。

针对国防的技术开发,由于国家提供了人力物力、保证了“市场”,既不需操心成本,也不需谋求利润,因此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成功。中国发展两弹一星,就是成功的好例子。原苏联在国防技术上的成就也是明显的成功例子。可是,为了发展产业的技术开发,问题就复杂和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发展产业,本身就是一个牵涉多方面的难题,决定成败的因素,不仅仅是技术一桩。

技术发展:两种模式

产业的兴衰,决定于多种因素,技术优势是影响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世上各国的科技发展,大体可用两类模式来区分。一类模式,是以发展科技为先导,然后效法流向产业,为产业所用,这称为“供应型”模式。另一种模式,则从市场的需求决定产品开发的战略,再从产品的需要来决定相应的技术研发,这种倒过来推定的模式称为“需求型”模式。当然,多数国家的技术开发,都属于这两类模式的一种混合,只是国与国之间,混合的比例有差异。

让我们用美国和日本来作个比较。美国的总科技经费约占国民总产值的2.8%,其中一半是依“需求”而行,也就是说, 美国用总产值的1.4%来进行“需求型”的技术开发。至于日本, 总科技经费接近国民总产值的3%,其中4/5是遵循“需求”,因此日本是用总产值的2.4 %来进行“需求型”的技术开发。这种“需求”—“供应”比例的差异,可用来说明美国和日本在科技政策上的不同:美国在基础研究和大科技项目有相当多的投入,而日本则较注重和产业发展直接有关的技术。其结果,创新多出自美国,而日本收其实效。美国政府有鉴于此,近几年来也采取了一些“需求型”的措施,用来增加美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里的竞争力,同时也开始在讨论如何使用700 多个国家研究所(年经费约220亿美元),以有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

“供应型”的技术发展模式,不容易发挥效益,主要的原因是技术转化成产品的不易和市场的需求难于捉摸。中国长期来的技术发展模式,客观来看,应属于“供应型”,在发展两弹一星上固然有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总的来说,技术研究和生产需要脱钩,经济效益不佳。1985年,中国实行技术体制改革,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脱钩和效益的问题,并提出了“科技面向经济、经济依靠科技”的方针,来配合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的新形势。的确,近十年来,乡镇企业和许多新兴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面向—依靠”的种种措施,但是在国营传统大产业里,恐怕依旧还存在许多难题。

中国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何发展技术?依国情看,中国仍旧属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技术层次,总的来说,仍旧处在吸收—消化的阶段,开发技术,就必须讲求转化、讲求挂钩,因而就应该采用比较容易掌握效益的“需求型”模式,以产业化为导向,来决定技术的开发。如果忽视产业化实现的可能性,而仍旧以技术作导向,期望有朝一日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然后“供应”给企业,则就又流于多年来的“供应型”模式,效益恐难以发挥。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眼点应该放在产业上。技术是为产业服务的,技术发展应该是产业发展计划中的一个环节。

发展产业:提高综合优势

技术优势自然是产业兴衰的一个因素。但是,还有其他种种因素,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

MichaelPorter)以研究商业“竞争力”著称。在以十个国家为对象(美、日、德、英、法、意、加、瑞典、瑞士、韩、新加坡),对每个国家的重要产业经过数年的调查研究后,波特把心得详细地报道在他的名著“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e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1990 )一书中。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兴衰,他归纳出下列四个因素:

1.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金融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新加坡和韩国的兴起,教育水平高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重要优势,但是低质量的普通教育,是竞争上的一大缺陷。

2.管理优势:企业管理层应有能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发展战略,使得企业具有高度的适应力和竞争力。无数的调查研究都说明,维持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使得企业具有强韧活力的最佳办法。

3.配套产业群: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配套产业群。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里,由于牵涉的辅助技术多,加上更新换代的周期短,在强烈的竞争情形下,一个配套的产业群的存在,就尤其重要。

4.市场需求:强劲的市场需求,是产业成功的最终依据。就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必须有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强烈需求,才有可能有市场对象。由于需求程度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发展层次,因此在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档次就不容易提高。

波特教授的结论:一个国家在某项产业上的兴衰程度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竞争力的强弱又取决于上述四个因素的综合优势。

这个结论,是根据实践经验、经过分析和归纳而得出的,应当有其普遍的适用性。它告诉我们,发展产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数种因素综合配套的结果。如果片面地单从技术角度来发展,而忽视考虑前后呼应的整套产业发展计划,恐怕会是徒劳而无功的。

中国走什么样的路?

中国要发展高新技术,怎么办?用上面讨论的四种因素来衡量中国当前的产业情况,不难看出,在现阶段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尚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因此,宜于采取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的策略,并必须有一个涉及产业、科技、外贸、金融、教育等多方面的总体筹划。

像日本,它在战后发展产业走的路子,大体上是在限制国外直接投资的情形下,靠技术引进,通过吸收、消化和改良来促进本国产业的自力更生。韩国走的也是类似的道路。至于新加坡,路子不同,它鼓励国外直接投资设厂,技术随外资带入。

中国走的是什么样的路?从积极争取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的政策来看,中国似已决定走开放的路、走国际并轨的路。那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就会走相应的道路,因而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中国在技术开发上的布局。在这种情形下,在很多产业里,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里,技术引进将会是主流,技术布局恐怕就要适应这个主流,在提高引进技术上下工夫,在改良制作程序技术上下功夫,在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上下功夫,等到产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社会比较富裕起来了,前述四个因素的综合优势也提高了,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才比较有可能转化成经济效益,那时才是应该多投入于“创新”和“突破”上。有人会认为,这样的估计太过于消极,可是回顾战后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经验,就像波特教授的研究所显示的,一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日本的经验,甚至韩国的经验,都是明证。中国多年来发展新技术产业的经验,也是见证。

由于技术上的“创新”,一来难求,二来难于转化成经济效益,又由于技术“跟踪”如不能迅速转化成生产,即形同虚劳,倒不如把对“创新”和“跟踪”的投入改投在高等科学、工程教育和高等管理教育上,为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建设培养和储备高质量的人才。

中国发展产业,必须全面地提高波特提出的四个因素的综合优势。其中最棘手,也最关键的,恐怕要算管理因素,因为它牵涉到更深层次上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像产权的问题,不易解决。可是,不解决这个问题,产业难于振兴,更谈不上发展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标签:;  ;  ;  

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与中国之路_中国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