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及其结构调整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论区域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及其结构调整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谈区域工业化战略选择及其相应的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区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正面临着跨世纪的“第二次创业”。新一轮发展既要适应国家在“九五”期间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又得考虑在香港回归后,抓住时机,加速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地带。当年,福建省实施了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闽东南区域建立了厦门特区、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厦漳泉闽南经济开发区。凭借着地理、交通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采用次级出口导向战略,加速了闽东南区域的经济发展,使该区域成为本省经济发展的“龙头”。闽东南区域创造了约占全省3/4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占全省的90%。这一轮的发展加快了闽东南区域工业化的进程,也为全省经济发展赢得时间。

前一轮的发展,主要是利用港、台产业的升级换代带来的产业转移,利用自己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生产制成品。一方面扩大制成品的出口,促进经济的工业化,闽东南区域的轻纺产品、电子产品多数销往国际市场,产品的外销率在40%以上。另一方面,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使该地区的农业人口迅速向工业转移,第三产业也得到很好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消费者收入水平。除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外,还使闽西北区域的资源得到开发,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已形成的生产能力也得到发挥。

而新一轮发展的形势与前一轮有很大的区别。在香港回归之后,亚洲各国纷纷加快开放、吸引外资、推行出口导向战略,以争夺国际市场;而国内形势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的优势正在逐渐地消失,闽东南区域的劳动力价格正在提高,廉价劳动力优势正逐步消失,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政策优势也自然消失。相反的是,新的发展阶段要求闽东南区域应在进行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适当发展轻纺产品出口的同时,重点发展和逐步增加重化工业产品的出口。发展重化工业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也相对严格,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大,对管理者整体素质的要求也相对要高。尽管闽东南地区在前轮发展中积累了资金,产业升级换代正逐步进行,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例如轻纺产品生产能力很高,但为之配套的能力偏弱,所有的生产线必须依靠进口,而多数的机械厂却是另辟途径,生产与此无关的产品,多数的配套件也需要外地配套。闽东南区域的生产企业偏小,产品档次不高,自身的开发能力也不强,许多产品的换代也只能依靠国外的开发力量。电子工业多数是装配企业,生产规模也没达到经济规模,这些问题无疑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障碍。而在闽西北区域的企业则多数是重化工业产品,拥有本省多年投资形成的钢铁、化工、建材、林产加工企业,部分企业的规模较大,有训练有素的劳动力、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只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机制僵化,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多数的生产能力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何正确地选择工业化战略是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课题。前一轮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是充分借助国外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力和资源优势,形成新的产品优势,参加国际市场竞争。通过以廉价的劳力和资源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提供就业,实现产业的转移。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同样是借助国外的资金、技术优势,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力和资源优势,为国内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提高资源的增加值,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两种发展战略的选择都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历史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根据当前的形势,结合本省的省情,应对以往的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闽东南区域应在推行次出口导向战略的同时,部分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这就是在加快轻纺工业产品出口的同时,有计划地改造区域内的机电工业,使之为轻纺工业和正在发展中的石化工业配套,轻纺工业和石化工业的配套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市场,不难发现轻纺工业的设备、生产线几乎依靠进口,所需要的原、辅材料几乎靠从外地调进。闽东南区域在产业升级换代中应侧重发展轻纺工业和石化工业的配套产品,填补自身的空白,夯实发展的基础,巩固轻纺工业和石化工业的地位,增强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

闽西北区域则应在选择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同时,部分实施次级出口导向战略,闽西北区域应作相应的调整,使闽东南区域部分轻纺工业产品转移到闽西北区域生产,如将粮食深加工、林产加工等转移到原材料产地,进行就地就近生产,减少费用,降低成本。另者,加强与闽东南区域的协作,通过引进技术、管理改造现有企业,瞄准闽东南区域的潜在市场,利用现有生产能力,与其配套,提高与闽东南区域产业的关联度,使之成为产业链,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力。

区域的优势只是一种相对优势,闽东南区域有地理、交通、气候等优势,但是闽东南区域是人口密度大,资源贫乏的地区,这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必须在战略选择中给以充分的考虑,在发展过程中,既不能过快地淘汰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也不能长期保持低素质的劳动力,只有克服缺陷,将可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形成比较优势,才可能使经济发展达到健康、稳定、持续、高速。闽西北区域也是如此,保持闽西北区域的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这是闽西北区域工业化战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当然,不能不考虑两者之间的距离和难以克服的缺陷,闽西北区域必须正确地认识到差距的形成,必须接受这种现实,那就是在经济交往中必然要多提供资源,多提供劳力,在经济分工中多当配角。

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两区域的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各有所不同,为此,两区域的经济结构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相互间的互补。在这里,有个两区域经济发展的衔接问题。从现实看,闽东南区域的发展应更多地依托闽西北区域的资源和加工能力,来弥补目前的缺陷。从全省的角度看,新的跨越必须依靠推进次级出口导向型为主,进口替代型为辅的总体战略,以赢得总体优势的发挥。因此,在全省范围考虑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工的同时,要着手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以考虑。

⒈准确认识区域经济的真正优势和缺陷。区域经济优势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认识准确,分析透彻,才有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分析优势的同时要充分估计存在的难以弥补的缺陷,只要对缺陷估计足了,真正的优势也就水落石出。

⒉认真进行区域的分工,采取不同的工业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区域经济的分工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国际性竞争的最后协调成果。在全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分工也是必然的。但是,作为全省的经济战略力求区域经济的分工有内在联系,应形成产业链,而不是各自为政,彼此之间以经济手段给以联络,切莫以过多的行政干预。但是,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的引导。

⒊积极推行区域工业化战略,必须营造产业优势。新的跨越是在区域工业化战略顺利推行的基础上实现的,就目前的产业优势,我们已难以有新的突破,在新一轮的发展中,重化工业产品是龙头,因而应集中力量重塑新的产品体系。产品体系是营造产业优势的重中之重,要立支柱决不是几个,而是关键的二、三个,而支柱产业必须有骨干产品来支撑,现在能数得上的骨干产品却是屈指可数。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加速骨干产品主体的生产规模,并使部分企业转轨为骨干产品配套服务,使骨干产品的生产能力能得以扩张。

⒋认真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多年的分散发展、粗放经营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闽东南区域应逐步地将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主动向闽西北区域转移;闽西北区域应将经济结构逐步地调整为适应闽东南区域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要为闽东南区域提供更多的技术装备、配件、原料和初级产品,争取更多的资源转移为商品,为自身的发展积累资金。而不应该发展两区域雷同的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闽西北的经济结构绝不能成为闽东南区域的翻版。

⒌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缩短运输距离,提高物流速度。产业的转移往往需要合理的衔接,而这种衔接则依托于便捷的交通,使物流能维持两个区域的经济交往,因而政府应在综观全省的经济布局,优先打开主通道,将闽东南区域的主要出海口城市和闽西北区域的主要经济城市连接起来,使两地的经济能通过产业链形成一种相互依托的新体系,既达到辐射扩散,又做到相互促进,使全省的经济发展能在新一轮的跨越中再上一个新台阶。

⒍循序渐进,分级推动,不断调整,力争早日奏效。区域工业化战略选择及其相应的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受到国际环境、国家宏观调整和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制约,也受到自身结构的影响,在区域中还有内部的统一协调,无法操之过急,因此只能循序渐进,分级推动,但是应有专门的机构去谋划和协调。区域经济的兴衰,关键取决于工业化战略的选择,这乃是宏观控制之核心。这是当今经济工作中最大的空档,务必引起注意。结构的调整也是一项较难的工作,受到区域经济的空间和发展过程的时间所制约,如闽东南区域目前还得办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否则,就业将成为很大的问题。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而言,制造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这是基础和根本。我们不能轻意丢掉制造业,过早过快地发展第三产业,这将使大量的劳动力无法很快得到转移。但是在闽东南区域又应该相应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以争得产业的升级换代。而闽西北地区又不能长期停留在兴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这样将难以加快资金的积累。这一切都需要各级政府集中力量进行认真研究,精心规划,积极引导,有力推动。

标签:;  ;  ;  ;  

论区域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及其结构调整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