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平民化方向的努力——京剧《宰相刘罗锅》的审美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宰相论文,京剧论文,戏剧论文,方向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戏曲经历了从民间走向庙堂,又从庙堂回归民间的历史过程。在否定之否定中,历史的渊源决定了中国戏曲的欣赏主体是平民。因此,投合平民观众的审美情趣一直为戏曲艺术家所孜孜追求。
我赞赏京剧(宰相刘罗锅》在平民化方向上所做的努力,这正是在高层次上对戏剧本体的回归。
《宰相刘罗锅》首先选择一个平民感兴趣的题材。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题材多半采撷于通俗演义,如民间长期流传的《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广大民间观众的兴趣在于观看他们熟悉的、感到亲切的历史故事,并不在乎这些历史事件的精确性和历史人物行为的真实性,在戏曲表现中甚至经常出现将美好的品行张冠李戴在民众喜欢的某个人物身上的现象。宰相刘罗锅的故事作为民间传说不具备历史真实性,但它具备了演义小说的故事性、传奇性、趣味性的特点,剧中情节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刘罗锅作为一个戏剧符号,在他身上充分表达了百姓对理想领袖人物的想象和对政治清明的渴望。因此在传奇化的创造中,生活中不真实的刘罗锅划包含着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性。好的题材的选择是 《宰相刘罗锅》这出戏走向成功的一半。
其次,《宰相刘罗锅》选择了连台本戏这种源自传统、仍受当代平民观众育睐的戏曲形式。连台本戏可以把一个长篇书目、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分成若干本演出,互相穿插呼应,充分利用扣(或叫关子、悬念)吊起观众的兴味,使人看了一本,还想看下一本。而且出于戏情需要,也为避免单调,必须把文武昆乱、生旦净丑、悲欢离合组织在一个完整的故事里,这就形成了连台本戏另一特色;既要求角色行当的齐全,还要求演员有多方面的才能。京剧《宰相刘罗锅》的原著电视剧本身具有独自的章回,又紧紧围绕刘墉、和珅、乾隆三者之间展开矛盾纠葛,很适应连台本的形式。从目前河北、上海、河南、湖北等地的戏剧演出市场看,连台本戏的魅力依旧,尽管当代人审美情趣与古代人相去甚远,但对于连台本将一个完整故事的审美呈现,现代人依然表现出对它的兴趣。《宰相刘罗锅》目前上演的一本《初试》、二本(夜审》,既独立成本,自蔚奇观,又首尾相衔,互相呼应。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像《宰》剧这样的连台本戏仍然会是大众欢迎的戏曲形式。
其三,京剧《宰相刘罗锅》突出娱乐性。《宰相刘罗锅》寓教于乐,其思想意义不言而喻。但为进入市场.《宰》剧的编创者在投合观众娱乐需求方面殚精竭虑、使出浑身解数。如舞美设计中巧妙设置3组雕梁画栋的自由组合表示规定情景的转换、舞蹈中新娘子盖头的运用、棋子阵势舞、道具中装有“小靴子”的大锦盒等无不独出机杼,妙趣横生。尤其是演员挖掘寓于角色本身的喜剧因素,造成的娱乐效果十分突出。如刘罗锅在剧中以老生应工,但其表演的滑稽、诙谐、机敏、善言又应属丑行。老生演员陈少云的表演杂糅了丑行特色,既精确地刻画人物,又时时令人忍俊不禁。
其四,名角、名曲适应平民观众的欣赏习惯。看戏看角是戏曲观众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宰相刘罗锅》以流行的优化组合形式汇集了京、沪、湘、陕等一批名编导、名演员、名舞美设计、名音乐总监……这种对于不同地域、不同艺术风格的整合吸纳正是为了保持和发扬京剧兼收并蓄的优秀传统。特别是麒派老生陈少云的加盟,使京沪艺术互补,给观众以审美上的新奇之感,适应了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
评判一个新戏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戏曲音乐的成败有关,特别是能否有几段能传能唱、脍炙人口的好唱腔。我注意到《宰》剧最博观众喝彩、掌声的准是演员行腔委婉、唱至淋漓酣畅处。陈少云、李岩、董圆圆均是演唱名家,唱工各具特色。重要的是,我明显地感觉到作曲家优美流畅的唱腔设计背后的更高追求,这就是试图创作可传可唱的经典之段。这使我想到,当人们埋怨京剧老演《钓金龟》、《二进宫》等老戏的时候,却忽视了剧团为什么固执于老戏老演的原因。老戏者演可能使一些观众产生审美厌倦,但同样因其为戏迷所熟悉使他们进入另一个审美境界,即对唱腔不厌烦性的玩赏,从不同场合看戏、不同演员表演中体味个中情趣,得到美的享受。在这里,观众通过重温熟悉唱段、剧情参与到戏曲审美创造的过程中去。观众所熟悉剧情的《宰》剧有了一些好唱腔,若能一直演下去,相信其在平民中传唱不会是个神话。
定位于平民审美坐标,按市场规律运作,《宰》剧一经演出便受到观众欢迎,应证了“没有观众便没有戏剧”的金科玉律。但我对《宰》有一句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既然千方百计追求京刷的平民化,但策划者有否考虑平民的口袋?平均一张120元的戏票有几多平民能消受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