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用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预防论文_陈民勇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中医院 湖南邵阳 4221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预防对策,为实现合理用药提供有效借鉴。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发生的118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表现、给药途径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60岁者所占比例为34.75%,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P<0.05;静脉注射给药所占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给药方式,P<0.05;。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受累居多,分别占42.37%、33.05%,均显著高于累及神经、心血管、呼吸、骨骼肌肉、血液系统所占比例,P<0.05。结论:中药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附件及消化系统,且好发于老年人群和静脉给药患者,临床上应充分了解各类中药的药理特性、配伍禁忌,谨慎用药,以降低不良反应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预防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类中药剂型也越来越多,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不少临床研究都证实[2],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各种疾病,常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但是,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所有的中药都是天然无毒的,而在用药过程中忽视了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监测,进而导致了中药不良反应的频繁发生。为了解中药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总结相应的预防对策,实现合理用药,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发生的118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57例,年龄13~70岁,平均(54.58±4.9)岁。

1.2 方法

搜集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名称、不良反应表现及累及系统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以%表示计数资料,数据比较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

11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见表1。从表1可知年龄≥60岁者所占比例为34.75%,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患者的男女构成比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2.2 给药途径

本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品种共有44个,用药剂型涉及口服汤剂、针剂、外敷膏剂等。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注射97例(82.20%),肌肉注射8例(6.78%),口服7例(5.93%),局部用药3例(2.54%),外用药3例(2.54%)。静脉注射给药所占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给药方式,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累及系统及表现

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表现见表2。从表2可知,有42.37%的不良反应都累及皮肤及附件,表现为过敏、药疹、接触性皮炎、水肿、红斑疹等,33.05%累及消化系统,表现为胃食管反应、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另外还有5.93%累及神经系统,5.93%累及心血管系统,5.08%累及呼吸系统,4.24%累及骨骼肌肉,3.39%累及血液系统。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受累居多,均显著高于累及神经、心血管、呼吸、骨骼肌肉、血液系统所占比例,P<0.05。

3 讨论

中药不良反应,指的是在正常应用中药诊断、预防或治疗人体疾病,或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性反应[3]。传统观念都认为中药是无毒副作用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药不良反应都未引起临床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中药制剂类型的不断增多和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同时也引起了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4]。有报告指出[5],中药已经和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并称为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三大“祸首”。截止2010年,国内医药期刊网收录的中药不良反应种类就已从1990年的460种增加到了518种,发生总例次达到了8986例次。由此可见,中药不良反应问题已不容忽视,临床上必须掌握中药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特点,切实做好中药不良反应预防工作,合理用药,以降低中药不良反应风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年龄≥60岁者占34.75%,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P<0.05。这表明老年人群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更大。本组患者的给药途径较多,包括静脉、肌肉注射、口服、外用、局部给药,其中静脉注射给药占82.20%,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所占比例(P<0.05)。这表明中药静脉注射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比其他给药途径更高,这可能与静脉注射具有较强的皮肤刺激、液体输注速度控制不合理等因素有关。所以,临床应用中药应尽可能地避免静脉给药,若必须静脉给药,则应在给药过程中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在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临床表现方面,有42.37%的不良反应都累及皮肤及附件,表现为过敏、药疹、接触性皮炎、水肿、红斑疹等,33.05%累及消化系统,表现为胃食管反应、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另外还有5.93%累及神经系统,5.93%累及心血管系统,5.08%累及呼吸系统,4.24%累及骨骼肌肉,3.39%累及血液系统。皮肤附件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据了绝大部分,尤其是过敏性反应,其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可在用药后20s~3周出现,所以临床上在用药后,要尤其注意监测皮肤附件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要及时停药,并予以对症处理。

大量文献资料报道都显示[6],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用药知识缺乏、煎煮时间不当、煎煮器具不当、用药不灵活、多方共用等因素有关。因此,临床上要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就应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的药物服务对策:首先应加强中药相关知识宣传,让人们认识到中药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优势,同时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应用中药防病、治病都应当在专业药师、医师的指导下正确用药,以免发生超量、不辨证、延长疗程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其次,采用发送医药讯息、举办讲座等形式向患者传达各类中药的适应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预防方法等。最后,医院要加强药房饮片质量管理,以免不合格流入,随时检查药品,及时处理虫蛀、霉变等问题药品。

综上所述,中药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附件及消化系统,且好发于老年人群和静脉给药患者,临床上应充分了解各类中药的药理特性、配伍禁忌,谨慎用药,以降低不良反应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娆娆,张志杰,王祝举等.近60年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5):213-216,221.

[2]高进,卢鹏,戴卉卿等.中药现代制备工艺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及相关对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4):52-55.

[3]梁志齐,毛璐.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其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9):230-232.

[4]高畅.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现状及原因[J].中医药信息,2011,28(4):162-163.

[5]闫丽霞.中药联合西药致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21-321.

[6]刘裔武.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前沿,2013,(33):102-103.

论文作者:陈民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  ;  ;  ;  ;  ;  ;  ;  

中药应用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预防论文_陈民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