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创新与信息技术创新——兼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模式论文,论我国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连续二十五年以近3倍于GDP的年增长速度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1]。信息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失去创新支撑的信息产业,永远只能是大而不强。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信息产业如果失去创新的引领,永远是把握不了自主发展的方向。
创新,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考察。就创新体系的层面而言,有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等①,它们共同构筑社会的创新体系;就创新的内涵而言,可以划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它们共同构建一个从知识、技术、产业(产品、企业、市场)的创新链;就创新的主体而言,包括自然人、企业法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涵盖社会的所有个体和机构;就创新的类型而言,可以划分为基础性创新、应用性创新、开发性创新;等等。
在产业创新的诸多要素中,我们发现,应用创新给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不竭的动力。本文基于应用创新的定位与作用考察,提出要以应用创新作为信息产业发展动力的观点。
市场应用是信息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
任何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运作的。市场既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技术创新的落脚点。技术创新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基本手段,而市场需求拉动又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长久和主要动力。应用的需求刺激了技术发展,应用创新将成为信息产业最重要的推动力,未来5年整个产业将会从技术驱动为主转向应用驱动为主[2]。
1、信息技术的成功是在应用上取得了成功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可以说,在当代高新技术群中,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应用最为广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最为显著。
信息技术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在应用上取得了成功。回顾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的相互促进、产业发展与市场开拓的良性循环,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凡是那些瞄准了应用和市场的技术创新,往往都能够取得产业上的成功,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企业得到发展壮大。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还是网络技术,其发展的成功经验都可以归结为是应用的成功。应用赢得了市场,应用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创新在总体上坚持了以应用为方向、以市场为目标,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深受用户欢迎的产品和服务,信息产业才能够保持长期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应用创新是当前信息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对信息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希望能够实现随时随地上网、移动办公、无线链接、计算功能与通信功能的统一,等等。应用的需求刺激了技术发展,应用创新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创新的一个基本方向。现在世界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正在研发融合计算与通信技术的产品,他们的口号是要让“每台计算机都可以用做通信工具,每台通信工具也都可以用做计算机”。这是一种技术融合型的应用创新道路。而另一些跨国公司则从向用户“提供单一产品”转向“提供系统服务和全面解决方案”,走的是技术集成型的应用创新道路。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世界IT巨头的技术创新道路,正是沿着推广应用和扩大市场的方向不断推进[3]。
新兴技术发展的生物物种理论揭示,“南橘北枳”(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根据物种进化理论与物种形成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技术物种的形成通常也不是突发性的技术革命的结果,变革之处在于应用,独特的选择标准和新应用领域的“环境与气候——新资源”可能催生与它的“先辈”完全不同的技术[4]。真正的竞争优势属于擅长技术选择的公司,而不是创造先进技术的公司[5]。信息技术创新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其核心就是潜在技术的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的现实也表明,需求已经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创新速度和方向:3G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在某种程度上看,不是决定于技术制约,而是应用,或者说是新的业务、新的服务开拓的制约。
理论的揭示和现实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信息产业界高度重视。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创新的道路,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大方向。要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技术创新也要瞄准应用,瞄准市场,真正面向用户,把满足用户的应用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传统制造业将长期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大市场。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我们要把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重点,放在传统产业的改造、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形成“以推广应用带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促进推广应用”的良性发展机制。
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以应用为驱动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但是国家也要予以相当力度的支持。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国家的强盛归根结底要依靠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出发,政府要责无旁贷地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要花费巨额投资,而技术成果则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投资风险很大,所以,政府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型企业,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那些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市场机制在相当程度上是失灵的,政府必须有较大程度的介入,甚至主导该类技术的研发。事实上,以国家力量支持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也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以巨额财政预算支持一些研发机构对关键、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开发,并通过这些研发机构向企业转让先进技术。就我国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和资本的积累时间都比较短,与世界上主要的跨国公司相比,国内企业不仅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实力也相当薄弱,在参与国际技术创新竞争中更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为帮助企业利用知识,进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挥我国产业应用创新的优势,政府应当在以下方面提供公共服务:
第一,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引导发展公共技术服务机构。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交易、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创建行业性共用技术服务机构,降低企业创新的资金风险和技术门槛,促进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信息产业中,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把分散的技术资源集中起来,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技术研发平台,抓紧组织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推动形成各方合作的技术研发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培育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第二,完善技术交易市场,营造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社会环境。为鼓励知识开发和利用,要加快推进知识产品的市场化步伐。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技术交易市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术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从法律和制度上,形成有利于保护技术所有者的激励机制。鼓励知识开发和技术转让,发展技术中介服务业,为技术需求者提供获取外部知识的渠道,使经济与社会发展建立在知识创新和知识利用的基础上。
第三,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不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高度重视政府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例如,韩国的CDMA技术居全球领先地位,就是政府举全国之力把核心技术买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给许多企业享用,并鼓励企业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并迅速产业化。日本的彩电芯片研发也是通过国家集中开发,把专利供众多企业享用,使得企业在发展阶段就有能力研发。当前,在我国企业研究投入不足、国家研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资源,把有限的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到重大公共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上,让广大企业能够公平、低成本、低风险地享用技术研发成果,并利用这些技术成果二次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科技将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民族振兴,国家强盛,要靠广大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科技界与产业界携手合作,必将促进形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结束语
创新,对于信息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无疑是决定性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创新,从根本上讲,是技术和需求的双重作用。但是,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发展目标的不同的国家,技术和需求对于创新的权重有所不同。对于后发的我国,基于需求引导的应用创新,应当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创新5~10年的基本模式。
注释:
①目前,在我们的创新体系中,相对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长期难以到位,处于畸形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产业创新研究理论和成果的指导。作为一个中观层次的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是宏观的国家创新体系与微观的企业创新体系的联结枢纽。同时,而且是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的实现平台。并且,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法人,相对于企业创新体系的分散化与市场化,更多地体现了市场的意志,是看不见的手在主导;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是政府,但是这种政府主体需要进一步细分: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它们的建设更多地体现了政府或者国家的意志,是看得见的手在主导;产业创新体系的推进主体往往是中央政府的产业或者行业主管部门,它的建设能够更多地体现国家意志和市场意志的结合。就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言,我们是从产业这一层次来认识和理解创新。这样,既可以统揽微观的企业创新体系,又可以更加充实宏观的国家创新体系,从而对创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