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伪齐国的领土与政治区域_宋朝论文

试论伪齐国的疆域与政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齐国论文,政区论文,疆域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本课题,王颋先生在《完颜金行政地理》①的《沿革考一》第三节中有专门论述,然所论疏略,未得为确论。另外,王曾瑜先生在《金朝军制》和《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②这两部专著中,对伪齐国的河南路(即河南三都统司路)和在河南新增置的州军率先进行了研究。管见所及仅此,因此,本人认为仍有必要对本课题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刘齐为伪政权,立国短促,探讨其疆域与政区的意义,其实在于关乎有金一代之地方行政区划。笔者不揣谫陋,试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金天会八年(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扶植北宋降臣刘豫为帝,国号阜昌,建立伪齐国。金欲借伪齐以巩固它在黄河以南的统治,成为新造金朝与南宋之间的藩屏。但是,在此后的八年内,宋、夏、金、齐以及土豪、流寇等武装力量各方的角逐,尤其是南宋军民的反击,伪齐并未起到“保民安国”的作用,金军仍不得不“大劳远戍”。于是,金于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变废齐国”③。

伪齐的疆界,与金接壤者较稳定,“以河为界”④。与西夏的疆界,史无明文,但在伪齐建国的前三年,即天会五年,金曾经划分过伪楚与西夏的边界。其间隔时间不长,伪齐的边界线应与这条边界线相去不远。史言,“自麟府路洛阳沟东距黄河西岸,西历暖泉堡,鄜延路米脂谷至累胜寨,环庆路威边寨过九星原至委布谷口,泾原路威川寨略古萧关至北谷川,秦凤路通怀堡至古会州,自此直距黄河,依见今流行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封域。复分陕西北鄙以易天德、云内,以河为界”⑤。这段史料中,东段的暖泉堡、米脂谷,应在今陕西米脂境内。中段的威边寨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南,古萧关在今宁夏同心县南,古会州即今甘肃靖远县。其余黄河流经之处,则以河为界。暖泉堡以东至黄河西岸一线,则应在麟府路的最南端。所谓“陕西北鄙”,则应指横山地区。如大里河北岸的威戎城,在金、夏分界后,西夏即派兵进驻。西夏军在威戎城与金军遭遇,西夏将领在答复时说:“夏国既以天德、云内归大国,大国许我陕西北鄙之地,是以至此。”金军随即撤退⑥。金军的统帅是娄室,据其行迹,此事当在天会六七年间⑦。河东方面,金于七年,攻克晋宁军。同年,“宋麟府路安抚使折可求以麟、府、丰三州降金”⑧。由于麟府路宋代隶属于河东路,因此,它应直属金朝,而不属伪齐⑨。位于山陕黄河之西的晋宁军也属河东路, “金初为夏人所践,皇统二年,复立军治,仍隶河东路”⑩。因此,此时可能处于“荒弃”状态,而附属于麟府路。这点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折可求以麟府、晋宁(州)军叛附于金人”(11)。皇统六年,金、夏划定正式的边界,其他地段未动,庆原、熙秦两路则“以德威城、西安州、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12)。总之,金的边界较之北宋向南退缩,金将宋哲宗以后包占的横山大部及天都山、萧关以北的葫芦河地区等战略要地还给了西夏。金与南宋则从未划定边界,实际控制线也变动频繁,双方争夺激烈,呈现拉锯状态。实际上,天会十三年(伪齐阜昌六年、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后,宋军已牢牢控制淮水一线,在某些地区,甚至已越过了淮水,邓州、唐州、泗州、涟水军已在宋军的控制之下,并在西线建立了包括唐、邓二州在内的襄阳府路(13)。

伪齐的管辖范围和行政区的划分,应追溯至伪楚时期。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金《行府告谕亡宋诸路立楚文字》(14)来看,伪楚管辖原北宋的京畿路、京西路、京东路、陕西路(15)、河北东路、淮南路。伪楚辖区不含河东路、河北西路,这已体现了金朝初年以河(16)为界的立国方针。是年,张邦昌募人携带伪诏告谕四方,所列各路州军中,京西路已不列河阳府等,陕西路已不载河中府、解州,河北东路仅列大名、开德府,恩、滨、棣、德、博、沧、北(冀)、清州,永静军。较北宋末年河北东路辖区少河间府、莫州、雄州、霸州、信安军、保定军,可为佐证。上述河间府等州府均位于黄河以西(17)。这些州府,在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金重新划分河北政区时,划入了金的河北东路。同时划入的还有顺安军、广信军、安肃军和南京析津府,以及卢龙一道所领顺、檀、涿、易、蓟、景六州(18)。

天会七年三月,金以“刘豫知东平府,充京东西、淮南等路安抚使,节制大名开德府、濮滨博棣德沧等州……自旧河(19)以南,皆豫所统”。八年(公元1130年),刘豫以此建伪齐国(20),伪齐国与金也以旧河为界。金在册封刘豫的诏文中说,“锡尔封疆,并从楚旧”(21),则伪齐与伪楚的辖境应大致相同。

伪齐建立后,刘豫定都大名府,仍称北京。但惧于大名军民的反抗,不久即自大名“还东平,升为东京。改东京为汴京”。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再迁都汴京(22)。北宋末年的京畿路,实即开封府地区的十余县,北宋时尝称府界。伪齐建立后,该路自应撤销,从金代文献看,金前期改称汴京开封府。

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末,金攻占宋河北开德府、大名府。伪齐建立后,建大名开德路,以阿鲁补为都统(23),并划入齐境。大名府路应包括原宋河北东路旧河以东的州军,即大名、开德府,滨、棣、沧、德、博、恩、清、景、濮等州。《大金吊伐录校补·差刘豫节制诸路总管安抚晓告诸处文字》所载,属刘豫节制的州军就有“大名开德府、濮、博、滨、棣、沧、德州”,可为佐证。所少者,仅恩、清、景三州。三州均在旧河以东,如伪齐疆域确实“并从楚旧”的话,那么,三州应属刘豫节制。尤其是景州,景州即宋永静军,该军前身为唐五代时期的景州,北宋初降为军。刘豫是永静军阜城县人,既称帝,自应升改,复为景州。伪齐建立前夕,粘罕派遣高庆裔询访黄河以南州郡,物色傀儡人选,高庆裔“越旧河之南,首至豫所隶景州”(24)。这清楚地表明景州是属于刘豫节制的州郡。另外,史言,刘豫即帝位后,“自以生景州,守济南,节制东平,僭位大名,乃起四郡丁壮数千人,号‘云从子弟’(25)。则景州固在伪齐境内。清州,据《大金国志校证》记载,因挞懒再四言之,在废刘豫前,从伪齐割出,隶属河北(26)。则清州隶属伪齐固无疑义。因此,该《文字》中少恩、清、景三州,应有省文或脱文。濮州,北宋属京东西路,金初不隶山东西路,可能是因其与大名府相邻而改隶之。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五月壬辰,即有胡舜卿请以“恩濮开德(澶州)隶北京”建镇以御金之考虑,而金也于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以此四州府建立大名府路(27)。可见濮州有与大名等州府共建一政区的条件。伪齐时大名府路应辖大名府,澶(28)、恩、濮、滨、棣、沧、德、博、清、景州。

刘豫建立伪齐后不久,迁都东平府,又与宋朝为敌,京东路不应再袭称。阜昌时(公元1130-1137年),已见山东路之记载(29)。北宋末,京东东路领青州(即金益都府)、济南府、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淮阳军等九州军。与《金史·地理志》相较,《金志》多滨、海、棣三州和城阳、宁海二军,而少淮阳一军。其中,滨、棣二州,北宋属河北路,已见上节论证。海州,宋属淮南路,但地处淮河以北,宋金战争爆发后为金所有,故划归山东东路。伪齐时,析密、沂州之莒、沂水、日照三县为城阳军。宁海军,阜昌时割登州牟平、文登二县置。淮阳军,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已入金,改称邳州,《金志》列于山东西路(30)。故伪齐时山东东路应领益都府、济南府、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海州、城阳军、宁海军。

山东西路,据《金史·地理志》,领东平府,济、徐、邳、博、兖、德、宿、泗、寿等州与滕阳、泰安二军。与宋京东西路辖区大不一样。少应天府,曹、单、濮、拱州及广济军。政区发生巨大变动的原因,主要是黄河改道所致。应天府,曹、单、拱州及广济军,由此隔在改道后的黄河之南。《金志》诸州府分属河南路,当肇自伪齐之时。划入山东西路的德、博二州,北宋时属河北东路,伪齐时尚属大名府路(31),故不应列入伪齐的山东西路。邳、宿、泗三州,北宋时属淮南路。该路是金、伪齐与宋激烈争夺的地带,三州之中,邳州归属金、伪齐最早(32),宿州次之,泗州最晚,绍兴和议,以其在淮水之北始划归金方,其时伪齐已废。金寿州的隶属关系较复杂,据《金史·地理志中》载,寿州属南京路,领下蔡、蒙城二县。宋金战争爆发后,宋寿春府惟一一个位于淮水之北的县,“下蔡没于金”,刘豫以此遂建寿州,并割亳州之蒙城县来属(33)。《金志》南京路寿州条又言,寿州“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来属”,则此前寿州应不隶南京路,而属邻路山东西路。伪齐时,又析兖、沂二州之奉符、莱芜、新泰三州建泰安军(34)。析徐、兖二州之滕、沛、邹三县,建滕阳军(35)。故伪齐时山东西路应领东京东平府、济徐邳兖宿寿等州与滕阳、泰安二军。

伪齐时,尝设河南府路,有孟邦雄任知河南军府事、兼西京留守、河南府路安抚使、马步军总管。此制大约一直延续到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收复河南,时以李成为“河南尹,都管押本路兵马”(36)。河南府即宋西京,伪齐时仍称西京。河南府路的辖区,应与宋京西北路所辖相差不远。据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发布的《开封府募人赉伪诏》,京西路已无孟州河阳府。绍兴初(伪齐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宋知河南府翟兴屯伊阳山寨。刘豫惮之。“豫每遣人往陕西,则假道于金人,由怀、卫、太行取蒲津济河以达,豫深苦之。”(37)亦可证河阳府不隶京西路。对于伪齐而言,也就是说不隶河南府路。天会十二年亦即阜昌五年(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宋建襄阳府路后,伪齐实际上大致控制了除信阳军、河阳府以外的宋京西北路(38)。不过,在《金史·地理中》,北宋时隶属于陕西的陕州已列在南京路中,这可能也是金初以河为界的立国理念的体现。孟州河阳府的划出,当然也是基于这个原则。当然,这两州在黄河对岸的县,即陕州黄河以北的夏、平陆、芮城三县,孟州黄河以南的河阴、汜水县,都应改隶相邻之解州、郑州了(39)。伪齐时,在河南府路又新增设了一些州军。如析许、郑二州之阳翟、新郑二县,建颍顺军,又析河南府伊阳等县置顺州(40)。顺州设置时间,据上引《孟邦雄墓志》载,“大齐开基,阜昌改元,公适时知变,乃以中亮大夫、忠州防御史,权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管内安抚马步军总管司公事、兼管内劝农使归附。……三年六月,宣诏赴阙上殿,皇帝问以边事,辩对称旨,无所凝滞,天子爱之,赐广抚封,俾临一路,仍正使号,增重帅权,特授依前中侍大夫、徐州观察使、知河南军府事、兼西京留守、河南府路安抚使、马步军总管、兼管内劝农使。明年正月,西贼叛逆,顺、商、虢三州相继变乱,虏掠百姓,改围城邑,大兵未集,遽入西洛,公不幸被执。贼留之军中,意欲活而用之,公乃毅然不屈,请即死之,遂力被害,享年四十六”。则阜昌四年(公元1133年)前顺州已置。

另据岳珂所撰《金佗续编》(41)卷五《照会伪齐已差人占据州郡省札》,伪齐时,“唐州界何、刘家寨号为新唐州”,二寨位于唐州北部。伪齐之新唐州应是绍兴四年岳飞收复襄阳府、随郢唐邓州、信阳军六郡后金置。《梁溪集》(42)卷九二《乞遣兵策应岳飞奏状》,载绍兴六年事,亦有“旧唐州”之语,可为佐证。然《金佗续编》卷一九、卷二二载“伪齐于唐州北何家寨置镇汝军,屯兵聚粮为窥唐计。王遣王贵、董先等攻毁之”。似设在何家寨的是镇汝军,有所不同。王曾瑜先生据上引李纲奏状之语,“据统制官王贵(绍兴六年)十一月初四日申,何家寨伪五大王聚集蕃、伪贼马重厚,亦有在旧唐州下寨,侵犯襄阳界分,并镇汝军贼势重厚,见侵犯邓州界作过”云云,认为何家寨与镇汝军自是两处,因而是错误的(43)。

“建炎中,翟兴守西京,置镇汝军,刘豫因之。绍兴六年,岳飞遣将复镇汝军及河南长水县。”镇汝军,天眷二年(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三月尚存。时金将河南地正式割让给宋方,宋接管后废(44)。此后不见于载籍,或金天眷三年收复后未再置。镇汝军治所,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为“故临汝城也,今为临汝铺。又西北即彭婆镇,入洛阳者必取道于此”(45)。即今河南汝州市西之临汝镇。然临汝,宋时为镇,与宋收复时诏书之文“顺州,临汝、镇汝、颍顺军复旧县名”(46)不合。岳珂认为镇汝军置于唐州北部的何家寨(47)。王曾瑜先生认为这是错误的,该军的地望,应为汝州之鲁山县(48)。

伪齐时,又置临汝军。该军初见于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即伪齐阜昌七年。史言,是年十一月壬辰,“豫之初出师也,伪知临汝军宋著部夫后至,麟斩之”(49),可证。又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七年十一月,“伪知临汝军崔虎诣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降,先是,刘豫建新蔡县为军,后使虎守之”。九年七月乙未,“诏临汝军殄寇县复旧县名,县,刘豫所改也”(50)。知伪齐时尝以蔡州新蔡县建临汝军,并改名殄寇县。该军绍兴九年河南归宋后不见于载籍,或金收复后未再置。据岳珂记载,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部将“孟邦杰复永安军(51),初二日,其将杨遇复南城军”(52),则伪齐时有南城军,并距永安军不远。其地望,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八六载,“在河南府巩县西南”(53)。据《鄂国金佗粹编》卷一六《复南城军奏捷》杨遇部在攻夺南城军的战斗中,金军大败,“拥掩落水溺贼众不知其数”。攻克南城军后,“逼逐贼兵出城上船渡河”(54)所言地望应可信,南城军应置于洛河之滨的今巩义市一带。伪齐时,降淮宁府为陈州,颍昌府为许州,顺昌府为颍州(55)。这样,伪齐时的河南府路应辖西京河南一府,许、郑、滑、蔡、陈、颍、汝、陕、顺、新唐十州,永安、颍顺、镇汝、临汝、南城五军。

应天府、曹、单、拱州及广济军,伪齐时既不属山东西路,那么当属何路?我认为应届归德府路(56)。伪齐建立后,金对其并不放心,设三路都统统重兵实行监视。史言, “阿鲁保乃女真三路都统,豫未废日,金人留之监豫,故屯于琼林苑”(57)。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河南、陕西归还宋方后,宋“分河南为三路,京畿路治东京,河南府路治西京,应天府路治南京”(58),当是宋方为实现平稳过渡而沿用金方的行政体制。三年,金收复河南、陕西,负责河南方面的是完颜裒(褎),其头衔仍是“三路都统”(59)。金后期章宗时,尝分河南为东、西两统军司路,西路置于河南府,东路则置于归德府。宣宗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为劝农、征发赋役军须等事,尝分河南路为京东、京西、京南三路,置行三司,西路治中京河南府,南路治许州,而东路则治归德府(60)。凡此种种,证明伪齐时有可能设置归德府路,该路应包括上述五州军。五州军中,曹州,本北宋末的兴仁府,伪齐复降为曹州。广济军,《金史·地理志》不载,可能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杜充决河,黄河从此改道东流入淮有关(61),广济军由此而废,其辖县定陶则改隶曹州。亳州,北宋属淮南路,绍兴四年(伪齐阜昌五年,公元1134年)十月后宋失守,地入伪齐(62)。《金志》置于南京路。总之,伪齐归德府路应辖归德一府,曹、单、拱、亳四州。当然,如三路之说成立,那么,开封府也应成为一路,或以汴京路为名。

陕西路,北宋时,分为永兴军、鄜延、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六安抚司路。金初承宋制未有大变(63)。但金宋战争时期,金始终未能占据陕西全境。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富平之战后,宋“尽失陕西地,但余阶成岷凤洮五郡及凤翔府之和尚原、陇州之方山原而已”。金“既得关中地,悉革以予伪齐”(64)。但是,早在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西夏就相继攻占了宋泾原路的西安州、怀德军(65)。不过,怀德军在八年前已属金方,故有“齐国建(公元1130年),泾原路经略使张中孚举(庞)迪权知怀德军”(66)之事。六年(公元1128年),夏又袭取了宋环庆路的定边军(67)。另外,金又将西宁、乐、廓、积石四州军划给了西夏(68)。震武军地原属乐州(69),四州割予西夏后,震武军已成为飞地,亦随之放弃。加之,金割蒲、解二州予河东南路,割陕州予河南路(70)。因此,伪齐实际控制的陕西,要比北宋时小很多。绍兴和议后,商、秦二州之地,半属宋方,故有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并六路为四之举。总之,伪齐时,陕西路领有京兆府,虢、同、华、耀州;延(71),鄜、丹、坊州,保安军、绥德军;庆、环、邠、宁、醴州;秦、陇;平凉府,泾、原、会州,德顺、镇戎、怀德军;熙、河、巩、兰、洮、积石州。

总之,伪齐国的疆域范围如上所述。其统治时期亦仿北宋设四京制,设置了汴京开封府、东京东平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其政区应分为汴京(或汴京路)、河南府路、归德府路、山东路、大名府路、陕西路六路。金初在黄河(旧河)以南执行“官制不易、风俗不更”的政策,因此,伪齐在地方行政体制上也当沿用宋制,设置转运司、总管司。不过,金朝的行政体制是军政合一的体制,以总管府、统军司为主,“外道置转运使而不刺举”(72),因此,在本质上是有所不同的。

收稿日期:2006年10月8日

注释:

①《完颜金行政地理》,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笔者所见为电子版)。

②《金朝军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金]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金少英校补,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47页《金废刘豫指挥》。

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建炎元年二月丙寅,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9页。

⑤《金史》卷一三四《夏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67页。

⑥《金史》卷一三四《夏国传》,第2868页。

⑦《金史》卷三《太宗纪》,第58-60页。

⑧按:在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伪齐阜昌八年)废齐后的人事调动中,有“折可求依旧麟府路安抚使”的记载,则该路似又隶属于伪齐。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二,第1319页。

⑨《金史》卷三《太宗纪》,第60页。

⑩《元一统志》卷四葭州,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72页。

(11)按: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二○,第879页;又,“晋宁州军”,“州”字衍。

(12)《金史》卷二六《地理志下》,第653页。

(13)《宋史》卷二七《高宗纪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98、505、511-512页;《文献通考》卷三一七《舆地考三·海州》,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93页。

(14)《大金吊伐录校补》,第463页。

(15)按:陕西路只载有鄜延路、环庆路、秦凤路、熙河路、京兆路五安抚司路,而少泾原一路,应有脱文。

(16)按:北宋后期,黄河下游流经河北东路,史谓黄河北流。

(17)《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六《开封府募人赉伪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5页。

(18)《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第573-578页;卷二五《地理志中》,第599-600页。

(19)按:所谓“旧河”,即北宋后期流经河北东路的黄河北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载,建炎二年十一月乙未,宋“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乃决黄河入清河以沮寇,自是河流不复矣”。相对于改道东流入淮的黄河河道,北流被时人称为旧河。东流入淮的河道,即所附《伪齐疆域与政区图》中的黄河岔流,该岔流之下游分成北清河与南清河两股。

(20)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一建炎三年三月,第460页;卷三七建炎四年九月戊申,第704页。

(21)《册大齐皇帝文》,《大金吊伐录校补》,第541页。

(22)《宋史》卷四七五《刘豫传》,第13794页;《金史》卷七七《刘豫传》,第1760页。

(23)《金史》卷三《太宗纪》,第59页;卷六八《阿鲁补传》,第1597页。

(24)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六,第535页。

(25)《宋史》卷四七五《刘豫传》,第13794页。

(26)《大金国志校证》卷一○,第149页。

(2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第119-120页;《金史》卷二六《地理志下》,第627-629页。

(28)按:金初之澶州,即北宋末之开德府。《金史》卷二六《地理志下》开州条言,“宋开德府澶渊郡镇宁军节度,降为澶州,皇统四年复更今名”。然未言明降为澶州的时间。据《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载,广宁府,本辽显州奉先军。天辅七年升为府,因军名置节度,天会八年改军名镇宁,则开德府降为澶州应在是年。北宋末,澶州升为开德府,当是纪念宋真宗亲征至澶州,刘豫建伪齐,例当降格,故事在刘豫立国之初应不误。

(29)按:检《宋史》卷四七五《刘豫传》,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即伪齐阜昌三年,已见“山东”。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七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十一月丁未条有“山东路李成”,均可证废京东路为山东路在伪齐时。京东路,北宋时分为东、西两路。伪齐时山东路亦应分路,然未见山东东、西路之记载,故姑以山东路为称,而论述时仍分两路。

(30)《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第2107页;《金史》卷二五《地理志中》,第609-613页;《金文最》卷一一《福山县志·福山县令题名记》,[清]光绪乙未江苏书局本,第17页;《金史》卷八一《王伯龙传》,第1821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庚子朔,第3231页。

(31)《差刘豫节制诸路总管安抚晓告诸处文字》,《大金吊伐录校补》,第535页。

(32)按:邳州,自淮阳军升改。据《金史》卷八一《王伯龙传》,天会六年,伯龙“充徐、宿、邳三路军马都统”,“进击韩世忠于邳州”。

(33)《宋会要辑稿》方域六之一七;《文献通考》卷三一八《舆地四·寿州》,第2498页。

(34)按:《金文最》卷三七,第5页引《山左金石志》之《泰安州重修宣圣庙碑》言,“奉符,废齐阜昌之初,改为军曰泰安。本朝开国六十有八年,升之为州”,可证。

(35)按:《金史·地理志中》言,滕阳军北宋建。然该军不见于宋代文献,不确。《金文最》卷三三第7页《石刻拓本·大圣院存留公据碑》载,“滕阳军给准行台尚书礼部符行台尚书省付下本部呈,先据滕阳军滕县白了村大圣院管句僧圆义状……废齐阜昌七年七月初三日,承本军符,准前东路留府行府赵进□路□拆拽了僧堂屋五间”。则滕阳军至迟于阜昌七年已置。

(36)《孟邦雄墓志》,《金石萃编》卷一五九,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第7页;《金史》卷七九《李成传》,第1783页。

(37)《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六,第645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二绍兴二年三月癸丑条,第922页。

(38)《宋史》卷二《高宗纪四》,第511-512页。

(39)《金史》卷二五《地理志中》、卷二六《地理志下》,第597、637页。

(40)《金史》卷二五《地理志中》,第595、593页。

(41)[宋]岳珂:《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校注》,中华书局1989年版。

(42)[宋]李纲:《梁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4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七绍兴九年三月丁未,第2065页。

(45)《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一汝州梁县成安城条,第2231页。

(4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七页绍兴九年三月丁未,第2065页。

(47)[宋]岳珂:《金佗续编》卷一九、卷二二。

(48)《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第120页。

(49)《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绍兴六年十一月壬辰,第1736页。

(5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七,第1888-1889页;卷一三○,第2101页。

(51)按:永安军,《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京西北路不载,然据《宋史》卷二一《徽宗纪三》载,政和三年三月戊辰,升宋陵寝所在地河南府永安县为永安军,又据《金史》卷九○《张九思传》载,金清池令双申之父虔,天眷初知永安军,则该军伪齐时尚存。

(52)《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卷八,第509页。

(53)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言,南城军,宋置。然不见于宋代载籍。

(54)《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卷一六,第935页。

(55)《宋史》卷四七五《刘豫传》,第13794页。

(56)按:归德府即宋州应天府。宋州,自五代以来为归德军节度使所在地,赵匡胤以归德军节度使肇建宋朝,故真宗时升宋州为南京应天府。刘豫建伪齐,势在必改,故借宋州之军额改为归德府,此亦当时通常之做法。

(57)《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二,第1323页。

(5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七绍兴九年三月己亥,第2063页。

(59)《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绍兴十年五月十四日丁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2页;《宋史》卷二九《高宗纪六》,第544页。

(60)《金史》卷九三《完颜承裕传》,第2066页;卷一○○《李复亨传》,第2217页。

(6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建炎二年十一月乙未,第368页。

(62)《宋史》卷二七《高宗纪四》,第512页;卷二八《高宗纪五》,第518页。

(63)《金史》卷二六《地理志下》,第641页。

(6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三绍兴元年三月,第785页;卷四二绍兴元年二月,第774页。

(65)《宋史》卷二三《钦宗纪》,第430、431页。

(66)《金史》卷九一《庞迪传》,第2012页。

(67)《宋史》卷四八六《西夏传》,第14022页。

(68)按:金割积石军予夏之事,见《金史·结什角传》。该传言,“天会(公元1123-1137年)中,诏以旧积石地与夏人”。积石军位于西宁、乐、廓三州之西南,不割三州,积石军于西夏则为正地,因此,西宁、乐、廓三州之割让应在割积石军之前。由于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金始“抚定巩、洮、河、乐、西宁、兰、廓、积石等州”。因此,金割让四州军应在此后。另外,金在割让积石军后,又于大通城东黄河南岸置积石州。

(69)《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第2169页。

(70)按:陕州改隶河南路,不得其时,姑置于阜昌中。

(71)按:绍兴元年(伪齐阜昌二年)二月,刘豫改延安府为延州,庆阳府为庆州,又升渭州为平凉府。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二,第775页。

(7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二建炎四年春,第628页;《大金国志校证》卷九,第137页。

(73)按:胙城县,据《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北宋末为滑州属邑。然《金史》卷二五《地理志中》卫州条言,胙城,本隶南京,海陵时割隶滑州。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七所载,“绍兴九年四月壬戌,诏升胙城县为军,以东京留守王伦言,县与北界滑州相连,乞升名额,以便文移故也”。则胙城伪齐时已因黄河改道拨隶开封府。

(74)按: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伪齐得陕西后,宋金双方在秦凤、熙河的争夺呈拉锯、胶着状态,州军频频易手,宋军大抵保住了岷、凤、阶、成、商等五州。商州事,见《宋史》卷二六、二七、二八《高宗纪》。岷州,尝一度属伪齐,改称祐州。但绍兴九年已为宋方实际控制,见《宋史》卷二七、二九《高宗纪》。《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岷州卫条言,岷州,绍兴初,没于金,置州。十二年收复,改置西和州。前者当是约略而言,后者当是指和议后正式划归宋方。

标签:;  ;  ;  ;  ;  ;  ;  ;  ;  

论伪齐国的领土与政治区域_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