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代文摘比较研究_文化论文

中西古代文摘比较研究_文化论文

中西古代文摘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论文,文摘论文,古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摘是文献量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产物,是人类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献,使知识从繁到简,从无序到有序,实现知识组织化的手段之一。它的生成机制受其地域经济形态、政治、民族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制约,中西方古代文摘在加工对象、服务方向、学科倾向、内容编制等方面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同时,文摘的内在规律又会克服这种种区别而走向交汇,我们应从分歧与交汇之中探讨文摘发展的规律,找到立足本国国情。同时又与国际接轨的文摘发展之路。

1 中西方古代文摘的差异比较

西方古代文摘最早产生于中世纪的宗教、政治、军事活动和介绍自然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之中。我国古代文摘的出现是在西汉末年。刘向奉汉成帝之命整理历代古籍,编写《别录》,“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序言),所谓“撮其旨意”正相当于今天的提要工作。中西古代文摘的起源相差300多年, 而且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地域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彼此间鲜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加工对象不同。

西方古代文摘的加工对象首先是单篇文献,然后才扩大到图书。中世纪,僧侣们在呈抄宗教报告时,每页都要写上该页的边注;许多欧洲国家的国王命令将军和使者呈递报告时附上摘要;当时还经常为销售契约、合同书及其他类似文件编写文摘。这些文摘都是为应随时之需,对多种类型的单篇文献而做的提要。而中国古代文摘一向是侧重图书专著。我国的图书文摘自东汉刘向开始,历代都进行过图书整理。王充通过刘向父子的文摘,掌握了原书的概要,所谓“六略之录万三千篇,虽不尽见,指趣可知。”这种古代图书文摘与图书、目录学、分类法、检索结合在一起,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性,形成一个优良的传统,直至清朝的《四府全书总目提要》,历2000年而不衰。

1.2 功能特长不同

西方古代文摘比较注重为新出版物编制文摘。有观点认为西方文摘的发源即是对戏剧新作的介绍。尤其是1665年出版的《科学家杂志》在第一期导言中就宣布:本刊的宗旨是向读者通报新的重要的信息,而这本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上就设有文摘专栏,其作用正是提炼与浓缩这些新的信息。这种对新出版物的报导功能在我国的古代文摘中很少见到,而恰恰相反,我国古代文摘主要用于对古籍的回溯性整理。尤其是我国特有的主题型辑录性古代文摘——类书,它具有很鲜明的累积性特点。在编制类书时,一般都将在此之前所有的历代文献列为辑录对象,并根据体裁和著作年代排列,展现文化的嬗变与沉淀。这种类书的巨大作用便在于为历代文人学士和各级官吏查找各种历史资料和解决阅读古籍中的疑难问题提供方便,并且为搜辑佚书佚文和校勘古籍作出贡献。因为年代久远和战乱等因素,当时被类书摘抄的原书后来亡佚了,而集文摘大成的类书因为篇幅巨大和使用频繁被代代相传,保存了很多仅为一见的古书和古文中被摘录下来的部分。

1.3 学科倾向不同。

西方古代文摘非常重视社会活动和科学技术的介绍。在伊丽莎白时代,科学家们便经常使用文摘。尤其是工业革命后,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科技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中国传去的印刷术因德国铅质活字和印刷机的发明,导致印刷工艺的重大变革,从而使科学交流实现了质的飞跃,为西方文摘的走向奠定了基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明优先权确认的需要,促使科学论文的产生,刊登论文的杂志也随之增多。从1665年至1730年,欧洲7个国家创办了330种期刊,大多设有文摘专栏,主要介绍国外杂志上的科研信息。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摘则侧重于政治、哲学、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从《别录》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皇览》到《古今图书集成》无一例外。与西方强调实务应用的文摘作风相比,我国的古代文摘则表现出注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倾向,这与我国长期的封建帝王统治有着直接的关系。

1.4 传播与使用范围不同。

在西方,文摘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文摘编制完成也能及时地投入传播与交流。在古代文摘产生初期,参与文摘编制与使用的包括僧侣、学者、政治家、宗教界统治者各类人物。而且个人编制传播文摘的现象占有相当的比例。在英国,当科学家完成一项研究工作时,就把完整的研究报告送给一、二个朋友,并将一份简短的通报(即文摘)送给其他人,这些人再把文摘转送给他们的朋友。据记载,十四世纪教皇波尔斯二世很喜欢图书,每读一本书就写篇文摘,并将文摘副本送给朋友。而《科学家杂志》的出版又标志着文摘从私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向公共的信息传播系统的转化。

中国古代文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控制,成为他们实现自己统治目的的一种工具,当时文摘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是:(1 )皇帝、皇室、大臣学习和利用历代典籍的需要;(2 )广大士人应试和从政的需要;(3)开国皇帝为笼络名士, 将他们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古籍的摘编中,以缓和矛盾的需要。因而文摘在古代中国的使用和传播范围是十分有限的,是固定在一定阶层的。虽然当时也有私编文摘,但与官制文摘相比从规模、质量上都不能同日而语了。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调动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参加文摘的编写,有严密的组织性和严谨的方法,并且原始文献搜集也极为全面和广泛,使我国古代文摘形成整体化,有序化,高质量的优势。

2 中西古代文摘的相似之处。

2.1 产生条件一致。

中西方古代文摘都是在社会文献量达到相当水平时,为方便人们阅读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希腊文化”时期,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图书馆。从藏书规模看,最初为5万卷,盛时达50万卷。 当时的学者们已发现很难读完大量的纸莎草纸卷轴,于是给许多篇辐较长的著作编写了文摘。在中国古代汉朝改变秦始皇焚书的做法,提倡“广开献书之路”,征集到的图书“积如丘山”,于是汉武帝命令刘向等人校书,即成《别录》,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提要型文摘。

2.2 撰写方法倾向于主观评论性。

西方早期文摘有相当部分是对大戏剧家的剧本所做的文摘。例如对埃斯库罗斯的剧本《亚加米农》的一条文摘中有这样的句子:“这幕剧演得十分成功,它引起了人们的恐惧和怜悯。”由此表明文摘是评论性的。这种评论性文摘一直持续到文摘专栏的出版。中国古代文摘在《别录》和《七录》中内容包括书名、版本校勘、著者介绍、书名含义、著书原委、学术交流、价值评定。其中的价值评定很显然是文摘作者个人主观性的评论。

2.3 文摘群的组合为综合性

西方第一部文摘汇编《图书》中介绍了哲学家、地理学家、动物学家、农业和医学专家词书编篡者的著作。《科学家杂志》的文摘专栏中则简要报告物理学、化学和其他科学与文学艺术领域的重要事件,以及基督教法庭的重要判决和科学院中的一些事件。有评论说“这一时斯所发生的任何重要事件该刊都没有遗漏过”,由此可见其综合性之倾向。在中国,作为古代文摘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的类书,取材也极其广泛。类书以词语、概念、典故为单元,把各种古籍中有关的解释、界令、事物的性质、作用及演变、有关传说故事、历代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有关的记载和描写都节录下来,集中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加之文献量比较有限,所以在编制文献时一般是不分专业,广泛收录,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

通过以上我们对中西方古代文摘异同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的文摘起源远远早于西方,而且业绩辉煌,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 )历代最高统治者和中央政权高度重视和提倡文献的整理和对文摘的编制;(2)配备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参加文摘的编写, 有严密的组织计划和严谨的方法;(3)重视政治、哲学、历史、法律、 文艺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4)原始文献的搜集极为全面和广泛;(5)注重文摘的回溯性、积累性;(6)摘写方法上提要法和节录法的创造。但是, 我国古代文摘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1 )重社会科学而轻自然科学与技术;(2)重整理古籍,轻捕捉新出版物;(3)重专著,轻单篇文献;(4)出版周期长,节奏缓慢;(5)检索手段单一和落后。因此古代文摘起源领先一大步的中国,在向近代文摘转化过程中却落后了。以19世纪30年代在德国出版的第一本科技专业文摘杂志《药学总览文献》为标志,西方文摘便完成了从古代形态到近代形态的转化。而我国古代文摘阶段则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而且近代文摘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相差十分悬殊。那么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的停滞、封闭造成的阻碍,即使在它的繁荣背后,也已经潜伏着危机,加之在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下,不可避免地被远远地抛下了。总结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文摘发展的历史与规律,探索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文摘发展道路。

标签:;  ;  ;  

中西古代文摘比较研究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